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752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docx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docx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总结

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中发〔2008〕14号)精神,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8〕42号)和中国气象局党组的有关要求,按照甘肃省气象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具体安排,干旱所从2008年9月28日起,开始了扎实、有序、深入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12月9日上午,干旱所召开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解干旱所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民主生活会,此次民主生活会的召开是在深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所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职工紧密结合干旱所改革发展和自己的思想实际,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检查干旱所和自身在思想、工作、学习、作风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利于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了解决措施。

一、干旱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初步成果

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通过2个多月扎实、有序、深入地开展学习调研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认真剖析制约干旱所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通过边学习、边讨论、边调研、边实践的方法,确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进科研与业务的结合,促进干旱所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通过广泛深入的组织动员、学习培训、开展大讨论等活动,使广大党员、职工群众知道他们正在开展什么活动、为什么要开展这项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针对干旱所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的机制还需要加紧完善、面向全国的干旱气象业务服务支撑作用急需加强、野外科学试验与观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关键问题,干旱所通过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先后组织了4个调研小组,分别赴西南、华南等干旱典型区的气象研究所、气候中心、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固城试验基地、天津大气边界层观测站和中国科学院山东禹城试验站,采取实地考察、交流座谈、学术报告等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充分汲取好的做法和经验,寻找解决制约我所科学发展的办法和措施。

—4—

通过“请进来”的方式深化调研学习。

先后邀请了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气象局遥感中心、宁夏气象科学研究所、天水、定西、庆阳等市气象局的相关领导和科研业务人员,围绕“加强科研合作,推进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这一主题,就各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心得体会,以及科技成果业务转化机制的有益经验、基层业务工作对科研的需求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和交流,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形成了坦诚深入的谈心活动的氛围。

干旱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干部和职工群众之间,普遍开展谈心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思想,交换看法。

群众利益无小事,围绕征求到的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解决。

在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形成共识,更好地体现群众意愿,更好地凝聚群众智慧,营造了既有利于解决问题、又促进了班子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树立和提升了科学发展的理念。

通过深化改革来促进干旱所的科学发展。

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开展深化改革,完善了运行机制。

主要制定了《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干旱气象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出深化改革的目的是:

明确战略地位,凝练发展目标,增强创新能力,强化支撑作用。

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的运行机制,重点修改完善了《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固定岗位设置、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津贴分配与绩效奖励办法》、《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考核管理办法》和《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经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转变考核机制,建立起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新的考核评价机制,由注重科研成果(科研论文、项目等)考核向按岗位考核转变,重点从科技创新、重要业务技术发展的支撑作用、基础条件建设的贡献率等不同方面分岗位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的工作业绩。

本着“理顺机制、强化支撑,以点带面,改革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完善干旱所体制机制,在保留原有干旱监测试验研究室、干旱生态环境研究室、干旱气候变化与对策研究室和综合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拟将原有干旱气象灾害研究室调整为干旱监测预警研究室,整合力量,加强干旱的成因机理研究以及干旱监测、预警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

二、干旱所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

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认真贯彻省委、中国气象局以及省局党组的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运用科学发展观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于指导干旱所的科学发展,近几年干旱所各项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迈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一)申报项目的力度不断加大。

—6—

项目是研究所的灵魂和核心,是干旱所科学持续发展的立身之本。

自2005以来,干旱所申报项目的力度不断加大,承担的科研项目达100余项,研究内容涉及到干旱半干旱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人工增雨及防雹消雹技术研究、典型内陆河区域河西走廊地区降水规律研究、西北干旱荒漠区大气边界层特征研究、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研究、退耕(牧)还林(草)状况的综合监测技术及气候效应研究、干旱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方法和减灾措施及评估技术研究、干旱半干旱区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和环境蠕变问题研究等方面。

这些内容不但涵盖了干旱所的研究方向,而且都是目前干旱气象研究领域的热点科学问题。

开展这些研究一方面促进着大气科学中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为现代气象业务和国家地方社经济会发展提供着重要的科技支撑。

(二)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2005年以来,干旱所发表的论文一直在气象部门排名中名列前茅。

在SCI、SCIE、EI上发表论文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发表的论文质量和数量逐年大幅度提升。

在2006年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对我国6种气象和大气科学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后,发布的《气象和大气科学谁领风骚》的调查报告中,干旱所在全国气象科研机构中排名第10,仅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原兰州高原大气所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国家气候中心、甘肃省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南京气象学院、国家卫星中心之后,是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外唯一进入前10名的气象部门科研院所。

