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翻译的错误word资料11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5117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翻译的错误word资料1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人翻译的错误word资料1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人翻译的错误word资料1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人翻译的错误word资料1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人翻译的错误word资料1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翻译的错误word资料11页.docx

《中国人翻译的错误word资料1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翻译的错误word资料11页.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翻译的错误word资料11页.docx

中国人翻译的错误word资料11页

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译汉方面应重视的问题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陈炳发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有幸多次参与国家人事部组织、外文局实施并管理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的阅卷、质检工作,我发现,一些考生翻译水平还是不错的,但对于翻译的基本常识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规范地处理数字、人名、地名、机构名、缩略语以及其他问题,因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个人的成绩。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一些考试中常见的“雷区”,可能对考生提高考试成绩有所助益。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一、数字

关于数字用法的问题,国家主管部门已有具体规定,各翻译出版机构以及一些国际组织也有自己的专门规定。

有志于从事翻译职业的人应该对这些有起码的了解。

一般的规定是,对于纯粹属于计量或统计范畴的数值,无论原文是否使用阿拉伯数字,译文一般用阿拉伯数字。

例如:

原文“654,321,000”,译文中照抄“654,321,000”即可;不能译为6亿5千4百32万1千。

原文“fiftymillion”,可译为“5000万”;不能译为“五十百万”,或“50百万”。

对于万以上数字,中文一般以“万”和“亿”为单位;原文“halfabillion”,可译为“5亿”。

原文“fivetrucks”,可译为“5辆卡车”;原文“3-4percent”,可译为“3%-4%”;原文“fivepercentagepoints”,可译为“5个百分点”。

原文用英文数字或罗马数字表示的,除纯粹属于计量或统计范畴的数值的情况外,译文用汉字。

例如:

原文“ChapterII”,可译为“第二章”,不能译为“第2章”;原文“CommitteeofTwenty-four”,可译为“二十四国委员会”,不能译为“24国委员会”;原文“Sixty-fourthSession”,可译为“第六十四届会议”,不能译为“第64届会议”。

在原文中,数字如作为词素构成固定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以及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的情况,则译文中可使用汉字;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以便求得局部体例上的一致。

例如:

原文“quarter”,应译为“四分之一”;原文“threetofourpeople”,则译为“三四人”;原文“ThirdWorld”,可译为“第三世界”;原文“severalthousandpeople”,则译为“几千人”;原文“fiveprinciples”,可译为“五项原则”;原文“fourorfivehundred”,可译为“四五百”;原文“welloversixty”,可译为“六十好几了(年龄)”,原文“50-oddyearsold”,可译为“五十出头”,原文“alittleover30yearsold”,可译为“三十挂零”等等。

对于数字的翻译还可以做出许多规定,但对于翻译(水平)考试而言,掌握以上三点就基本可以了。

对于不规范的数字表述,诸如“6亿5千4百32万1千”之类,阅卷老师都是要酌情扣分的。

二、人名问题

除另有特别规定外,对于原文中的人名一般都是要求翻译的,翻译时可以借助外文词典、人名词典或其他工具。

在考试中,考生应该力争将人名准确地翻译出来,尤其是一些国际上较为著名的人物,例如联合国秘书长、几个主要大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历史上有名的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还要注意与港澳台地区的译法有所区别。

对于一些一般人不太熟悉的人名,即使翻译得不太准确,考虑到这是限时的考试,阅卷老师一般是可以通融的(各阅卷组会作统一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人名一定要力求准确翻译。

有的考生在译文中将外国人名直接上原文,这是不符合要求的(除非有特殊规定),阅卷老师会相应地扣分。

有的考生在译文中将人名空在那里,这就更不符合翻译的基本要求了,做翻译是不能开天窗的,那就是失职了。

三、国名和机构名

国名一定要准确翻译,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译错绝对要扣分。

国名一般都能在字典中查到,只是要注意简称和全称的问题。

“TheUnitedStatesofAmerica”一定要翻译为“美利坚合众国”;如原文为“USA”,则可译为“美国”。

孟加拉国的英文全称是“ThePeople'sRepublicofBangladesh”,翻译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其简称“Bangladesh”,一定要翻译为“孟加拉国”,不能译为“孟加拉”而省略了“国”字。

机构名称也是一样,例如“UNESCO”是缩写,也就是简称,一般译为“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系统译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本身的译法)”,这两种都可以。

有的考生将“UNESCO”这个简称翻译为全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这是一种过度翻译,有画蛇添足之嫌,在国际组织文件翻译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在考试中也要扣分。

