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2256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正在逐步成为百姓消费的热点。

商家在捕捉卖点、寻求商机炒作过程中,更是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披上了诱人的色彩。

在时尚的招引下,无公害、绿色、有机正在成为标示农产品安全、健康、环保的新概念。

国家标准委已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同时列入《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中,今后几年,将制定出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国家标准。

    农业标准化和有机、绿色、无公害三类农产品的概念

     一、农业标准化的概念

    1、标准

    标准是人们对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中重复出现的事物和概念,结合生产实践,经过论证优化,又经有关各方充分协调后为各方共同遵守的技术性文件,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而产生和发展的。

可以说,每项标准都集中了过去、现代知名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是某个领域科学技术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某项生产技术长期经验的高纯度结晶。

2003年已公布了200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行业标准,涉及果树、蔬菜、农作物、茶叶等,其他新的标准正在制定。

    2.标准化

    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三条指出:

“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

    3.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是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的迫切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切实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措施。

长期以来,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比较薄弱,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建设规划,标准水平低,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业标准与其他标准一样同是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总结。

贯彻标准的过程,实质就是技术推广的过程。

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农机农技专业人才队伍,是推行地方农业标准化的技术保障。

农业标准化的工作方针是:

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

    4.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规定的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组织实施的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称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生产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农业部公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

    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农业标准化是市场供求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两个阶段,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实现了由低产到高产的飞跃,较好地适应了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

这个阶段的目标,在我国也已经达到。

第二阶段:

主要是实现了由数量到质量的飞跃,较好地适应了温饱之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的质量需求。

而这个阶段,在我国正在起步。

过去是产品计划分配、定量供应、凭票购买,现在生产力发展了,农业产出量增大了,人们可以货比三家,消费的选择性明显增强。

消费者所关心的不是能不能买到东西,而是购买的商品是不是卫生安全,是不是富有营养,是不是食用方便。

在这三条当中,最关键的又是安全问题。

因为,食品安全,既是广大消费者的最基本需求,也是对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最起码的质量要求;既是消费者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又是商品生产经营者应尽的基本义务。

    现在已在部分大城市搞农产品质量市场准入试点,并将逐步扩大范围,如果我们农产品的质量不能有一个大的提高,农产品的卫生安全这一关过不去、过不好,产品就很难进入市场。

    2.推行农业标准化,应对入世挑战,适应农产品市场的变化

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发展将会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但也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既有花色品种、加工档次、包装装潢的不适应,又有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体制、政策法规的不适应等等。

目前来看,问题最大的还是产品质量的不适应。

过去我们是非贸易成员国家,对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限制比较严,国内市场空间比较大,能出口的搞出口,出不去的转内销,可以“水路不通走旱路”有较大的回旋余地。

入世之后,根据《农产品协议》、《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等规则,原有的许多进口限制将逐步取消,国门将进一步敞开,门槛大大降低,特别是进口关税将逐步大幅度降低,世界各国的农产品必然会更多更便利进入到国内市场。

    3.农业标准化推行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

    加快农业发展,科技是支撑,农民素质是基础。

面对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科技进步的新形势,现实中普遍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的重大制约。

推行农业标准化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过程,是培训教育农民学科学、用技术的过程。

把科技的进步、科研的成果,规范为农民便于接受、易于掌握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模式,不仅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对于更新农民观念,改变传统习惯,促进农业经营由粗放走向集约,由单纯重数量走向数量质量并重,意义重大。

推行农业标准化,既能够推动农业良种化、设施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外向化的方向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农产的质量品质,又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最终必然会带来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显著增强。

同时,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可以帮助农民群众更好的了解市场信息,自觉增强质量品牌意识,积极发展特优新农产品生产,不断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和办法。

从这些意义上讲,抓住了农业标准化,就是抓住了农民素质提高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

    4.农业标准化推行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严格控制,我国工业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染已相当严重,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等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造成同源污染,影响到土壤、水体,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

如已经禁用的“DDT”,能在水土中存留几十年而不被降解,科学家在南极企鹅的体内分离到了它的成分,象这样明令禁止多年的高残留农药,至今在个别地方还在非法生产和使用。

