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792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试题.docx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试题.docx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试题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Ⅰ卷(共36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掺假c

ān隽永juàn监生jiàn龇牙咧嘴zī

B.闷热mēn娉婷pīng尽快jǐn转弯抹角mǒ

C.中听zhōng江皋gāo泡桐pāo曲意逢迎qū

D.标识shí款识zhì拟人ní沁人心脾pí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眩目脉搏暴发户一式两份

B.岔路海蜇主旋律大材小用

C.枯燥暴料照相机神志不清

D.煤炭慰藉沼汽池以身作则

3、选出近义词填写恰当的一项

①秋日的天空显得格外。

②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商品房要注意,对于要依据《合同法》规定,双方有约定的,按约定执行,不要违约。

③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人笔下的“”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

A.寥廓定金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B.寥廓订金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C.辽阔订金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D.辽阔定金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4、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我国棉花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

B.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C.睡眠三忌:

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D.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定培养方案,让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5、依据下列对联,依次判断所指的文学家正确的一项是

①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②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③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A.孔子 李白 李煜 陆游B.屈原陶潜李煜白居易

C.孔子陶潜李清照白居易D.屈原李白李清照陆游

二、阅读下文,回答6-8题。

(9分,每小题3分)

①民众求富,国家求强,“强”的基础也是“富”。

这是当今中国最具有社会共识的观念。

②然而,当今已然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并没有给人带来相匹配的充裕感和满足感。

贫寒的人不满足,有钱人也时常处于焦虑当中。

“富”的意义是什么?

富裕在精神生活中有何表现?

这些既是价值观建设的课题,也是当今美学思考的新课题。

  ③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

“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

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

“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

以致产生错觉,美好的精神追求似乎高不可攀,臭美的物质追求却显得现实可靠。

所以,对于炫富者,人们只能一边鄙弃,一边艳羡。

价值观的纠结来自于思想的混淆。

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

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

“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

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等)。

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④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

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

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

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

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

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重点应该由数量转为质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

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

富贵之美不是花钱买来的,也不是用项目规划“打造”出来的。

  ⑤另一个是“和谐”。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

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

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

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

“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

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即便游遍全球,也只看到一种风景。

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

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⑥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2月5日)

6、下列不能体现“‘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

”的一项是

A.人心的意象,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宫殿庙宇,把日常的景色转换成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

B.戏剧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举动或神态,饰物皆为假扮,道具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

C.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

D.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炫富”虽举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审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B.用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C.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D.“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B.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C.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D.“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每小题3分)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

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

“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对曰:

“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

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

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阙:

损伤

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

强迫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

苟且

D.然后以禁,则齐齐:

一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1、下列各组句子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是(3分)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

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

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遣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Ⅱ卷(共114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3分)

译文:

②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3分)

译文:

③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2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以下问题(8分)

雨 晴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①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分)

②本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①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的句子,。

《蜀相》

②形容孤独处境的名句,。

《陈情表》

③履至尊而至六合,。

《过秦论》

④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

⑤,余亦乘舟归鹿门。

《夜归鹿门歌》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烛照无人苍茫时

杜怀超 

水烛,其实就是菖蒲,亦名香蒲。

我更青睐于水烛这个诗意的名字,水是滋润万物的元素,烛是照彻万物的光亮,水烛拥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是世间少有的音符,是充满灵性的想象。

水烛生活在水中,茫茫水域,无花无柳,却有这么一丛植物,从水底滋滋冒出来,遍身裹满碧绿,密匝匝地林立于水面之上,苍白空洞的时空充溢着生命的涌动。

然后从深邃无言的水面上,从碧绿的内部,开始孕育,开花,到了秋天,茎干上端就会生出艳丽的蒲棒来,越

到深秋越是膨大,颜色也由刚开始的淡黄逐渐变深,棕黄,直至绛黄。

水烛本身的绿就够人细细品味了。

能使一江春水,化作万顷绿波,摇曳在水波之上,拓展生命的足迹,让我们看到水是活的,甚至水面上的日子都是那么充满灵气。

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

在苍茫辽阔的水面上,一丛丛水烛在彰显着什么?

