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3496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5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就是相思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相思豆中含有很强毒性的毒蛋白――-相思子毒素蛋白。

相思子毒素蛋白前体由4部分组成,即34个氨基酸的前导信号序列、251个氦基酸的A链、263个氨基酸的B链以及连接A、B链的14个氨基酸的连接肽。

经过相应细胞器的加工,最后形成含有514个氨基酸的相思子毒素蛋白,加工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思子毒素蛋白前体在翻译过程中产生561个水分子

B.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均能对该前体进行包括切除在内的加工

C.据图分析液泡中含有相应的酶,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

D.液泡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相思子毒蛋白前体含有的前导信号序列在内质网中被切除,后通过囊泡运输止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中切除连接肽,再经囊泡运输止液泡,最后经由细胞膜分泌至细胞外。

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多肽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故相思子毒素蛋白前体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水=(34+251+263+14)-1(最终为1条肽链)=561个,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在内质网中加工后可将前导信号序列切除,再经高尔基体加工后,切除连接肽序列,故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均能对该前体进行包括切除在内的加工,B正确;

C、液泡内含有色素,但一般不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且据题图无法得出液泡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结论,C错误;

D、囊泡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液泡之间进行流通的方式,也属于生物膜系统,液泡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C。

2.萤火虫尾部发光器能发光的机理如图所示。

ATP快速荧光检测仪中含有荧光素、荧光素酶等物质,用来快速检测食品表面的微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TP是细胞中的能量货币,细胞中储存大量ATP为生命活动供能

B.ATP快速荧光检测仪只能检测是否有微生物残留,不能检测数量

C.ATP快速荧光检测仪既可以检测残留的需氧型微生物,也可以检测厌氧型微生物

D.荧光素酶可以催化荧光素转化为荧光素酰腺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快速荧光检测仪中含有荧光素、荧光素酶等物质,用来快速检测食品表面的微生物,原理是荧光素与ATP接触形成荧光素酰腺苷酸,后者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被氧气氧化发光。

【详解】A、ATP是细胞中的能量货币,但细胞中储存的ATP较少,需要ATP与ADP不断转化来为生命活动供能,A错误;

B、微生物残留量越多,产生的ATP越多,所发荧光强度越强,所以用荧光检测仪也能检测微生物的数量,B错误;

C、ATP快速荧光检测仪能检测残留的所有能产生ATP的微生物,包括需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C正确;

D、由图可知,荧光素酶可以催化萤光素酰腺苷酸转化为氧合荧光素,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ATP快速荧光检测仪的原理,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胚胎发育期间,秀丽新小杆线虫有1090个体细胞,但在发育过程中有131个体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4组共15个基因共同作用有关,如下图所示

遗传学研究发现:

ced-3、ced-4、ced-9这3个基因在所有131个程序性死亡的细胞中都起作用,ced-9可阻断ced-3、ced-4的作用,防止细胞死亡;ced-3或ced-4突变体中,应该死去的131个细胞都活下来了;nuc-1突变体中,DNA裂解受阻,但细胞仍然死亡。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健康细胞接受内外信号从而启动程序性死亡

B.组1两个基因对ced-9基因的开启与关闭具有调控作用

C.ced-9与ced-3、ced-4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D.ced-3、ced-4、nuc-1中任意1个基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细胞凋亡受阻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内、外相关信号的刺激下,健康细胞启动程序性死亡,A正确;

B、图中显示ced-2基因能阻断ced-1基因的开启,从而ced-9基因开启,可阻断ced-3基因、ced-4基因的作用,若ced-1基因开启,ced-9基因关闭,从而ced-3基因、ced-4基因开启,进而执行死亡程序,因此组1两个基因对ced-9基因的开启与关闭具有调控作用,B正确;

C、ced-9可阻断ced-3、ced-4的作用,防止细胞死亡;而ced-3、ced-4基因的作用是执行死亡程序,显然而ced-9与ced-3、ced-4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C正确;

D、题意显示ced-3或ced-4突变体中,应该死去的131个细胞都活下来了,而nuc-1突变体中,DNA裂解受阻,但细胞仍然死亡,即nuc-1基因发生突变并未导致细胞凋亡受阻,D错误。

故选D。

4.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ID-19)和埃博拉病毒(EBOV)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高致病性RNA病毒。

两种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的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种病毒均需先合成病毒RNA的互补链才能获得子代病毒RNA

B.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主要为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变异性较强

