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与骨骼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1722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18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肌肉与骨骼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肌肉与骨骼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肌肉与骨骼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肌肉与骨骼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肌肉与骨骼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肌肉与骨骼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

《肌肉与骨骼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肌肉与骨骼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肌肉与骨骼大题要点白胖整理.docx

肌肉与骨骼大题要点白胖整理

骨科疾病类型

1创伤:

如:

骨折、脱位等

2慢性劳损性疾病:

如腰肌劳损,狭窄性腱鞘炎,神经卡压综合征,疲劳骨折等

3炎症:

非特异性如骨髓炎,特异性如TB

4先天畸形:

如先天髋、多指畸形

5骨肿瘤:

包括肿瘤样病变如骨囊肿、骨纤维异常增生症;肿瘤:

骨肉瘤、骨软骨瘤

6其他:

包括玻璃人、甲旁亢、DM足

骨折概论

一、分类

1、开放性/闭合性

2、

(1)不完全骨折:

裂纹骨折、青枝骨折

(2)完全骨折:

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骨骺分离

3、

(1)稳定骨折:

横形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裂纹骨折、压缩骨折

(2)不稳定骨折:

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骨骺分离

二、临床表现

(一)全身:

休克、发热

(二)局部

1、一般表现:

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2、特有体征:

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

三、并发症

(一)早期

1、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征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肝、脾、肺、膀胱、尿道、

直肠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

血管、神经、脊髓

5、骨筋膜室综合征

(1)病因:

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骨筋膜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2)临床体征:

患肢感觉异常

肌肉被动牵拉试验阳性

肌肉在主动屈曲时疼痛

筋膜室即肌腹处有压痛

(3)病理分期

a)濒临缺血性肌挛缩

b)缺血性肌挛缩

c)坏疽

(二)晚期

1、坠积性肺炎

2、压疮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感染

5、损伤性骨折

6、创伤性骨关节炎

7、关节僵硬

8.急性骨萎缩

9、缺血性骨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

四、骨折愈合过程

(一)愈合过程(重点)

1、血肿机化演进期

在骨折部形成血肿,骨折端由于循环中断,发生坏死。

血肿凝成血块,坏死引起无菌性反应。

随着纤维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的侵入,逐步清除机化的血肿,形成肉芽组织,进而演变为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端成为纤维连接。

这一过程在骨折后2周完成

2、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段内、外形成新骨,新骨不断增加并使两端愈合形成梭形,称内骨痂和外骨痂,骨折间及髓腔内纤维连接转化为软骨组织,称为软骨内化骨,并在骨折处形成环状骨痂和髓内骨痂。

两种骨痂愈合后即为原始骨痂。

一般需4-8周。

3、骨痂形成塑型期

原始骨痂中的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排列逐渐规则致密,骨折端的坏死骨不断清楚和新生骨的爬行替代复活,则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一般需8-12周。

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应力轴线上的骨痂不断加强,应力轴线以外的骨痂不断被清除,髓腔重新沟通,恢复正常结构。

骨折痕迹完全清除

(二)临床愈合标准

1)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反常活动

3)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外固定解除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

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分钟。

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

五、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一)全身

1、年龄

2、健康状况

(二)局部因素

1、骨折类型:

断面接触面大,愈合较快。

多发性骨折或一骨多段性骨折较慢

2、血液供应:

3、软组织损伤程度:

4、软组织嵌入:

5、感染

(三)治疗方法的影响

1、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损伤局部软组织和骨外膜

2、切开复位时,软组织和骨膜剥离过多影响骨折端血供

3、开放性骨折清创时,过多地摘除碎骨片,造成骨质缺损

4、骨折行持续骨牵引治疗时,牵引力过大,造成骨折端分离,并可因血管痉挛而致血供不足

5、骨折固定不牢固,受到剪力和旋转力的影响,干扰骨痂生长

6、过早或不恰当地功能锻炼

六、骨折的急救

抢救休克;包扎伤口;妥善固定

(一)骨折固定的目的

1、避免骨折端在搬运过程中对周围重要组织的损伤

2、减少骨折端的活动,减轻病人的疼痛

3、便于运送

七、治疗原则:

