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1563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9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docx

《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docx

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整理fcs2002

【新闻快递】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因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作者:

本报记者卞晨光《光明日报》(2015年10月06日 01版)

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的大屏幕显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

新华社发

  《光明日报》赫尔辛基10月5日电(记者卞晨光)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爱尔兰裔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在药物治疗疟疾、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因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以表彰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另外两名科学家共享另一半奖金。

  屠呦呦团队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长期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

在当时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并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随着青蒿素药物的应用,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得到挽救。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治疗疟疾的标准药物,世界卫生组织也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深度解读】

中国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5日下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不久,一则“热烈祝贺北大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消息就迅速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招生办”等多个北大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

  消息称,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早在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之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任院长饶毅就高度评价过屠呦呦的研究工作:

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

  北大发布的消息称:

“恭喜北大校友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从事中西药结合等研究

  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

1980年屠呦呦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无留洋背景院士头衔等,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屠呦呦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成为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

  获得拉斯克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当时已81岁的屠呦呦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

  在当时的采访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

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曾向媒体介绍,研究的难点在对青蒿科属的选择上,到底应该是哪种植物、提取方法上也需要突破。

后来,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的启发,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醚冷浸法低温提取,最终获得成功。

成就:

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治愈率达97%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

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

  在当时极端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

屠呦呦所在的团队于1969年参加“523项目”。

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医药典籍启发,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并且报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

次年,“523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

但为了防范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显示了奇效。

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事业带来了曙光。

世界卫生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

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

而在2005年,仅有5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50%至100%

【屠呦呦列传】

新史记屠呦呦传

刘黎平

屠呦呦,女药师也,宁波人,庚午年(1930)生,兄妹五,其名或自《诗经》,有句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其终生遂与蒿为缘。

屠药师长成,美而慧,入京师修药学,无所闻名。

己酉年(1969),交趾战酣,安南战士死疟疾者众,虐疾能耐药,军医束手而已。

安南乃北求药,时吾国亦纷纷,药师中长者皆废,少壮则不识药理。

乃组“523”,研秘方,屠药师为主持。

药师与其徒属力研久之,罔效,乃阅古籍,至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知葛真人以青蒿为汁,能制虐。

屠药师悟,提纯青蒿,初则粗提,后以乙醚为介,得青蒿素,制虐,施于病患,无不效。

壬子年(1972),药师宣其方,天下始知此药。

其时,吾国不知专利为何物,故利虽及众生,然名不及屠药师与其众属。

后六年,吾国始纳为专利,然署名乃众徒,孰为专利主,茫然哉。

其药行于天下,然争扰者众。

癸丑年(1973),云南得黄蒿素,山东得黄花蒿素,皆曰青蒿素。

其效胜前,滇与鲁皆曰:

吾省所炼药,其法有异,非屠药师之方也。

有识者曰:

非屠氏药不及滇、鲁也,乃材有异也,屠氏炼药于北,北材不如南材,故前后参差。

若曰专利,则归屠氏。

药师院有尊上者,曰饶毅,饶药师曰:

屠氏尝匿药材与方,秘之,不示于吾辈,焉知真伪。

然,以近岁见在论文言,其专利属屠药师,无疑也。

又有药师曰钟裕容,提纯第一人也,其在屠氏组,故专利归之亦可。

屠药师为人,强梁者也,不言功,亦不言他人功。

甲申年(2004年),暹逻国以美刀五万奖屠氏组,众皆曰:

以其半与酉阳某学堂。

屠药师曰:

可,然得以吾名。

乃不果。

辛卯年(2011),获拉斯克奖,天下曰:

屠药师去诺贝尔奖近矣。

屠药师曰:

非吾之功也,乃吾国与众人之力也。

然众人之惑不已,或曰:

此药乃以国之力,众人之力成之,屠氏独揽,非宜哉。

拉斯克组委则曰:

此奖,非奖众人之力,乃奖屠药师初时之见也。

屠药师得奖,言不及奖,兢兢如初,或问之,则答曰:

