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3991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

(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痛惜

【解析】【分析】

(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稍稍:

渐渐。

宾客:

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结果到了成年的时候,仲永在诗词方面没有什么成就, 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

⑴王安石

⑵(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⑶泯然众人;痛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

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

曰:

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

(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其:

代词,其中的;②其:

代词,它的;③其:

代词,他;④其:

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和“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

曰:

非然也。

句意是: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说:

不是这样的。

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①虽:

虽然。

俱:

一起。

若:

比。

句意是:

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其:

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

⑴①其中的;②它的;③他;④难道。

⑵C;⑶设问;

⑷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准确把握句意判断作答。

⑶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说:

不是这样的。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

橄榄名义未详。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

王祯云:

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

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

《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

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

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

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

(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

(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

(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这句话的大意是:

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

故可知其停顿为:

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这句话是:

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

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

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

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

贾:

gǔ做买卖。

穷困:

困厄,窘迫。

公子纠:

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

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

死之:

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

(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

(1)考查重点词语。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

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

为:

是。

②三战三走:

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走:

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

尝:

曾经。

三:

多次。

逐:

驱逐。

见:

免职。

于:

被。

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

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

“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

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

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

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管仲说:

“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

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

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

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

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史称颜真卿①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

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

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②逾于球③璧矣。

(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

【乙】

   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

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④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

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

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

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

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

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

呜呼!

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

【注】①颜真卿:

唐朝名臣、书法家。

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

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

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

谥“文忠”。

②啻:

止,仅仅。

③球:

美玉,特指玉磬。

④见……于……:

表被动。

(1)下列对【甲】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B.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C.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D.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宋祁称其“笔力遒婉”         其真无马邪(《马说》)

 

B. 今披阅遗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 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D. 李希烈反,诏遗宜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②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充满忠义之气。

B. 【乙】文写颜真卿面对反贼李希烈以死相逼,依然大义凛然,气节不屈。

C. 颜真卿为人守正有礼,但由于奸臣当道,他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

D. 颜真卿擅长楷书、草书,其楷书风格浑厚挺拔,用笔力透纸背。

【答案】

(1)B

(2)C

(3)①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

②(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

(4)C

【解析】【分析】⑴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根据句意:

天下不用姓名称而独称他为“鲁公”。

后为奸臣卢杞所忌。

颜真卿被派前去晓谕大义,因凛然拒降,终为敌所害。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B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⑵A代词,代颜真卿/表诘问语气。

B遗迹/送,赠给。

C都是“厌恶”。

D谋反/通“返”,返回。

故选B。

⑶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益:

更加。

啻:

止,仅仅。

球:

美玉,特指玉磬。

达:

实现。

⑷C项有误,“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错误,与原文“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

”不符。

故答案为:

⑴B;⑵C;

⑶①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

②(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

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

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

【甲】史书称颜真卿指严正执法,性格刚直而有礼,不是公正的言论、确当的道理就都不去想。

天下人不用姓名称呼他,而只称呼他为“鲁公”。

后为奸臣卢杞所忌,他让唐德宗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降李希烈,(因凛然拒降)终被敌人所害。

再看他当时怒骂逆贼步入火中时的场面,是何等的壮烈慷慨啊!

颜真卿生平喜欢正楷、草书,宋祁称赞他的书法“笔力遒婉”,如今再看颜真卿的遗迹,凝重沉郁,斜中取正,笔力匀整而不露锋芒。

力透纸背,笔墨纸间感觉到有一股生机勃勃的忠义之气。

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

【乙】颜真卿仕历经元、肃、代、德四朝,虽到晚年仍坚持不懈保有爱国之心。

因为曾经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劾,或是被贬低、排斥,有七八次之多。

(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

李希烈造反,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

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

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

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

经历了二十多个月,最终被绞死在蔡州。

哎,自从平原太守(颜真卿)首倡大义,到现在才有能够完成颜公您的遗愿的啊!

但是能像颜真卿这样从容就义的,实在太难啊!

6.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

“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

必杀魏绛,无失也!

”对曰: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

”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

“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

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不能致训,至于用钺。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公跣而出,曰:

“寡人之言,亲爱也。

吾子之讨,军礼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①魏绛:

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

②仆:

指驾车的人。

③羊舌赤:

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

指晋侯。

⑤礼食:

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失也           失:

耽误

B. 其将来辞         辞:

陈说

C. 吾子之讨         讨:

处罚

D. 子无重寡人之过   重:

看重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 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 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 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

(1)D

(2)C

(3)B

(4)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解析】【分析】⑴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

语句“子无重寡人之过”中的“重”是“重新,再次”的意思,不是“看重”。

故答案为D。

[中国教育出版&网*^@%]

⑵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的意思是:

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

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故答案为C。

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作答。

依据“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的意思是:

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

故B项中的“却遭将士伏击”的理解是错误。

据此,答案为B。

⑷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贰志(二心)、事(侍奉)、辟(通‘避’,躲避)、刑(刑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故答案为:

⑴D;⑵C;⑶B;

⑷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

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