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1580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

《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docx

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

 

2013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报告

 

2013年7月

一、行业概述

1、互联网

互联网是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全球性互联网络。

万维网(Web)是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从1993年至今,Web已经从Web1.0发展至Web2.0,成为以创造、交互及分享为特征的实时网络。

2、金融

金融即价值的流通,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本质体现在三方面:

1)货币流通,以低成本融入货币资金,高价格贷出货币资金,通过一定的时空差,博得中间利润就是一切金融机构的业务本质;2)信用,信用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最能体现信用的原则与特性;3)持续效用,金融即融通资金、使资金融洽通达,最终达到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在经济生活中,银行、证券或保险业者从市场主体(如储户、证券投资者或者保险者等)募集资金,并借贷给其它市场主体(如个人贷款者、企业借贷者等),在这种流动和流通中产生其使用价值,产生一次性效用或短期效用并不难,难的是实现持续效用,始终保持金融链的良性循环发展。

构成有五要素:

对象、方式、机构、市场及制度和调控机制,金融活动一般以信用工具为载体,并通过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场中发挥作用来实现货币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在其中发挥监督和调控作用。

3、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以互联网(目前主要是Web2.0)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搜索引擎、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会化网络和数据挖掘等,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互联网的公立性和公益性决定了其在互联网金融中的中介性和平台性,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匹配、增强风险控制能力,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改造、完善金融模式和服务等,但本质上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无区别。

互联网现在或未来会极大改变传统金融的运行模式,比如金融服务渠道的互联网化和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服务等,对金融构成五要素(对象、方式、机构、市场及制度和调控机制)进行重塑,但是不会改变金融的核心特征(货币流通、信用、持续效用),互联网金融遵守的还是金融规则。

二、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

1、用户因素

用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需求,二是互联网普及率及网上金融消费习惯逐步形成。

(1)传统金融机构及非传统金融机构均有需求

随着金融深度和广度的提升,大众金融需求呈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传统金融的边界和市场无法充分完成用户需求。

一方面,传统金融服务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大幅减低顾客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同时大幅降低实体店服务数量进而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体系过于集中及庞大形成的低效率及覆盖盲区吸引民间机构尝试突破金融壁垒,由于没有严格监管及臃肿机构设置,这些机构的决策更贴近市场,而且对民众需求的敏锐度高,机制和模式优于传统金融机构,解决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由于运营成本、业务触角等导致的金融服务盲区问题和涉足传统金融低效率的部分领域。

(2)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升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2010年来迅速提升,网民数从2002年的5910万人上升至2012年的5.64亿人,复合增长率25.3%,互联网普及率从2002年的4.6%提升至2012年的42.1%。

手机网民规模从2007年的5040万人上升至2012年的4.2亿人,复合增长率52.8%,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例从2007年24%上升至2012年的74.5%,智能化手机的普及带来上网设备的便携化和上网的无缝接入。

(3)互联网金融消费习惯逐渐形成

如果仅是互联网普及而没有形成网上金融行为的消费习惯,互联网金融同样缺少群众基础。

我们对网络应用进行分析,在17项主要网络应用中(如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音乐等)金融类应用排位中间靠后(按照2012年用户规模及网民使用率数据,网络购物10th、网上银行12th、网上支付13th、网络炒股17th),但稳定增长,而且我们预计随着智能手机上网的快速普及,互联网金融服务体验人群将呈高速增长。

2、技术因素

技术层面的突破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长足发展成为可能,主要指搜索引擎、数据挖掘以及云计算。

互联网金融模式中,个人或机构在社会中有大量掌握部分信息(如财产状况、经营情况、消费习惯、信誉行为等)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在社交网络发布、传递和共享信息,尽可能地将现实中真实的社会关系数字化到网上并加以拓展,产生广泛的、全面的、冗余的关于个人和机构的相关信息,大幅超越了资金供需双方相关的金融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情况下梳理出资金供需双方需要的以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风险管理的信息是关键,这就需要搜索引擎以及数据挖掘对关系数据进行检索、筛选、再加工及组织,形成针对性、标准化、动态连续的金融信息。

此外,随着集成电路性能逼近物理极限及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倒逼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的集中化、标准化和后台化,而云计算保障了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且计算能力标准化。

未来Web3.0还会增强社会化搜索能力,针对用户疑问,在寻找现成答案的同时会推荐合适的回答者或是通过社交关系过滤掉不可信赖的内容,加大信息筛选力度,推升金融对手方诚信度,这些功能的实现均离不开搜索引擎、数据挖掘以及云计算。

