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各章知识点广州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3046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上册各章知识点广州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初二物理上册各章知识点广州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初二物理上册各章知识点广州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初二物理上册各章知识点广州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初二物理上册各章知识点广州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上册各章知识点广州人教版.docx

《初二物理上册各章知识点广州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上册各章知识点广州人教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物理上册各章知识点广州人教版.docx

初二物理上册各章知识点广州人教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及换算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m、dm、cm、mm、µm、nm.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

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

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

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

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

如要知道km与cm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

;又如要知道nm与dm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

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

、量程是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4)一本书的厚度为8_mm_;课桌的高度约为80_cm_;

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_cm_;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_cm__;

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_cm__;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_mm__;

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_mm__;教室门的宽度是0.95_m__。

手指的宽度约为1_cm__;自行车的高度约为1.1_m__。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100_μm__。

一元钱硬币的厚度约为2_mm__;

手掌的宽度约为1_dm__;一个分子的直径是20_nm__;

分析:

先把长度的几个单位都写出来,然后代入原题的数字,看一下是否符合常理,就可以了。

比如:

一本书的厚度为8__?

8cm好像太厚了,8μm又太薄了不可能,那只能是8mm了。

注意μm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眼睛能见到的最小的尺度了,用μm做单位我们尚且还能用肉眼看得到,但是如果用nm做单位,我们用肉眼就看不到了。

知识点3.测量结果的记录

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

其中数字部分由准确值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

例如,上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其中,

是由刻度尺上准确测得的,为准确值;而

是估读的,为估计值。

由于在准确值的下一位已经为估计数字,是不准确的,所以再往下一位估计便无意义了,因此记录的结果只需一位估读值。

测量结果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知识点4.实验误差

(1)误差与错误:

首先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造成的,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的最大区别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消除。

(2)误差产生的原因:

3种:

测量仪器不够精密、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的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办法:

3种:

①一般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减小误差。

公式为:

②改进测量方法

③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

知识点5.秒表的读法

 

时间的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

1h=60min1mim=60s

知识点6.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1)机械运动定义: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一般指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微观物体的运动不叫机械运动(如分子的运动)。

(2)参照物:

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平时我们认为是静止的树木、房屋,实际上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可见,说某物体是运动的或静止的,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而言。

所以,在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总是事先选择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在选取了参照物后,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位置的变化,有位置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否则物体就是静止的。

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我们就可以默认它是静止的了。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知识点7.速度、速度单位及换算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速度的单位

速度单位由路程单位与时间单位相除复合而成。

在国际单位制中,由于v=s/t中,距离的标准单位是m,时间的标准单位是s,所以速度的标准单位是m/s;

在交通运输中,路程常以km为单位,时间常以h为单位,这样得到的是速度的常用单位km/h。

除此之外,速度还可由其它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单位,如km/min、cm/s

(2)速度单位的换算

如72km/h=?

m/s,如下计算:

72km/h=

又如5m/s=?

km/min,如下计算:

m/s是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km/h是最常用的速度单位,这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m/s=3.6km/h,所以1m/s是大于3.6km/h的。

匀速直线运动图像(s-t图像,v-t图像)及定义。

知识点8.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可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为

=

.使用平均速度公式时应注意:

(1)计算平均速度时,选取的路程s和时间t要有对应关系,即公式中s必须是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t必须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

(2)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不同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所以不同段的平均速度要分段计算.描述平均速度时应指明是物体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求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要抓住平均速度的定义

,其中s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总路程,t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路程s所用的总时间.计算平均速度时,不能将几段路程中的速度求算术平均值。

求平均速度,哪怕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远是总距离除以总时间,哦了!

例题1:

判断下列测量数据:

米,

米,

毫米,

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

的最小刻度即分度值是(D)

A.分米、毫米、厘米、米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厘米、分米、米D.毫米、分米、厘米、米

解析:

米,其中小数点前的“0”是米,然后依次是dm,cm,mm,最后一位的0

是估读,所以最小刻度是mm。

米,其中小数点点的“7”是米,然后是分米,厘米,而最后的“9”是估读,

所以最小刻度是dm。

毫米,其中“9”是毫米,是估读,所以最小刻度是它前面那一位cm。

分米,其中“9”是分米,是估读,所以最小刻度是它前面那一位m。

例题2: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诗人认为“桥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B )

A.桥B.水C.河岸D.地球

解析:

在整个诗句中,涉及到三个物体,即人,桥和水。

现在原题问“桥流”,那

么通过这个词,我们不难发现,原题研究的是桥的运动情况,既然研究的是桥的运

动,那么就应该选择另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了,就是水喽。

类似的古诗文研究参照物的题目的方法:

第①步:

找到原题中到底有几个物体。

第②步:

看原题是研究谁的运动。

第③步:

研究谁的运动,那另外的物体就是参照物了。

(因为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自身为参照物)

例题3: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以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

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参照物是( A )

A.船和山B.山和船C.都是船D.都是山

解析:

第①步:

原题中就2个物体,1个是山,1个是船。

第②步:

“看山恰似走来迎”研究的是山的运动,那么船就是参照物。

“是船行”研究的是船的运动,那么山就是参照物。

例题4: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

可知物体的(C)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路程和时间成正比D.路程和时间成反比

解析:

本题不要被蒙了,原题中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是不变的,所以就不能

说成与路程或时间成什么比了。

根据公式v=s/t的变形s=vt,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

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所以D错了,C正确。

第二章声现象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

(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振动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往返一次叫振动一次。

固体、液体、气体在振动时都能作为声源发声,在生活中所听到的钟声、海浪声和悠扬的笛声,分别是

由固体(钟)、液体(海水)和笛子中的气体振动发出的。

声源的振动通过气体〔空气〕、液体、固体等介质传播到人的耳朵里,被人感知后人就听到了声音。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及传播速度

(1)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通常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即v固体>v液体>v气体.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大小并不会影响到声音传播的速度。

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知识点3回声

(1)回声的产生:

如果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则发生声音的反射,形成回声.

(2)人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人耳只能区分时间间隔0.1s以上的两个声音。

如果回声与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那么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这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如果回声和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s,人耳就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从而听到回声。

[参考资料]:

要想听到回声,声源距障碍物至少要多远呢?

我们可作如下分析:

人要听到回声,则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s以上,在此过程中,声音在人和障碍物之间运动了一个来回.因此声音从人到障碍物所需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即

,取声速为340m/s,则

.可见,要想听到回声,声源与障碍物间的距离至少为17m.平常我们在教室里时,由于教室的长、宽均小于17m,所以在教室里听课时听不到回声.

(3)利用回声测距

声音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变的.从声源发声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声音的运动经历了“声源——障碍物”和“障碍物——声源处接收器(如人耳)”两个过程,所以声音从声源到障碍物所需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即

,则

,因此,当已知声音在某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时,只要测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就可算出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迷你小实验]:

听到两次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回声吗?

我们将一只耳朵贴在一段长钢管的一端,另一位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钢管,我们会听到两次声音,听到两次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回声吗?

发声体振动后,声音依靠介质向四周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声音如果碰到障碍物,就会发生反射现象,形成回声.人听到声源直接传来的声音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就会把原声与回声分开,听到两次声音.但是,听到两次声音并不都是回声.我们在上述实验中听到的两次响声,却不是因为障碍物而形成的回声,而是由于声音在钢中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得多,声音通过两种介质传入人耳的时间间隔大于0.1s,人耳便能区分这两次声音了。

知识点4声音的三要素

1.音调:

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音调是由声源的频率高低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弦乐器的音调

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管乐器的音调由发音部分的气体体积大小决定,体积越小,音调越高.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响度:

响度就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由声源的振动幅度决定: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在声学中,人们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15~4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应不超过50dB;为保证正常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2.音色:

音色(也叫音品)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如两个发声体即使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但人耳仍能分辨出来,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其振动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的特色也就不同.

[参考资料]:

音调和响度

理解音调和响度这两个概念时,要注意生活中的语言与物理学中的语言是有区别的。

在生活中所说的声音高低,有时指音调;如唱歌时说音起得太高,唱不上去;有时指响度,如说某人说话太低,听不清.但在物理学中指音调时说高低,指响度时说大小,二者不能混淆。

“音调高就是响度大,音调低就是响度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又如日常生活中所说“高声大叫”、“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实际指的是响度大小,而“高音歌唱家”、“低音歌唱家”才是指音调高低.

知识点5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参考资料]:

我们是怎样听到他人的声音的呢?

物体振动时,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首先,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即传播物质,假如声源处与人耳处之间是真空,则人耳听不到声音(宇航员在太空中就不可能直接交谈);其次,人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20次到20000次,所以当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低于每秒20次或高于20000次时,人耳也听不到此声音;第三,人耳能否听到声音还与声音的响度有关,若发声体振幅太小,或距离人耳太远,人耳也不能听到声音.

(1)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发声体振动,发出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响度足够的声音;

2.具有能传播声音的介质;

3.人耳具有正常的听觉.

(2)人耳听到声音的具体过程如下:

发声体振动引起周围的介质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以发声体为中心由近及远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传播到人耳处,引起人耳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形成听觉,这样人就能听到声音了.

知识点6声音的种类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为乐音,它是声源有规律振动时产生的,如钢琴、胡琴等乐器在演奏乐曲时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令人厌烦的声音为噪声,一般是由声源的无规律振动而产生的,如汽车喇叭声、机器的轰鸣声等为噪声.

1.物理学角度的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和噪声是有一定区别的.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保护角度的噪声: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所有声音都有可能成为噪声.例如:

当有人想睡觉时,其他人唱歌或听音乐,此时的音乐妨碍了他人的休息,对想睡觉的人来说就成了噪声.

