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4159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版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

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

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

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

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

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从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等不同的视角,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深秋山林景色的赞美与喜爱。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第二课时:

学习《赠刘景文》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

(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

“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

思考讨论: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荷、菊、橙、橘)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

(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课件出示“荷叶”图,理解“擎雨盖。

)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

(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

(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

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出示图片,展现秋天果实累累的画面……)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

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

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尽菊残

美在秋天(乐观向上)

橙黄橘绿

第三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

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板书设计:

 梧叶 寒声

   江  秋风    思乡之情 

  儿童  促织    回忆童年              

篱落  灯

 

古诗三首《山行》第一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

三年级班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学习重点: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并书写,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山行》是___代诗人_____写的。

“山行”就是说_________________。

3、边读边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___(季节)天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山林秋色图。

4、诗这么美,景这么美,请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背诵古诗。

三、合作学习:

1、讨论,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山行》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远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近处景色。

3、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

()你从这个字中体会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四、我的疑惑:

我还有以下问题不明白,想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3古诗两首《山行》第一课时教案

主备人:

三年级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

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

板书课题:

山行。

简单介绍诗人杜牧。

2、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同时画出生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山行》是___代诗人_____写的。

“山行”就是_________________。

(3)边读边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___(季节)天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山林秋色图。

(4)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请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背诵古诗。

3、合作学习:

(1)互相讨论,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山行》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远处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近处景色。

(3)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

()你从这个字中体会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山中景色,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词语“远上、石径、斜、白云生处、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山行》这首诗哪两句写远景,哪两句写近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巩固提升:

感受古诗《山行》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6、课堂检测:

背诵古诗《山行》。

四、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

枫林霜叶

五、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图画、生活实际等理解诗意,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领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1.学生背诵有关描写季节景色的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都和秋天有关。

2.检查预习,了解古诗的朗读情况,结合注释及课文插图初步交流诗句的意思。

3.找出读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理解诗题《山行》,简介作者杜牧。

2.分步明意,理解诗句。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①借助注释及课文插图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语的意思。

②补充填空:

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出句意。

③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结合插图理解句意。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理解填空:

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理解“生处”这个词语。

②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①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帮助指导。

②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抓住“坐爱”“枫林晚”“二月花”理解三四句。

3.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秋日山林的景色?

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大家喜欢这幅美丽的秋山红叶图吗?

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4.配乐诵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运用图文对照,展开想象,体会情感的方法自主学习《赠刘景文》。

1.出示图片或课件,观察交流: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

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

2.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

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展开想象,用语言描述一个美丽的画面。

第2课时

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1.课件出示袁枚的《所见》,理解“见”字的意思。

2.《所见》写的是作者在夏天的树林里看到的和听到的景象。

那《夜书所见》这个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呢?

查字典理解“书”字的意思。

3.结合注释及插图初步理解诗句的内容。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诗人叶绍翁在秋天的夜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2.结合插图,理解看到的景象(三四句诗)。

(1)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插图,说出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2)作者说“知有儿童挑促织”,那么小的蟋蟀在夜晚能看的见吗?

作者是根据那句诗推测出来的呢?

指导朗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3)想象画面。

练习用生动地语言描述儿童捉蟋蟀的场景,做动作理解“挑”字的意思。

(4)读三四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展开想象,理解听到的景象(一二句诗)。

(1)交流诗句中诗人听到的声音。

(2)“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

萧萧

(3)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

给“寒”字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吹动了什么?

读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4.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

生卒年不详。

诗人因家庭变故,10岁背井离乡,隐姓埋名,38岁仍没回过一次家乡,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2)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时诗人独卧江边小屋,听到萧萧秋风吹落树叶,触景生情,又会想些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一二句。

6.配乐吟诵,总结学法。

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运用查找资料,展开想象,体会情感的方法合作学习主题图书《秋词》和《秋风引》这两首古诗。

1.这两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1.自由朗读主题图书《长安秋望》《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这两首古诗。

2.积累思乡的古诗,读给家人听。

17.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

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锤炼学生的艺术思维。

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孩子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神韵,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

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预习古诗,制作生字卡。

(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3.朗读伴奏音乐。

(教师)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境。

学前准备

1.积累李白的诗歌,预习古诗。

(学生)

2.制作《望天门山》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

1.师画简笔画,高高的山,并叙述天门山的来历。

2.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观赏老师画画,并倾听故事。

2.齐读课题。

1.请默写一首你学过的李白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作者,初识古诗

1.老师介绍李白。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导书写:

断、楚、至、孤、帆。

3.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比赛朗读。

4.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2.辨字组词。

至()断()

到()继()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想一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1.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书上批注。

2.学生交流收获和疑问,并说说诗句里用的好的词语。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中断:

_________________

回:

___________________

相对出:

________________

孤帆:

__________________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

1.课件出示第一句思考:

(1)这句写了什么山,哪里的水?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从画面中你感受到天门山怎样?

又感受到水怎么样?

(2)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

2.课件出示第二句,思考:

这一句主要写了什么?

水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

通过“回”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四句。

5.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学生读诗句,结合注释和教师展示的课件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和感受。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开始教师用简笔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自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本首诗是一句一意境,教师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分析,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意,再加上反复地诵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灵秀,长江水的矫健,以及孤帆的潇洒。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导入新课。

3.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听古曲,感受意境。

2.齐读课题。

5.“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3.提出学习要求,课件展示: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理解诗句。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1.学生自学本课生字。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

4.大声朗读古诗。

6.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潋滟:

_________________

空蒙:

_________________

西子:

_________________

相宜:

_________________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句,感受晴天和雨天的美。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两句,感受西湖的人性美。

3.指导朗读。

1.学生结合注释,图画,课件,发挥想象,理解西湖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美。

2.学生交流讨论。

3.学生总结学法,诵读第三、四句,理解诗意。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体会情感,背诵古诗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背诵古诗。

1.学生交流从诗中受到的体会。

2.学生背诵古诗。

8.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一开始,教师播放古曲,让学生感受意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然后又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又通过注释、课件、朗读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了西湖的美。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感悟古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指名学生说自己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3.播放朗读录音。

4.指导学生诵读古诗。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了解的有关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学生听录音,然后自由练习诵读。

9.抄写古诗《望洞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美,洞察美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读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以及课件,发挥想象述说古诗的意思。

4.教师演示:

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5.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6.背诵古诗。

1.学生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古诗的意思。

4.学生练习朗读并背诵古诗。

10.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中的“白银盘”和“青螺”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