三、互联网金融的类型

按照业态分类,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传统金融业务在线化、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形式和基于电子商务及广告等平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三种形式。

剔除移动支付和网络贷款外,金融类企业仍是绝对主导方,互联网会抢占部分市场份额进而迫使金融企业加大网络方面的投入或收购但不足以到分庭抗礼的程度。

银行:

企业网银仍占据网上银行交易规模的80%,企业使用网银源于信赖银行及对手交易在银行体系内形成支付结算的闭环,外人较难介入;个人网银/手机银行,尤其是支付缴费(如移动支付)易被互联网企业分一杯羹,起点也低,产业链相关企业均可分享爆发式增长的盛宴;网络贷款准入门槛过低、监管缺失,尽管当前弥补了部分金融盲区但面临未来金融监管收紧及银行体系收编的可能性。

券商:

受制于网络证券牌照准入门槛并未打开,目前国内仍以传统券商提供简单网络交易服务通道为主,投资者的开户和资金收付等重要环节还基本需要依靠有形营业网点。

即便牌照放开,纯粹网络证券经纪通过低成本低佣金分流佣金敏感型散户投资者,对比美国经验,至多形成三足鼎立中之一足。

保险:

适合网销的保险产品常是只需少量参数即可描述和定价的保险,国内目前及中短期多为车险和理财产品,主要适用于无法承受建立传统保险销售渠道的时间冗长及费用昂贵的保险公司和其它行业的市场进入者,而且官网销售还是第三方销售会放量尚无定论,仅为其它销售渠道的有力补充。

互联网企业:

若做成金融企业,就要按照金融企业的规矩来,受制于相应监管。

那么对于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券商的净资本要求及保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等是否有认识呢?

互联网企业做金融,不如做金融服务(移动支付、基金代销等),不如做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网络设施、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及云计算等相关的配套服务。

1、传统金融业务在线化

传统金融业务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同时也节约客户时间成本,增加客户体验度及增值服务。

我国金融机构非常重视传统金融业务在线化,桌面互联网产品和移动互联网产品发展并重。

譬如,据CNNIC公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底,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用户均已达2.2亿人,渗透率均超39%。

本文传统金融业务在线化主要就网上银行/网上支付、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和网络证券详作阐述。

(1)网上银行

虽然存在以美国安全第一网上银行为代表的完全依赖互联网的无形的电子银行,但世界上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采取的还是在现有传统银行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开展传统的银行业务交易服务,主要分企业网银和个人网银。

网上银行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分流柜台压力,降低经营成本,网点流量引至互联网后,促进网点工作重点从业务操作向销售、咨询转变;二是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用户粘性价值,随时随地的账户管理和支付结算带来高效率和便利性;三是进行交叉销售,提高产品售出率,电子交易提供的个人信息、浏览记录及交易记录能使银行采取针对性营销策略,根据客户需求推荐多款产品。

近年来,随着各家银行的大力推动、二代支付系统的上线(如超级网银)、客户体验的升级以及差异化服务和产品的不断涌现,交易规模和存量用户数高速增长。

如果对网银进行用户群体消费特征细分,企业网银的增速已经不及个人网银,交易规模结构也发生趋势性调整。

企业网银使用主要是为了提升财务管理效率、节省各种成本费用,优化管理效率,主要集中在缴费支付(如网上缴税、代发工资等)、账户管理(如网上对账、对公电子回单等)以及与上下游客户的资金交易,交易额与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而后者直接受制于宏观经济。

个人网银由于银行的大力推广以及高效率和便利性,主要集中在缴费支付(生活缴费、网络购物支付等)、账户管理(如账户查询、自助挂失等)、转账汇款(如同城异地、超级银行资金汇集等)、投资理财(如基金、股票和债券等),未来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更大。

企业网银使用多信赖银行,虽然增速已不及个人网银,交易规模结构也发生趋势性调整,但占比仍较大,外人介入可能性不大;以网络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企业依托网购积累起的黏性用户群及提供行业资金解决方案等通过支付缴费逐步蚕食个人网银市场份额,中短期会有行业性机会,长期会和银行达到动态平衡。

无论是银行或是互联网企业,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网络设施、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及云计算等相关的配套服务均会是资本支出的主要方面。

