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地方课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959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城地方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晋城地方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晋城地方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晋城地方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晋城地方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晋城地方课程.docx

《晋城地方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城地方课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晋城地方课程.docx

晋城地方课程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学生的一生成长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

中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国家课程的各学科教学中都有一定的内容和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缺少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有效的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和谐发展,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道德习惯。

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重点在训练。

因此,我们确定在全市中小学教育中开设“良好行为习惯训练”课程。

一课程性质

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时代性是指它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必须具有鲜明突出的时代特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实践性是指它注重的是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做;综合性是指它涵盖学生的全部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包括各学科学习和各种教育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做人行为。

二基本理念

在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遵循和努力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1、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

教育的本质任务是育人。

人的成长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基础。

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促进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

2、习惯养成,娃娃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

青少年心地纯净,就像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所以,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当然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随着年龄增大,一旦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矫正起来就比较难了。

3、习惯养成,重在训练。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在于怎样说,主要是怎样做,是行为表现。

好的行为是在生活中反复实践、长期坚持而形成的,这个反复实践、长期坚持就是训练。

4、评价是训练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评价也是训练,是一种训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人做了好事就表扬,做了错事就批评,好的习惯自然就形成了。

三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阶段目标根据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道德习惯三个方面提出要求。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体目标。

3、“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建议,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道德习惯,为一生健康成长奠基。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养成学生必需的良好生活习惯、道德习惯和初步的学习习惯,适应学校学习生活。

第二学段(3~4年级)

养成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习惯、家庭道德和社会道德习惯,养成必需的学习习惯,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进一步适应学校学习生活。

第三学段(5~6年级)

巩固提升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习惯。

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基本学习习惯,能够把握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保障学习质量。

第四学段(7~9年级)

巩固提升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习惯。

养成新课程提倡的有关重要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适应课改要求,优化提升学习质量。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围绕生活、学习、道德三方面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各学段的课程内容化分如下: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年级:

安全上学、师生交往、学习姿势、学校纪律1、自我服务、个人卫生。

二年级:

交通安全、课堂礼仪、学校劳动、学校纪律2、公共卫生、记忆背诵。

第二学段(3~4年级)

三年级:

家庭生活、家庭礼仪、家庭劳动、社会规则1、饮食卫生、观察日记。

四年级:

社会安全、社会劳动、社会礼仪、社会规则2、课外阅读、生理卫生。

第三学段(5~6年级)

五年级:

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质疑解难、阅读理解。

六年级:

时间安排、体育锻炼、科学记诵、环境保护、诚信待人、助人求助。

第四学段(7~9年级)

七年级:

自主学习。

八年级:

合作学习。

九年级:

探究学习。

以上内容在编写教材和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情、校情灵活选择增删,适当调整。

不良习惯的纠正,不作硬性安排,给学校留有充分余地。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根据本课程特点,建议编写教师用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指导教程》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达标检测手册》,不再编写其它学生用书。

2、教材编写要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加强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良好行为习惯训练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和教育作用。

3、教材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以学生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和已有行为习惯为基础,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通过提出要求、提供资料、实践活动等设计,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和引导学生由他律到自律,从外化到内化的转变。

4、教材的编排和呈现,形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

既要有文字描述,也可适当配以图片,有条件的还可开发相应的音像资源。

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放性情境,激发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自我训练的热情,将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

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遵循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规律。

5、倡导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教材编写应体现生活习惯、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的逻辑线索。

以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在内容编排上,不是每块内容集中在一个年级进行,而是打破年级界限,把几块内容有机综合,融会贯穿在九个年级中,根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和习惯养成的过程,按螺旋式由浅入深地安排教育内容,使养成教育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深化,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来体现教育的层次性。

二、教学建议

1、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五个结合:

1)要与国家课程中养成教育目标的落实相结合。

课程实施要注重与相关学科中的养成教育内容相联系。

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相一致。

2)要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赋予新的内涵,以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力量,塑造学生的人格,指导学生的实践,有其积极性和时代性。

3)要与学生品德测评工作相结合。

测评指标要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重视发挥测评的自律功能,将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使学生在测评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充满自信心和愉悦感。

4)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传授心理疏导方法,提高学生个性心理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能力。

5)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教育是主渠道,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指导家庭创设良好的环境,共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教学中,要处理好五种关系:

1)处理好日常养成和定点训练的关系。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日常不间断的工作,并不是一段集中的训练就能全程解决问题。

训练的最高期望值只能是基本定型,每组训练结束后,仍需要不断的进行强化、巩固、纠正等工作。

2)处理好全面要求和定点训练的关系。

学校教育中,我们对学生行为的教育要求是全面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而训练是定点的,是在某时段内重点强化定型的,不是搞了强化训练就不搞全面要求了。

3)处理好各学科教学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关系。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各学科教学共有的内容和任务。

训练要结合各学科教学进行,各学科教学要紧密配合,共同完成训练任务。

4)处理好习惯养成中知情意行的协调关系。

要使学生适当了解和懂得有关知识,知道应怎样做;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加速知识内化,促进自我控制和主动调节;要增强和磨炼学生坚守良好行为习惯的意志,有坚持不懈的追求;重点是行为表现,促进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5)处理好习惯养成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是教育的共有要求;个性特长是学生的高层次发展,是个人特质。

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要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发展,形成个人特长。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

在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1、主要的课程资源

文本资源:

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音像资源:

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

实物资源:

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多媒体设备(网络、电视广播等)、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人力资源:

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邻居以及其他社会人士。

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根据训练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2)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提高训练的效果。

3)实效性原则——根据训练内容选择课程资源,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4)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训练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5)实践性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和训练效果的提高。

四、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

1、评价目的与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所达到训练目标的程度,促进学生提高训练的自觉性和训练效果,帮助教师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实效,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教师开展训练的重要方法、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过程。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

1)课程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评价要真实、公正、及时,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行为表现状况,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2)对本课程的训练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与进步。

3)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4)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

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反馈既可以是及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重要的是要把握时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学生训练评价

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训练状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课程倡导如下评价方法:

观察法。

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训练中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毅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谈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

记录学生在本课程训练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

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考核。

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如家庭调查、情景测验、小组评定等,自我评价是考核的一种重要方式,但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方式来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状况做出评价。

3、教师的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强调教师对自己训练工作的分析与反思。

既要重视教师训练技能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要关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是否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学生自我进步的愿望。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训练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不以学生训练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

晋城市义务教育地方课程

 

良好行为习惯训练

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晋城市教育局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1

二基本理念2

三设计思路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4

一、总体目标4

二、阶段目标4

第一学段(1~2年级)4

第二学段(3~4年级)4

第三学段(5~6年级)4

第四学段(7~9年级)5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5

第一学段(1~2年级)5

第二学段(3~4年级)5

第三学段(5~6年级)5

第四学段(7~9年级)6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7

一、教材编写建议7

二、教学建议8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0

四、评价建议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