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季养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2042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四季养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四季养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四季养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医四季养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医四季养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四季养生.docx

《中医四季养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四季养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四季养生.docx

中医四季养生

中医四季养生

中医四季养生

扬中市中医院推拿科江苏省科普巡讲团十佳优秀讲师王德亚

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行 

人体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二、四季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四季,其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相应地,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人体在四时中遵循这种生、长、收、藏的规律,总是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去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以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生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因此特别强调因时养生,即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一大特点。

从中医五行学说“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中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那么,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哪些呢?

(一)四时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影响

人体的情志活动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皆会有。

但是,若长时间的情志过度刺激,超过人体耐受限度时,即成为致病因素,对人体五脏六腑造成诸多危害,严重时会伤及生命。

因此,应随四时春、夏、长夏、秋、冬气候变化而调节情志,以防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

(二)四时对人体气血活动的影响

人体气血随气候变化而变化:

夏季气温高,则人体血管易于扩张,血液畅通易行;冬天寒冷时,则血管易收缩或痉挛,气血凝滞沉涩,故冬季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三)四时对五脏的影响

四季变化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的关系。

在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候,夏天昼长夜短,人们的活动量相对增大,睡眠也相应减少,天气炎热,出汗易多,这就使体内的消耗增多,血液循环加快,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即“逆夏气可伤心”。

此时,如不注意加强对心脏的调护,则易受到伤害。

同理,在冬季,草木凋零,大地封冻,万物蛰藏,从“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中可知,“逆冬气可伤肾”。

所以要根据四时的变化和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对五脏进行调护和保养。

(四)四时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中医认为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的变幻和转化所致。

“六气”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正常现象,如果四时气候不按一定规律发展,即时令已到而相应的气候未到,或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到,古人称这种太过或不及的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

六淫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如不注意日常自我保护和调摄,即可发生季节性的多发病,或诱发某些慢性宿疾的复发和发展。

所以中医养生学特别强调“顺时养生”的养生之道,是极为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是健康长寿的法宝。

三、春季养生法

春季从立春开始,经历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共六个节气,止于立夏前一天。

春季阳气生发,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同时春季由于万物更新,在冬季伏蛰之病菌也开始繁殖,因此春季不但是流感、流脑等各种传染病得高发季节,而且冠心病、结石症、肝炎身心疾病也常易在春天复发。

内经早有记载:

“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当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纳,缓气徐行,养乎阳道,以资志意也。

”就是说,春天多风,与袭头部,懒惰,不运动则为抑郁,阳不能生发,所以人应该早起、散步、深吸浅呼、松散衣发、漫步以养阳气。

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所以春季养生要抓紧养肝的主线。

春季养肝是调,用中医养生法,抓住春季养肝,维护和加强肌体阴阳平衡,从而真正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壮目的。

那么如何理解呢?

我们知道肝为刚脏,肝体宜柔,肝用宜疏。

因此,肝是不能随便补的,补多了会伤肝火,在春季肝气已经很旺了,如补肝为适得其反,造成血压上升、眼睛发红等、易头晕、上火,这些都是肝气太旺的症状,因此我们要养肝。

按照肝体宜柔,肝用宜疏的特点,不能把肝气郁积于内,而是要疏通,可通过调节情绪,饮食宜甘减酸,清淡饮食,养阴润燥,适量运动,恢复元气,起居调摄,预防春困及疾病预防。

下面分别详述之:

1、调摄心情

春季养肝,重在疏泄,也就是重在保持心情舒畅,人们常说“火大伤肝”、“怒伤肝”、“肝火太旺”,这些都是说情绪过激会引起五脏之气失去平衡。

中医将肝比作刚强急躁的“将军之官”,喜条达、舒畅,忌压抑。

肝舒畅条达则可抒发心中的郁气,使气血运行舒畅,不然则瘀滞成疾,轻者神经衰弱、内分泌紊乱,重则可致精神失常、高血压、心血管疾病。

我们常见精神病人患者春季诱发,为此要想肝脏强健,首先要注意情志养生:

(1)培养开朗的性格:

我们知道百岁老人的共性与“三乐”有关,即,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据统计96%的寿星都是性格开朗的。

(2)不过分奢求生活:

生活中要知足常乐,追求金钱与名利享受应该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带来不是幸福而是身心的悲剧。

一个人首先是要严格要求自己,看到自己身上存在优点和缺点,对自己的评价越客观,人际关系就越易协调。

其次,多体谅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可以避免人间很多的矛盾。

(3)丰富日常生活:

特别是老年人,尤其是过去当过领导干部的,一旦退去,失去权力,就有失落感、孤独感,使人心情抑郁。

因此更应丰富日常生活,可习字学画、下棋、种花、多找朋友谈心。

(4)培养幽默感:

幽默的直接效果是快乐,而快乐是人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欢笑又能回春,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特别对身心疾病更有效。

(5)学会制怒:

怒是人生之大忌,是情志致病的元凶,特别是郁怒更伤人之精气神。

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制怒,因怒从心头起,一旦发生争吵,就要把心静下来,吵架只会引起双方更多的烦恼,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用理智的力量控制自己的怒气。

2、饮食宜增甘少酸、清淡少油、养阴润燥

春季饮食应按不同体质进行选择,普通健康人群不主张大量进补,身体特别虚弱的人,进行辨证施补。

(1)春季养肝脾以选性温味甘谷类:

糯米、黑米、高粱、米、燕麦;蔬果类:

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肉鱼类:

牛肉、鲫鱼、花鲤、鲈鱼、草鱼等,人体从这些食物中,可取得丰富的营养。

(2)要顺应春生之气时,对阳虚者可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尤其是早春还有冬日余寒,可选吃韭菜、大蒜、洋葱、荠菜、番菜、生姜、葱等,这类蔬菜均性温味辛,既可疏散风寒又可抑杀病菌。

(3)春日时暖风或晚春暴热袭人,已引起体内郁热而生肝火,或致体内津液外泄,特别是阴虚内热体质者可吃些清解里念、滋养肝脏的食物,如燕麦、薏米仁、荠菜、菠菜、芹菜、菊花、莴笋、茄子、荸荠、黄瓜、蘑菇等,这类食物性凉味甘,可清解里热、润肝明目。

(4)如有胃阴不足者,可用山药、大枣、百合煮粥。

3、适量运动,恢复元气

一年之间在于春,春回大地,万物丛生,对人而言春季运动养生保健是恢复元气的最佳时节。

由于冬季严寒,而限制人们的室外运动,使机体体温中枢调节和内脏器官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特别是肌肉和韧带,更需要及时的锻炼和增强其运动功能。

运动项目可按不通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项目,对中老年来说,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柔和的、缓慢的、连续的有氧运动,时间在30分钟左右。

运动停止后立刻测脉搏不超过120次/分,项目有散步、慢跑、体操、气功、太极拳、游泳等以保持体内的生机、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4、起居调摄

(1)早睡早起

晚上不要睡得太晚,切忌超过晚11时,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中老年人应增加午睡。

(2)莫忘“春捂”

严寒冬季,各种保暖措施完备,使人耐寒能力下降,春暖花开过早地顿减衣物,一旦寒气袭来,会使血管痉挛,血流阻力增大,影响肌体功能,造成各种疾病,所以“春捂”习惯要保持,衣服宜渐减,衣着宜下厚上薄,体质虚弱者要注意背部保暖。

(3)衣着要宽松

特别是年轻妇女,为显示自己身材苗条,在脱去厚重冬衣后,入春后就穿起紧身衣裤,特别是紧身内裤,女性阴道常分泌一种酸性液体,使外阴保持湿润,有防细菌侵入和杀灭细菌的作用,如内裤过紧不利于阴部湿气蒸发。