(2)手机银行/移动支付

概念上,移动支付主要包括手机支付和非接触小额无密码快捷支付,而手机支付是手机银行的主要功能,支付缴费也是网上银行的最主要入口。

移动支付将货币电子化提升至崭新高度。

手机银行作为结合移动通信与货币电子化的全新服务,不仅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服务业务,而且大幅拓展银行服务的范围。

移动支付是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接入通信网络或使用近距离通信技术完成信息交互,实现资金从支付方向受付方转移从而实现支付目的的支付方式,本质上是电子货币虚拟化。

从全球手机银行的发展程度看,北美地区和非洲均相当成熟,佐证手机银行不同发展方向和趋势,北美地区是为了提升支付的便捷度和客户体验,而非洲是为了解决由于缺乏金融服务机构带来的基本金融问题(主要是支付问题),如肯尼亚M-Pesa最初就是为了方便外出务工人员汇款,这两个方向对于我国均是有借鉴意义的。

1999年1月,花旗银行、美国M1公司及法国GemPlus公司联合推出短信银行服务,据艾瑞咨询估计,2013年美国手机用户将突破1亿,主要通过手机银行查询账户信息、下载银行APP及汇款转账。

非洲穷人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由于设立网点或自助设备等成本太高,加之穷人金融交易量小、频次低,不愿为穷人提供基本金融服务,手机银行使通过手机为穷人提供金融基本服务成为可能。

我国手机银行起步不晚,发展历程和欧美日韩等类似,但由于人口基数原因,手机银行普及率仅4.6%,如果在移动支付(后文详述)方面普及率大幅提升,未来几年手机银行应用将持续高增长。

2000年至今,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短信银行、WAP银行和APP银行三个阶段,未来将向移动金融和电子账户发展,例如基于用户所在位置进行的生活化金融信息推送,以及电子现金和银行营业厅随身携带进而大幅提高电子货币及电子账户实际使用价值。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深度改变用户习惯,手机终端成为必需品,这为手机银行提供广阔增长空间,而且手机银行起步早、推广强,随着未来硬件设施的普及及商业生态的形成,搭载更多超越金融范畴的营销和服务的手机银行必将繁荣。

按照艾瑞咨询的预测,2013年我国手机银行用户数和资金交易量将超过1.5亿人和2万亿元,增长60%及140%以上。

前文提及作为互联网金融重要入口就是支付缴费功能,我们从手机银行产业链重点分析移动支付的前世今生,以期梳理出主线投资逻辑。

按交易对象,移动支付可以分为“个人对个人”支付以及“个人对企业”支付;按通信方式,移动支付可以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

远程支付主要指手机(远程)支付,而手机支付是手机银行的主要功能。

近场支付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通过手机向商家进行支付,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并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而是使用手机射频(NFC)、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以及POS机的本地通讯。

未来欧美日中等国主推符合国际标准的、手机近端支付终极解决方案的13.56MHzNFC技术,但NFC受消费习惯、目前支持的终端少及成本制约,推动相对缓慢。

这里特别提及通过外接读卡器使智能手机实现POS终端刷卡功能的创新支付模式“类Square模式”,因不受收银机的束缚及不再支付固定专用POS机所需的设备和链接费用,发展超前,美国年支付金额达50亿美元,相关支付方案提供方及设备制造商直接受益。

远程支付也称线上支付,指利用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接入移动支付后台系统,完成支付行为的支付方式。

移动基础网络的发展为移动支付提供全球无缝网络接入链接奠定了技术基础,移动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可视化、便捷的操作界面与客户端并大幅降低成本;此外,传统金融机构在老少边穷地区设立网点或自助设备成本太高,且当地金融交易呈现“金额小、频次低”等特点,我们预计未来移动支付将加速普及。

移动支付主要有银行、运营商或第三方支付主导三种模式,不同国家或地区差异在主导方不同、各参与主体的渗透率不同以及最初目的不同。

如肯尼亚M-Pesa最初就是为了方便外出务工人员汇款(当地缺乏金融服务机构)以解决基本金融服务问题,而欧美日韩等还是为了提升支付的便捷度和客户体验。

随着支付标准等相关政策出台及产业链各方加大投入力度推陈出新,按照艾瑞咨询的预测,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511亿元,同比增长89.2%,2016年将超万亿交易规模。