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I复位

(一)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

2、切开复位

(1)指征

1)骨折端之间有肌肉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

2)关节内骨折可能影响关节功能者

3)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

4)骨折并发重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宜行骨折切开复位

5)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

6)不稳定骨折,如四肢斜形、螺旋形、粉碎性骨折及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者

(2)缺点

1) 切开复位必须分离一定的软组织和骨外膜

2)有发生感染可能

3)内固定器材质量不佳可生锈和电解作用发生无菌性炎症,骨折延迟愈合

4)内固定器材规格选择要求较严,若不当影响疗效

5)二次手术

(3)优点

可使手法复位不能复位的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及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

II固定

(一)外固定

1、小夹板

2、石膏绷带

3、头颈及外展支具

4、持续牵引

(1)颈椎骨折脱位

(2)胫骨骨折

(3)股骨骨折

5、骨外固定器

(二)内固定

III康复治疗

八、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一)分度

1、第一度:

皮肤自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损伤轻

2、第二度:

皮肤破碎或压碎,皮下组织与肌组织中度损伤

3、第三度:

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严重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二)处理

1、清创

2、固定

3、闭合创口

生物力学

一、骨皮质力学特性

1.快速受力吸收能量大

2.缓慢受力相对快速受力吸收能量小

3.密度大于松质骨

4.有一定范围的弹性变性能力

二、骨骼与负荷的关系

•骨小梁断裂而骨干连续性存在时骨组织已发生形变

•骨挫伤时骨小梁已发生断裂

•儿童青枝骨折已发生形变

•外伤后X线片未显示骨折不能说明骨组织没有发生形变

•骨折前瞬间骨组织已发生了形变

三、长管状骨受力特点

•常见三点受力

•骨折后常在压力侧形成一个蝶形骨块

•骨皮质纵向比横向强度大

•骨皮质有一定范围的弹性变形能力

•旋转外力会出现长斜形骨折(45度角所受应力最大)

四、关节软骨力学特点

•机械因素会造成退变骨关节炎

•代谢因素会降低软骨屈服强度

•软骨组织是易疲劳材料

•软骨负荷时内部纤维方向与负荷方向不相平行

五、关节软骨的生物力学作用

•使应力分解,

•吸收震荡,

•避免软骨下骨的应力损伤

理学检查

一、检查原则

(一)检查顺序:

视、触、叩、动、量。

1.先健侧后患侧。

2.先健处后患处。

3.先主动后被动。

(二)充分暴露、两侧对比。

(三)全面、反复、轻柔、到位

二、内容:

视诊、触诊、叩诊、动诊、量诊、神经系统检查

功能单位部分只出过1道大题

骨肿瘤

一、总论

(一)临床表现

1、疼痛与压痛

2.局部肿块和肿胀

3、功能障碍和压迫症状

4、病理性骨折

(二)外科分期

1、外科分级

(1)G0(良性)

组织学为良性细胞学表现,分化良好,细胞/基质之比为低度到中度;X线表现肿瘤为边界清楚,局限在囊内或外生隆起突向软组织;临床显示包囊完整,无卫星病灶,无跳跃转移,极少远隔转移

(2)G1(低度恶性)

组织学显示细胞分化中等;X线表现为肿瘤穿越瘤囊,骨皮质破坏可向囊外生长;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无跳跃转移,偶有远隔转移

(3)G2(高度恶性)

组织学显示核分裂多见,分化极差,细胞/基质之比高;X线表现为边缘模糊,肿瘤扩散波及软组织;临床表现肿块生长快,症状明显,有跳跃转移现象,常发生局部及远隔转移

2、肿瘤解剖定位T

T0:

囊内T1:

间室内T2间室外

3、转移

M0:

无转移M1:

转移

二、良性骨肿瘤

(一)骨样骨瘤

1、特点

(1)孤立性、圆形的、成骨性,疼痛为主,少见。

(2)常见于儿童和少年,下肢长骨多见

(3)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瘤巢,被反应骨包围,生长潜能有限,肿瘤直径很少超过1cm

2、临床症状:

疼痛,有夜间痛,进行性加重,多数可服用阿司匹林止痛,并以此作为诊断依据

3、治疗:

手术治疗,将瘤巢及其外围的骨组织彻底清除,可防止复发

(二)骨软骨瘤

1、特点

(1)常见的,软骨源性

(2)位于骨表面的骨性突起物,顶面有软骨帽,中间有髓腔

(3)多见于青少年,随机体发育而增大,当骨骺线闭合后,其生长也停止

(4)单发-外生骨疣

多发-骨软骨瘤病:

家族遗传史,恶变倾向

多见于长骨干骺端

2、临床表现

长期无症状,多因无意中发现骨性肿块而就诊

3、X线表现

单发或多发,在干骺端可见从皮质突向软组织的骨性突起,其皮质和松质骨以窄小或宽广的蒂与正常骨相连,彼此髓腔想通,皮质相连续,突起表面为软骨帽,不显影,厚薄不一,有时可呈不规则钙化影

恶性变时呈云雾状改变以及钙化不规则等

4、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

(三)软骨瘤

1、特点

(1)松质骨的,透明软骨组织构成,软骨源性

(2)好发于手和足的管状骨

(3)内生软骨瘤:

骨干中心,多见

骨膜软骨瘤:

偏心向外突出,少见

(4)多发性软骨瘤恶变多形成软骨肉瘤

2、临床表现:

无痛性肿胀和畸形为主

3、X线表现

显示髓腔内有椭圆形透亮点,呈溶骨性破坏,皮质变薄无膨胀,溶骨区内有间隔或斑点状钙化影。

骨膜下软骨瘤在一侧皮质形成凹形缺损,并可有钙化影。

4、治疗:

手术治疗为主;刮除或病段切除植骨术

三、骨巨细胞瘤

1、特点

(1)好发于20-40岁,女性略多

(2)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和椎体,特别是股骨远端和胫骨远端

(3)以单核基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为主要结构

2、分级

(1)I级,良性,基质细胞稀疏,核分裂少,多核巨细胞甚多

(2)II级,中间性,基质细胞多而密集,核分裂较多,多核巨细胞数目减少

(3)III级,恶性,以基质细胞为主,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极多,多核巨细胞很少。

3、临床表现:

主要为疼痛和肿胀

(1)局部肿块压之有乒乓球样感觉和压痛

(2)典型X线特征为骨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病灶膨胀生长、骨皮质变薄,呈肥皂泡样改变。

(3)侵袭性强的肿瘤可穿破骨皮质致病理骨折

(4)血管造影显示肿瘤血管丰富,并有动-静脉瘘形成

4、治疗

(1)G0T0M0-1:

手术治疗为主,采用切除术加灭活处理,再植入自体或异体骨或骨水泥,但易复发。

复发者应做切除或节段切除术或假体植入术

(2)G1-2T1-2M0:

采用广泛或根治切除,化疗无效,对发生于手术困难部位如脊椎者可采用放化疗,但放疗后易肉瘤变,应高度重视

四、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一)骨肉瘤

1、特点

(1)产生骨样基质

(2)好发于青少年

(3)好发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的干骺端。

(4)常形成梭形瘤体,可累及骨膜,骨皮质及髓腔,病灶切面呈鱼肉状,棕红或灰白色

2、临床表现

(1)主要为局部疼痛,多为持续性,逐渐加重,夜间尤重。

可伴有局部肿块,附近关节活动受限。

(2)局部表面皮温升高,静脉怒张。

(3)可伴有全身恶病质表现。

(4)溶骨性骨肉瘤因侵蚀皮质骨而导致病理性骨折。

(5)核素骨显像可确定肿瘤大小及发现转移病灶。

化验检查可检测病变状态

3、影像学表现

X线可表现为不同形态,密质骨和髓腔有成骨性、溶骨性和混合性骨质破坏,骨膜反应明显,呈侵袭性发展,课件Codman三角或呈“日光射线”形态。

MRI对明确肿瘤的边界和侵袭范围帮助很大。

4、治疗

(1)对G2T1-2M0者,采取综合治疗。

术前大剂量放疗,然后根据肿瘤浸润范围做根治性切除瘤段,植入假体的保肢手术或截肢术,术后继续大剂量化疗。

(2)对G2T1-2M1者,还可行手术切除转移灶。

(二)软骨肉瘤

1、特点:

成软骨性

(1)产生软骨,有透明软骨的分化,常出现粘液样变、钙化和骨化。

(2)好发于成人和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

(3)骨盆最多见,其次是股骨近端、肋骨近端和肋骨。

2、临床表现:

发病缓慢,疼痛和肿胀为主

(1)开始为隐痛,以后逐渐加重。

(2)肿块增长缓慢,可产生压迫症状

(3)X线表现为一密度减低的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病灶内有散在的钙化斑点或絮状骨化影,典型者可有云雾状改变

3、治疗:

手术为主,与骨肉瘤同,放疗不敏感

(三)尤因肉瘤

1、特点:

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神经外胚层分化的圆形细胞肉瘤。

以小圆细胞含糖原为特征。

好发于儿童,多见于长骨骨干、盆骨和肩胛骨

2、临床表现:

主要为疼痛肿胀,进行性加重

(1)全身情况迅速恶化,常伴有低热、白细胞增多和血沉加快。

(2)X线常见特征是长骨骨干或扁骨发生较广泛的浸润性骨破坏,表现为虫蚀样溶骨改变,界限不清;外有骨膜反应,呈板层状或葱皮状表现。

3、治疗:

对放疗极为敏感,经小剂量照射后,肿瘤可迅速缩小,局部疼痛明显减轻,但由于易早期转移,单纯放疗远期疗效差。

化疗也很有效,但预后仍差。

现采用放疗加化疗和手术的综合治疗。

手外伤断指显微

一、手外伤

(一)检查

1、皮肤损伤检查:

颜色与温度;毛细血管回流试验,皮肤边缘出血状况

2、肌腱损伤的检查

3、神经损伤的检查

4、血管损伤的检查:

了解手指的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回流试验和血管搏动状况

5、骨关节损伤的检查

(二)现场急救原则

1、止血:

局部加压包扎

2、创口包扎

3、局部固定

4、迅速转运

(三)治疗原则

1、早期彻底清创:

在良好的麻醉和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从浅到深层,按顺序将各种组织清晰辨别、认真清创

2、组织修复:

尽可能一期恢复手部的肌腱、神经、血管、骨等组织,争取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若受伤超过12小时,创口污染严重,组织损伤广泛,或者缺乏必要条件,则可延期或二期恢复。

影响手部血液循环的血管损伤应立即修复;骨折关节脱位应及时复位固定。

3、一期闭合创口

(1)创缘整齐,一般采用单纯直接缝合

(2)创口纵行越过关节,或与指蹼边缘平行,或与皮纹垂直者,应采用Z字成形术

(3)张力过大的创口,宜采用自体中厚皮片覆盖

(4)创底组织血循环不佳者,可尽量游离周围的软组织予以覆盖,然后植上中厚皮片

(5)皮肤缺损严重,并有肌腱神经、血管外露者不适合游离植皮者,可考虑用带蒂皮瓣移植。

(6)若受伤后时间较长,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者,清创后不宜缝合创口,可引流3-5天。

再次清创,咽期缝合或植皮。

4、正确的术后处理

•一般为功能位石膏固定。

神经,肌腱,血管修复后应以修复的组织无张力为原则行石膏固定。

•包扎时用纱布将手指分开,指尖外露,

•固定时间:

血管----2周,肌腱----3--4周,神经----4--6周,骨折----4--6周,脱位----3周。

抬高患肢,防止肿胀。

•肌注TAT,

•合理使用抗菌素。

•术后14天拆线。

带蒂皮瓣3周断蒂。

•拆除固定后进行功能锻炼。

•需二期修复的深部组织,1----3个月进行。

二、断肢再植

(一)、禁忌证

1、合并全身性慢性疾病,或合并严重脏器损伤,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有出血倾向者

2、断肢多发骨折、严重软组织挫伤、血管床严重破坏,血管、神经、肌腱高位撕脱,预计术后功能恢复差。

3、断肢经刺激性液体或其他消毒液长时间浸泡者

4、高温季节,离断时间过长,断肢未经冷藏保存者

5、合并精神异常,不愿合作,无再植要求者

(二)手术原则

1、彻底清创:

一般分两组同时清创离断肢体的远近段,仔细寻找、修整、标记血管、神经、肌腱

2、修整重建骨支架:

骨折内固定要求简便迅速、剥离较少、固定可靠、利于愈合

3、缝合肌腱:

骨支架重建后,在适当张力下缝合。

4、重建血液循环:

将动静脉彻底清创至正常组织,在无张力下吻合,若有血管缺损应行血管移位或移植。

5、缝合神经:

尽可能一期修复;无张力状态下缝合神经外膜,若有缺损,应行神经移植

6、闭合创口

7、包扎

(三)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2、密切观察全身反应

3、定期观察再植肢体血液循环,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管危象

4、防止血管痉挛、抗血液凝固治疗

5、抗生素应用

6、再植肢康复治疗

(四)适应证

1、全身情况

⏹原则:

救命第一、肢体冷藏、适时再植

⏹全面检查,勿遗漏重要脏器损伤

⏹首先抗休克、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

⏹全身情况允许再进行再植

2、断肢创伤情况

⏹断肢应有一定完整性:

血管床、毁损程度

⏹断肢不得浸泡在任何液体中

1~4℃冰箱冷藏,不得冷冻

肢体条件应该断面整齐,污染较轻,血管,神经,肌腱挫伤较轻

3、缺血时间

⏹20℃完全缺血6~8h后不宜再植。

⏹决定于肌肉对缺氧的耐受时间

⏹与断肢平面有关,越早越好。

一般断肢为6----8小时,断指12----24小时

⏹影响因素:

气温:

低可延长保存:

冷藏可延长

离断平面:

离断肢体肌肉越少,越长

高位效果相对较差,越远端的断指效果越好

4、再植肢体应有一定功能

⏹断肢再植的目的:

恢复功能

⏹无功能的肢体:

负担

⏹神经无法修复,亦丧失再植的价值。

⏹年龄:

青年人要求较高,应尽量设法再植。

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器质性疾病,是否再植应慎重

⏹多肢体离断时:

应先再植损伤较轻的肢体,多手指离断时,应先再植拇指,并按其重要性依次再植

三、显微外科(不重要)

应用范围

(一)断肢再植

(二)吻合血管的组织移植

1、吻合血管的皮瓣及肌皮瓣移植

2、吻合血管的骨和骨膜移植

3、吻合血管的大网膜移植

(三)吻合血管的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或手指

(四)吻合血管的空肠移植

(五)周围神经显微修复

(六)小管道显微修复

(七)吻合血管的器官移植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骨科重点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影像表现

蔓延途径

✹血源性

✹创伤性(开放,骨折术后出现感染)

✹蔓延性(外来性)

✹以血源性最为严重和常见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一)病因(适当了解即可)

✹原发病灶:

血流中有细菌是造成骨髓炎的先      决条件

✹局部条件:

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停留和聚集

骨髓炎好发于干骺端、其血供为终末性动脉

✹抵抗力(潜在感染灶):

传染病、营养不良、疲劳及受凉等

✹细菌:

溶血性金葡菌(最为常见);溶血性链球菌(最为严重);白色葡萄球菌;近年来,大肠杆菌发病增加。

✹诱因:

局部外伤史

(二)病理

✹本病的病理变化为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称为骨性包壳

✹大量的菌栓停滞于干骺端、阻塞小血管,发生骨坏死,并有充血,滲出与白细胞浸润,加上形成的脓肿使骨髓腔内压力增高—临床上表现为患区疼痛,肢体半屈曲状,肌肉痉挛,拒绝主动与被动活动,红、肿情况不明显

✹小脓肿不断汇集形成大脓肿,骨内压力不断增高,脓液沿哈佛管到骨膜下,将骨膜掀起,形成骨膜下脓肿—临床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的感染症状更加明显,肿胀表现为沿骨干及周围的均匀性肿胀

✹若细菌毒力小,机体抵抗力大,则骨脓肿可局限化,形成局限性骨脓肿(brodie脓肿)。

✹当脓液穿破骨膜后,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此时由于压力减轻,疼痛也随之减轻。

但红、肿、热症状并不减轻甚至加重。

只有当脓液穿破皮肤后,上述症状才会逐渐减轻,体温也逐渐下降,病情进入慢性阶段

(三)临床表现

1、好发于儿童的干骺端以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见

2、发病前多有外伤或其它感染

3、起病急、中毒病状重

起病急骤,有寒战,继而高热,体温达39℃以上。

早期患肢剧痛,半屈曲状,肌肉痉挛。

局部皮温增高,局部肿胀不明显,压痛不明显。

继而出现肿胀,压痛明显。

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但自觉疼痛反而不明显。

(四)临床检查

1.白细胞计数增高:

≥10×109/L

2.血细胞培养可以获得致病菌,以寒战高热期间所作培养成功率较高。

3.局部脓肿分层穿刺:

在最痛处进行,而后进行涂片和细菌培养。

4.早期x-ray检查很难有阳性发现。

主要有层状骨膜反应和骨质疏松。

只有在形成较大的脓肿后才能造成病变区的虫蚀样破坏,骨皮质内外层不规则,逐渐形成死骨。

5.CT检查:

可较早发现骨膜下脓肿

6.核素骨显像:

可在发病后24~48小时见到异常,但无法定性,现临床有被淘汰趋势

7.MRI检查:

可以早期发现病灶,观察病灶的范围,有无脓肿形成,具有早期的诊断价值。

8、X线片表现:

一般在发病后14天内,不显示骨质破坏,高质量的X线片可显示两侧骨膜不对称,或一侧局限性隆起。

此后,可见干骺端骨质疏松,并进而出现骨质吸收破坏,骨膜增厚,其阴影密度增高,呈葱皮样阴影,为骨膜下新生骨,被其包绕的骨质则出现虫蚀样改变,并与骨髓腔相通

(五)诊断

对于儿童若有下列表现均应考虑骨髓炎的可能:

 1,畏寒、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等全身症状,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

 2,该区有一个明显局部剧痛及明显压痛

 3,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4,局部分层穿刺:

具诊断价值

 5,有条件的医院可行同位素扫描

 6,血培养同样具有很大的价值

(六)鉴别诊断

✹软组织炎症:

鉴别的主要依据是:

血源性骨髓炎早期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疼痛剧烈,而局部红、肿则较轻;蜂窝织炎较早形成软组织脓肿且大多对青霉素敏感;骨髓炎常发生于干骺端,其周围都有压痛

✹化脓性关节炎:

关节肿胀出现早,疼痛在关节部位,关节腔穿刺有脓液

✹急性风湿热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前者多为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后者为累及双侧并可有对称的病变

✹骨肉瘤和尤文肉瘤:

可有肿瘤性发热,但起病不急骤,表面有曲张的血管,可摸到肿块,必要时活检明确诊断。

(七)治疗: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非常关键

✹血源性骨髓炎急性期的治疗包括4个方面:

及早正确使用抗生素(3—6周),局部脓液引流,患肢制动及加强全身抵抗力。

根据脓液颜色,气味判断细菌的种类,首先选用广谱抗菌素,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

1抗生素应用若3天无效,则应及时调整。

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后可适当减量再继续使用3星期

2早期局部切开引流术:

早期可减少毒素吸收,避免血管栓塞

3患肢抬高及固定,可使患肢休息,减轻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

4全身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

5、局部治疗

早期应用夹板、石膏托或皮肤牵引,抬高患肢并保持功能位,防止畸形和病理骨折,并有利于炎症消

退。

6、手术治疗:

宜早,最好在抗生素治疗后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局部症状时进行手术

二、化脓性关节炎(重点)

由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关节内感染,称为化脓性关节。

多见于儿童,发病部位以髋膝大关节多见。

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较多见

✹外伤性感染

✹由邻近组织病变蔓延引起

✹医源性(关节注射,手术后等)

(一)病因:

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5%。

(二)病变过程

✹分为三期:

✹1,浆液期:

系病变早期,仅有充血、水肿,滲出液中有白细胞,无骨质破坏

✹2,浆液纤维蛋白期:

此期特点是滲出液中出现纤维蛋白及酶类物质,可对关节软骨产生破坏并形成粘连

✹3,脓性滲出期:

渗出液中有大量脓液,骨质破坏更明显

(三)临床表现

1,浆液期:

关节肿胀、疼痛,局部发热,关节微屈。

活动时可引起剧烈疼痛,白细胞可增加

2,浆液纤维蛋白期:

比浆液期症状更严重

3,脓液渗出期:

周身有毒性反应,体温可高达40~41度,甚至昏迷,白细胞计数增高,关节疼痛剧烈,,红、肿、热明显。

常有肌痉挛性畸形,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患者拒绝做体检,关节腔明显积液

5、X线:

早期双侧对比,可发现患侧关节间隙增宽及软组织肿胀,中晚期可出现骨质疏松,间隙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