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2624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总体规划.docx

《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总体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总体规划.docx

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总体规划

 

北京“十二五”都市型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总体规划

 

前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调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在“十二五”时期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加快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工作部署。

2011年到2015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阶段。

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建设世界城市,要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农业基础性、融合性、创意性服务功能,为世界城市提供生态宜居环境,保障世界城市高端服务需求和应急供给。

农业服务体系作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支撑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载体,是防控重大动植物疫病、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共平台,是承载农业多功能服务价值、培育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抓手,是满足城乡居民多元需求、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只有构建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结构相匹配、功能相协调、体制机制相适应的新型服务体系,才能持续稳定地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本规划由市农委、市农业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商务委、市金融局、市财政局、市园林绿化局、市水务局、市工商局、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市供销合作总社等单位共同编制。

本规划主要依据以下相关文件编制: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京发〔2008〕30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07〕22号),《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集中力量统筹城乡,集中资源聚焦三农,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若干意见》(京发〔2010〕4号),《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十届八次全会通过)。

规划主要依据2009年市农委、市农业局等单位组织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调研结果进行总体设计,规划性质为控制性规划,具体实施应进一步参考有关专题规划的具体建设内容。

 

第一章规划背景

北京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和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变化,对建设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围绕进一步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在深入分析2009年北京农业服务体系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多元化服务主体得到培育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市基本完善了市、区县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逐步得到健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有所强化。

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各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按照职能分工,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农业公共服务主体作用,提高了北京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保障了首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加了郊区农民的收入;京郊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机、农资、畜牧、植保、水利、林果等专业化服务组织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农业贷款、保险、担保等农村金融体系初步搭建,农产品流通平台、流通协会等服务主体有所发展。

各类服务主体根据农业产业特色,形成和发育了依托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依托金融服务组织等为载体的多种服务模式。

这些模式在服务内容、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形成了比较鲜明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链条初步形成

围绕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环节,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市场经营性服务等三种类型为服务主体的农业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在产前,以供销社系统、农机服务组织、金融服务组织等为主体,重点开展金融服务,优良种子、农药、化肥供应,农机具维修保养和农民服务需求调查等,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在产中,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等为主的公共服务部门,重点进行农业先进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动植物疫病防控监管,农民教育培训,气象、用水、植保等专业服务,保证了农业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的安全。

在产后,以农产品流通企业、促销平台、流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重点开展农产品收购、加工保鲜、贮运和市场营销等,培育了高端市场所需要的农产品品牌。

总体上,一个满足专业化服务分工、服务主体优化配置、追求农产品高端市场的社会化服务链条基本形成。

(三)公共服务覆盖面和普及度不断提高

北京农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熟悉“三农”的优势,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服务职责。

通过落实主要农产品生产性补贴、农用生产资料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性保险等,将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通过实施首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培养了农业各产业领域的1万多名科技示范户、种养殖能手、林果乡土专家,提高了京郊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聘出6万多个护林员、管水员、动物防疫员等从事农村公共服务,探索出农业科技入户、农民田间学校、农村科技协调员等一批深受农民欢迎的服务“品牌”,扩大了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普及度,公共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不断增强。

(四)农业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整合政策、科技、信息、资金等优势,充分发挥部门联动、资源整合、政策集成、资金聚焦等工作机制作用,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民人居环境;通过实施科技支撑项目,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科技进步贡献率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通过强化农业执法工作,创新了动物防疫、水务、林业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关系;通过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推动了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农民主体的投入,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带动了优势主导产业的形成、壮大和加快发展。

二、存在问题

北京农业服务体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相比,与建设世界城市农业产业要求的“基础设施最领先、成果转化首选地、籽种品质顶尖级、机械装备现代化、人才素质第一流”建设标准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突出表现在:

一是服务区域尚不平衡,与近郊、平原地区相比,地处偏远山区、半山区的服务对象的服务供给不够及时。

二是产前、产后服务相对滞后,与产中环节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相比,产前的农资、农机服务,产后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仍是短板。