解决类似的问题,除了加强教育和严格执法以外,根本性的措施就是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用肥和规范生产管理的自觉性,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因此,推行农业标准化,不单纯是一项追求现实经济效益的生产措施,也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长远发展,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公益事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三、无公害、绿色、有机三类农产品的标准概念

    1、概念

●无公害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准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制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及其它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物质,并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是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物种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三者的区别

    有机农产品与其他农产品的区别主要有3个方面:

 

1.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其他农产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2.有机农产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

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则没有土地转换期的要求。

3.有机农产品在数量上须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其他农产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绿色食品与一般农产品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1.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

2.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无公害农产品是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严格地说,一般农产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

   产生

   有机农产品国际上有机食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立为标志。

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南京成立有机食品中心,标志着有机农产品在我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产生的背景是,发达国家农产品过剩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以及环保主义运动。

绿色农产品1990年农业部发起,1992年,农业部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3年农业部发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

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农产品农残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绿色”成为社会的强烈期盼。

    无公害农产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省、市开始推出无公害农产品,2001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4个城市进行试点,2002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无公害农产品产生的背景与绿色食品产生的背景大致相同,侧重于解决农产品中农残、有毒有害物质等已成为 “公害”的问题。

    价格

    绿色食品70%为加工产品,30%为初级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都以初级农产品为主。

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50%至几倍,绿色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10%~20%,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

    管理

    《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依据农产品质量特点和对生产过程控制要求的不同,将农产品分为一般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和标识管理农产品。

    一般农产品是指为了符合市场准入制、满足百姓消费安全卫生需要,必须符合最基本的质量要求的农产品。

    认证农产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

对于我国市场上目前存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政府应积极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同时依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引导企业有条件地开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一个台阶。

    标识管理农产品是一种政府强制性行为。

对某些特殊的农产品,或有特殊要求的农产品,政府应加以强制性标识管理,以明示方式告知消费者,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保护,如转基因农产品。

    农业标准瞄准安全质量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管理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三类认证形式在标准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全国农业标准 2003~2005年发展计划》以突出农产品安全质量为重点。

考虑到各大类农产品的相似性,《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列出了各大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产品标准项目,至于某种产品标准的不同要求,要在具体的标准中分别列出。

在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地环境条件要求上,有机农产品与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因此,在具体标准项目的设置上,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单列,而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在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不大,在标准项目中并为一类,不再分列,仅补充部分产品标准。

    农产品的标准控制与标志使用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的是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强制性标准及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

产品标准、环境标准和生产资料使用准则为强制性国家或行业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为推荐性行业标准。

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已发布了4 类农产品的8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农业部发布了200 余项行业标准。

    绿色农产品执行的是农业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

绿色农产品标准包括环境质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包装贮运等全程质量控制标准。

目前,农业部发布了52项绿色农产品行业标准,其中包括7项通用性标准、 45项产品质量标准。

    有机农产品执行的是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有机农业和产品加工基本标准”,由于有机农产品在我国尚未形成消费群体,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虽然我国也发布了一些有机农产品的行业标准,但我国的有机农产品执行的标准主要是出口国要求的标准。

目前,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韩国等都已制定了 有机农业及产品生产、加工准则性的标准。

有机农产品的标准集中在生产加工和储运技术条件方面,无环境和产品质量标准。

    标志

    有机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无统一标志,各国标志正显现多样化。

    绿色食品有统一的绿色食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日本注册使用。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全国统一的标志。

     三种食品标志的识别                                      

           

    无公害农产品:

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标准颜色由绿色和橙色组成。

 

   绿色食品:

 标志商标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注册的证明商标,受法律保护。

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

标志为正圆形,意为保护。

开县锦橙已于2003年取得绿色食品标志。

 

   有机食品:

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其寓意着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美好的生存关系。

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概述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一项旨在提高中国农产品质量和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利国利民工程,已被中央政府所肯定和社会各个方面所认同。

2004年7月,农业部在总结试点城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的决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基本实现全国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水平。

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产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

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我国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拟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加强生产监管