3.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工厂里,发动机的运转声,材料的锯割、冲压、切削声;公路上,车辆的鸣叫声,发动机振动和排气声,以及车身的振动声;建筑工地上各种机器和设备发出的噪声,安静图书馆里说话声等都是噪声.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轻则会妨碍工作、休息、影响工作效率,重则会引起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等疾病,甚至会使听觉器官失去听力.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4.控制噪声的措施:

①在声源处减弱:

改造声源结构;减小噪声响度;在声源处加防护罩;在内燃机排气管处加消声器。

②在传播过程中隔声、吸声:

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把噪声声源与外界隔离开;③在接收处(人耳处)减弱:

戴防噪声耳塞,用手指塞住耳朵等.

知识点7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回声定位原理及其应用

回声定位:

超声波碰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声呐:

向水中发射各种形式的声信号,碰到需要定位的目标是产生反射波,接收反射波进行信号分析;处理,除掉干扰,从而显示出目标所在的方位和距离。

例题精讲:

例1:

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B)

A.大钟的回声B.大钟在继续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的缘故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解释:

大钟“余音未绝”,是因为大钟一直在振动。

敲一下大钟然后停止,大钟仍会振动半天,不会立刻停止

:

例2:

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的.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吹柳笛时,内部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当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

时,振动频率发生改变,音调改变.

例3:

工人甲在一根很长的空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工人乙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可以听到(A)

A.一次敲击声B.二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D.四次敲击声

分析:

注意原题说的是“很长的空铁管”,所以由于铁管很长,空气传来的声音就很难听见了,因为随

着距离的逐渐增加,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能量越来越小,响度越来越小。

例4:

有经验的工人师傅检查机器运转情况时,常把金属棒一端抵在机器上,另一端靠近耳朵,用耳朵可听出机器各部件是否正常.他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答案:

金属棒可以传播机器振动情况,把金属棒的一端放在机器的部件上,机器的振动引起金属棒相同

的振动,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工人师傅可以根据声音音色情况,判断机器的故障。

例5:

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1m/s,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一位同学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请你判断不正确的是(A)

A.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

B.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C.管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效果将变差

D.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

例6:

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听到发令枪的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一定是(声速取340m/s)(C)

A.少2.94sB.多0.294sC.少0.294sD.相同

分析:

由于光速很快,所以终点的计时员正确的计时方法应该是看见起点人员的白烟计时。

但是如果终

点计时员通过声音计时的话,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运动员已经起跑,

所以所计算时间偏少,少了的时间就是t=s/v,t=100m/340,就是0.29秒了。

例7:

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增加实验的普遍性.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蜜蜂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

例8:

汽车的废气离开引擎时压力很大,如果让它直接排出去,将会产生令人难以忍受的噪声,因此需要安装消音器.汽车消音器的剖面如图所示,它里面排列有许多网眼的金属隔音盘.当汽车废气从排气支管进入消音器,经过隔音盘从排气管排出后,废气产生的声音就很小了.其消音的原理是(隔音盘可以反射和吸收部分噪声).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采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方法来减弱噪声的。

 

解析:

隔音盘里有很多小孔,当声音在这些小孔之间来回反射的时候,经过多次反射,声音的能量变小,

响度变小,所以从废气传出的声音就变小了很多。

本题两问强调的主语不同,第一问强调消音的原理,所以答原理。

第2问强调摩托车安装消音器

的原理,那就可以直接填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了。

例9:

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碗质量好坏的根据是声音的(音色),有经验的农民伯伯敲一敲西瓜就能发现西瓜的生与熟,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有经验的医生通过叩诊就能发现病人腹腔内是否有积水,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解析:

好碗和坏碗的结构是不同的,因为坏碗会有裂痕,所以是音色。

西瓜的好坏也是由于其内部的结构不同,所以也是音色。

病人腹腔内有积水,会导致枪击病人时候音调发生变化,所以是音调。

例10:

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以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管长931米,两次响声相隔2.5秒,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求铸铁中的声速。

解析:

声音在铸铁里传播时间

声音在空气里传播时间

所以

由此得:

由于

s=910米

所以

答:

铸铁中的声速为

第三章物态变化

§3.1温度

一、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1.工作原理:

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二、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

1.规定: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三、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

Ⅰ.实验室用温度计:

-20℃~110℃、1℃;(一般)Ⅱ.体温计:

35℃~42℃、0.1℃;

Ⅲ.寒暑表:

-35℃~50℃、1℃.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五、体温计

1.量程:

35℃~42℃;分度值:

0.1℃.

2.特殊结构:

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

用前须甩一甩。

(否则只升不降)

☆典型例题

2.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C)

A.小红:

37.6℃;B:

小刚:

36.9℃;C:

小明:

38.2℃;D:

小华:

36.5℃

分析:

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

§3.2熔化与凝固

一、定义

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生活中熔化与凝固的现象:

蜡烛点燃后,蜡熔化;炼钢铁时,钢铁熔化;冬天水结冰了……

二、实验:

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1.海波熔化实验:

用水浴法加热——为了海波受热均匀。

三、固体的分类——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和沸腾时的特点)常见晶体:

冰、金属、萘、海波。

2.非晶体: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继续上升。

常见非晶体:

松香、石蜡、沥青、玻璃。

3.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

4.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时温度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