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3352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docx

《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docx

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

 

题目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

 

目录

摘要1

1绪论2

1.1目前研究现状2

1.2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

2企业信用管理的概述3

2.1企业信用管理的含义3

2.2企业信用管理的原则4

2.3企业信用管理的职能4

3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6

3.1信用政策的建设6

3.1.1企业信用政策的现状6

3.2.2建设信用政策的对策6

3.2信用政策对财务效果的影响7

3.3应收账款的分析与管理8

3.4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体系的构成9

4探析我国企业信用管理11

4.1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11

4.2优化我国企业信用管理财务效果的对策13

5结束语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摘要

信用管理是信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探讨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

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作出评价,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

本文通过对企业信用管理的理解和对我国企业信用状况的分析,提出对加强中国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建议。

相关建议是从企业外保证因素和内部制度建设因素两个角度出发,二者结合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同时要以加强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为主导。

关键词:

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信用政策;应收账款管理;财务效果

 

1绪论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最重要的经济主体,而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也必然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征信国家中,进行信用交易的企业之间十分注重信用观念,为成功地进行赊销和赊购而发展了成套的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

而在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瓶颈。

1.1目前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财务信用缺失的现状:

(1)企业财务报表信息失真。

我国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很不规范,违法违规问题十分严重。

(2)企业间的合同欺诈及违约现象严重。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合同有40亿份左右,真正履约的却只有20亿份,50%的合同带有欺诈性,且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交易量的30%,合同的履约率明显有待提高。

(3)逃债、逃税、骗税、恶意透支现象严重。

困扰着经济发展的除了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及企业与百姓之间的资金拖欠和三角债之外,还有企业的逃债、逃税、骗税和恶意透支。

从目前来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明确体制转换期政府在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信用文化,增强经营者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3)加强企业内部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建设。

 

 (4)培养专业的财务信用管理人才,加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内部自律和外部监督。

 1.2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选择“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实价值在于:

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以忽略企业的其他情况,但决不能不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因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及其最终的结果,以及企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先设定的目标。

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企业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揭示出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通过影响应收账款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应收账款又将影响企业的销售额、利润、现金流、资金状况等因素,这样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又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企业信用管理的概述

2.1企业信用管理的含义

(1)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

广义的企业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本文探讨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

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个分支。

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帐款进行管理。

(2)企业信用管理的作用

    企业信用管理能够扩大企业销售。

企业信用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娴熟的信用管理技巧,在销售部门和财会部门的配合下掌握企业信用政策的松紧程度,在保障控制信用风险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支持企业的销售。

    企业信用管理能够增加企业利润。

企业通过信用管理,一方面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可以控制坏账率和逾期账款率,从而有效的控制了无效成本损失。

    

企业信用管理能够促进企业优化资源结构。

企业信用管理重在企业的资源,通过完善应收账款管理,能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神经中枢。

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财务问题,但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在企业决定信用额度后,要对可户实施严密的风险跟踪,如当发生市场份额大降、法律纠纷、财务收支危机等情况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立即调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不良后果出现。

    企业信用管理能够促进企业提升社会信誉。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特别是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展信用交易一定要建立企业信用制度,要大力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准,在资格信用、经营信用、守法信用等方面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建立完善企业的信用记录档案,加强自律,坚决杜绝一切失信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形象,在社会公平交易、公正交易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社会信誉可以赢得更多的合作者,赢得交易方更多的信赖和支持,可以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商机和企业效益。

    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并予以坚定不移的监督执行,带给企业的将是防范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直接提高。

同时,这项制度应及早在整个社会得到普遍推广实施,全面形成市场互动联动效应,以便从中取得更大效果,最大信用状况、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所能起到的作用,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是十分重要的。

[1]

2.2企业信用管理的原则

(1)非最优性

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如同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必须遵循渐进的原则。

这意味着在不同时期设计企业的信用管理框架时,其结果可能是不用的,每个时期的设计结果,实则是当期条件下的“有约束最优解”;时期不同,当期条件也就不同,“有约束最优解”自然也就不同。

因此可以断言,在目前我国的产权改革、法制建设、政府改革等基础性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求的信用管理框架之有约束最优解必然不同于这些条件成熟时的最优解。

因此,在我国目前信用管理框架设计必须从中国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不可以照搬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模式。

(2)有效性。

尽管强调了“非最优”,但是这个框架是必须有效的。

有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能因为在企业中强化信用管理职能,而使得组织结构变得冗繁,应该追求简洁的组织结构设计框架;要保证信用管理职能落实到某人,不能让一个组织或部门作为负责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都呈现出“强销售,弱财务”的组织格局,检查企业信用管理框架是否有效地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看信用管理责任在销售部门的业绩中是否得到明确的反应。