C.SARS-COVID-19的RNA可直接作翻译模板,EBOV的RNA需复制后才能作翻译模板

D.两种病毒首次RNA复制所需的酶并不都是在侵入宿主细胞后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ID-19)的RNA(+RNA)中含有RNA复制酶基因,先翻译形成RNA复制酶,接着形成-RNA,再复制形成+RNA,-RNA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多种病毒蛋白,与子代+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埃博拉病毒(EBOV)的RNA(-RNA)先形成+RNA,再复制形成-RNA,其中亲代-RNA转录形成信使RNA,翻译形成酶和多种蛋白质,与子代-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

【详解】A、据图分析,两种病毒均需至少复制两次才能获得子代病毒RNA,A正确;

B、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均为单链RNA,结构不稳定,变异性较强,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ID-19)的RNA上含有RNA复制酶基因,可直接作翻译模板,而EBOV的RNA需复制后形成信使RNA,才能作翻译模板,C正确;

D、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ID-19)的酶是侵入宿主细胞后合成,而埃博拉病毒(EBOV)的酶来源于宿主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睛】

5.中华茧蜂没有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其X染色体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Xr、Xs、Xt。

人工培育的小茧蜂雌、雄个体都为二倍体,其中性染色体纯合型(如XrXr等)的受精卵发育为雄性个体,性染色体杂合型(如XnXs等)的受精卵发育为雌性个体。

若中华茧蜂足够大的种群(性染色体Xr、Xs、Xt的频率相同)随机交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小茧蜂的性别与生殖细胞内性染色体的数目有关

B.根据X染色体的不同,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有2种类型

C.该种群随机交配后,理论上中华茧蜂的雌雄比例为2:

1

D.该种群中全部个体的X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是一个基因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遗传平衡定律:

在数量足够多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的前提下,种群基因频率逐代不变,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

p2表示AA的基因型的频率,2pq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q2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

其中p是A基因的频率;q是a基因的频率。

基因型频率之和应等于1,即p2+2pq+q2=1。

2、据题意可知,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rXs、XrXt和XsXt,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rXr、XsXs、XtXt。

【详解】A、人工培育的小茧蜂的性别与生殖细胞内性染色体的数目无关,与性染色体组合是否纯合有关,A错误;

B、性染色体杂合型的受精卵发育为雌性个体,根据X染色体的不同,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有3种类型:

XrXs、XrXt和XsXt,B错误;

C、中华茧蜂足够大的种群意味着符合遗传平衡定律,且其中性染色体Xr、Xs、Xt的频率相同,即各自的频率均为1/3,则随机交配的情况下,雄性个体(XrXr、XsXs、XtXt)的比例为1/3×1/3+1/3×1/3+1/3×1/3=13;则雌性个体(XrXs、XrXt、XsXt)的比例为1-1/3=2/3,显然理论上中华茧蜂的雌雄比例为2:

1,C正确;

D、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所有染色体上的基因),D错误。

故选C。

6.某一种群果蝇眼色的野生型和朱红色、野生型和棕色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X、Y同源区段)。

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杂交组合

P

F1

野生型

野生型

402野生型

198野生型201朱红眼

野生型

朱红眼

302野生型99棕眼

300野生型101棕眼

野生型

野生型

299野生型51棕眼

150野生型149朱红眼50棕眼49白眼

A.依据以上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可判断朱红眼的基因型有4种

B.杂交组合乙的F1野生型雌雄果蝇杂交,雌性后代中野生型占16/17

C.杂交组合丙的F1野生型雌雄果蝇中,杂合子的比例为2/9

D.杂交组合丙的F1棕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后代中棕眼:

白眼=1:

1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杂交组合甲:

亲本与F1中的雌性个体均为野生型,F1雄性个体中出现了朱红眼,说明野生型对朱红眼为显性,朱红眼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

(2)分析杂交组合乙:

亲本为野生型和朱红眼,后代雌雄个体中野生型与棕眼的比例均为3∶1,说明控制野生型与棕眼的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而且野生型对棕眼为显性。

(3)综上分析,控制野生型和朱红眼的基因与控制野生型和棕眼的基因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在此基础上分析杂交组合丙可推知:

当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表现为白眼,A和B同时显现表现为野生型,有aa和B基因为朱红眼,有A和bb基因的为棕眼。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朱红眼基因型中含有aa和B基因,即BBXaXa,BBXaY,BbXaXa,BbXaY,A正确;

B、在杂交组合乙中,野生型(♀)和朱红眼(♂)杂交,F1的雌性与雄性个体中的野生型∶棕眼均为3∶1,说明野生型对棕眼为显性,基因B和b位于常染色体上,在结合对A选项的分析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和BbXaY,F1野生型雌果蝇的基因型为1/3BBXAXa、2/3BbXAXa,F1野生型雄果蝇的基因型为1/3BBXAY、2/3BbXAY,杂交组合丙的F1野生型雌性与棕眼雌性比例为6:

1,说明bbXAXA基因型致死,杂交组合乙的F1野生型雌雄果蝇杂交,雌性后代中致死个体和棕眼个体所占比例均为

,野生型占16/17,B正确;

CD、在杂交组合丙中,双亲均为野生型。

若只研究野生型和朱红眼,F1雌性个体中无朱红眼、雄性个体中有朱红眼,说明亲本基因型分别为XAXa和XAY。

若只研究野生型和棕眼,F1雌雄个体中均出现棕眼,说明双亲的基因型均为Bb。

综上分析,杂交组合丙中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和BbXAY,杂交组合丙的F1野生型雌性与棕眼雌性比例为6:

1,说明bbXAXA基因型致死,F1野生型雌雄果蝇中,纯合子的比例为2/9,棕眼雌性基因型为bbXAXa。

白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Y,后代棕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

1,C错误,D正确。

故选C。

7.已知三体豌豆(2n+1)减数分裂形成的n+1型雄配子不能成活,而雌配子则育性正常,现有一株2号染色体三体高茎豌豆自交,收集该植株的种子种植,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子代高茎:

矮茎=1:

0,则亲本基因型是AA,决定株高的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

B.若子代高茎:

矮茎=3:

1,则亲本基因型是Aa,决定株高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C.若子代高茎:

矮茎=2:

1,且高茎豌豆中三体的比例为7/12,则亲本基因型是Aaa

D.若子代高茎:

矮茎=18:

1,且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比例为1/2,则亲本基因型是AAa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可知,亲本为一株2号染色体三体高茎豌豆,豌豆自然状态下进行自交。

假设控制株高的基因为A、a,若决定株高的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是AA或Aa;若决定株高的基因在2号染色体上,则亲本是AAA或AAa或Aaa。

三体AAA可以产生有活性的雌配子的类型为1/2A、1/2AA,有活性的雄配子只有A;三体AAa可以产生有活性的雌配子的类型为2/6A、1/6a、2/6Aa、1/6AA,有活性的雄配子的类型为2/3A、1/3a;三体Aaa可以产生有活性的雌配子的类型为1/6A、2/6a、2/6Aa、1/6aa,有活性的雄配子的类型为1/3A、2/3a。

【详解】A、该高茎豌豆自交,若子代高茎:

矮茎=1:

0,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应为显性纯合子,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A,决定株高的基因可能在2号染色体上,也可能不在2号染色体上,A错误;

B、该高茎豌豆自交,若子代高茎:

矮茎=3:

1,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性状分离比,则亲本基因型是Aa,决定株高的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B错误;

C、当亲本的基因型为Aaa时,产生的雌配子为2Aa、2a、A、aa,可育的雄配子为A、2a,则子代基因型为2AAa、5Aaa、AA、4Aa、2aaa、4aa,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

矮茎=2:

1,高茎豌豆中三体的比例为7/12,C正确;

D、当亲本的基因型为AAa时,产生的雌配子为2Aa、2A、AA、a,可育的雄配子为2A、a,则子代基因型为2AAA、5AAa、2Aaa、4AA、4Aa、aa,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

矮茎=17:

1,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比例为1/2,D错误。

故选C。

8.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

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

毒品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图为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

电位变化是外负内正→外正内负

B.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碍了多巴胺的回收,延长了其对大脑的刺激,产生快感

C.吸食可卡因容易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D.缓解可卡因毒瘾,可考虑使用水解可卡因的酶、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激动剂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

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

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A、多巴胺属于兴奋型神经递质,可引发突触后膜的兴奋,故与受体结合可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外正内负→外负内正,A错误;

B、从图中看出多巴胺发挥作用后,通过突触前膜的多巴胺转运体重新回到突触前神经元,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其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延长了其对大脑的刺激,产生快感,B正确;

C、吸毒者的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多巴胺分子中,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多巴胺的敏感度降低,吸毒者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可卡因的摄入量,才能维持正常的神经兴奋性,即吸毒成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是多巴胺不是可卡因,C错误;

D、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能使多巴胺受体的活性减弱,进而导致毒瘾更大,不能缓解毒瘾,D错误。

故选B。

9.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其中a~d代表四种信息分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可以表示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B.b可以表示由垂体合成并分泌的生长激素

C.若c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其靶细胞内没有性激素的受体

D.若d是淋巴因子,则分泌淋巴因子的细胞主要是某种T淋巴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免疫细胞(如辅助性T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详解】A、若a表示抗利尿激素,则抗利尿激素需要通过血液远距离运输至肾小管和集合管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图示的通过图示方式作用于垂体周围的靶细胞,A错误;

B、若b表示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其特异性受体应该分布于细胞膜表面而不是图示的细胞内部,B错误;