吾岂有言,所言者,在吾文章。

乙未年(2015年),十一长假,国人纷纷往东瀛问鼎镬,东京新史记屠呦呦列传人满,吾国义士惑之,又粤南风起,拔木,伤者众。

上下惶然间,十月五日,冰雪国传好音:

屠药师得诺奖矣。

九州皆振奋。

太史刘曰:

屠药师获诺奖事,虽有疑,然于中华,喜多于忧也。

国之起,GDP乃一指标,诺奖亦一指标也。

凡强国,得诺奖亦多,曰美、曰俄、曰英法德日,皆得奖多而国强也。

吾国前岁管公莫言问鼎,然文学少公论,多随意,故其力不如科学奖;今又获科学奖,则证吾国渐强于力也。

吾国不愁商贾,但愁科研,李公走,诺奖至,岂偶然哉?

或曰:

此不过西方欲顾我,赐之以全脸面。

此言又非,他人欲与我脸面,我得先有脸面,不然,欲与脸面而不得。

彼贴金于我,我亦得先有贴金之质。

又,药在吾国,有中西之分,争之若仇寇。

吾同学圈修医药者众,闲时蔼然为友,每至中西医,则操戈而向,不能容于言语间,至有退群拉黑者。

然屠药师得方于吾国古籍,吾国之医,亦非谬哉。

医理一事,纯科学也,救人也,能济世人,无分中西,夫科学者,以实效为尊,不得以妄执为念,宜哉。

诺奖委员之尊上,以奖与吾国古方,有用意乎?

 

  在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前,屠呦呦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

在贴上屠呦呦中学母校的标签之前,浙江省宁波市具有百年历史的效实中学根本无缘国内牛中学排行榜。

最近,社会舆论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

  一个名叫“假装在纽约”的网友在微博说,效实中学最牛的地方不光是培养了中国本土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1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院士,而且是一所从不补课,不让学生穿校服的中学。

  效实中学牛的底气来自哪里,会像社交媒体传播得那么神秘吗?

中国青年报记者探访了诺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中学母校,并独家采访了现任校长周千红。

  适人适地适时的法宝百年不弃

  据介绍,效实中学至今有103年,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等一批当时著名的科学家,以及宁波当地实业家与教育家联手创办。

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现任校长周千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效实中学最宝贵的就是一任又一任校长对适人适地适时等教育理念的坚守与传承,百年不弃。

屠呦呦1930年11月出生在宁波市,1948年2月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家住在宁波市开明街508号,1950年3月转学进入宁波中学读高三。

  据从宁波市档案馆等处查证相关史料,在高中一年级班上有51名学生,到高中二年级下半学期班上学生减少至36名,屠呦呦的语文平均成绩71.25分;英语平均成绩71.5分;数学平均成绩70分;生物平均成绩80.5分;化学平均成绩67.5分。

195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记者注)工作至今。

  “中学时代的学习成绩并不影响屠呦呦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效实中学现任校长认为,“忠信笃敬”的校训对这名校友及其一生坚持对青蒿素的科研产生了重要影响,即研究科学第一在尽心与忠心;第二在真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三在专一,不见异思迁,作缀无常;第四在虚心,不骄人自满等。

  “教育最重要的是适人,按教育规律办事,按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办事。

”这位诺奖获得者母校的校长说,无论教学改革刮东风,还是刮西风,效实中学就是巍然不动,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做法。

  周末不补课承受巨大社会压力

  每年高考结束后,宁波社交媒体上都会掀起一场有关效实中学与省内另一所牛中学的辩论潮。

尤其是近两年,该校在高考中冒尖的学生很少,一本录取率别说与浙江牛高中比,就与宁波市内的一些其他省重点中学相比,也未必占先,于是有一些学生家长与网友对效实中学的教育理念提出质疑。

  今年7月2日,当地论坛上一篇《效实,你该醒醒了》的网络文章被广泛转发、关注,其矛头指向效实中学以素质教育为名“散养”学生,在高考竞争中越来越退步。

文章说,学生到学校就是学习,如果连基本知识都学得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就有理由怀疑你的教育是不是失败了。