四、地名

除另有特别规定外,对于原文中的地名一般都是要求翻译的,翻译时可以借助外文词典、地名词典或其他工具。

在考试中,考生应该力争将地名按照通用的习惯说法准确地翻译出来,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大城市,几个主要大国的州(省)一级名称。

翻译(水平)职称考试允许带字典,因此,只要查一下字典,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无论考生的翻译水平有多高,译文中如将“Geneva(日内瓦)”翻译为“几内瓦”,将“Bern(伯尔尼)”翻译为“波恩”,也会直接导致扣分。

有些小地名字典上查不到,当然可以自译,这时如果在地名译文首次出现时将原文加括号附在词后,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处理方法。

考虑到这是限时的考试,阅卷时,各阅卷组也会对这些小地名的扣分作统一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地名一定要力求准确翻译。

五、货币符号

在实务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货币符号的缩写,这些货币符号一般也需要翻译出来。

例如“£”(英镑)、“$”(美元)、“€”(欧元)等等,考生对这些符号要有基本的了解。

原文中明明说的是5000万英镑,你翻译为5000万欧元,实际价值错得离谱,你说阅卷老师能不扣分吗?

六、倍数问题

在阅卷或做质检时,我发现很多人对于倍数问题不敏感。

考生不知道,对这些倍数问题是否处理得当,恰恰是阅卷老师十分关注的要点。

倍数增加问题。

原文“increased3times/folds”,“increasedby3times”,“increaseto3times”以及“increasebyafactorof3”,均应译为“增加到3倍”,或者“增加2倍”,而不应译为“增加3倍”。

原文“Ais3timesasgreat(long,much,…)asB”,“Ais3timesgreater(longer,more,…)thanB”,“Ais3timesthesize(length,amount,…)ofB”,均应译为;“A的大小(长度,数量,……)是B的3倍”,或者“A比B大(长,多,……)2倍”,而不应译为“A比B大(长,多,……)3倍”。

倍数减少问题。

原文“decrease3times/folds”;“decreaseby3times”;“decreasebyafactorof3”均应译为“减少到1/3”,或者“减少2/3”。

原文“Ais3timesassmall(light,slow,…)asB”,“Ais3timessmaller(lighter,slower,…)thanB”,均应译为“A的大小(重量,速度,……)是B的1/3”,或者“A比B小(轻,慢,……)2/3”,而不应译为“A比B小(轻,慢,……)3倍”。

需要注意的是,增加用倍数表示,减少用分数表示。

汉语在倍数的表达上经常使用“翻番”,例如“double”(翻一番);“quadruple”(翻两番);但是“triple”不应译为“翻三番”,而应译为“增至三倍”,或者“增加两倍”。

有很多考生在倍数的理解上出现问题,导致扣分,显然对于英语的数字表达方法不够熟悉。

七、字迹要清晰

翻译(水平)考试的实务部分需要考生在试卷上笔答,有的考生字迹潦草,胡涂乱抹,令人难以辨认,甚至间接影响了成绩。

其实,这既增加了阅卷老师的工作难度,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试卷不仅反映了考生的翻译水平,其实也能反映出考生的工作态度。

作为合格的翻译首先要求严谨,一丝不苟,潦草难认的字迹容易造成笔误和误读,在实际操作时也会造成延误或误解,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不要以为书写不重要,这也是翻译的基本功之一,必须严肃对待、刻苦训练。

能看到一份没有涂抹,字迹端正、表述清晰的试卷,阅卷老师的心情会是无比舒畅的。

八、错别字

错别字是考试中经常发现的问题。

无论是二级笔译还是三级笔译,译文中出现错别字都是要扣分的。

其实,一名合格的翻译,不仅外语水平要高,具有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母语水平尤其要高,这样在做翻译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出神入化。

因此,考生除了注重提高外语水平,更应当打好母语的基础,练好基本功,以期在考试时不致因错别字而丢分。

人事部组织、外文局实施并管理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比例并不太高。

我希望准备参加翻译资格(水平)考试的考生在备考时能够重视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也希望高校翻译教学和各级培训工作者对此予以关注。

是故意“不顾”还是“顾不上”?

请大家看一看下面这两句翻译得对不对:

1)他不顾危险冲进大火去抢救被困在屋子里的人。

Ignoringthedanger,herushedintofiretorescuethosetrappedinthehouse.

2)他奋不顾身跳进急流去救那个男孩。

Hejumpedintothetorrenttosavetheboydisregardinghisownlife.