长期过湿环境,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易于引起炎症;对男性而言穿紧身裤不利于阴部汗腺的分泌发散而浸润于潮湿温热的环境,再次如果长期处于温度过高的环境,也影响精子的生存,对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症者更要重视内裤宽松。

(4)谨防春困

春困不是病,是一种正常季节性变化出现的生理现象。

由于冬季皮肤收缩,春季变暖,血管、毛孔扩张,相对稳定的血流量增加,供应脑的血液相对减少,造成相对脑贫血,引起春困,这可能影响工作与学习,必须设法调节,以下提出预防办法:

A、注意睡眠,睡眠是人生最大的补药,一夜晚到大天亮,白天工作学习倍增。

B、晨起最好用冷水洗脸,以刺激皮肤和大脑,使之尽快适应春季的血液循环的变化。

C、重视晨练,它可活络肢体、兴奋大脑、加强血液循环,晨起伸懒腰配合深呼吸,有吐故纳新、行气补血之功。

D、经常按摩太阳穴,晒晒太阳有益健康,解除春困。

总之:

春季养生法则是养阳、养阴、养脑、养脾、养肾。

最后《内经》里说的四季养生中有一静一动,也就是阴阳法则,静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静,不管是什么季节,心神要安静,神不能乱,志不能移,暴怒、过喜、过忧都是不对的;动绝不是现在的快跑,而是慢跑及散步,绝不是强体力运动,特别是中老年人则会适得其反。

四、夏季养生法

夏季是指立夏到立秋之间,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气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1、夏季的特点

暑为夏季主气,为水热之气所化。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

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如汗出过多,可导致体液减少,即为伤津,临床表现为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胸闷不舒等症。

如不及时治疗,出汗过多,则津液大伤,如超过生理代偿机能,必将耗伤元气,进一步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阳气外越,甚至昏迷而导致不幸。

2、古人养生讲究顺应四季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及“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中医认为夏季属火,通于心气,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天气炎热,易使人烦躁,生气发怒,引起内火上升,夏季养心,一忌肝火、生气焦虑、抑郁;二忌心火,心烦懊恼、躁动不安。

炎热之天,重在养心,保持心情平和,稳定情绪,保持淡泊宁静心态,避免心烦上火,心静自然凉。

进入长夏即夏秋交替之前,大致在农历6月份时,湿为长夏之主气。

在南方炎热而多雨,在北方炎热似火,雨水充足,天地间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因此湿病多见于这个季节。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之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

同时湿邪亦好伤脾阳,因脾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被湿邪所困,则可使脾阳不振气机失调,临床上常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水液滞留而水肿。

3、人体的脾胃与长夏相通

中医又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身重倦困、头重如裹,湿邪粘滞,侵及肌肤筋骨,固定一处称之为著痹,侵及关节,形成风湿痹症,常反复发作而难愈。

从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对人体来说适宜湿度是40%-60%,如湿度过高,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此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从而引发脾胃疾病。

因此夏季养生分夏季及长夏,夏季属火通于心气,长夏属土通于脾经,从而防治方法也有不同。

4、防治法:

1.调摄心神:

忌肝火,尽量避免生气,也就是郁怒及大怒。

忌心火,减少心烦、懊恼、躁动不安,宜静心养神、保持平和、稳定情绪、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心静自然凉。

2.起居摄生:

夏季昼长夜短,人们应顺应自然,晚睡早起,因天气炎热,阳气消耗过大,午睡补充更为重要,时间不宜过长,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让身体和心理得到充分休息,如有失眠者则不宜午睡。

禁忌要领:

(1)睡眠时,不可让空调风直吹,且在空调房睡觉宜穿长袖长裤。

(2)睡前不宜乘凉太晚,更不宜长时间在树荫下、过道上、凉台上乘凉过长或睡觉。

(3)晚上睡觉除空调不能直吹外,同时控制室温不低于26℃;白天在空调室工作,温度在22-26℃之间,且最好穿长裤,如有条件每隔2小时,开窗能调节室内空气,室内外温度以不超过5℃为好。

