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458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docx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docx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

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定义:

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假定为静止)     

 选择原则: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不能是其本身)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速度: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

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单位:

国际制单位:

米/秒  符号:

m/s          

换算关系:

1m/s=3.6km/h 

5、直线运动:

①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运动;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6、长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

基本单位:

米(m) 

               常用单位: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关系:

1km=1000m;  

                    1m= 10 dm = 100㎝ = 103mm=  106μm= 109nm 

长度的测量:

工具:

刻度尺 

观察:

量程、分度值、

测量:

1、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2、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4、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特殊测量:

累积法、化曲为直、化直为曲:

7、时间的单位:

国际制单位:

秒(s) 

               常用单位:

小时、分、 秒、毫秒                       

 hmin  s   ms          

换算关系:

1h=60min=3600s( 1s=1000 ms)

8、误差概念: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

①仪器精密度不高  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    ③测量者估读 

    误差的减小:

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  ②改进仪器材料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④设计更合理的测量方案 

9、平均速度:

定义:

表示物体在通过一段路程中的平均快慢。

                   

物理意义:

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计算公式: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基本公式

1、速度公式:

v= s/t  

变形公式:

s=vtt=s/v

2、平均速度公式:

v均= s总/t总  

基本实验:

小车下滑速度变化实验

一、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

如何变化?

 

1、实验过程和方法:

 

⑴猜想与假设:

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⑵实验方案:

①原理:

v= s/t  

②器材:

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

③步骤:

㈠斜面上用刻度尺将路程分为相等的两段S1和S2,并标记A、B、C;

㈡金属片放在B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B点的时间tB,则t1=tB;

㈢金属片放在C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至C点的时间tC,则t2=tC-tB;

㈣算出S1、S2两段的速度V1、V2。

⑶进行实验:

将数据填入下表

路程(m)

运动时间(s)

速度(m/s)

上半段 S1=

t1=

v1=

下半段 S2=

t2=

v2=

2、结论:

小车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大。

3、注意事项

⑴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⑵整斜面的高度适中,使小车刚好从斜面上滑下,不能太快。

实验步骤:

基本规律

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第三章 声的世界

基本概念:

1、声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乐音与噪声:

乐音:

人们将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噪声:

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声音 

2、乐音的特征:

①音色:

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②响度:

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一般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③音调:

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超声:

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

频率高、穿透力强, 

应用:

B超、消毒、声呐等 次声: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4、次声: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危害:

能量高的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使人的平衡器官受到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基本规律:

1、噪声的防治:

①在声源处减弱,如摩托车消音器。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③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2、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体也停止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

4、声速:

v固>v液>v气

v空气:

340 m/s 

第四章 多彩的光 

基本概念

1、光源: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2、光的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日食、月食、影子、激光掘进机、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

4、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3/4.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2/3 

5、反射定义:

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去的现象。

4、反射分类:

镜面反射:

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体光滑表面,其反射光线仍然平行的反射。

            

漫反射:

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体表面后,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的反射。

 

5、折射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现象:

池水变浅、海市蜃楼等 

6、折射定义: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7、光的三基色:

红、绿、蓝

8、透镜分类:

凸透镜:

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9、眼睛的构造:

晶状体=凸透镜视网膜=光屏

10、看远处晶状体变薄

看近处晶状体变厚

11、近视眼:

特点:

近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方法:

配戴凹透镜 

远视眼:

特点:

远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方法:

配戴凸透镜 

基本实验:

凸透镜成像实验

1、实验过程和方法:

 

⑴制定计划:

1器材:

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

2步骤:

1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第一次实验物距u>2f ,定好物距后,移动光屏找烛焰的像,观察光屏,找到清晰的像时,记下像的大小、倒正、虚实及物距、像距。

3第二次实验物距u=2f ,找到清晰的像时,记下像的大小、倒正、虚实及物距、像距。

4第三次实验物距f

5第四次实验物距u=f ,观察有无成像;物距u

2、分析与论证:

㈠当物距u>2f 时,像距f

㈡当物距u=2f 时,像距υ=2f ,则成等大、倒立、实像;

㈢当物距f2f ,则成放大、倒立、实像;

㈣当物距u=f ,不成像;

㈤当物距u

基本规律

1、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不能倒序 

④光路可逆。

2、平面镜成像定律:

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成像规律: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3、折射定律: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③折射角随入射角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两角不等)。

④空气中的角大。

⑤光路可逆。

⑥当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入射角=0°

4、物体的颜色:

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的颜色:

由它通过的色光决定。

5、凸透镜 的成像 规律 

物距(u)

像距(υ)

成像特征

应用

u>2f 

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U=2f 

υ=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F

υ>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机 

U=f 

不成像 

U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基本概念

1、质量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

国际单位制:

基本单位kg 

常用单位:

吨(t)、克(g)、 毫克( mg)    

3、天平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测量工具:

案秤、台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

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

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

衡。

 

④“称”: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

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

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4、量筒

⑴用途:

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①“看”:

单位、 量程、分度值。

 

②“放”:

放在水平台上。

 

③“读”:

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5、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单位:

国际单位制:

基本单位kg/m

常用单位g/cm3。

换算关系:

1g/cm3=103kg/m3   1kg/m3=1×10-3g/cm3

6、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

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

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基本公式

密度公式:

ρ=m/V

变形公式:

m=ρV,V=m/ρ

基本实验:

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

一、测量固体的密度

1、实验方案:

①原理:

ρ=m/V

②器材:

天平、量筒

③步骤:

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㈡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㈢将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读出水面到达刻度V2

2、计算石块的密度:

二、测量液体的密度

1、实验方案

①原理:

ρ=m/V

②器材:

天平、量筒

③步骤:

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㈡将部分液体倒入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V

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2

2、计算液体的密度:

ρ=(m1-m2)/ V  

基本规律

1、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密度性质:

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

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基本概念

1、力:

⑴力的产生不能离开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成对存在的。

定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特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的 

⑵力的作用效果:

①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单位:

牛顿(N)

4、力的的示意图

①确定力的作用点

②画出力的方向

③标出力的大小

5、弹力定义: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弹力的方向跟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6、弹簧测力计:

由指针、刻度盘、弹簧组成的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①了解量程

②明确分度值

③指针是否与零刻度线对齐

④使用前要拉动几下,防止弹簧被卡住

⑤读数时,应让视线垂直刻度盘面 

7、 重力(G)定义: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大小:

重力与物体的质量之间成正比,其比值为g=9.8N/Kg,

方向:

重力总是竖直向下。

8、重心:

重力的作用点 

9、摩擦力:

方向:

与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种类:

(1)静摩擦: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两物体之间产生一种阻碍这种运动的力。

(2)动摩擦:

①滑动摩擦力:

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②滚动摩擦力:

当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基本公式: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mg

基本实验:

摩擦力

一、探究与摩擦力大小有关的因素。

1、实验过程和方法:

 

⑴猜想与假设: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接触面积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⑵实验方案:

①原理:

二力平衡的条件 

②器材:

弹簧测力计、砝码、长方体木块、长木板

③步骤:

㈠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1;

㈡在木块上放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2;

在木板上固定好毛巾,放上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3;

㈣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运动,读出此时的拉力为F4

④分析数据:

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跟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而跟两物体相接触的面积大小无关,跟滑动的速度也无关。

基本规律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接触面变粗糙

③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接触面变光滑

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④接触面分离(悬浮列车)

2、稳度的提高:

增大支撑面积,降低重心。

 

第七章力与运动

基本概念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和质量有关。

3.物体平衡状态: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基本实验:

阻力大小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一、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影响,会一直运动下去吗?