从移动支付细分市场交易结构来看,2012年在移动互联网市场整体爆发的情况下,移动远程支付正快速进入高速成长期,占比达97.4%,其中移动互联网支付占比超过短信支付,达51.7%,而近场支付占比仅为2.6%。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上主要有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运营商和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三大参与方,商业模式上也出现银联、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各自主导的局面。

未来移动支付将会呈融合化、全产业链合作以及差异化发展三大趋势。

融合化主要体现在支付工具融合(移动支付使得线上、线下支付工具趋于融合)、支付账户融合(智能终端实现多元支付账户融合)、信息通道融合和商业模式融合(突破原有以支付费率为主的营收模式,探索基于平台数据的创新商业模式)。

差异化指现有资源会根据各自优势以及移动支付的主要目的和客户群体未来呈专业化、差异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此外,我们这里特别提及的是,类似于印度和非洲,预计未来政府或是央行会引导以银联为主的移动支付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不足的现状,比如小额涉农贷款、小额涉农补贴、小额保险等。

(3)网络证券

网络证券指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国内外证券实时行情信息,检索国内外与投资相关的经济、金融和市场分析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委托交易的一系列活动总称。

网络证券有提高证券市场效率、降低证券交易成本、突破时空限制及完善专业化服务等特点。

互联网对传统证券业务的冲击主要集中在经纪类业务,此块业务壁垒低而且收入占比较高。

美国从1975年取消固定佣金制度到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废除分业经营的限制,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美国证券行业从电子化兴起到传统券商全面进入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美国网络证券交易模式按照差异化服务逐步发展成以E-trade为代表的纯粹网络证券经纪公司(再如TDAmeritrade)、以嘉信理财为代表的综合型证券经纪公司(再如Fidelity,JackWhite)和以美林为代表的传统证券经纪公司(再如PaineWebber,MorganStanley,A.G.Edwards)。

我国网络证券经纪业务起步于1986年,2000年《网上证券交易委托管理办法》出台后网上证券交易合法化并开始高速发展,期间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受制于网络证券准入门槛并未打开,目前以传统券商提供简单网络交易服务通道为主,投资者的开户和资金收付等重要环节还基本需要依靠有形营业网点,而且虽然网上交易量快速增长但行业集中度低及业务同质化明显,并没有充分挖掘信息技术优势以及结合券商作为资本市场中介职能。

券商创新将放开“支持证券公司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支持设立网上证券公司;允许证券公司开展网络营销和服务”,而且监管方面不存在技术升级或是障碍,因为从美国经验看监管模式并无差异化,只是额外强调服务质量、交易指令执行利于客户、咨询信息充分易懂以及网上宣传勿使投资者产生不现实的收益预期。

我们预计网络券商牌照放开,2-3年左右券商的模式将有所分化,新进入的后台技术夯实、金融信息充实、客户积累足够的互联网类公司倾向于发展成为E-trade模式,如腾讯控股(00700.hk)、大智慧(601519.sh)、同花顺(300033.sz)和东方财富(300059.sz)等,通过低成本低佣金分流佣金敏感型散户投资者,而传统券商在目前行业背景下不太会复制美林经纪业务模式,而是依托全方位咨询服务,吸引佣金不敏感但注重资讯服务的中高端客户和机构投资者。

网络券商的发展对行业和公司自身的影响主要有:

1)非综合化和趋同化服务必然导致现有佣金比率大幅下滑,挤压经纪业务收入上升空间;2)倒逼券商业务和收入结构多元化发展;3)纯粹网络证券经纪公司大量涌现,传统券商将愈加重视互联网应用。

网络券商的蓬勃发展和激烈竞争引发美国上世纪90年代证券行业第二波佣金战,平均每笔网上交易佣金从1996年的66美元下降至2000年的16美元,虽然国内目前股票基金净佣金率在万分之八以下,但我们预计随着网络券商的准入,行业平均净佣金率将进一步下滑。

上世纪70年代证券业网络化以来美国券商收入结构巨变,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占比持续下滑,从70年代初平均49%下降至2010年的

18%,虽然资管、投行和基金销售等占比提升,但无法弥补经济业务的下滑。

此外,从美国券商经纪业务细分收入看,交易所股票佣金占比从2001年的48%下降至2010年的31%。

我国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从2008年71%下降至2012年的39%,投行和自营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较快,我们预计网络券商准入后,经纪收入占比将持续下降,只有通过创新等大力发展资管等业务,才能维持整体收入的稳定。