从语法上看这两句都没错,粗一看用词好像也没问题,甚至有的词典也是这样译的。

英译的问题其实出在ignore和disregard这两个词上。

我们来看看最新版(第四版)的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对disregard下的定义:

(1)[v]toignoresomethingortreatitasunimportant;

(2)[n]whensomeoneignoressomethingtheyshouldnotignore.再看ignore的定义:

1.todeliberatelypaynoattentiontosomethingthatyouhavebeetoldorthatyouknowabout,2.tobehaveasifyouhadnotheardorseensomeoneorsomething.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词都强调故意“忽略”或者“不顾”本来应该注意或顾及的事物,是一种疏忽大意或一意孤行的独断行为。

而“奋不顾身”是说“顾不上”或“来不及考虑”,所以,这样译把好事译成了坏事,给人以故意拿生命开玩笑的感觉。

这里正确的词应该是regardless,当然,用attheriskofone’slife(冒着生命危险)也可以。

这提醒我们要辨别英语中表示否定的词缀的确切含义,比如dis-和-less都是表示否定的词缀,但含义是不一样的:

-less一般加在名词之后,表示“没有”,从意思上说和加在动词前的un-类似,表示一般意义上的否定,如acoverlessbox是“一只没有盖子的盒子”,uncoverabox(与coverabox相反的动作)意为“打开一只盒子”,但是,discoverabox则是“发现了一只盒子”的意思,即dis-所表示的否定意思比un-还要进一步。

有时,加上否定词缀后词义会发生变化,大家都知道uneven并不是even的反义词;uninterested是interested的反义词,表示“不感兴趣”,可是disinterested的意思却是“没有偏见或成见”。

还有一句有问题的英译与本文开始讨论的两句有类似之处:

3)他没有脱衣服就跳下水去救那个落水儿童。

Hejumpedintothewatertosavethedrowningchildwithouttakingoffhisclothes.

这样翻译出来的英语让人觉得脱衣服是救人之前一项必需的程序,如果译为hedidn’teventakeoffanyclothes或hehadnotimetotakeoffhisclothes就会好得多。

有人问能不能说Hejumpedintothewatertosavethedrowningwhollydressed,我也认为不好,因为whollydressed给人一种“全副盛装”的感觉。

如果有人故意出洋相,不脱衣服调入游泳池,倒可以说Hejumpedintotheswimmingpoolwithouttakingoffhisclothes/whollydressed.

LiveandLearn

这个标题怎么翻译呢?

有人会不假思索的说:

“活到老,学到老。

”全新版的《英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公司,2019年)就是这样译的,难道这还有错吗?

可确实是错了。

我们先来看新版的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Longman出版公司,第四版)是怎么说的。

该词典live条下的第20条即是:

youliveandlearn,其解释为:

usedtosaythatyouhavejustlearnedsomethingthatyoudidnotknowbefore,还注明是spoken(口语)。

这是在学会或得知某个新东西或知识后的一句感叹。

分析一下其结构,等于Aslongasonelivesonecanalwayslearnnewthings.(只要活着,不管年龄多大,总能学到新东西。

)这多是上岁数的人,尤其是在自己本以为对某个方面的知识知道得很多,却意外的学到新东西时说的。

《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第二版)提供了三种译文:

“真是活一天学一天”,“真是活到老学不了”,“真想不到”,都是比较确切的。

原标题不妨译为:

“真没想到我又学到了一点新东西”,“这可是长了见识了”或“没想到这里还有名堂呢”。

汉语中的“活到老,学到老”是劝勉人们要坚持终生学习,不要自满的一句谚语,重在“学”的动作或过程,译成英语因该是Keepstudyingaslongasyoulive/allyourlife.英语中的learn是一个“结果动词”,强调的是“学会”、“学到”。

其实,英语中的连词and有很多意思,远不是一个“和”能概括的,比如把liveandlearn倒过来,learnandlive就隐含了不同的结构,相当于Onlyafteryouhavelearnedhowtolivecanyouliveagoodlife.意思是:

“只有学会了如何生活才能活得有意义。

”而Liveandletlive这句英语谚语的意思确实劝人们要互相容忍,尤其是要宽容别人:

“自己好好活,也要让别人好好活”。

And可以链接两个词、短语(词组)、从句,乃至两段,从语法结构分析,两者是并列的,但从意思上看,and可以引导出转折、结果、原因、让步等。

此外,英语列举超过三项事务时,在最后一项之前要加上一个and,如:

A,B,andC(注意:

and之前要有个逗号),许多人都翻译成“甲、乙和丙”。

这个“和”弄不好会引起误导,人们会以为“甲”是一方,“乙和丙”是另一方,三项变成了两项,因此建议译为“甲、乙、丙三者”。

学英语最难的地方不是背语法条条,也不是要记许多单词,而是对看似简单的词语有正确的理解,特别要注意英语和汉语不同的习惯用法所表达的意思。

一个and就可以有好多意思,你是不是想要感叹Liveandlearn呢?

