2谈谈肉码字参考模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5314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谈谈肉码字参考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谈谈肉码字参考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谈谈肉码字参考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谈谈肉码字参考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谈谈肉码字参考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谈谈肉码字参考模板.docx

《2谈谈肉码字参考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谈谈肉码字参考模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谈谈肉码字参考模板.docx

2谈谈肉码字参考模板

谈谈鄂西三峡地区的肉码字

在鄂西三峡地区,有一种代代相传、民间广泛运用于各种生产、生活、交易之中,俗称“肉码字”的记数记量文字。

它别于包括楚人在内的中原民族所创造的大写壹贰叁肆……和小写一二三四……,也不同于外国输入进来的阿拉伯数字1234……和罗马数字。

又据有关资料记载,古代巴人还未来得及创造文字,就被秦国所灭。

那么,这种文字究竟属于哪个时期,哪个民族的文字呢?

目前尚无定论。

据笔者调查,“肉码字”这只是鄂西三峡地区的称谓,有的地区称它为“草码字”,也有的地区称它为“火码字”,顾名思义,称它为“草码字”的人,则是因为它字体的形态似草茎;称它为“火码字”的人,则是因其书写工具为火炭(木柴烧后遗留下来熄灭了的火子);称它为“肉码字”的人,则是因它书写的载体是肉块。

不同的称谓说明了一个问题:

说明它的原始粗俗性。

由于它是代代相传,说明它是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先祖们使用的象形文字。

据《史记•黄帝本纪》记载:

“轩辕黄帝观鸟迹以作文,此文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代轩辕黄帝观察鸟兽的行迹依葫芦画瓢,创造的一种文字,后逐渐演化成象形文字,后人称它为“鸟文”。

鄂西三峡地区代代相传,传承下来的“肉码字”,他的原名也应该就是“草码字”。

它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先祖们,根据轩辕黄帝创造“鸟文”的原理,比照草茎或树柯的形态创意出来的一种记数文字。

原始社会渔猎时期,这种文字是用于肉食品记重的,所以,叫它“肉码字”。

(一)肉码字的来由

远古时期,人们是以渔猎为其生活来源,食其肉,穿其皮,左借应酬是以肉食品和兽皮为主要交换品,如何记账记数计量,最初是用挽草、打结,截短草棍或木棍来记账记数的,这在鄂西三峡地区,还流传着很多关于挽草、打结、放棍棍记账记数的故事。

俗话说,你怕忘事就在裤腰带上打个“疙瘩”。

其来源就是先祖们打结记事的方法。

再如,选举投票时,候选人每得一票,计票人就在候选人名下画上一笔,最后看谁的笔画多,谁就当选。

这也源于先祖们放棍

棍记账记数的方法。

据秦氏族谱、郭氏族谱记载,在明朝初期实施的江西填湖北、湖北填四川的西迁调凡政策。

人们所到之处,土地不用分配,不要买卖,而是挽草为业,或挽草为据。

秦氏族谱记载:

“明洪武二年祖公秦景疆弟兄五人,自江西南昌县南前山铁板桥朱石巷端皆土地,迁湖北省宜昌府东湖县社林铺沙帽冲,挽草为据,计九冲十八坳,一百单八杈。

”郭氏族谱记载:

“明洪武二十四年挽草为证,公认长岭寨对岸湖山头山田一庄,东至茶田垭,南至唐家河,西至石板岗,北至长大岭。

”这些都是原始的记数记账记事方法。

在未实现养殖业向种植业转化之前,在众多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中,需要一种文字来记数,表达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积累和往来,开始他们截草棍(或木棍,下同)来记数,打一只山羊,在家里放一根草棍,打三只山羊,就在家里放三根草棍,依此类推。

积累多了,草棍不便保管,迫切需要一种简便方法。

于是,人们试行比照草棍的形体画形来记数。

打一只山羊在墙壁或地上比照草棍画〡,打二只山羊画〢;打三只山羊画〣,四为两个草棍斜向交叉,即×,五为〥,它的进化过程是:

”这是一灌木小树苗,将树枝向上扭曲成“

”,抹去树干下半部就演变成了“〥”。

六为一横棍上方直一小棍〦,上方一小直棍代表5,下面一横棍代表1,即5+1=6,依此类推,七和八也是这么来的:

七为〦再在下方加一横棍,即〧,八为〧下再加一横棍,即〨,九为

,它的进化过程是,“

”这是一灌木小树苗,将树枝向下扭曲成“

”,抹去树干下半部就演变成了“

”。

十为两个棍棍垂直交叉,即十,二十为两直棍与一横棍垂直交叉即

,三十为三横棍与一直棍垂直相交即卅,百为两个十字并列即

,意为十个十为一百。

这一组数字的写法见图一

图一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按照渔猎的只数或条数来记量,远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例如:

张三上山下河均未捕到猎物,为了度日,向李四借了一块猎物,在还猎物时,掌握不住大小多少,还多了自己吃了亏,还少了别人不喜欢,今后再向别人借就有麻烦。

再如,用猎物上市交易时,肉眼估算难免有差错。

后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看到了杠杆的作用,利用杠杆的原理发明了秤,又根据“轩辕黄帝观鸟迹以作文”的原理,模仿秤的形态,又创造了记重单位文字。

由秤杆和秤钩的形态联合起来组成了

字,即“斤”字。

由秤杆、秤钩、秤星组成

字,即“两”字。

这里要说明的是,三峡地区古时候的秤为三排星,而且是十八两为一斤,脊上一排,两侧各一排,

肚里“

”意为三排秤星(见图二)。

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南边村三组村民易海英至今还保留有一杆三排星十八两为一斤的秤。

图二

生产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贵重物品出现了。

如药铺和金银首饰业的出现,用斤两交换不可行了,于是又创造了钱和分的记重文字。

由秤杆、秤钩、秤系、秤砣组成

字,即钱字。

由秤杆、秤砣组成

字,即“分”字(见图三)。

它们的进位是十八两为一斤,十钱为一两,十分为一钱。

后来,由于中原民族的渗入,出现了用两种秤称重,一种是外来的秤,十六

图三两为一斤和本地的十八两为一斤。

为了区别两种秤,人们称本地的秤为老秤,外来的秤为新秤或市秤。

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由于肉码字源于原始社会,主要用于动物和肉类的计算。

原始社会可供人类使用的最大动物无非野猪、熊、豹之类,最大重量不过几百斤,所以,肉码字只创作了三位数的记数文字。

(二)肉码字的传承

肉码字少见于古籍,更不出现于教科书上,它的使用如同民歌一样,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一代一代无穷尽的传承,才得以保留。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先进文化的普及,肉码字已被人淡忘了,新中国以后出生的人对它更是陌生。

笔者出生在宜昌市小峰风景区境内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里地处三峡腹地,父母亲未进学堂门,母亲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肉码字都能认得。

一九四八年,我刚满十岁,家里杀年猪,父亲命我在肉上打个码字,接着母亲给我弄来了锅麻烟子(锅底上巴的黑色粉末)调制成的墨汁,父亲也弄来了用竹枝砸成的笔。

我就用学来的肉码字在肉块上打码字。

以后年年如此。

同屋居住的叔叔伯伯们,杀年猪时,也请我帮他们在肉块上打码字。

因而我成了肉码字的传承人,也促使了我对肉码字的研究。

小峰风景区的前身是晓峰乡,面积一百五十平方公里,这里有很多古民居、古墓葬、古兵寨、古民寨、古堡、古刹、古文字、古岩画,以及原始的语言和原始的风俗。

还有几亿年前形成的奥陶纪和寒武纪地质岩层,被命为国家地质公园。

它不仅风景美丽,而且还是一座活生生的天然历史博物馆。

经专家考证,这里是古代兵塞之要地。

因此,小峰古兵塞被湖北省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出生在小峰,生长在小峰(曾任小峰乡政协联络处主任),退休在小峰。

工作中,踏遍了小峰的山山水水,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居民点。

一九九八年退休后,我开始对肉码字的起源和运用进行调查研究,我走访了近百位老人,其中有老中医、老匠人、老店员、老巫师,以及曾在新中国成立前执教的老先生及老学生等,并着手查找与肉码字有关的文物与古籍。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用肉码字记数的古书和光绪六年用肉码字记数的古碑。

现在活着的七十岁以上小峰老人,都能认得并写得到肉码字。

小峰是鄂西三峡地区肉码字保存最完整、最系统、运用最广泛、使用年限最长的地区,它不仅保存有一系列的记数文字,还有于此配套的记重单位文字。

目前各地学者发现的肉码字仅限于记数文字,不见与其配套的记重单位文字。

肉码字的书写工具也很原始、古老。

在鄂西三峡地区,除了少数富人外,绝大多数农民百姓进不了学堂门,没有笔墨纸砚伺候,他们是以棍竹为笔,以烟灰为墨,取一4毫米左右粗的竹枝,截成10公分左右长短,将其一端砸成竹丝,再取其锅底烟灰(俗称锅麻烟子)置于杯中,加清水调成糊状,用竹笔粘其炭糊,将肉块重量写于肉块下方。