(3)灵活性原则。

设计企业信用管理的框架,既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的限制,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可能空间,保证这个框架能够实现“扩容”

从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来看,风险管理的工具无非就是回避风险、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三类。

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缺乏信用转移的工具,既没有信用衍生工具,也没有信用保险(出口信用除外)。

因此,目前中国企业的信用管理主要依靠前两类比较消极的方法。

但不能因此将信用管理框架设定的过于呆板,应能保证未来我国信用风险转移工具诞生后,仍能很好的在该框架内更为有效的展开信用风险的管理。

[2]

2.3企业信用管理的职能

(1)调查职能

企业信用管理的职能角度分析,企业信用管理的具体工作是收集客户资料,评估和授予信用额度,保障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

(2)评估分析职能

  评估客户的信用,决定给予客户怎样的信用额度和结算方式,是企业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

(3)监控职能

  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企业应密切注意可能出现的风险,对不同信用等级和不同交易方式的客户,寻求不同的债券保障措施。

[3]

  企业信用管理的实质就是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企业是采用信用的模式进行销售,还是采用收现的模式进行销售,其实没有固定的模式;也并非说信用模式就一定比传统的收现模式好,各企业在信用交易时采用的信用模式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完全取决于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企业本身对信用交易的偏好。

信用管理只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又一种经营手段,目的是通过有效的信用管理能够获得价值的增值。

从成本、收益与风险的角度来看,企业信用管理是一门科学。

[4]

 

3信用管理的财务效果分析

3.1信用政策的建设

企业信用政策(CreditPolicy)是指导企业信用管理的根本依据,并确立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使命。

企业的信用政策是为企业持续一致的信用决策提供依据所制定的一整套信用策略,是企业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准则。

[5]

3.1.1企业信用政策的现状

企业信用政策建设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其他企业的信用管理,指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协调和指导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对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以保障业务流程不因其他企业的原因造成中断。

企业对外部信用政策管理的目的是在力求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减至最低,并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是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它是指企业如何经营自身的信用形象,以面对外部对企业的评价。

建设自身的信用就是树立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商业融资环境。

企业的信用政策建设要两个方面同步进行,厚此薄彼都不能达到企业目标。

3.2.2建设信用政策的对策

(1)对其他企业的信用管理,共有三方面的内容:

①客户用等级的划分和信用标准的制定.是指客户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应具备的条件,如果客户达不到某一信用等级.就不能享受企业提供的的相应的信用优惠。

②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

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与此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者大干后者时,可以延长信用期,否则不能延长。

③确定现金折扣的标准,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客户为享受优惠而提前付款,缩短企业的平均收款期,也可借此扩大销售量。

信号传递论者认为企业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是企业状况的反映,信用政策也不例外。

基于信号传递论。

(2)企业自身信用政策的管理,即企业形象的管理。

自身信用政策的管理也要随着企业的生命周期而不断变化:

①处于引入期的企业,由于工人熟练成度较低,大批量生产能力尚未形成,生产成本高,产量较少,此时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发展成产,而企业口碑声誉还不很良好,融资能力不强,那么在现金的支付上就需要采取紧缩的政策,尽可能地向卖方延迟现金的支付。

②企业经过引入期逐渐被市场了解和熟悉,销售量迅速增加,开始进入成长期。

此时企业规模基本定型,具备了批量生产条件,成本下降,获利开始增加,企业开始树立在市场上的形象,虽然发展仍需要大量资金,但已经不能随意的拖欠卖方的货款,只能尽力搞好与卖方的关系,争取获得更多的信用优惠。

③企业进入成熟期,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产品销售量达到最大,但是市场上跟进者增加,相似品仿制品性能更好的替代品开始增多,获利能力下降,但资金开始回笼。

企业需要保持它的良好信用形象,保证在信用期限内付款,尽量争取获得现金折扣。

而进入衰退期的企业,由于新的替代品已占据原有市场,企业利润持续下降,几乎没有新的投资项目和现金流出。

企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原有形象,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采取的自身信用政策和成熟期几乎一致。

[6]

3.2信用政策对财务效果的影响

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通常会在“扩大企业规模”与“保持企业财务的稳健性”这两个目标之间徘徊,这个决定通常很难果断做出。

一般而言,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包括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

