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416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doc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doc

管理资源吧(),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战略篇

郭济兴安李世俊著

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

 ——高度重视战略经营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动乱纷争的年代。

当时东汉政权没落,农民起义蜂起,政权迭相更替,群雄逐鹿天下,特别是逐渐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政治较量,进行了此起彼伏的军事斗争。

这些政治、军事集团之间,时或朋比勾结,时或互相攻讦;时或刀戎相见,时或杯酒言欢;彼此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在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和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任何不求进取、因循守旧、优柔寡断、模棱两可,都会坐失良机;任何心中无数、粗枝大叶、考虑欠周、仓促决断,都会招致惨重损失。

可以说,举手投足之间,决定荣辱成败,关系着身家性命。

因此,重视决策,善于决策,是“三国”中许多人的共同特点。

《三国演义》中,明确地提出了“决策”的概念。

这要比“决策”概念在西方正式提出,早了数百年之久。

尤其是“三国”中的一些杰出人物,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长远上思考问题,善于处理大的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因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了不少战略决策成功的壮举。

 

  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落魄不遇,屡遭挫折,不得已投奔荆州刘表,后经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在与刘备首次会面时。

首先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指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接着,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荆州和益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最后告诉刘备,欲成霸业,应该“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这便是为古今称道不绝的隆中决策。

在这个著名决策中,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措施,还有实现目标的几个战略阶段。

刘备闻言,茅塞顿开。

正是逐步实施了这一正确决策,刘备集团才得以绝处逢生,立稳脚根,日益发展,与先期建立的魏、吴政权鼎立天下,存在和延续了四十余年。

 

  谈到赤壁大战前后的东吴将领,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雄姿英发的周郎。

其实,在东吴孙权的阵营中,战略意图最清醒的当属鲁肃。

历史记载,鲁肃年轻时就抱有大志,并对当时群雄逐鹿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

他虽然生长在袁术治下的临淮东城,但当他看出袁术虽然暂时强大,但终难长久时,便拒绝了袁术让他当东城长的邀请,毅然过江投奔了孙权。

《三国演义》根据史实记叙了鲁肃过江后为孙权谋划的重大战略决策。

他对孙权说:

“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变化)”,目前要乘北方混战多事的良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可以说,东吴政权的建立和扩大,正是执行了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的结果。

后来,在刘表新死,曹操大军南下的重要时刻,又是他审时度势,及时向孙权提出与刘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的正确决策。

为此,他积极奔走于孙,刘之间:

先是以吊丧为名,来到荆州,向刘备陈述孙刘结盟的重要性、迫切性,旋即又陪同诸葛亮过江,共商抗曹大计,力排众议,终于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外交基础。

东吴政权得以在危急中生存,依然是接受了鲁肃的正确决策方案的结果。

之后,他为了“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使曹操多一个敌人,而东吴多一个朋友,想方设法缓和孙权、刘备以及周瑜、诸葛亮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在极为敏感的荆州问题上,从中斡旋,维持了孙、刘之间的联盟。

貌似苯伯其实见识卓越的鲁肃,比起急功近利的周瑜,要计高一筹。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鲁肃为东吴制定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并竭力推行,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设想必然痛遭挫折,赤壁大战的历史将会重写,已经建立的东吴政权怕早已向曹操递交了降表。

 

  《三国演义》中的成功事例,有力地揭示了战略对于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既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又是举足轻重的大事。

它可以转危为安,易强弱,变多少,化喜悲,为成功者高唱胜利的凯歌,为失误者奏起呜咽的哀乐。

这些犹如晨钟暮鼓,永远值得后人警醒。

 

  战略的重要,同样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

现代企业处在科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时代,处在广泛分工、密切协作、社会联系空前复杂的时代。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的企业管理已经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由执行型转变为决策型,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企业再也不能等待和依赖上级而必须能动地去适应时代的变迁,自觉地去符合市场的需要,勇敢地去迎接竞争的挑战。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必须把自己的目光从内部扩大到外部,从眼前延伸到长远,系统地、发展地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必须解决战略问题。

经营战略确定以后,就将规定一个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方针,确定一个企业经营范围和规模,选择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从整体上影响企业的工作秩序,从长远上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盛衰存亡。

因此可以说,经营战略是时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

通观中外,重视经营战略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的趋势。

  为了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企业必须搞好战略经营。

所谓战略经营,不仅仅是说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和一般职工都要自觉地围绕着战略目标,进行开拓性的工作,而不能停留在维持日常的经营管理和生产上;尤其是要求企业高层次管理者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思考战略,制定战略,推行战略之上。

应该明白,这正是一个高层次管理者工作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分。

 

  战略经营的基本因素有如下两个方面:

 

  谋全局 

  现代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和对外的开系统。

从内部看,其经营要素有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其经营环节包括供应、生产、销售;从外部看,它要服从于市场需求,考虑竞争对手,而这些又要受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自然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现代企业的整体综合性加强,“辐射半径”延长。

这就要求战略经营必须体现整体意识,宏观意识,甚至全球意识;既要有全局性,又要有层次性;既要高屋建瓴,统筹兼顾,全方位进行思考,防止顾此失彼,出现遗漏;又要分清不同层次,区别轻重缓急。