也有直接用火炭(木柴燃烧后冷却了的火子)来书写的。

木匠、篾匠、石匠等手工匠人,他们是将竹片削成扫帚形,粘取墨汁,写字划记。

肉码文字主要遗存在长江三峡地区和鄂西北山区。

这些地区山大人稀,交通阻塞,中原文化传入的少,传入的迟,又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落后,生产水平低,有的还是原始的生产工具,大多数山民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处于饥饿状态,人们走不出山门,进不了学堂门,中原文化与这些村民无缘。

肉码字笔画少,结构简单,好写、好认、好记,不用入学也可以从上辈人那里学得,因此也被后来的迁入的汉民族所接受。

这种文字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政府出资才办村小学、乡小学,阿拉伯文字才进入三峡地区大山峻岭中。

记得有一位教书多年的私塾老先生,他称阿拉伯数字为洋码字,他不知道洋码字的写法,将12直着写成

,要他的学生念12,闹得哄堂大笑。

随着私塾学堂的停办,乡村小学的兴起,再也无人去学肉码字了。

特别是现代高科技的普及,肉码字再也排不上用场了,现在这种文字基本消失了。

三峡地区五十岁以下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种文字,再过一个历史时期,它将卷入历史的涌卷,成为无人知晓的地下宝藏。

(三)肉码字的应用

肉码字它源于远古时期,先祖们在肉块上记数记重而得名。

由于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它被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数千年以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它都是三峡地区人们用于记数记重记账的当家文字,无论是地主老财、商贾老板、药铺先生(当地百姓称医生为先生)、手工匠人,私塾学堂、巫术道士,以及农民百姓都用这种文字记数记账记事。

新中国成立前,许多孩子进不了学堂门,肉码字成为家庭教育的启蒙教材。

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认得自己的名字,写得到肉码字,就可以在社会上闯荡世界了。

这里列举新中国成立之前,各阶层对肉码字的运用。

地主老财:

一、收李大兴田租包谷〣石〦斗(3担6斗);

二、王子前祖遗旱田〨石(8担)稞,自耕乙半,出租易正国乙半,收租稞×石(4担)足(见图四)。

商贾老板:

(一)出售白布〧丈×尺(7丈4尺),单价每尺〥(5)角,计〣〧元(37元)。

(二)杜正道赊墨青布〣丈〦尺(3丈6尺),图四单价每尺〨(8)角,计〢〨元〨角(28元8角)。

药铺先生:

(一)售白术〥

(5钱),红参〨

(8分)

(二)邓厚卿所开六味地黄丸处方(见图五):

熟地〡

(1两)山药〡

(1两)丹皮〥

(5钱)

泽泻〦

(6钱)枣皮〦

(6钱)茯苓〡

(1两)

图五

(三)曹定文医生为患者所开的处方(见图六):

 

图六

巫术道家:

(一)王基塾为他人算命的手稿(见图七):

 

图七

(二)“称骨歌”中记载(见图八):

 

 

图八图九

(三)《算命不求人》记载了袁天罡先师神数称骨分量照年、月、日、时推算出骨之轻重,依数合查出一身之荣枯,评定百年之贵贱。

也是用肉码字写的(见图九)。

农民百姓:

(一)借王三大米〢斗〥升(2斗5升),腊肉〣

(3斤2两);

(二)出售生猪一头,重〢〦〣

(263斤);

(三)王子前杀年猪时的记码单(见图十):

 

图十

花油〧/〥(7斤5两)板油〥/〢(5斤2两)

道丁〣/〥(3斤5)坐灯〧/×(7斤4两)

足骨〦/〢(6斤2两)正刀×/〣(4斤3两)

刀首〢/×(2斤4两)猪首/〥(9斤5两)

手工匠人:

(一)木匠桌面长〢尺×寸(2尺4寸)桌腿高〢尺〥寸(2尺5寸)

(二)裁缝袖长〡尺×寸(1尺4寸)腰粗〢尺〣寸(2尺3寸)

私塾学堂:

(一)王瑞伍先生所写启蒙教材:

(见图十一)

〡、〢、〣、×、〥、〦、〧、〨、

、十

1、2、3、4、5、6、7、8、9、10

斤两钱分图十一

(二)农民秦德海回忆启蒙习字:

〡、〢、〣、×、〥、〦、〧、〨、

、十

由于社会的进步,外来民族的渗入,肉码字不再是三峡地区单一记数文字。

民族的融合,记数文字也常常出现通用、混用的现象。

(一)我们在张家口村王基方老人家发现一本香港版《聚宝楼》,书中“算命不求人”里面就是汉文记数文字和土民的肉码字混用的。

(二)我们在牛坪垭村少田湾塘坊口路碑(光绪六年立)上的记数文字也是土汉数字混用,如吴泮香捐款〥×百,吴世太工〢个(2个)(见图十二)。

(三)还有王子前老人记载的祖遗旱田壹坊就用了四种记数文字。

“王子前又名王道超,生于公元一九二二年壬戌岁。

民国时期,祖遗图十二

旱田壹坊,原〨石稞,自耕乙半,出租易正国乙半,收租稞×石足。

”其中,一九二二年是汉字数码字的小写;“壹坊”是汉字数码字中的大写;“壬戌岁”、“乙半”是干支记事记数文字,〨石、×石是肉码字(见图四)。

(四)肉码字与鸟文

“鸟文”是古代轩辕黄帝时期的文字,是轩辕黄帝以鸟为例,观其形,查其迹,绘制成的一种形意象形文字。

经过各种时期的变革,现今流传甚少。

据《绍兴晚报》2005年新闻追踪报道,去年3月本报连续报道的我市首例春秋甬钟,已被省文物局定为一级文物。

钟上共有50多个鸟虫铭文。

古文字和青铜器著名专家、省文物考古所所长曾锦炎将甬钟49个破译成现代文字。

这枚甬钟称为铎,它的主人叫自,是春秋时期的徐国人,祖父徐王叫旨后,父亲叫足利次留,他是家里的长子,他们一家又是周王天子尊贵的亲戚。

钟上鸟文告诉子孙,每次敲击时不要忘记自己的显赫身世。

我们在寻找鸟文的时候,还在宜昌市夷陵区李泽民先生那里看到了《黄帝天书》,也是用鸟文写的。

这本《黄帝天书》后被刻成石碑,立于宜昌市小峰风景区龙凤山朝阳观,被中国书画院院士、古文研究专家陈文福教授称为“中国古文化之魂,天下第一碑”。

被道家称为“无上圣典”。

据李泽民先生介绍,“该天书三百余言,篇幅短,文字少,但涉及面广,条目多,博大精深,内含天机,外契人事。

是远古时期中国古老的第一任皇帝——轩辕黄帝依天地自然的运行之道,依阴阳消长的变化之理,辩五行生克制化之机,修身、理国、领军、御将、安民、创业、经商的道法术。

是历代皇帝所求之真经。

研究该碑文对于研究古人如何安邦、治国、兴家、立业,以及在三峡地区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

《聚宝楼》一书中的“百福图”也有用“鸟文”、“鸟迹文”写的“福”字。

鄂西三峡地区发现的“肉码字”,它的形体极似草棍,可以说它就是草棍棍雏形演化而来的。

虽然它不是轩辕黄帝亲手所造,但是它符合“鸟文”的原理和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肉码字”的每一个笔画,除五和九外,其余都是棍棒体形,肉码字就像小孩玩积木用木棍棍拼作起来的文字。

而五和九它是将柯枝扭曲而成。

这就是说,肉码字就是草木棍和柯枝演化而来的,符合鸟文观其形察其迹的特征。

经过中华名人书画院院士、中国古文研究专家陈文福教授认定“其可能是世界罕见的‘鸟文’。

这样的‘鸟文’比阿拉伯文还要早1000-2000年。

该文源远流长,曾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而今三峡地区能发现这种珍奇‘鸟文’,对研究三峡地区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见图十三)。

图十三

“记事源于记数,记数源于树柯草茎”。

因此记数文字源于树柯草茎。

扭曲树柯,截短树枝草茎,就组成了肉码字的原件。

截短树枝草茎就成了木棍草棍,用木棍草棍记数,在鄂西三峡地区沿用至今。

如人民公社化时期,公社社员背牛粪下田,为了不忘记自己背的回数,人们往往每背一回,就截一个一寸左右的木棍棍或草棍棍往保险的地方一放,最后数一数一共截了多少个棍棍,自己就背了多少回牛粪。

