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5095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docx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docx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

3-2新文化运动

一、选择题

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答案】A

【点拨】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结束】

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3题)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

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B.变法维新C.共和革命D.民主科学

【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蒙昧主义,主张理性的应该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其核心主张是民主与科学。

“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表明追求民主和平等;“脱离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表明追求的是科学进步。

【结束】

3.(2008年海南高考19题)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

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D.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D.取得了彻底成功

【答案】A

【点拨】注意时间是1920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

北京政府是指北洋军阀政府。

因此题中现象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D绝对化了,C夸大了,这只是北洋军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措施,还不能说是政治改革。

故选A

【结束】

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举人、贡生、生员、监生仍是以求取功名为主。

其余则是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

测量目标:

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

考试内容:

(近代中国的教育/京师大学堂)?

分析:

首先京师大学堂(其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新式学堂,在新式学堂里又有“举人”、“贡生”、“生员”等这些传统的科举制度下的名号,这种新旧夹杂的现象,本身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故不难判断选C。

学生如果知道1905年科举制废除的史实,也许更容易判断。

【结束】

 

5.(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8题)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答案】C

【点拨】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

【结束】

6.(2009年上海高考20题)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B.《少年中国》C.《青年杂志》D.《每周评论》

【答案】C

【点拨】此文出自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从1916年9月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结束】

7.(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8题)“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答案】D

【点拨】“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此题考查的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促进国民思想解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D。

【结束】

 

8.(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7题)1923年,胡适撰文说: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B.革命C.民主D.科学

【答案】D

【点拨】该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胡适的意思是30年(1893-1923)来为中国人最广泛接受的什么。

近代中国各新政治势力不管其主张有多么不同,但都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故科学最受推崇。

材料中“这三十年来,……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出自《科学与人生观》序言。

从材料中分析,可以排除A、B项,因为变法和革命都遭到抨击,都遭到部分派别的反对。

而民主也在辛亥革命中被袁世凯践踏,故C项不选。

只有科学,从戊戌变法到中华民国成立一直在中国得以发展下来,被人们逐步接收。

故D项正确。

【结束】

9.(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4题)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

【答案】D

【点拨】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历史技能/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

考试内容:

春秋战国、隋唐、清末民初三个时代的时代特征。

分析:

将三个时间转化为春秋战国时期;隋唐前期;辛亥革命,答案自然一目了然。

中国史内容的考察,20世纪初期主要指新文化运动,属于第一种,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可以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7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唐朝刚刚统一,没有变革和动荡。

【结束】

 

10.(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5题)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答案】A

【点拨】题干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

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

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排除D。

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选A。

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

排除B。

题干主要阐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持否定态度,排除D。

故选A。

【结束】

11.(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4题)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答案】B

【点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结束】

1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察新文化运动。

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审题时要注意隐性的时间信息。

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

由此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

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

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

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

【结束】

13.(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5题)《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结束】

14.(2010高考广东文综16题)“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答案】B

【点拨】题眼:

“民众以为清…‘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考点:

辛亥革命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结束】

 

15.(2011年海南高考18题)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

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B.梁启超C.章太炎D.严复

【答案】A

【点拨】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

故选A项。

【结束】

16.(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6题)1903年有人指出:

“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

”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D.回击复古逆流

【答案】A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分析应该是伴随启蒙思想的传入,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结束】

 

17.(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8题)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

”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

【答案】B

【点拨】从材料中的“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可以看出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

【结束】

二、非选择题

18.(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7题)(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

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

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

《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

一国所自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

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

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

《国学讲习记》(1905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

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

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

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

呜呼!

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

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

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

《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8分)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

评析这一观点(12分)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

 

【答案】

(1)同:

反对儒学独尊。

异:

邓实:

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评分标准:

(1)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

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

(2)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成理。

(3)历史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用:

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点拨】

【结束】

19.(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

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青年乎!

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

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8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8分)

【答案】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

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点拨】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的相关内容。

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

(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

(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全面分析总结答案。

【结束】

20.(2008年海南高考32题)据材料回答问题(8分)

改良文学之声,已起于国中,赞成反对者居其半。

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议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其故何哉?

盖以吾国文化,倘已至文言一致地步,则以国语为文,达意状物,岂非天经地义,尚有何种疑义必待讨论乎?

其必欲摈弃国语文学,而悍然以古文为文学正宗者,犹之清初历家排斥西法,乾嘉畴人非难地球绕日之说,吾辈实无余闲与之作此无谓之讨论也!

——陈独秀答胡适函(1917年)

(1)根据材料,指出陈独秀对文言与白话之争性质的判断及他对反对者的态度。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就陈独秀对白话文反对者的态度进行评论。

(5分)

【答案】

(1)性质:

是非之争,进步与倒退之争(2分)。

态度:

坚信文学改良正确,不容讨论(1分)。

(2)民族危机严重,帝制复辟,尊孔复古;反对文学革命的势力强大;这种态度是必要的;对推动文学革命起了积极作用;这种态度有偏颇之处,不利于文学革命的充分展开(5分)。

【点拨】

本题以陈独秀对文言的态度和立场,实际上考查新文化运动。

本题是材料型回答题,首先正确阅读给定的材料,提取其中有效信息,并且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和词,如“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便可以正确回答第

(1)问;第

(2)问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分析,指出其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的作用。

【结束】

 

21.(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39题)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

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

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

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

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2分)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4分)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

(2分)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

(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

(2分)

 

【答案】

(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摸仿。

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

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

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3)汲取濡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秋序。

【点拨】

本题以儒家文化为切入点,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说明,一定要从材料中归纳总结,第二问从材料中总结分析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找准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第三问,儒学的道德教育作用,道德教育对新加坡的影响。

对材料和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升华。

【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