C、若C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其靶细胞为垂体细胞。

性激素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的方式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因此垂体细胞的内部存在性激素的特异性受体,C错误;

D、淋巴因子是细胞因子的一种,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D正确。

故选D。

10.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是植物体内常见的五种植物激素,近几年科学家陆续发现一些其他植物激素,比如独脚金内酯等。

GR24是人工合成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为了研究其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如图1所示操作,并进行相关实验。

实验一。

设置两组实验,对野生型拟南芥和突变型拟南芥分别施用GR24以研究其对侧枝数目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实验二:

设置四组实验,探究GR24、NAA对野生型拟南芥侧枝长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据图2分析突变型拟南芥可能存在独脚金内酯合成缺陷

B.据图3分析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C.独脚金内酯可能促进了野生型拟南芥侧芽部位生长素的积累

D.图示结果不能表明GR24对野生型拟南芥植株侧芽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具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特点。

2、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GR24的作用机理,自变量是NAA和GR24的有无,因变量是侧枝长度,其余的无关变量控制应该相同且适宜。

【详解】A、随着GR24浓度的递增,突变体植株的侧枝数目的平均值几乎不变,说明GR24对突变体植株侧枝的产生几乎无影响,进而说明突变体植株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信息传递缺陷,但不能说明突变体植株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合成缺陷,A错误;

B、由图3可知,实验自变量是NAA和GR24有无和培养时间,因变量是侧枝长度,其余的无关变量控制应该相同且适宜。

NAA和GR24共同处理,侧枝生长明显受抑制,二者在调节侧枝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

C、分析图2,随着GR24浓度的递增,野生型植株的侧枝数目的平均值逐渐减小,说明GR24可促进生长素的积累,从而抑制野生型植株侧枝的产生,C正确;

D、图中野生型植株的侧枝数目的平均值随GR24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只显示了抑制作用,不能表明GR24对野生型拟南芥植株侧芽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A。

11.近年来人偏肺病毒(HMPV,RNA病毒)被认为是导致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患儿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科学家发现,当RNA病毒侵袭细胞时,会释放出病毒RNA,而细胞内的某些蛋白质可以识别出病毒RNA并与之结合(细胞内免疫),而HMPV在经过一种RNA甲基化修饰后,可逃过细胞内免疫,而在敲除掉这种修饰后,该病毒产生的变异形式可诱发更强烈的免疫应答。

注射药物A可增强患儿体内抗体、吞噬细胞的相对浓度,对患儿进行辅助治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MPV入侵机体后,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均能抵御病毒

B.药物A可增强人体内吞噬细胞和抗体对HMPV的特异性识别

C.RNA甲基化修饰使RNA上碱基序列改变,相关蛋白质的结合位点丧失

D.利用敲除甲基化修饰后的HMPV,可研制出人偏肺病毒疫苗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过程为:

①感应阶段:

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②反应阶段: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③效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

①感应阶段: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②反应阶段: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③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2.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是由蛋白质外壳和由遗传物质组成的核心构成,为胞内寄生物,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能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详解】A、HMPV入侵机体后,会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使靶细胞裂解,病毒释放,被相应的抗体消灭,吞噬细胞能摄取、处理病毒,但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药物A可增强人体内吞噬细胞和抗体的浓度,对患儿进行辅助治疗,但吞噬细胞不能对HMPV进行特异性识别,B错误;

C、RNA甲基化修饰后的病毒的RNA会逃过细胞内免疫,说明RNA甲基化修饰可能使RNA上相关蛋白质的结合位点丧失,但RNA甲基化修饰不会使RNA上碱基序列改变,C错误;

D、敲除甲基化修饰后的HMPV可诱发更强烈的免疫应答,据此特征可研制出人偏肺病毒疫苗,D正确。

故选D。

12.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简图如下。

据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和

B.植物到蚕和鱼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蚕和鱼同化量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比

C.鱼同化的能量可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粪便流向分解者

D.生产中用蚕粪喂鱼和塘泥肥田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桑基鱼塘属于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系统中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但并没有提高能力的传递效率,可以最大限度地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A、因为该生态系统有鱼饲料等人工输入能量,所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和,A正确;

B、鱼同化量中有鱼饲料中含有的能量,植物到蚕和鱼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蚕和鱼同化量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比,B正确;

C、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

D、生产中用蚕粪喂鱼和塘泥肥田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

故选C。

13.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

历史,源远流长。

下列关于在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的操作和菌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果酒制作中,先将葡萄去掉梗,再对葡萄进行冲洗以防止杂菌污染

B.果酒制成后,加入醋曲适当提高温度,并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即可生产果醋

C.发酵条件不当果酒可能变酸,在变酸的酒的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