1、实验过程和方法:

 

⑴猜想与假设:

阻力越小,小球的速度减小得越慢。

⑵实验方案:

①器材:

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布、毛巾、小球、刻度尺等

②步骤:

㈠让小球从光滑的木板上沿斜面滑下,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m1

㈡让小球从粗糙的毛巾上沿斜面滑下,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m2

让小球从粗糙的毛巾上沿斜面滑下,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m3

2、分析与论证: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距离越长。

在完全没有摩擦阻力情况下,小车的运动方向永远不改变,运动的距离将无限远,将不会停下来。

基本公式

1、同向共线求合力:

F合力=F大+F小,合力与二力同向;

反向共线求合力:

F合力=F大-F小,合力与大力同向;

基本规律

1、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2、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八章压强

基本概念

1、压力(F):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P):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单位:

帕斯卡(Pa):

1Pa=1N/m2

3、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具有流动性。

4、测量液体压强的仪器:

压强计

通过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显示薄膜受到的压强大小

5、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

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6、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7、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

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

托里拆利实验。

8、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

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9、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0、连通器

定义:

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原理:

连通器里装同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应用:

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

基本公式

1、压强通用公式:

P=F/S

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P=ρgh

基本规律

1、液体压强特点:

①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②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③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④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增大压强方法:

①S不变,F↑②F不变,S↓③同时把F↑,S↓

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3、液体压强主要类型

①容器底所受压力、压强及对支持面压力、压强的比较

②若外界大气压为HcmHg,给出的下列各种情况中,被密封气体的压强如图所示(管中液体为水银)

4、沸点与气压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

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6、升力

原理:

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上凸下平,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

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九章浮力

基本概念

 1、浮力:

定义: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产生原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

总是竖直向上的。

施力物体:

液(气)体

2、阿基米德原理 

① 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②公式:

F浮=G排=ρ液gV排 

③意义: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基本公式:

测量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法:

F浮=G排=ρ液gV排 

平衡法(漂浮或悬浮):

F浮=G物 

称量法:

F浮= G-F拉

压力差法:

F浮= F向上-F向下

基本实验

一、称量法测浮力

1、实验方案

①原理:

F浮= F向上-F向下

②器材:

溢水杯、小桶、弹簧测力计、

③步骤:

㈠测出物体重力G

㈡测出小桶的重力G0

㈢把物体浸入水中,测出物体完全浸没后测力计示数F和排开水和小桶总重力G1

2、计算物体的浮力进行验证:

物体受到的浮力:

F浮=G-F

排开液体重力:

G排=G1-G0

基本规律

1、浮力的沉浮条件

2、浮力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

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2)、潜水艇

工作原理:

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

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

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

氢气、氦气或热空气。

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第九章 机械与人

基本概念

 1、杠杆

①定义: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②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③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④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⑤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⑥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2、定滑轮

①定义:

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②原理:

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3、动滑轮

①定义:

轴可以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②原理: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滑轮直径D)为阻力臂(滑轮的半径R)2倍的杠杆。

动滑轮省一半力。

4、滑轮组

①定义:

由几个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叫滑轮组。

②原理:

既利用了动滑轮省一半力又利用了定滑轮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段,所用拉力为物重的几分之一。

5、机械功(J)

①功的初步概念:

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

 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②功的计算:

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

功=力×距离

③功的单位:

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就是N·m

6、功率(W)

①功率的概念:

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②功率的计算:

公式为 功率=功/时间,

③功率的单位:

功率的单位是J/s瓦特。

简称瓦,符号W。

功的单位是J,时间的单位是s,功率的单位就是J/s。

7、机械效率(η)

①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公式:

η=W有用/W总×100% 

②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③注意机械效率跟功率的区别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8、动能和势能

①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②势能:

势能可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③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9、能和势能的转化

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

基本公式

 1、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 F2·L2

2、功的计算:

W=Fs

3、功率的计算:

P=W/t

4、滑轮组拉的大小:

F=G/n 

5、滑轮组机械效率:

基本实验

一、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实验方案

①原理:

②器材:

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③步骤:

㈠使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提升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