新进入的后台技术夯实、金融信息充实、客户积累足够的互联网类公司倾向于发展成为E-trade模式,通过低成本低佣金分流佣金敏感型散户投资者;传统券商在目前行业背景下不太会复制美林经纪业务模式,而是依托全方位咨询服务,吸引佣金不敏感但注重资讯服务的中高端客户和机构投资者。

2、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形式

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形式大致分为信贷类和非信贷类,前者主要是指网络贷款(如P2P贷款、平安陆金所、阿里量化放贷等),用于解决个人或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对银行由于成本、风控、流程等原因导致信贷盲区的有力尝试,而且金额小,在监管层试错和创新容忍限度内,近年爆发式增长;后者主要是指金融服务,本文将就基金网销及保险网销进行分析。

(1)网络贷款

网络贷款实际上是部分取代了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大幅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某种程度上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替代民间金融的有效尝试,一方面引入无较好投资渠道、缺乏对抗通胀有效手段的小额资金构建资金池,另一方面构建特有的风险定价机制、分散型组合贷款、贷款的二级交易以及基于大数据的量化放贷等风险控制方式。

网贷资金具有“短、急、小”等特点,目前多集中于银行忽视或不重视的区域。

由于准入标准过低及监管缺失,虽市场需求反应敏锐但面临未来金融监管收紧及银行体系挤压及收编的可能性。

目前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已自行或是联合电商平台推出针对性的网络贷款业务。

目前有互联网中介性质的平台运营模式(主要是P2P网贷、众筹、平安陆金所)以及阿里P2P小贷模式+O2O(Online-to-Online)模式等。

P2P网贷(Peer-to-peer,国内直译为“人人贷”),是指个人通过网络平台相互借贷,贷款方在P2P网站上发布贷款需求,投资人则通过网站将资金借给贷款方。

P2P网贷源于英国Zopa(2005年3月),中国首家P2P网贷网站是成立于2007年8月的拍拍贷。

与拍拍贷的工作原理类似,除了阿里小贷,其它P2P网贷的差异只是平台对互联网的依赖度以及对应责任不同(如是否有担保等),由于没有担保,拍拍贷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而有担保线上模式的温州贷、盛融在线、红岭创投等发展迅猛,此外线下模式的宜信财富主要通过债权的转移(或者说资产证券化)发展也很迅速,而且宜信财富的“宜人贷”也开始涉入有担保线上模式。

国内P2P网贷平台数量近两年在国内迅速增长,迄今已达到2000余家,比较活跃的有几百家。

据网贷之家对前18位的P2P网贷平台统计,2012年交易额达107亿,平均每标4.5万元,平均收益率18.58%,放款人数46254人,借款人数17462人。

众筹,即大众筹资,是指用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

众筹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

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更为开放,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由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

只要是网友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众筹方式获得项目启动的第一笔资金,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作的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代表是2009年4月成立的美国Kickstarter公司,通过网上平台为设计、音乐、电影、游戏等领域的创意项目融资,至12年年中已为2.4万个项目筹资2.5亿美元,共吸引200万名投资者。

点名时间2011年7月上线,是国内上线最早的众筹平台,也是国内最大发展最成熟的众筹网络平台。

据其公开数据,上线不到两年就已经接到了7000多个项目提案,有近700个项目上线,项目成功率接近50%。

截至2013年4月,点名时间是国内众筹单个项目的最高筹资金额50万人民币的保持者。

众筹模式从商业和资金流动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种团购的形式,和非法集资有本质上的差别,所有的项目不能够以股权或是资金作为回报,项目发起人更不能向支持者许诺任何资金上的收益,必须是以实物、服务或者媒体内容等作为回报,对一个项目的支持属于购买行为,而不是投资行为。

平安“陆金所”:

严格意义上,陆金所不属于P2P网贷,而是平安融资担保的担保业务网络化,但陆金所充当了信息交易平台的职能,而且拥有强大线下业务支持,我们将其归属为类似于宜信财富的线下交易模式。

前文提到网贷面临监管收紧和银行挤压或收编的风险,但陆金所借助平安集团的信贷消费风险管理数据模型对每位借款人做借款风险评估,再通过平安融资担保(天津)有限公司对借款方提供偿付违约担保,架构和规章健全,资金风险可控,且已加入人行征信系统,是平安集团金融业务的重要补充。

陆金所从2012年03月19日发布首标到2013年5月中旬成交标的12650笔,交易金额4.6亿(12年10-11月歇业,12月3日重新营业),该平台以3年期的借款周期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