三是服务内容还有缺位,与对传统粮食作物提供的综合配套服务相比,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花卉、高档果蔬、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服务内容还存在缺位,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生态、生活服务功能有待拓展。

四是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宽,与对农业大户、入社社员、入会会员等对象的服务相比,一家一户分散个体农户得到的服务较少,部分农户得不到配套服务或服务供给不够充分。

五是农业科技示范效果还不显著,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充分发挥科技服务的示范展示功能。

三、机遇与挑战

当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良好,集中力量统筹城乡建设,集中资源聚焦“三农”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北京市高端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为大力发展加工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会展农业、文化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大调动了各类服务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和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各级公共服务机构服务效能不断提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高,为推动农业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向世界城市迈进的重要时期。

农业技术推广、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强化对农业公共服务的履职能力,确保公共服务履职到位,满足公共卫生安全、生态宜居环境建设和广大农民公共服务诉求;生产关键季节的机耕、播种、排灌、植保、收割、加工、贮运和生产资料供应,迫切需要从由个体农民“主办”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代办”或“帮办”转变,以解决分散生产经营方式下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问题;优势主导产业要提质增效,迫切需要多元化服务主体注入更多的现代科技、信息、技术、金融等服务“因子”,创建北京农业高端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满足个性化高端需求,迫切需要培育一批有战略眼光、意识开放、掌握国际国内最新技术,管理经验突出的复合型农业领军人才和新型农民。

总体上看,北京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新形势下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充分发挥首都城乡经济社会综合优势,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系统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目标、集成各方合力,才能抓住历史机遇,促进体系长效运营,支撑首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引领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建设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重要特色产业、是生态宜居城市的基础、是高端农产品供应和城市应急安全的基础保障的科学定位,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资、现代农机、农业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信息、农村金融、农产品流通新兴服务业态,形成以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搭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有效增加服务供给,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建设原则

一是满足需求的原则。

紧紧抓住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农资质量监管、农村金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生产发展中最需要、最迫切和最希望获取的服务支持,根据不同区域、产业和服务对象的特点,开展配套体系建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覆盖全程的服务。

二是深化改革的原则。

立足于服务对象、服务功能和服务环境的变化,通过深化改革,科学规划服务体系结构和层级职能职责,逐步建立起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顺畅,保障经费有力,上、中、下游相结合纵向到底,科研、教学、推广相协调横向到边的农业服务体系。

三是突出重点的原则。

按照提升市一级、规范区县一级、强化乡镇一级、突破村一级、延伸企业一级的总体思路开展建设工作,在巩固市、区县两级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突破比较薄弱的乡镇服务组织。

通过搭建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点,逐步建立持续稳定的村级全科农技员服务队伍,以点带面最终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化服务格局,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多元协作的原则。

市级职能部门要抓好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培训、监管和保障;市、区县、乡镇公共服务机构,要切实发挥在农业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确保将公益性职能履行到位;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要发挥在市场、基地、资本、运营、带动农户等方面的优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发挥基础和骨干作用;其它多元化主体要充分发挥补充作用,为体系建设提供配套支持和服务。

五是试点先行的原则。

择优选取基础较好的区县开展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采取边规划、边试点、边探索的方式,在发展中摸索典型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总结和改进,在全市逐步扩大推广。

三、建设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构建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结构相适应、功能相匹配的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使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农机、农业用水、信息、金融、农产品流通等九大服务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运行、支撑与保障系统。

二是切实强化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健全或完善乡镇综合服务机构,赋予农业技术推广、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职能,达到“五有”标准,即:

有完善的管理体制、有规范的运行机制、有精干的人员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必要的工作条件。

建立健全长期可持续运行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每个站点选聘1名全科农技员开展全科医生式服务,农民均等化服务需求普遍得到满足。

三是搭建和完善集生产、科技、供求、消费、市场一体化的“221”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全程化、全覆盖、时效性强的“12316”农业服务热线,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市、区县、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全覆盖。