开袋即食”

现在许多食品包装上都加上了英文,这对大量生活在我国的外国朋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但是商品包装和说明书上的英语照中文原文“死译”的,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有的甚至会闹笑话。

比如,有一种小袋榨菜上印道:

Thispreservedvegetableismadebyscientificmethod.其相对的中文原文是:

“本榨菜用科学方法制成。

”且不说preservedvegetable可以指任何(用各种方法)腌制的蔬菜,范围比榨菜要广得多,从语言上看这里更有两个问题:

首先,一般食品不是made(制造的),而是processed(加工而成的);其次,scientific一词让人想到人工添加剂等化学成分,很可能会吓走外国顾客的。

最有意思的是该说明最后部分“开袋即食”的英译:

Openitandhelpyourself,please!

也许,原译者觉得能想到吧“食”译成helpyourself这样地道的英文而沾沾自喜呢!

但根据这样的英文,顾客可以在商场里随意打开包装袋进行品尝而不付钱,因为这一句英文完全是叫人们“请随意”的口气,外国朋友很可能会认为这些榨菜是厂家请顾客品尝的样品。

当然,中国人不会真的去吃,我们知道中文的意思是说,袋里的榨菜可以直接食用而无须进行任何加工,不用洗,不用切,更不用烹饪。

其实这样的意思应译为readytobeserved,即可以直接装盘上桌。

英语中的eat和中文的“吃”字用法不完全一样,英美人只有真正强调“吃”的动作时才用eat一词,如一个人整天嘴巴不停,可以说他是eatingthewholeday,大人催促孩子快吃饭时会说Eatyourlunch,quick!

而一般情况下往往用take,have等词代替eat一词。

真正到位的翻译不能光译出字面的意思,还应该译出原文的语用意义,即作者或说话人通过这样的话语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达到什么目的。

人们说话有时是直来直去的,更多时候会采取比较婉转礼貌的方式,而在这一点上,中文和英文往往有不同的方法。

比如,“您吃了吗?

”是中文里常用的一句问候语,表示说话人对对方的关心。

可是问老外Haveyoueaten颇有点干涉别人私事的意思,当然你准备请对方吃饭时可以这样问。

不过,如果是小伙子这样问姑娘,其动机可能就不仅是请对方吃饭了。

《中国人最容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五)

无所不能的Get

Get是一个普通的英语词,初学英语的都知道其基本意思是“得到”,那么Don’tgethighhat

(1)是“不要得到高帽子”的意思吗?

Get还可以组成许多习语,如Getoff是“下车”的意思,可是再看这一句:

Hewastryingtotellmehowtodomyjob,butIsoontoldhimwheretogetoff

(2)。

前半句好理解,“他要告诉我怎么做”,可是后半句是不是“我告诉他在哪儿下车”的意思呢?

Get也是一个常用的系动词,相当于be,可用于(主要在口语中)构成被动语态,可是有人板起脸对另一个人说Getlost!

(3),是不是叫他“迷路”的意思呢?

又怎么会用在祈使句里呢?

其实,get的意思非常多,汉语里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词。

第1句的意思是叫人“别摆架子”;而第2句后半句则有点儿相当于汉语中说的“我叫他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而第3句则是在觉得某个人很讨厌,想叫他走开时说的,相当于“滚开”或“离我远点儿”,这当然不是“迷路”的意思。

更注意的是,这一句话口气很重,只有十分生气时才这样说。

类似的说法还有Getstuffed!

(此句也用于生气的拒绝某人时)。

Get在口语中用的非常多,有人夸张地说get几乎可以代替所有的动词。

请看一位英国作者的作品中的一段:

IgotonhorsebackwithintenminutesafterIgotyourletter.WhenIgottoCanterburyIgotonachaisefortown:

butIgotwetthrough,andhavegotsuchacoldthatIshallnotgetridofitinahurry.IgottotheTreasuryaboutnoon,butfirstofallgotshavedanddressed.IsoongotintothesecretofgettingamemorialbeforetheBoard,butIcouldnotgetananswerthen;however,IgotintelligencefromamessengerthatIshouldgetonenextmorning.A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