(三)科研成果转化及对业务的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

干旱所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凝炼科学问题,积极开展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加强科研和业务的紧密结合,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努力解决气象业务发展中急需的科技前沿和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业务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针对区域业务特点,重点开展干旱、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提高对干旱监测、沙尘暴等天气过程的认识水平以及业务预报技术,开展了相关的科研及业务试运行工作。

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业务服务工作,为地方政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如利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评价体系。

为祁连山人工增雨(雪)工程建设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甘肃省退牧还草效益遥感监测研究”的科研成果,积极为地方政府退牧还草效果的评估提供卫星遥感监测产品;坚持开展甘肃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监测研究,尤其是由干旱所制作完成的“民勤及周边地区EOS/MODIS卫星影像图”及有关生态环境状况评估报告,成为甘肃省省委书记和省长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向温家宝总理汇报民勤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科学依据。

—8—

干旱所研发的沙尘暴遥感定量监测产品、林草火灾及损失评估遥感监测产品、干旱监测产品、干旱区水体和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产品等为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撑。

此外,干旱所还承担开展着一些业务科技服务工作。

如承担大气成分业务工作,气候预测业务工作,黄河上游汛期流量预报服务工作以及人工防雹消雹野外科学试验及雷达指挥人工高炮防雹作业工作。

(四)人才队伍建设状况不断完善。

干旱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深知人才决定发展。

认真分析地处落后地区的现实问题,客观认识现状,积极应对困难,用科学的人才观制定出人才发展战略-即着力培养现有人才,积极吸引优秀人才、有效共享高级人才。

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完善高水平干旱气象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

坚持立足现有,重点培养,开放流动的原则,以使用促进年轻人才尽快成长,以培养促进干旱气象学科带头人不断涌现,以开放合作提升科研人员的研发能力。

努力建设方向明确、梯队合理、作风优良,符合国家级科研院所定位、适应气象事业快速发展需要的干旱气象科研创新团队。

自2005年以来,干旱所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多名,使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研究员和博士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了一个高层次人才群体,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储备。

(五)科研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自2005年以来,干旱所在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的重点支持下,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争取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经费2100多万元,有力地改善了办公环境和计算条件,提升了野外试验基地的硬件条件和观测试验仪器设备水平,增强了申请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硬件实力,也为更好地发挥对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科技支撑作用奠定了基础。

在区域干旱气候观测系统(RACOS)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下,充分依托现代业务综合观测体系,基本搭建起由“三个基地”、“五个平台”、“一个分析室”,以及干旱气候移动观测系统和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组成的科研基础体系。

现代化开放式的办公环境,并配备了一流的办公基础配套设施,完全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建成主网为千兆,桌面为百兆的局域网络传输系统,为干旱气象科技提供了网络信息保障;建成“中国干旱气象网”,科研及行政管理等信息纳入网站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办公效率;订阅大气科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70余种科技期刊,并开通了科技期刊网络查询系统,可以满足科研人员对科技文献资源的查询需要;拥有计算速度超过两千亿次的SGI高性能计算机及数量众多的高性能微机,具有良好的计算条件。

干旱所坚持“开放式”和“制度化”办所的方针,坚持交流促提高,合作促发展,规范促管理的理念。

通过增进学术交流深度、拓展科研合作领域、共建开放合作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发布开放基金、加强内部管理和营造科学文化氛围等多种形式来推进开放式制度化的现代科研院所管理模式的建立。

—10—

(六)交流合作日趋活跃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

据统计,2005以来,干旱所共有近300人次参加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培训,其中25人次出国参加大型国际会议或国际合作研究。

近200人次先后参加了各类国内学术交流会议。

邀请24人次外国专家来干旱所交流访问。

邀请院士、知名教授、专家38人次到干旱所进行指导、学术交流。

组织举办和协办包括ISACS国际会议、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等在内的比较大型的学术会议7次,举办学术报告会80多场次。

2005年以来,干旱所与国内外合作特别是国际合作更趋密切。

在国际上已经与澳大利亚气象局研究中心(BMRC)和加拿大环境部气候适应性和影响对策研究所等机构在项目研究、人员互访、成果共享方面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日本、瑞典、荷兰、以色列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及科学家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

在国内已经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兰州大学、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都具有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同时与区域内各省(区)科研业务单位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研究。

通过构建“兰州国际环境蠕变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甘肃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促进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设立干旱气象开放研究基金,引导全国干旱气象研究方向,吸引国内外专家进行合作研究,推进合作交流的深度。