四是基本形成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出发点、以检验服务对象对服务满意度为首要标准的配套服务机制,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高端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需求个性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格局一体化的“六化”标准,综合服务效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是基本形成主体健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运行高效、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以都市型现代农业金融服务创新为重点,吸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社会资本投资,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四、网络构架

(一)组织框架

市政府

区县政府

乡镇政府

村集体

市级农业服务部门

区县农业服务部门

乡镇级农业服务组织

农户中、小型农业企业

科研院校

乡土人才

图例:

组织关系

农业服务

信息反馈

 

图1:

都市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框架

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服务主体由公共服务主体和其它多元化服务主体组成,每个主体在服务体系的组织框架中,承担不同职责。

其中,由市、区县、乡镇政府兴办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市属“三院”、在京的农业科研院所、村级全科农技员和农业综合服务站点等,是农业公共服务主体,是农业公共服务的基础力量和社会化服务的依托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涉农协会等,是社会化服务主体,主要负责承担农业公共服务以外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并配合各级政府落实农业公共服务,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基础力量。

(二)服务网络

服务对象

服务内容

服务平台

服务主体

信息流

服务流

图例:

龙头企业

公共服务部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图2:

都市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在服务网络中,各服务主体主要以“221信息平台”和“12316”农业服务热线组成的“一网一线”信息平台为主要载体,建立体系内部和各体系间的立体服务网络,对服务主体、服务受体开展信息流和服务流双向互动服务。

信息流就是通过建设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的农业信息快速识别诊断分析系统,把信息流按照九大服务体系内部的职责分工,通过现代信息网络快速传递给相应的服务主体;服务流就是服务主体按照信息流诊断的初步结果,在综合研究分析基础上,借助“一网一线”和其他服务渠道,按需配置服务并提供给各级服务受体。

第三章重点建设任务

“十二五”期间,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化、农资、农机、农业用水、农产品流通、农村金融等九大服务体系,组织开展39项建设工程。

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主要建设任务是:

建立健全农村综合服务站点,建立全科农技员队伍,健全完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形成支撑优势主导产业的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技推广服务链,打造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规范、人员队伍精干、经费保障稳定、基础能力较强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十二五”建设重点是:

(一)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点建设工程

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在籽种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为主导产业行政村,建设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点,开展技术咨询、农民培训、信息采集传递和农产品营销等服务。

每个村级服务站点选聘1名全科农技员,上联专家团队、下联产业农户,以村为单元开展“全科医生”式服务。

服务站点按照民办公助、技物结合、开放运行的方式建设,配置必要的服务设备;全科农技员根据服务质量进行考核,按月支付一定的服务补贴。

(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健全和完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赋予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职责;合理设定专职服务岗位,配置专业服务人员,健全和完善专业服务人员包村联户责任推广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和完善服务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公开选拔聘用等制度,逐步改善服务人员技能结构;探索推进农技人员绩效考核与工资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研修深造等挂钩制度;合理配置仪器设施及培训设备,确保服务职能有效落实。

(三)基层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工程

发挥首都教育、科研、培训的综合优势,在教育科研院所选择3至5个熟悉京郊农村产业、师资力量配套、具备较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单位,作为北京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按照农业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计划,每年分期分批地组织对全科农技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专业人员、以及其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骨干,开展分产业、分区域的知识更新轮训。

轮训内容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农技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经营管理知识、农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每人培训学时达到40学时,统一发放培训证书并组织专门的结业考试,考试合格的学员,发放《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证书》,培训时长记入继续教育学时。

(四)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工程

继续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工程,增加农民田间学校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辅导员工作条件。

要扩大办学规模,新建、续建农民田间学校总数达到2000所以上,培养农村各类乡土专家、种养殖大户等5万人以上,辐射带动50万农民学习和采用新技术;要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中,培养2000人左右的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专职化师资服务团队,保证辅导员有必要的工作时间开展田间学校辅导任务;要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标准,切实加强对田间学校的开办程序、训前需求调研、技能和知识水平测试(BBT)分析,农民活动日、效果评估等环节以及辅导员培养质量的管理,确保办校质量。

