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1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3523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12.docx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1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12.docx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12

第一部分模块四专题十二近现代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社会

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精选考题·全国卷Ⅱ)法国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纪70年代写道:

“我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同国籍的妻子……这里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

”他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英属北美殖民地B.法属美洲殖民地

C.西属美洲殖民地D.荷属美洲殖民地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殖民者在北美的殖民统治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8世纪70年代正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当时来自欧洲各地的移民经过长期交流、融合,民族意识觉醒,逐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当时的北美洲大部分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因此答案选A。

答案:

A

2.(精选考题·九江模拟)鸦片战争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相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

悠久的历史、密切的关系、相同的命运,促使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相互同情与支持。

下列有关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一开始就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为目标

B.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C.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情况的不同,决定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不同

D.亚洲各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致使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解析:

亚洲革命风暴属于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所以A项不正确,其他三个备选项都符合史实。

答案:

A

3.19世纪上半期亚洲革命风暴中,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把这次革命推到了顶点。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相同点是(  )

A.领导阶级相同

B.主要抗击对象相同

C.都颁布了革命性纲领性文件

D.都与宗教有关

解析:

太平天国领导阶级为农民阶级,印度民族大起义领导阶级则为封建王公;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清,印度民族大起义主要反英;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等纲领性文件,印度民族大起义则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有拜上帝教,而印度民族大起义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有关,故选D。

答案:

D

4.(精选考题·宜昌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开始觉醒,关于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

B.各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建立了革命团体或政党,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

C.亚洲各国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

D.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增强了民族意识

解析:

亚洲觉醒的核心含义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但当时并非所有国家都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或政党,如朝鲜,所以B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B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各国遭受的殖民灾难更加深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主要相同因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或渗透加剧

B.民族民主思想的深入发展

C.封建剥削和殖民压迫日益严重

D.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

学生解这道题时容易错选D,其原因是错误地理解了“经济的性质决定政治的性质”的规律。

当时非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故D错误。

民族民主思想的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亚洲和美洲,非洲比较落后,与题意不符,故可排除B。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的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民族解放运动重在反帝,如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领导人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故可排除C。

A项是三者的共同原因,是正确的选项。

答案:

A

6.精选考题年3月27日,埃塞俄比亚第二届全国运动会落下帷幕。

全运会上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展示了埃塞俄比亚人民不怕困难勇于奋争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埃塞俄比亚独立的历史上早有体现。

当时的情况是(  )

A.英国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

B.埃塞俄比亚当时的皇帝屈膝投降

C.埃塞俄比亚人民最终打败了侵略者

D.埃塞俄比亚人民通过“圣战”获得了独立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D项中的“圣战”运动是指苏丹,当时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不是英国而是意大利,当时的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了告全国人民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而不是投降。

经过全国各阶层的抵抗,最终迫使意大利承认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地位。

答案:

C

7.《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  )

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

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解析:

《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解决世界性难题,主要在于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只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得到顺利发展。

答案:

B

8.(精选考题·福建高考)《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

“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大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保卫国家,却要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巴黎公社革命,①说法正确;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是苏俄,②说法错误;巴黎公社委员均由选举产生,③说法正确;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④说法正确。

答案:

D

9.(精选考题·重庆高考)以“展现时代巾帼风采、讴歌女性光荣使命”为主题的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专题文艺晚会于精选考题年3月1日在京举行。

第二国际左派领袖蔡特金为设立国际劳动妇女节做出了杰出贡献。

与其同领一派别的人物是(  )

A.伯恩施坦B.季米特洛夫

C.考茨基D.罗莎·卢森堡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国际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围绕对修正主义的争论,第二国际内部形成左、中、右三派。

右派以德国的伯恩施坦为首,中派以德国的考茨基为代表,左派以俄国的列宁、德国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为代表。

答案:

D

10.《全球通史》中写道:

“列宁几乎……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

那些在4月份似乎还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两个时间信息“4月份”和“半年之后”。

结合教材可知与之相联系的事件是《四月提纲》的发表和十月革命的爆发。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为此,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号召“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指明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方向,故“第二次革命”是指推翻临时政府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B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理解史料的能力。

“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指的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此时苏联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答案:

C

12.下列对匈牙利事件和波兹南事件的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是在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背景下发生的 ②都受苏共“二十大”的影响 ③苏联出兵协助平息事件 ④事件平息后两国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D.①②④

解析:

匈牙利事件是在苏军的帮助下平息的,但苏联没有参与平息波兹南事件,排除③;波兹南事件平息后,波兰的改革并未取得显著成效,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经济困难,排除④。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06年8月,一位英国人在信中说道:

“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

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整个东方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此外,俄国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他们厌恶统治者,并以俄国为例,开始认为有可能得到另一种较好的政体……看来东方正从睡梦中觉醒。

在中国,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排外运动……在埃及和北非,觉醒突出地表现为狂热行为的明显增加以及泛伊斯兰运动的扩大。

这些动乱症状的同时出现太惊人了,不能完全归因于巧合。

谁知道呢?