一片水域的孤独伴随着一群水烛的孤独,一个万物相依的境界呼之欲出,水为水烛而生,水烛是点亮水的眼睛。

那高飞的鸟群,偶然会把这片清凉的绿地当做停息的月台。

每一种植物,都是一盏灯。

水烛的最后,上演的是灯火星散的一幕:

西风下,原本凌波的傲然,只幻成了一绺绺的丝缕、团絮状物,带着细小的种子飘散四方,无数鲜活幼小的生命从四面八方开始新的跋涉。

而在水底深处,水烛的根依然还在。

根在,水烛就不会消失,那光芒就不会熄灭。

我关注水烛,他们独处水域一角,在不知名的时空里,潜滋暗长,抽出细长碧绿的叶子,长出赫黄色的蒲棒。

无数柔弱与秀美的绿叶,在晨曦的微风里,恰似披着长发的女子,站在诗经吟唱的河畔,遥望着,沉思着。

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水烛与人们的生活就纠缠在一起了。

农人把水烛的叶子晾晒干后,编成修身养息的蒲席。

轻盈的蒲席,托着沉重的肉身,安置着农人栖息的夜晚。

随着对水烛的熟稔,农人对水烛有了新的开拓。

斗笠、草鞋、草席、草扇、草帘等走进了农人生活中。

农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旷野中行进。

一旦一件物什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这物什就会变得神秘而深邃,水烛亦是。

当水烛变成了传说中捉鬼专家钟馗手中的蒲剑,或走到端午的门楣,信奉自然、神灵的农人立马恭敬起来,这水烛不再是一棵植物,物性消失,神性生成。

至今,多少农家小院,端午时节依旧高挂水烛、艾草,祛邪避灾。

诗人们,则在水烛身上,找出性情。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蒲苇就是水烛。

坚韧的水烛恰似《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执著爱情,至死不分离。

这场爱情悲剧里,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

这绵绵不断的情思,正是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大自然最牢不可破的的爱。

一件件水烛的草编织品,似乎是我们生活的昨日镜像,用反光的方式,用可以穿透时空的自然之物,越过沟壑与深渊,抵达我们层层栅栏与樊篱的内心。

用粗糙代替精细,用简朴代

替豪华,用原始代替包装,还原生活的面目,还原生命的根本,还原人类的最初行走。

在当今生活的微弱光亮中,我倍加怀念千百年前古人穿着蒲草鞋行走的背影,怀念那坐着蒲草垫挑灯夜读时的月色。

因为在这些水烛编织品面前,我们找到了一种久已消失的光芒,与古人简朴生活的心灵互应、对接。

正是水烛编织品,让我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里有了本真的镜像,有了与日月星辰同在的草木本色。

几千年前,我们就是靠着水烛、水芹之类走出时间的荒原,走出历史的封面。

草根、草叶、果实、花朵等曾都是我们的腹中之物,一天,一年,一百年……用坚韧和卑微养活着人类。

那时我们都是匍匐着身子在大地上寻找,我们的头颅我们的身子高不过任意一棵水烛。

而现在,沿着水烛的微光,我们或许还能找到那些本真、质朴、坚韧……至少,在苍茫的寒冬,我们不至于在水烛四下纷飞之际,瞬间白头。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4月02日24版,有删改)

16、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水烛的形象特点。

(4分)

17、赏析文章第

段画线句子。

(4分)

18、如何理解“正是水烛编织品,让我们复杂、浮华、虚化和迷乱的生活里有了本真的镜像,有了与日月星辰同在的草木本色”句子的含义。

(4分)

19、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本文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

(5分)

2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使用议论、抒情、叙述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B.本文使用比喻、拟人、借代、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于感染力。

C.文章借水烛形象的美丽,呼吁对大自然原生态的保护和对破坏生态平衡的斥责。

D.文章的开头用水烛有“照彻水面之下与内心之中的光芒”“是世间少有的音符”赞美语

言,是文章抒写情感的总起。

E.第五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

下的作用,承上写水烛的形象,转入下面对水烛引起的沉思与遐想的抒写。

六、

(12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谚语有云: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然而,①,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

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总之,②。

其实,只要愿意,③,你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22、请以“海上生明月”“千里共婵娟”“月是故乡明”三句古诗词串联一段文字,表达一个明确而又集中的主题。

(80字左右,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常怀感激之心,这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境界。

当你饥饿难耐,放学回家,一进门发现妈妈已经为你准备好一桌可口的饭菜;当你为一个学习问题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师精妙的启发点拨,让你豁然开朗;当你跑得气喘吁吁追上一辆公共汽车,司机把已经关上的车门重新为你打开……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给予你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帮助,面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你在意过吗?