其中非财务因素包括如宏观经济形势、不同客户的信用水平、企业的市场份额、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行业竞争的态势、企业不同时期的营销战略等等。

而财务因素包括企业目前的流动资金状况、企业的盈利空间、存货的数量、市场利率水平等等。

如果企业目前的流动资金较充裕,则企业的信用政策可以激进一些;而如果企业的流动资金较紧张,企业的信用政策会偏于保守。

如果企业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则企业可以采取较为激进的信用政策;而如果企业的盈利空间较小,则企业需采取较为保守的信用政策。

如果企业存货的数量较多,则企业需采取较激进的信用政策,以将存货转化为应收帐款,减少存货占用水平过大时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

如果企业存货的数量较少,则企业可以采取较保守的信用政策。

如果市场利率水平较高,则企业赊销的成本也相应提高,企业应采取较为保守的信用政策;如果市场利率水平较低,则企业可采取激进的信用政策。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信用政策的决定更为困难,因为总是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信号。

比如,一个企业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市场,相对于其竞争对手而言,其市场份额很低,这是一个采取激进信用政策的信号,但同时如果企业的盈利空间很低,这又是一个采取保守信用政策的信号。

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通常要依据企业的主要目标,并且信用政策不应为短期收益而改变,客户也希望与供货商之间有稳定而可靠的关系,不愿意发生突然的变化。

[7]

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通过影响应收帐款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应收帐款又将影响企业的销售额、利润、现金流、资产状况等因素,这样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又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3.3应收账款的分析与管理

应收账款是赊销方式下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相对分离的产物。

赊销方式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一是赊销商品的应计现金流入量与实际现金流人量存在着较大的时间差,这样产生拖欠甚至坏账损失的可能性比较高;二是在一段时间内应收账款不仅无法为赊销企业自身利用并创造新价值,企业还需要为之付出一定的管理费用。

因此,加强其管理、探索其有效的管理方式已成为企业理财活动中—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设置独立的资信管理机构和专职信用管理。

现代社会赊销已经成为企业主要销售方式,所以设置独立的资信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的信用管理人员应成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目前现状看,许多企业设立了清欠办公室等类似资信管理机构,并配备了专职人员。

但多数企业的资信管理机构只是对已产生的拖欠进行追讨,是一种被动的事后管理。

这和设置独立资信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信用管理人员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根据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的规定,资信管理部门应成为企业中一个独立于销售部门、在总经理或董事长直接领导下的管理部门,该部门或人员的主要职能是对客户的信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管理。

在人员配备上应注重信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他们掌握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要求拥有出色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

(2)搞好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的制订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的制定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这个标准的约束下企业应合理预计出坏账损失率、合理制定出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

坏账损失率的预计即信用标准的制订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在进行定性分析时企业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二是企业承。

(3)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①实施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

②做好定期对账和债权确认工作。

③完善坏账准备制度。

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应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并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金制度。

(4)采取合理方法化解应收账款。

①采取债务重组化解应收账款。

②应收账款抵押与让售。

③通过资产置换,将应收账款置换为优质资产。

④委托专业收款机构回收应收账款。

⑤应收账款证券化。

[8]

3.4应收账款信用管理体系的构成

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体系应由以下内容构成:

(1)设立独立的资信管理部,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一般企业通常委任市场部或财务部进行客户资信管理工作。

市场部是公司利润中心的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利润,市场部容易将资信不好的公司纳入销售对象。

财务部是公司的核算部门,财务部容易缩小客户的范围,导致相反的结果出现。

对于赊销比例很高的企业来说。

较为理想的做法是设立独立的资信管理部,委派专门人员全程负责信用审批、信用评估、对信用期限及方式的建议、监控等,以克服市场部和财务部管理的缺陷。

[9]

(2)建立客户资信档案。

评估客户贤信并建立客户资信档案是后续工作开展的基础。

应筛选出公司的重点、长期客户作为评估对象。

客户资信档案的内容设计和客户资信评估方法的选择紧密相关,两者应该息息相通。

客户资信档案最好每季度修订一次。

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两种方式。

在审计业务相对集中,即几个会计师事务所为绝大。

(3)制订合理的信用政策。

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为制定信用政策提供了主要依据。

所谓信用政策,是指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所采取的原则性规定,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信用额度三方面。

信用标准是企业决定授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也是企业对于可接受风险提供的一个基本判别标准。

信用条件是指导企业赊销商品时给予客户延期付款的若干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

信用额度是企业根据客户的偿付能力给予客户的最大赊销限额,但它实际上也是企业愿意对某一客户承担的最大风险额。

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要在增加的成本与收益之间作出权衡。

不能为了增加销售而置应收账款风险于不顾,也不能为了减少应收账款的风险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销售。