这就是沿用的原始社会挽草、打结、截棍棍记数的方法。

其次,我们再看肉码字的称谓,有的地区称肉码字为草码字,这一语点破了其中的奥秘,天机也就不存在了,草码字就是草棍棍字,就是说用草棍棍来记事记数,后来按照草棍棍的形体绘制而成的象形文字。

有的地区称它为火码字,是因为它是用火炭作为书写工具而得名。

自从有了笔墨纸砚以后,除了贫苦农民外,大多数人不用火炭写字了。

既然还有人称它为火码字,说明这个称谓很原始。

原始社会没有锅灶,自然没有锅麻烟子,它就不可能用竹棍棍砸碎了写字,它就只能用火炭写字。

至于肉码字的称谓,更说明了它的原始性。

鄂西三峡地区,特别是大山深处,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用这种文字记账记数。

木匠师傅为何不称它为木码字,裁缝师傅为何不称它为布码字,因为这种文字源于在肉块上记数记重,而那个时期还没有木匠、裁缝这个职业,这时的书写载体只有肉块。

只有在原始社会渔猎时期才具备这个条件,因此足以说明肉码字是原始社会渔猎时期人们用于记事记数的文字。

“鸟文”处于同一时代,同一原理,笔者把它归类于鸟文家族,认定它是鸟文家族中的数码字。

由于那个时期,只有肉食品作为交换原料,肉食品只可记重,不可斗量,所以肉码字的计量单位只有记重文字,没有容量单位。

肉码字与三峡夔人

三峡地区古为夔部落的发祥地。

据《三峡文史纵横》“杨守敬定论三峡第一人”明确指出“三峡地区的始祖是夔人。

又据《卜辞》记载,正当商代中叶,居于三峡地区的夔部落,亦即古史所称的“归国”,也遭到商王武丁的讨伐。

甲骨文中有“庚子卜乎征归夷于

”又“征归夷于

弗?

”。

“伐归伯受又”。

《殷契粹编》卜辞中还有“壬寅卜,

其伐归……”“人又……自夔。

”我国著名甲骨文专家陈梦家先生认为“案归或作夔者,同音相假也。

然卜辞做归,”金文《归伯

》亦作归,故归为正字,甲骨文“归”乃“古之归子国也”。

《世本》宋忠曰:

“归即夔”。

帝乙时,《小臣俞犀著》铭文有:

丁己,王省夔京,王赐小臣俞夔贝。

“由此可见,归即夔是没有问题的,同时也说明商王武丁挥师于今长江三峡地区征伐归国的史实可信。

也说明了商王武丁伐归(夔)以前,这里就是夔部落的居住地。

(注:

参考《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二期高应勤先生所撰《商王武丁奋发荆楚》一文)。

春秋时期由楚人熊挚“自窜于夔”统一了三峡地区各部落,于公元前877年建立了夔国,公元前634年被巴楚侵占灭国”。

三峡地区成为夔、巴、楚人的杂居地。

“肉码字”诞生在古代夔人居住的地区,是否是古代夔人的记数记重文字,笔者不敢妄言,目前尚只发现古版书籍及碑刻上有关“肉码字”的运用方面的资料,没有出土文物和古籍的佐证。

现在发现的古籍古碑,仅限于清朝中后期的作品。

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邱紫华教授说得好:

“过去,文字工作者,仅从古籍和文物两个渠道研究古文字,‘肉码字’的发现,开辟了民间古文字这一研究新路。

由于“肉码字”结构简单,书写方便,好记、好认,后来也被居住在这里的其他民族所接受。

特别是元末民初,从江西“调凡”过来的江西人,随乡入俗,习得肉码字后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笔者的先祖就是那个时期“调凡”过来落户三峡地区的。

“肉码字”的发现,陈文福教授说:

“而今三峡地区能发现这种珍奇鸟文,对研究三峡地区的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目前,古文化研究者,热衷于巴楚文化,根据有关资料证实,巴人没有记数记重文字。

楚人的记数记重文字别于“肉码字”。

而三峡地区的土著民族并非巴楚,整个鄂西三峡地区的古代民族部落计有数十个,这些民族生活的地方,都发现有“肉码字”的踪迹。

据鄂西北郧县有关人士报道,郧县也发现有“肉码字”。

郧县古称庸国,庸国的子民为何也是用肉码字呢?