动心过吗?

请以“让感激之情挂满生命的枝头”为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5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C掺假chān抹角mò拟人nǐ

2、B炫目爆料沼气池

3、A

4、D(A(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应改为“生产的棉花”B主谓搭配不当,“月光”不会发出声响。

C中刚好把意思说反了,删去“不”。

5、C①对联见哈尔滨文庙。

“六艺”指“六经”,即《诗经

》《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杏坛”传说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

“绍虞夏商周”,承绍虞、夏、商、周等古代的传统。

“鲁壁”,孔子故宅井后之夹壁墙。

《汉书》载:

鲁共王扩建宫室,拆孔子故宅时发现壁中藏有古代经传,故称鲁壁。

后人为纪念空鲋保护古代文化的功绩,特地重修了这个鲁壁。

“关闽濂洛”是指宋代儒家理学著名的关、闽、濂、洛四大派别。

即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

②是北大教授袁行霈为陶渊明纪念馆撰写的一副楹联。

③郭沫若为山东大明湖畔的李清照纪念馆写的对联。

④是写白居易。

6、D(“和”可以体现,“同”则不可)

7、B(“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符号的陪衬”的主语是“追逐符号的人”,这里把宫殿庙宇的建造与“追逐”精美的宫殿庙宇混为一谈。

8、C(应该是“不理解‘和而不同’”;另外,建造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与建设者是否理解“和而不同”,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9、A(“阙”应为“缺少、缺失”意。

10、C(“所以”都表凭借,译为“用来”。

A于是/是,表判断的副词;B根据/通过,经由;D难道,副词/自己,代词)

11、D(A中①以反问句的形式肯定了二子的做法,能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②是刘向的观点。

B中①不正确,②正确。

C中①不正确,②正确。

12、C(作者认为应该“明其说于天下”,从思想上明辨是非,而且它又是史籍著述,所以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

13、①(孔子、孟子)能够不苟且随便罢了。

这就可以说是不受流行习俗迷惑,而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

②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可是一般俗人还没有明白这件事。

③废弃并禁绝邪说(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

14、①答:

用拟人手法写鹊和雷,(1分)“衣犹湿”点明了雨后初晴,“语”写出了鹊活泼可爱的情态,“气未平”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2分)本联绘声绘色(视听结合),突出了雨后初晴清闲自然的景物特点。

(1分)

②答:

首联颔联绘雨晴之景,颈联尾联叙雨晴后诗人所做之事。

(2分)全诗不着一“喜”字,诗人却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雨晴后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分)

15、①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③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④何妨吟啸且徐行⑤随沙岸向江村

16、充满灵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外表柔弱而内心坚韧;孤独中彰显着力量;柔弱而秀美;本真而质朴。

(解析:

先找到有关描写水烛形象的区间,后分点概括。

由“充满灵性的想象”可概括出“充满灵性”;由“苍白空洞的时空充溢着生命的涌动”可概括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由“水烛看上去是纤弱的,不禁水面上的风雨,却蕴含着无限的坚韧之劲,从虚无处葳蕤一片绿地”可概括出“外表柔弱而内心坚韧”;由“一片水域的孤独……是点亮水的眼睛”可概括出“孤独中彰显着力量”;由“无数柔弱与秀美的绿叶,在晨曦的微风里,恰似披着长发的女子”可概括出“柔弱而秀美”;由“用粗糙代替精细,用简朴代替豪华,用原始代替包装,还原生活的面目,还原生命的根本,还原人类的最初行走”可概括出“本真而质朴”;答满4点给满分。

17、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烛坚韧的特性,表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执著与忠贞。

(2分)

(2)意象优美,水烛由自然物转化成人的情感的承载物,绵绵不绝的情思与水烛与生俱来的气质,交相辉映。

(1分)(3)引用经典名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又丰富文章文学文化内涵,使得文章更厚重,更具诗意美。

(1分)

18、用比喻的修辞(把镜像喻水烛编织品)说明水烛编织品的简朴、原始、粗糙,是我们物质生活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