其原因为夏季暑热外蒸,毛孔开放,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严重的能引起手足麻木、面瘫等,特别在长夏时,湿邪入内粘滞不走,沉积于肌肤关节及内脏内,机体免疫力低下,至秋凉后,即可发病。

(4)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关节炎的等慢性疾病老人,不要长时期待在冷气环境中。

(5)食饮有节:

A、原则:

夏季饮食,按夏季养心、长夏养脾的原则进行食补。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夏,故夏季饮食,宜养心食物,饮食上宜选用降血脂食物:

生姜、花生、大豆、蘑菇、海藻、酸牛奶、山楂、茶叶等,其它养心的食物还有:

小麦、绿豆、冬瓜、苦瓜、西瓜、洋白菜、龙眼、猪心、海蜇、田螺、茶叶等。

同时应补充适量蛋白质,蛋白质以鱼、虾、蛋为主,和豆类植物蛋白。

清热的食物宜在盛夏吃:

如西瓜、苦瓜、西红柿、草莓、绿豆等;利湿的食物宜在长夏吃:

如西瓜、冬瓜、薏米仁、黄豆、芦笋、黄瓜等。

多吃杀菌食物:

大蒜、洋葱、韭菜、大葱、香葱、蒜苗,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植物广谱抗生素,从而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感染。

B、饮水盛夏之日,机体由于汗液大量蒸发及呼吸之水气大量损失,如不及时补水,则可引起脱水。

说到水的问题,我们应考虑水的质及量,我们同意洪绍光教授提到的“三八”喝法,其中“一八”即是每天要喝8杯水,这是很有道理的。

所谓8杯水,每杯250cc×8=2000cc,当然儿童老年要少些,盛夏暑热要略为多些,喝的应该是温热白开水(健康水)。

C、饮茶:

饮茶是一种高雅实惠,纯天然饮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千百年来饮茶一直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尤其在炎热的夏天更为重要,民间常喜饮的有以下几种:

a、陈皮茶:

桔皮10克+少量白糖 茶可热饮也可冷饮,有止咳化痰健脾之功效;

b、桑菊茶:

桑叶、白菊花各10克,甘草3克,加水稍煮去渣,加入少量白糖,热饮可散热清肺润喉;

 当然喝茶也要分不同体质,体质差者或寒体型者不宜喝寒凉的凉茶,而热体型的人则反之。

6、适宜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可以祛病健身。

一到夏季,因天气炎热动则汗出,因此有些人一到夏天就懒得活动。

这对健康是很不利的,那么到了夏天如何正确地运动,采取什么项目,在这里作一讨论。

夏季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运动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适宜运动,动静相宜,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相济,形神共养。

时间:

采取清晨与傍晚,紫外线不是直晒的时间,避免出汗过多引起脱水及中暑。

种类:

原则以缓慢的、柔和的、对自己有兴趣的、动静相间的有氧运动。

(1)健身气功、太极拳及回春功为首选,因为三者均符合缓慢、柔和、动静相济的有氧运动,能动以养形,静以养心,既能活络四肢百骸,又能定神泻心火。

(2)晨起或饭后散步,原则上以不气急、出微汗、脉搏不超过120次/分为度,如能配合行步功更好,既能活络肢体,又能调节心情。

(3)游泳,夏季是最适宜的运动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祛暑养生,特别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增大肺活量、防治肺部疾病,同时也有醒脑的作用。

(4)钓鱼,重在培养性情、增益身心,夏季垂钓面对碧波荡漾、清风徐吹,心境自然清凉,心烦之火立即驱散,是调心的最有效手段,同时在垂钓过程中,身眼手法意高度集中,对提高机体整体协调平衡,提高反应能力,均有良好的作用。