(4)采用科学适宜的信用评估方法。

①要素分析法。

要素分析法是金融机构对客户作信用风险分析时所采用的专家分析法之一。

②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

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就是将各项财务分析指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综合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剖析、解释和评价。

③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另U模型法。

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是以特征财务比率为解释变量,运用数量统计方法推导而建立起的标准模型。

④以资本市场理论和信息科学为支撑的新方法。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融资的非中介化、证券化趋势以及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涌现,信用风险的复杂性也日益显著。

(5)建立信用审核制度。

①确定审批权限。

要有一个严密的赊销审批权限的制度,所有的赊销业务,均需经过有审批资格的经办人员审批后,方可进行。

要形成规范化的管理,避免赊销中的个人意志,避免随便放宽赊销政策。

必须明晰各级审批的权限范围,包括信用额度、期限、审核、审批。

如有的企业规定营销员只有一定权限的赊销额,超过这个限度须由上级或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部门来决定,而上级也有一个总的赊销额度,以避免盲目赊销。

②根据对客户资信评级,确定其信用额度。

对于新零售客户,赊销额度要小,赊销期限要短。

供货商必须根据自身的信用政策选择赊销对象、赊销额度、赊销期限,不符合条件的零售客户决不能赊销。

③信用期限及结算方式。

为了能够尽早回收资金,降低经营成本,可以分别灵活地采用多种形式,如滚动式、月结、季结结算等。

此外,可采用折扣、折让等方式鼓励尽早偿还货款。

[10]

 

4探析我国企业信用管理

4.1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发展历程考察中国企业信用管理发展史,可以发现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的初始期,从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的启蒙期,以及近三四年的发展期。

初始期的企业信用管理特点是信用思想朴素、信用管理形式简单、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需求很小。

企业信用管理必然伴随着企业赊销和信用风险的诞生而诞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我们内贸交易的赊销量极少,企业销售基本采用现汇形式,因此在内贸企业中没有信用管理的概念。

但是,这个时期我国国际贸易中开始出现赊销行为。

当时国际贸易的结算方式除了信用证结算外,付款交单、承兑交单和挂账等信用结算形式已极为普遍。

我国外贸企业与欧美企业洽谈出口时,经常被要求赊销货物,中国外贸企业既感到新奇又疑惑不安。

于是,在那个时期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的第一个需求——了解外国企业的信用状况——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而90年代初期外贸出口赊销的盛行,也使坏账大量出现,外贸企业的账款追收也逐渐增多,这也是信用管理初始期的一个现象。

启蒙期的企业信用管理特点是外贸经济活动信用管理需求平稳、内贸经济活动信用管理需求上升、内贸企业开始尝试试用一些信用管理服务,信用需求逐渐进入到经济交易的主体企业——内贸企业中。

进而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家对外贸出口赊销的严格控制,赊销行为逐渐减少和萎缩,外贸企业对信用管理需求下降,由于国家对外贸出现赊销的惨痛经验教训使外贸企业对信用管理工作仍然重视,在这个时期,外贸企业和三资企业仍然是企业资信调查的主力军。

而这个时期更显著特点是,内贸企业开始对信用管理提出要求。

内贸企业自96、97年以后竞争开始加剧,商品过剩态势越来越明显,内贸企业向下游客户赊销开始出现,信用风险在内贸业务中逐渐增大。

为了防范风险,内贸企业朴素信用管理意识上升。

内贸企业信用管理主要集中在追讨账款上,很多内贸企业在这个时期专门成立了“追账部门”或“清欠部门”。

启蒙期企业信用意识仍是朴素、自发和零散的,没有对信用管理形成系统认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层次很低。

从2000年以后,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进入到大发展时期。

无论是内贸企业还是外贸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均开始重视信用管理工作。

而且,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已经由单一、零星的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全面、系统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信用管理的层次和地位明显上升。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拥有信用管理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的三资企业已经达到80%,是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典范,而我国外贸企业这个比例为37%,5000万以上销售规模的民营企业这个比例超过20%。

[11]

当前,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

但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来看,我国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并没有随之进行根本的调整。

具体反应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12]

  

(1)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离。

我国许多企业近几年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常常不乐观,甚至出现经营危机。

具体在业务经营中,企业简单地采取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例如“销售承包制”和“销售买断制”等,忽视了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等问题,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终目标。

实际上,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要在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和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

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

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

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

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

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由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

(3)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

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