《孙子兵法》中提出“经五事”、“校七计”,就是全面地看待问题;而“五事”“七计”以“道”为首,又体现了战略思考的层次性。

诸葛亮在隆中决策中,既分析了敌、我、友,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区分了优势和劣势因素,规划了整体战略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

这里有个如何认识和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问题。

全局是由一个个不同层次的局部所组成。

全局制约局部,而局部又影响全局。

在局部和全局发生冲突时,要能果断地舍弃局部,以抓住重点,保证全局;在局部可能导致全局失败时,又要高度重视局部,步步落实。

据守荆州虽是局部,但却是带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关羽后来丢了荆州,对诸葛亮的战略造成重大打击。

  谋长远

  现实是未来的基础,而来来是现实的发展;现实是立足点和出发点,而未来是着眼点和目标点。

一个企业在制定自已的战略方案时,只有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才能有所创新,才能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从而长期保持主动和领先,把握和赢得未来。

因此,战略经营要体现出未来意识和超越意识,树立“明天即今天”的观念。

诸葛亮的隆中决策,创下了后蜀数十年江山,所以,人们称赞是“一对足千秋”。

  谋长远首先要长远观察问题

  春秋时期的商人计然。

曾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待乏原则,就是强调不要只看眼前,而是看得远一些。

可见,“谋长远”是贯通古今的经营原则。

  谋长远必须作出长期安排

  战略经营还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理性原则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经营战略是一种主观范畴。

所谓理性,就是使主观自觉地、能动地与客观相统一。

一个企业的高层次管理者,在战略经营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战略制订和执行达到这个境地。

战略经营符合这条原则者胜,违背这条原则者败。

无数经营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企业的客观实际,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宏观的方针政策;社会的要求,特别是市场的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资源供应者的情况;自身的条件和素质等。

战略经营中遵循理性原则,就要考虑符合不符合国家的要求、利益和发展;符合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和兴趣;适应不适应自身的条件和素质;能不能在竞争中领先和取胜等。

还应该注意,客观情况是变化发展的,战略方案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并适时进行调整,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

概言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顺应国家、社会和消费者的需要,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趋利原则

  所谓趋利,就是要求本着“趋利避害”的思想,努力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遵循趋利原则,就要在战略经营中力求投入最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且所冒风险最小;争取最大的效果,圆满实现战略目标;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多的效果,也就是说效率要高。

  理性原则和趋利原则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和深入。

违背了前者,战略就失去了科学的依据;违背了后者,战略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预测是战略决策的前提 

 正确的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的第一步,是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而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

中国有句古语:

“处事识为先,断次之”(《薛文清公从政录》),认识客观是一切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战略经营理性原则的保证。

应该说,对于一个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掌握现代的决策技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全部的关键和困难在于,如何精确估计各种状态的概率值。

因为决策是面对未来的,对未来的事态只能估计和预测。

如果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资料掌握得比较全面、准确、及时,如果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实事求是而又符合逻辑,那么对未来的预测就会相对精确,对各种状态的概率估计就会基本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所作出的决策承担的风险就会较小,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作为一部艺术作品,《三国演义》以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种种活动,将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原则形象化和艺术化,给后人留下极为深刻的教益。

 诸葛亮是善于决策、精于决策的人物,但是他那经天纬地之才并非是毫无底蕴的即兴之作。

《三国演义》“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什么他善于夜观天象,料事如神等,这一切对于现代人类来说,已经没有多大诱惑和感染了。

人们更多注意的是,诸葛亮的每次正确决策,都是建立在充分、准确、及时地掌握客观情况的基础上。

在许多次战斗之前,他或者派出“细作”、“探子”,或者利用降将俘兵,或者亲历实地调查敌方兵力部署,探听敌方将领的素质、本领、心理,观察地势地形,然后制定有利的作战方案,从而击败敌人。

赤壁大战前夕,正是在曹操南下荆州的过程中,经历了和曹军几次战争的实践,他才准确地把握了敌我双方的长处和弱点,因而做出了曹操必败的正确预见。

隆中决策之所以对天下大事分析得精辟而中肯,其中凝结了诸葛亮巨大而长期的劳动。

胸怀大志而暂隐山林的诸葛亮,注意以各种方式,从各个方面搜集信息,了解社会、政治、军事的种种动向。

他平时刻苦读书,而且读书方法是“独观其大略”因而涉猎较广,领悟较深。

他注意交际,颍州的石广元,博陵的崔州平,汝南的徐庶和孟公威,都是他过从甚密的朋友。

经过他们,他又与号称“凤雏”的庞统,道号水镜的司马徽相交。

其兄诸葛瑾在东吴参与朝政机密,其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都是博学多识、思想敏锐的非常人物。

诸葛亮与这些人或书信来往,或聚首畅谈,形成了一个如现代所云的情报网络。

有志于天下的诸葛亮,则正是这个网络的高级贮存、处理中心。

诸葛亮还十分喜好云游,借以勘察山川地理、关梁扼塞,了解风俗民情、气候物产等。

因而,诸葛亮未出茅庐是假,已知天下却是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