    ——强化生产基地建设。

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净化产地环境。

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

    ——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

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

    ——推行标准化生产。

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力度,指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加强动植物病虫害的检疫、防疫和防治工作,提高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贮藏和加工业标准化水平。

    ——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积极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通过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推行市场准入制

    ——建立监测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坚持和完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跟踪监测制度,深入开展以农残、兽残为重点的专项检查和整治活动。

    ——推广速测技术。

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推广速测技术,以适当方式公布检测结果,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创建专销网点。

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积极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

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实行专区销售。

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

    ——实施标识管理。

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积极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

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

凡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目录的产品,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规定,予以正确标识或标注。

    ——试行追溯和承诺制度。

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猪、牛、羊耳标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在蔬菜、猪肉等“菜篮子”产品上推行了“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屠宰厂与养殖场”的对接与互认,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三、正确把握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一)、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农业生产特点、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转化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快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种、生产操作技术规范、产地环境以及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运输和贮存等方面市、区县(自治县、市)二级农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科研、生产、推广、加工相互衔接的农业标准体系。

农业标准的制定,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对出口农产品,在标准的制定中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地满足进口国的产品质量要求。

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农业发展新情况,对现行农业标准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使之尽快与国际接轨。

   

(二)以强化检测为手段,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按照合理布局、避免重复的原则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我市法定检验机构和大专院校。

科研院所以及大中型企业现有的人才。

技术和设备力量等社会资源,加快我市农业检验检测机构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步伐。

现有机构要加强设备配备,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要结合基地、市场建设需要,建立健全快速检测站(点),开展好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检测服务。

依法加大对各类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计量认证和资格认证的工作力度,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加强对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及添加剂、兽药、农机具等农业投入品和土壤、水质、大气等产地环境及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逐步实现我市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以创立名牌产品为动力,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培育名牌农产品,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当前,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国家认监委、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切实抓好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定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从培育名牌农产品和标准化农产品入手,以名、优、特、新和外向型农产品为突破口,帮助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

加工。

流通企业实施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

IS 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IS OI 4000(环境管理与环境保证体系)和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尽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扩大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以示范区为典型,加强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抓好实施。

当前,要着力抓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各类农产品示范基地的建设,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市、县、乡。

村四级示范基地和示范园、示范片、示范点相结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网络。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标准推广计划,积极开展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和试点。

示范工作。

努力提高农业标准推广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基地十农户十标准”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产品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纽带作用,引导带动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户自觉接受和采用标准,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并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使广大从业人员懂得什么是标准化,为什么要搞标准化,怎样按标准化进行生产。

学习的材料主要有农业部颁布的200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

   (五)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加大质量监督和查处力度。

要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实施强制检验目录制度,依法加大专项治理和行政执法力度,对标识不规范和存在一般质量问题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

整改不合格的,有关部门应依法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在农业生产环节要引导和督促广大农户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严禁使用国家禁用的农业投入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对蔬菜实施监测的13种农药:

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氧化乐果、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和百茵清。

    (六)以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建立诚信、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要围绕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定量包装、包装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加强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和认证工作,杜绝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

要用标准化手段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严格市场准入,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建立公开、公正、透明、诚信的农产品流通机制、每个区县(自治县、市)至少要建立1-2个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确保全市培育30个标准化管理的批发市场目标的实现。

   (七)、以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优良的产地环境

优良的产地环境是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基础,由于近几年石油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环境破坏较大,土壤、空气、地下水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加大治理力度,创造良好的产地环境。

(1)开展农业残留物的综合开发利用:

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可再生资源,运用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加以科学的开发利用,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年夏秋收获的大量农作物秸秆随意焚烧,浪费能源,释放温室气体,破坏土壤耕作层微生物,应大力推广秸秆“过腹还田”、机械还田、秸秆气化、食用菌养殖等,并结合畜禽粪便处理,发展有机肥生产。

作好农膜的回收利用。

(2)搞好植树造林,加快绿化进度:

植树造林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许多党政负责人为了显示政绩,往往喜欢将蔬菜种在公路两旁,这样很容易造成汽车尾气和扬尘对蔬菜的污染。

沿公路两则建设高大乔冠林带,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