这为考古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

“肉码字”发祥于长江三峡地区,后以长江三峡为轴心,逐渐向周边辐射,乃至全国各地。

如四川人见它的形体似柴棍棍,就称它为“柴码字”;香港人见它的形体像草的根茎,称它为“草码字”。

在鄂西三峡地区多称他为“肉码字”或“火码字”、“灰码字”。

暂未发现它有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佐证,它与民歌、民间故事一样,是源自原始社会,人们代代相传至今的民间文字。

肉码字的价值

(一)“肉码字”是我国人们从原始社会一代一代流传至今的,原始的记数记重文字的活标本。

与轩辕黄帝所创“鸟文”同时代同原理。

“鸟文”是观鸟迹以作文,肉码字是观草茎、棍棒以作文,与“鸟文”同代同理,是孪生兄妹,因此,“肉码字”是鸟文的家族。

目前,在三峡地区(渝东鄂西)能发现这样的文字,无疑对三峡地区的考古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肉码字”是我国最早的“数学,”它由十三个基本数字和四个记重单位文字组成。

任何一个基本数字或两个以上基本数字组合,就代表一个数。

如一只小兔重×

,说明这个小兔重四斤;一头野猪〧

,说明这头野猪重723斤。

再如“肉码字”〦、〧、〨的创造,它包含了很多数学知识,上面一竖代表5,下面的一横代表1,二横代表2,三横代表3,后来人们发明了珠算,算盘横桥上方的一珠代表5,横桥下方的一珠代表一,其原理来源于肉码字。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数学运算离不开一把算盘,珠算是我国古代数学之魂,算盘就像一部计算机,算盘的制作原理来源于肉码字,因此,肉码字是我国数学之基石。

(三)“肉码字”以草茎、棍棒为雏形,所以有的地区称肉码字为“草码字”、“柴码字”、“棍棍字”,这也就说明它是一种象形文字,这就给文字工作者在研究文字的起源、创造和发展、简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字始于象形文字,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成现代文字。

如我们在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牛坪垭村塘坊口发现一块光绪六年修路的功德碑,碑文中用肉码字记载了为修路人们捐赠的钱和物资。

碑文中记载了一个叫罗光心的人,捐赠了柴米小川百,“小川百”什么意思?

“川百”破译为三百(或300)或三吊钱。

“小”又是什么呢,我们用文字进化规律来破译,“小”为一个秤钩,两个秤砣,即两个秤砣共一个秤钩。

一杆秤只有一个砣,“小”字实际上就是多杆秤合起简化而成。

那么这个“小”字可以译为“合”字或“共”字。

罗光心捐赠柴米小川百就可以译为罗光文捐赠的柴米加起来共合三吊钱(清朝时用的铜眼钱一百个为一串,一串就是一吊)。

再如碑文中用“肉码字”记载了王心远捐赠“幺”一个,这个“幺”又是什么呢?

按照《新华字典》解释为幺叔、幺妹、幺儿,王心远舍得把这些人捐赠出去?

说明王心远捐赠的不是这些人而是一种物资。

我们还是用文字进化规律来破译,“幺”是由鸡冠、鸡嘴、鸡眼组成的一个鸡头。

“幺”就是鸡简化而成,王心远捐赠的是鸡一个。

(三峡地区古时对动物都称个,如一个鸡、一个狗………)

(四)“肉码字”的出现,对于研究长江三峡地区的文化起源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肉码字的形成并非哪一个人、哪一个时期所能完善的,它是经过若干个时期、若干代人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而成。

最初挽草打结、截草茎、柴棍棍记数。

后按草茎、柴棍棍“依葫芦画瓢”计数。

后又演变成象形文字,再由象形文字演化成系统的肉码文字体系。

从楷书到草书,如古时的“

”(斤),现常书为“

”,古时的“

”现常书为“

”,古时的“

”现常书为“

”。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体系,反映了长江三峡地区文明的起源和社会的历程,证实了三峡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今天是昨天的继续,历史的命脉是永续的,虽然由于社会科学的发展,“肉码字”被淘汰,被人们遗忘,但仍然是古文化的杰作,犹如人们过去坐牛车现在坐火车,谁也不愿再坐牛车一样。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没有“肉码字”的出现,何能有三峡地区的商品交易和社会往来,社会何能发展,人类何能进步。

所以说“肉码字”是三峡地区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基础。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