7、注意事项

忌锻炼后立即洗凉水澡、忌大量喝水、忌大量吃冷饮、忌在强阳光下锻炼、忌大运动量、忌雨天雾天外出锻炼。

 8、夏季养生应辨体质来养生。

A正常体质:

胖瘦匀称、健壮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养生原则是协调阴阳、畅通气血、促进代谢,在饮食上无品种上的禁忌。

B痰湿体质:

腰腹肥满、肢体沉重、倦怠,饮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补气、活血之物,如陈皮、玫瑰花、山楂、扁豆等。

C阳虚体质:

形寒股冷,特别是背部及膝关节的下寒冷者,要温补脾肾,运动健身为主,应在夏季可进温热食品,如荔枝、龙眼、羊肉等,忌冷饮。

D气虚体质:

四肢倦怠、肌肉松软,常太息、不喜运动,以补益脾肺为主,更要慎避风邪,饮食上宜以益气健脾、平和偏温之物,如人参、山药、龙眼肉、莲子等,少食寒冷之品。

E阴虚体质:

多为身形瘦小或细长体型之人,常有五心烦热,特别是口干便秘、下午潮热、皮肤偏干或油,宜养阴降火、镇静安神,宜饮食调理,心神调养为主。

饮食上不宜吃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

宜食清间之品,如葡萄、梨、苦瓜、黄瓜、西瓜等

F湿热体质:

肤色多偏黄、有浊而不清爽之感、头重、四肢滞重,宜健脾祛湿、疏肝利胆。

饮食上宜清淡祛湿之物,如冬瓜、苦瓜、绿豆、扁豆、薏米仁、海带等。

G阳热体质:

体格壮实、面色红润、声高气粗、特别怕热,调养以生津养阴为主。

饮食上宜多食水果、蔬菜,如黄瓜、西瓜、梨、苹果、冰糖等。

H气郁体质:

多愁善感、忧郁脆弱、消瘦、郁闷、夜寝欠安、胆小易惊。

饮食宜多吃小麦、葱、蒜、海带、萝卜、山楂、酸枣仁、核桃、金橘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安神食物。

I血瘀体质:

刷牙常见出血,眼白常有红丝,皮肤干燥粗糙,舌质有瘀、脉湿,时有身痛及关节疼痛、烦躁、健忘、性情急躁。

饮食上可多食黑豆、海带、紫菜、萝卜、山楂、醋、绿茶等具有活血化、行气散结疏肝解郁作用食物。

五、秋季养生法

秋季是指农历7、8、9三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

随着暑夏高温的下降,人们因炎热的烦躁情绪也渐趋平静,秋高气爽带来怡人的景色,此时切勿因眼前的美景忽视了秋季的养生。

要知道夏日炎炎,机体既要消除夏季心火上炎的症状,长夏又要防治湿邪的侵入,在这个季节里,机体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来达到内外环境的平衡,稍有不慎,则暑热内伏、湿邪粘滞,至立秋后即可发病。

我们常见幸苦地度过了暑热,但到9、10月份常见发病的自然规律,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俗话说:

“一夏无病三分虚”就是这个道理。

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纳呆、精神不振等症状。

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长,自然界生发开始向收藏转变,秋季又是肺经行令之时,稍有疏忽,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起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状,肺在志为悲,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情绪,古人云: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由于以上原因,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秋季养生。

1、调摄情志

一般来说,秋天的情绪不太稳定,易悲愁伤感或烦躁不安,我们应要调达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以乐观而温顺的心志看待一切事物,抛开一切烦恼,避免悲伤的情绪,要以守为要,做到“心境宁静”。

这样才能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要保持心境清净,就要清心寡欲,少点争各夺利、多做善事、多做奉献,以一个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做到天人相应,利用秋高气爽,外出秋游或爬山登高,心旷神怡或练静功,特别是四线吐纳炼丹功,使人松静自然、恬淡虚无、出元神、去识神、调摄心情、天人合一、五脏安和。