三、制约干旱所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省局领导关心下,在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近年来在科研论文、科研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特色的工作,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新时期气象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的向前推进,干旱所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日益显现。

干旱所的整体科技水平离国内外一流水平还有明显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气象业务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干旱气象科技的迫切需求,未来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存在问题在于:

1、理念不新,认识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作为国家级公益类专业研究所,与现代科研院所和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相适应的办所理念不够创新;二是对围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着力加强面向全国、区域和省的气象科技支撑作用的认识不到位。

2、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的机制不完善,既存在相关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也存在有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力的问题。

—12—

3、干旱气象研究的专业特色还不是很明显,需要进一步凝练目标。

这与干旱所目前的发展过程有关。

4、缺乏干旱研究和业务领域国内外具有一定优势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方法。

5、人才依然匮乏,既缺乏科研骨干,又缺乏复合型领军人才,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国家级干旱专业队伍。

6、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四、促进干旱所科学发展的主要措施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战略思路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夯实基础,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干旱所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尽快建立符合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要求的干旱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切实解决科研与业务结合的机制问题,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对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为我国干旱气象研究和相关业务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通过学习、交流和宣讲等多种方式,进一步解放思想,将全所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国气象局和省局新阶段的发展思路上来,在思想上为干旱所的科学发展、为科研与业务有机结合提供保障。

(二)凝练目标,突出特色,确立优势领域

干旱所将紧紧围绕干旱、干旱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等相关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根据现有的研究基础和干旱气象发展的国家需求,确立干旱监测与预警研究、干旱气候变化与对策研究、干旱气象灾害研究等3方面的重点研究领域。

在研究区域上,立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向全国,瞄准世界。

(三)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的运行机制

1、围绕需求的科技创新机制与科研成果业务转化机制

逐步完善机制,推进与相关业务单位间的良性互动,形成科研成果与业务转化的有机融合。

制定和完善科研与业务相结合的有效办法,着重解决科研和业务人员互动交流、合作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机制、体制性障碍,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努力推进科研成果向相关业务的有效转化。

(1)设立科研业务技术开发专项开放基金

(2)实行项目带动机制

—14—

针对干旱气象领域相关业务发展中的重要技术难题,联合我国的相关业务单位和科研院所,积极申报行业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攻关,成果共有,切实解决干旱气象业务技术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通过项目的联合申请与实施,推动干旱气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以项目为纽带,积极扩大合作范围,形成从观测、研究到业务,从省、区域、国家甚至国际的干旱气象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开放合作体系。

对有业务前景的科研项目,要及时将成果转移到相关业务单位进行业务转化,积极协同业务单位加强科研成果业务化的试用、评估,跟踪业务应用效果,与业务单位共同进行改进和完善。

(3)建立科研人员与业务人员的双向交流制度

以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积极搭建科研、业务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

将科研人员到相关业务单位交流纳入岗位职责。

建立新参加工作科研人员必须在相关业务单位进行业务实习的交流制度。

积极建立与业务单位人员的相互兼职、挂职、轮岗等人员交流机制。

(4)完善科研成果业务转化考核评价机制

要加强顶层指导,完善科研成果考核评价办法和科研成果业务试验评估方式;加强对相关科研团队业务贡献率的考核,进一步保障科研成果向业务转化的成效。

(5)整合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机构和集约高效的相关业务技术研发团队。

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完善高水平干旱气象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

干旱所要认真分析地处落后地区的现实问题,客观认识现状,积极应对困难。

多措并举,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坚持立足现有,重点培养,开放流动的原则,以使用促进年轻人才尽快成长,以培养促进干旱气象学科带头人不断涌现,以开放合作提升科研人员的研发能力;同时积极吸引优秀人才,有效共享高级人才。

努力建设方向明确、梯队合理、作风优良,符合国家级科研院所定位的干旱气象科研创新团队。

(1)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人才。

对于年轻后备人才的培养,要合理使用,给任务,压担子,注重帮带培养,促进年轻人尽快成长;对于科研潜力好、勤奋敬业的科研人员,要创造条件,帮助申请承担重大项目,使其尽快成长为相关领域的学术骨干。

要坚持开放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科研人员与国内外特别是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推动科研人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快速提高。

(2)要改进人才考核评价办法,把对干旱气象业务发展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有明显贡献、围绕干旱气象专业特色开展科技创新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统筹规划,确保干旱所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紧紧围绕新阶段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着重点和新思路,做好干旱所的发展规划,制定目标,明确方向。

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具体步骤和安排,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冒进,确保干旱所又好又快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