(五)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工程

根据区县“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10个远郊区县,创建10个不同区域特色明显、主导产业清晰、产品特色显著、建设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运行机制顺畅、代表不同区域最高农业科技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和引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示范区主要有三项内容:

一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加强10个区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构建设、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以市级果树产业协会为主体建立企业化的果树技术服务体系,建立果树技术服务管理费用、激励费用服务机制,对开展为农服务的技术推广人员实施推广工作和培训补贴,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二是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项目为载体,建立“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大力推动院区(县)一体、研发推广一体的推广服务模式;三是在10个大型园区内部,选择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文化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核心功能区,集中打造10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京郊和我国城郊地区的设施、园艺、优质畜禽安全生产,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二、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主要建设任务是:

全面落实《北京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2008-2012年),建成比较完备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卫生监督两大系统,保障动物疫病监测报告、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有效运行,整体水平符合国家要求,并基本达到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有关标准,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建立覆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与监测预警、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兽药饲料使用、动物诊疗等方面公共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服务队伍,为养殖从业人员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指导和服务。

植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的主要建设任务是:

全面落实市政府与农业部签订的“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责任书”,在本市建成比较完备的植物疫病防控服务体系,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应急防控、植物检疫、执法监管、农药检测整体服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做到重大植物疫情及时发现、及时上报,重大病虫监测准确、预警及时,监测准确率提高5个百分点。

植物疫情处置率达到100%,粮食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蔬菜重大病虫防控危害损失控制在8%以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比率提高到80%以上,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达到50%。

“十二五”建设重点是:

(一)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体系主要有五项建设内容:

一是建设市级和区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市级中心主要包括建设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系统,饲料、兽药质量检测和残留监控系统,动物防疫物资储备保障系统。

区县级中心包括顺义、大兴、密云、平谷、丰台等5个区县的新建工程和其它8个区县的改扩建工程,以及建设和完善区县级兽医实验室(防护水平达到生物安全二级)、生物制品等防疫物资的保藏、运输设施、动物疫情信息采集处理系统;二是建设北京市畜牧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包括建设各类化验室、综合办公用房、附属设施以及购置配套仪器设备;三是建设重大动物疫情预警与指挥系统。

通过政府有线专网在16个区县建立与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系统平台相互联通的平台;四是建设和完善区县基层派出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强化首农集团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二)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建设工程

动物防疫监督体系主要有七项建设内容:

一是北京市铁路、航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建设;二是建设北京市动物及动物产品留检中心。

包括动物留养区、动物产品留检库、投入品暂存库、废弃物处理区、办公服务区及购置配套仪器设备等;三是北京市非犬类动物收容中心建设。

包括配备动物接收、饲养、治疗、隔离等收容处理设施和相关设备;四是区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建设。

包括3个区县的扩建和改造及其它11个区县的新建工程;五是北京市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建设,对其中13个非联合建站的检查站,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工作场所硬件设施,更新或补充检疫、消毒、通讯设备;六是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厂建设。

在10个远郊区县各建成1个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厂,配备动物及动物产品通道和扑杀区、解剖和化验区、冷库区、处理中心区及配备焚烧或高温高压处理、封闭运输车辆和冷冻仓库等设施设备;七是区域动物卫生监督报检点建设。

在13个区县建立46个区域动物卫生监督报检点,配备报检点检疫监督工作设施和设备配备。

(三)动物疫病防控队伍建设工程

实施官方兽医培训、执业兽医考核、乡村兽医认定制度,建立相对稳定且具备相应专业技能的官方兽医、执业兽医、乡村兽医3支队伍,作为动物疫病防控公共服务的基础;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业学会3类机构,建立专业性、前瞻性强的产前、产中指导队伍,加快高新技术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设立动物疫病防控社会化服务推广员,培训养殖龙头企业、兽药生产经营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