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笔记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4811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笔记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笔记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笔记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笔记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笔记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笔记讲解.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笔记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笔记讲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笔记讲解.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笔记讲解

历史笔记归纳

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公元前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夏朝))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什么是化石:

埋在地底下的远古生物遗骸、遗迹经自然作用变成的石块,称化石。

化石的作用: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名称

地位

时间

地点

体貌

工具

用火

观念

元谋人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元谋人的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元谋人的牙齿的齿冠末端扩展、较宽,基部比较收缩、略呈三角形。

打制石器

天然火

\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元谋发现了两颗远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他们会使用石器,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动物烧骨他们会使用天然火。

科学鉴定证明,这些石器、炭屑和烧骨是原始人类活动存留下的遗物,距今约170万年地位。

在元谋发现的这种原始人类被称为“元谋人”。

 

名称

地位

时间

地点

体貌

工具

用火

观念

北京人

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晚期直立人

距今约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北京人还保留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轻巧。

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

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

打制石器

天然火

\

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轻快。

下肢用来支手撑脚身分体工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

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

这些变化说明,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北京人已经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制工具。

他们会用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把石块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石器。

这种使用打制石器进行采集和狩猎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北京人打制的石器,表面都很粗糙,有的一端呈尖状,有的一侧或两侧有刃,有的比较厚重,有的比较轻巧。

根据形状和特征,这些石器大体分为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几类,用于采集和狩猎。

火的使用有何用途:

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他们从自然界中取来火种,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还用火驱赶野兽。

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据考古发现,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

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这说明北京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火,并且已有固定的用火地点,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

北京人生活的地方丛林茂密,野兽出没无常,凭借个人的力量和简陋的工具难以生存。

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并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的生活。

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名称

地位

时间

地点

体貌

工具

用火

观念

山顶洞人

我国最早的可制造火的人类。

迈入了人类进化的新阶段。

距今约1.8万年

北京周口店

山顶洞人的面貌与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能够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

人工取火

有爱美观念

山顶洞人已经能够钻人木工取取火火,并懂得摩擦能使器物表面光滑、精细。

这说明他们的劳动技能有了提高。

 

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新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以出现农业、制造陶器、饲养家畜、修建村落为特征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早期人类的定居地称作聚落。

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成为氏族。

居住在原始农耕聚落中的氏族成员,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是原始农业独立起源的地区之一。

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走出山洞,在平原和河谷地带建造房屋、村落,栽培谷物蔬菜,饲养家畜,纺织烧陶,过着农耕聚落生活。

名称

时间

地点

工具

农作物

家畜

住房

生活用品

半坡

距今5600-6700年之间

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磨制石器,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

栗、白菜或荠菜等农作物

猪、狗等

半地穴式

彩陶

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

遗址北部是公共墓地,南部是居住区,东部是烧制陶器的窑厂。

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

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

居住区周围有用与防护的壕沟。

半坡居民已种栗、农白作菜物或荠菜等农作物,他们在居住区内建起圈栏,饲养家猪畜、狗等家畜。

此外,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

陶器是定居的先民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打水、存储、炊煮的生活主用具要用具。

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成为彩陶。

名称

时间

地点

工具

农作物

家畜

住房

生活用品

河姆渡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磨制石器,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骨耜

水稻

猪、狗、水牛等家畜

干栏式架空房

黑陶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他们在这些工具上凿出几个孔,用来捆绑木柄,这是工具制造技术的又一进步。

在河姆渡聚落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骨耜的利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杆。

那里的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这里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干栏式房屋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它充分显示了河姆渡居民的聪明才智。

几千年来,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河姆渡居民先在地下埋木桩,在桩顶架设横梁,铺上木板;然后在横梁上设置立柱,搭建屋顶,用木板做墙壁,安装栏杆。

这样,一座高于地面,具有通风、防潮性能的架空式的房屋就建成了。

河姆渡聚落的居民已经会挖掘和使用水井。

井的四壁用木桩和木方框支撑,防止坍塌。

井口上建有亭子,用来遮挡雨水。

名称

时间

地点

工具

农作物

家畜

住房

大汶口

距今四五千年前

山东泰安大汶口一带

石斧,石锛,台面,穿孔石具

猪、狗、牛、鸡等家畜

房屋多数属于地面建筑,但也有少数半地穴式房屋。

距今约时间四五千年前,山东泰安大汶地点口一带的原始居民,以农耕为主,农业水平显著提升。

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如玉器、陶器等达180多件;有些墓葬只有一两件随葬品,甚至一无所有。

在大汶口晚期遗址一名墓主脚下,还发现两人与猪、狗一起用来殉葬。

这种现象说明,随着生存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阶级已经萌芽,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向早期文明时代过渡。

文明时代,早期人类社会摆脱蒙昧、进入具有较高文化的时代,通常以出现文字、青铜器和国家机构为标志。

打怪题:

半坡和河姆渡有什么异同

答案:

相同都从事原始农耕,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都使用磨制石器

都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④都饲养家畜,采集渔猎

⑤都属于新石器时代

不同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在黄河流域,河姆渡在长江流域。

房屋结构不同

农作物不同

④陶器不同

不同的原因:

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

启示:

自然环境不同,就会导致生活方式不同,人类生产生活要顺应大自然规律,合理设计。

人要适应环境,才能发展和生存。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史实和传说的区别

史实就是被证实真实的历史

古史传说就是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留下来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错误,所以又不能完全相信,只有其中被考古或史书印证的部分才是值得相信的。

文字出现以前的人类历史通常称作史前史。

远古时代人们时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与传说,间接反映了史前时期那段没有文字记载时代的历史。

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皇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部落,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有两个以上的氏族组成。

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

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

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屈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咅乐。

他的妻子léi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在距今约7000—4000年的各地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耜,石制工具。

反映出当时原始农业的发展狀况,黄河上游地区出土,证明当时人们已得到纺织,养蚕,丰坡遗址出土的船形彩陶壶,印证了当时已绞用船为交通工具。

半坡发现的带文字性质符号的刻画符号,说明出现文字。

为什么炎黄被誉为人文始祖?

(1)发明创造,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2)黄炎结盟,形成华夏族。

古人为什么将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头上?

这些人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远古时代存留下来的先民活动遗址与遗物,印证了一些传说的真实性。

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后人在追述祖先历史的时候,将这些发明创造全部集中附会在他们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的名下,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人文始祖,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创造者。

各大战役:

战役

地点

参战方

参战方

战败方

结果

阪泉之战

阪泉

黄帝

炎帝

炎帝

炎黄融合

涿鹿之战

涿鹿

炎黄

蚩尤

蚩尤

蚩尤与黄帝融合

距今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

为了扩张势力,争夺已经开发的地区,不同的部落联盟之间,经常爆发惊心动魄的战争。

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以chī蚩(chi)尤为首的部落联盟。

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又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

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逐渐实现炎、黄诸部与蚩尤等部的统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炎黄融合→融合蚩尤→华夏族→汉族

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

炎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我们以炎黄子孙为豪。

为什么炎黄子孙任到黄帝陵去祭奠黄帝?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与大禹治水

传说黄帝之后,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人们通常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推举联盟首领继承人。

这种方式叫做“禅让”。

禅让注重人的品德和才能,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