2、健康饮食

(1)养肺为要,秋季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重在养胃,特别有慢性胃炎病人更要注意胃部保暖,及时添加衣服,不能贪凉,夜间睡觉应盖好被褥,以防腹部受凉,引起旧病复发。

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牛奶、花生、山药、白木耳、红枣、鸭肉、芝麻、核桃、百合、蜂蜜、糯米、泥鳅、各种鱼、红薯、芦笋、黄瓜、绿豆、莲子、甘蔗等清补柔润之品,可起到滋阴润肺、补血的作用。

(2)少辛增酸:

秋季肺气偏旺,如辛味食物吃得过多,可促使肺气更旺,进而会伤及肝气,因此秋季要少食辛味之品,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在此基础上多食酸味食物及水果、山楂、石榴、葡萄、芒果、柚子、苹果、柠檬、番茄、齐等。

(3)宜多吃粥:

秋季晨起多吃些粥,即可健脾养胃,又可带来一日清爽,可常吃山楂梗米粥、白萝卜梗米粥、杏仁梗米粥、梨子梗米粥、胡萝卜梗米粥等。

(4)宜补充健身汤:

每日中晚间喝些健身汤,既可渗湿健脾、滋阴防燥,又可增加营养,秋季常食的汤有百合冬瓜汤、山楂排骨汤、冬瓜紫菜汤、香菇豆腐汤、赤豆鲫鱼汤等。

(5)宜多吃鱼:

秋季是进补时节,最好的动物蛋白以鱼肉为佳,鱼肉脂肪含量低,其中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作用。

多数鱼肉内含有维生素D、钙、磷,能有效的防治骨质疏松症。

(6)饮食搭配:

五谷杂粮是人体补充能量必需的基础饮食,是维持生理活动最重要的营养来源,但目前有很多人有一错误的想法,特别是正在减肥的人们,不吃主食支持水果及蔬菜,如长期下去,必定造成体内营养失衡危及健康。

科学家证明,一个人每天应摄取300-500克的谷类食物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特别在秋季干燥渐冷的气候,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更大,更需要五谷杂粮来抵御干燥,达到抗秋燥和营养保健的目的。

3、运动锻炼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个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

(1)学练太极拳及回春功,两者皆有动功及静功,能做到动静相间,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能使元神及识神协调相处,既发挥识神的聪明才智,又保养了元神,发挥机体内外的协调平衡,从心理影响到生理,做到少生病,又健康。

(2)登山:

立秋以后,户外登山运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肺活量及心肌收缩力增强,并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但对老年人爬山不能劳累,要慢速、多休息、不与人争。

对患有神经衰弱、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病、气管炎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适当的登高锻炼,可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山林地带,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对心肺功能均有好处,大好壮丽而优美的山河,又可陶冶性情,又可消除秋季带来的肃杀之气、悲伤之志。

(3)冷水浴:

对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体弱者、老年者除外),可试洗冷水浴。

秋高气爽,气温、水温、提问比较接近,冷水对人的刺激较小。

冷水浴可以提高机体对冷的刺激、耐受性,从而就不易着凉而引起疾病,同时又可促进皮肤及内脏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

洗冷水浴前,在脱去衣服后先要热身,做准备动作,先用干毛巾或手快速摩擦全身,感到发热时,才能进行冷水浴,不宜在临餐前、饥饿时、刚进食后进行冷水浴。

高血压、冠心病患有各种痛症患者,不宜洗冷水浴。

4、起居调摄

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早秋热湿,中秋前后燥,晚秋又以凉、寒为主,所以人们在起居上应提高警惕,注意养生。

(1)睡眠: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段,秋季主张“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此外,秋季是昼长夜短,天气又凉爽,年轻人常喜贪睡,睡多了会使精神萎靡,早睡早起会让人情绪饱满地去工作、去学习,完全符合秋季养生收养之道。

(2)服饰:

民间有句谚语“春捂秋冻”。

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的冻一冻,因为微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