或许东方确实正从其长久的睡眠中觉醒……”

材料2:

列宁高度评价了亚洲被压迫民族革命斗争的意义,他认为亚洲的觉醒是世界革命风暴的新泉源。

“当机会主义者还在拼命赞美‘社会和平’,拼命鼓吹在‘民主制度’下可以避免风暴的时候,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泉源已经在亚洲涌现出来了。

继俄国革命之后,发生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

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盛行及其‘反转来影响’欧洲的时代”。

材料3:

亚洲觉醒是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是世界意识的形成。

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发展顶点,它同整个亚洲革命运动有密切联系。

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表过伊朗、土耳其革命的评论文章,从中吸取经验。

《民报》还大量转载印度自主自产运动中的许多报刊的文章,它的主编章太炎还同印度革命者钵逻罕和保什有交往,该报还提出了“亚洲和亲”的联合命题。

辛亥革命直接影响到1912年越南独立党的成立和印度尼西亚民主运动的发展。

亚洲觉醒标志着亚洲国家向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标志着20世纪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1)材料1中的“日本的胜利”、中国的“排外运动”、埃及的“狂热行为”分别指什么事件?

(6分)

(2)材料1对东方的预见是否正确?

对“东方觉醒”的原因分析是否全面?

为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所说的“极大的世界风暴”“反转来”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4分)

(4)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为什么是亚洲觉醒的发展顶点?

(6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亚洲觉醒的本质特征。

(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亚洲的觉醒。

(1)问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06”。

(2)问要先归纳作者对东方的预见是什么,根据教材知识判断观点是否正确;然后从材料中概括作者所述的原因,再联系教材知识回答。

第(3)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第(4)问主要从辛亥革命的成果及影响等角度思考。

第(5)问要紧扣时代特征回答。

答案:

(1)“日本的胜利”指明治维新;中国的“排外运动”指义和团运动;埃及的“狂热行为”指1882年反英大起义。

(2)对东方的预见是正确的。

但认为东方觉醒主要受日本和俄国革命的影响,这种说法不全面。

东方觉醒最主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东方各国的民族危机,东方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形成,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3)影响:

沉重打击了欧洲殖民主义;配合和支援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

(4)原因:

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成果最大的一场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亚洲最大的国家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同整个亚洲革命运动有密切联系;辛亥革命对亚洲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本质特征: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14.阅读下列三幅图片:

请回答:

(1)如果对上述图片事件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一个研究课题。

(2分)

(2)三幅图片在历史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分别是什么?

(6分)

(3)三幅图片说明了当时的革命特点(道路)是什么?

(4分)

(4)2005年10月,俄罗斯总统在中央联邦区的全权代表格奥尔基·波尔塔夫琴科建议将列宁的遗体迁出位于莫斯科红场的陵墓在公墓下葬,这一建议引起朝野争议。

如果俄罗斯某报纸就此事让你发表看法,谈谈你的观点。

(4分)

解析:

本题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1)题从三幅图的内在联系可以确定是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相关的课题。

(2)题从三个事件的意义来回答,突出其最重要的地位。

第(3)题从图一的理论到图二、三的实践活动看革命的方式和领导者及革命的中心等来进行归纳。

第(4)题比较开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2)《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的第一份战斗性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无产阶级以城市为中心的暴力夺权。

(4)反对迁出。

列宁是前苏联的缔造者,在国内外有巨大的影响,迁出不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

(回答同意迁出也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如从与西方发展关系的角度来回答等)

1.在拉美独立运动中玻利瓦尔和圣马丁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被誉为“祖国之父”、“自由的奠基人”、“南方的华盛顿”的圣马丁从西班牙殖民者手中解放的国家有(  )

A.秘鲁、智利、墨西哥B.智利、墨西哥、巴西

C.阿根廷、智利、秘鲁D.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题干材料的理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圣马丁由南向北解放的国家有阿根廷、智利、秘鲁三国。

答案:

C

2.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

“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

”这场革命是(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D.俄国二月革命

解析:

由材料“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和“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结束”可知建立的新政权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符合这两个方面的只有巴黎公社起义。

A项没有确立政权,B和D项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B、D项。

答案:

C

3.(精选考题·武汉模拟)有德国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东方被列宁原封不动地全面继承下来了,说明列宁是马克思真正的继承者。

其主要理由是(  )

A.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创建了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工党

C.建立了以列宁主义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思想体系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理解史料的能力。

首先,理解材料中“马克思主义在东方被列宁原封不动地全面继承下来”这一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内部发生了分化,孟什维克逐渐走向革命的对立面,排除B项,C、D两项则是列宁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表现。

答案:

A

4.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俄政权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

这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经济建设募集的粮食不断增长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前线军事战争募集到足够粮食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都巩固了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年。

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开始实行,A、B两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答案:

C

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

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答案:

B

6.阅读下列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述:

材料1: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2:

历史表明我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式,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的。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3:

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应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

1848~1850》所作导言

材料4: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这个过渡的特点是:

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请回答:

(1)材料1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

(2)材料2、3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

依据材料说明理由。

(3)材料4中列宁主张怎样夺权?

实际上怎样夺权?

(4)从恩格斯的修正到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解析:

本题以革命导师对革命的论述为主题,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观点去分析、评论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1)、

(2)、(3)题都可以依据材料表述来进行回答。

第(4)题要注意突破思维定势,明确革命导师的观点是不断修正不断发展的。

答案:

(1)暴力夺权。

(2)都主张充分利用合法斗争的方式。

理由:

无产阶级斗争的条件有了变化,“……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

(3)主张和平夺权。

实际上是暴力夺权。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不能把它当做僵死的教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

无产阶级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当时的情况和革命条件相结合,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