  据周千红校长透露,他当时正应复旦大学邀请在上海出席该校学生本科毕业的典礼,效实中学老师把相关网络文章发来阅读以后,决定连夜起草与修改,并在7月4日上午以校领导班子集中创作的形式回应说,不就是双休日不补课吗?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周千红还说,该校不但是一所从不补课的中学,而且还是一所升旗唱校歌的学校,一所书桌上没有大堆大堆复习资料的学校,一所每年要回答学生几百项建议、意见的学校。

  以升旗仪式为例,效实中学认为“言忠信,行笃敬。

效实储能齐努力,破壁出飞龙”的校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梦想。

有关学生书桌上没有大堆复习资料的情况,甚至引起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的关注。

  2011年12月,刘希平厅长来该校检查工作,走进高一年级课堂,发现学生课桌上没有大堆复习资料;来到高二年级教室还是如此;到了高三年级教室同样没有出现其他学校高三年级教室课桌上大堆大堆复习资料的现象。

刘厅长有感而发地说,100年来效实中学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为外界所动,难能可贵。

  发放“绿卡”“蓝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走起来

  不光学生课业负担轻,而且效实中学从来不补课的做法也获得了绝大多数家长的认同。

周校长引用学校百年来的教育理念说,学生中考填报志愿时就有思想准备,若有不适合效实中学文化的学生,可以选择到适合的学校去。

  双休日不补课不等于对学生放任不管。

相反,该校实施“新老三抓”。

“老三抓”为七天抓五天,五天抓白天,白天抓课堂;一周七天其中两天由学生自由支配,五天以白天上课为主,晚上不上课由学生自主学习;白天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新三抓”为抓紧、抓实,抓得。

  有的家长就提出,一周七天你们抓五天就把学生放掉了,学生有学习愿望或遇到困难怎么办?

还有的家长就表示,孩子学习上的知识“吃不饱”。

这些问题迫使该校推出“点点就灵”的网络答疑系统与“绿卡”“蓝卡”跨班学习制。

  在白天、晚上或周末、节假日,学生学习上有任何问题,可以在学校电脑开放平台上提问与选择老师回答,相关老师的手机就会收到问题提示并限时答复,这个“点点就灵”的答疑系统不是点对点的回复提问学生,而是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共享此问题的破解思路、方法与答案。

  为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效实中学对年级综合成绩排名前30名的学生发放“绿卡”,给予单科成绩年级排名前30名的学生“蓝卡”,分别允许持“绿卡”同学在校内自由选课学习,“蓝卡”学生则在学科内自由选择学习。

用一定的自由度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周校长指出,当下中国教育就是太少的适性,太多的迫性。

每次大的教育改革都要问一问,我们这么做,遵循了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没有?

从这所既培养了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又走出了1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学可以发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快乐学习,内心充满阳光,毕业以后母校对其一生的影响会很大,校友为国家与民族以及人类事业贡献度也相应会更大。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

编辑邮箱:

shguancha@)

【人物青春】

屠呦呦的中学时代

  近日,诺奖获得者中学母校——宁波效实中学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独家采访,并披露了一些珍贵的史料。

  

   

 

  1992年8月,屠呦呦提供给宁波效实中学80周年校庆的个人资料 

    

 

  屠呦呦高中时代的学校外景 

    

 

  屠呦呦高中时班主任叶建之先生,同时担任她们班的数学课老师。

当年效实中学叶建之先生与蔡曾祜先生的数学教学水平高,被宁波百姓尊称为“蔡代数”和“叶几何” 

    

 

  读高中的屠呦呦 

    

 

屠呦呦高中时代的学校操场

  在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前,屠呦呦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

在贴上屠呦呦中学母校的标签之前,浙江省宁波市具有百年历史的效实中学根本无缘国内牛中学排行榜。

最近,社会舆论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

  一个名叫“假装在纽约”的网友在微博说,效实中学最牛的地方不光是培养了中国本土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1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院士,而且是一所从不补课,不让学生穿校服的中学。

  效实中学牛的底气来自哪里,会像社交媒体传播得那么神秘吗?

中国青年报记者探访了诺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中学母校,并独家采访了现任校长周千红。

  适人适地适时的法宝百年不弃

  据介绍,效实中学至今有103年,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等一批当时著名的科学家,以及宁波当地实业家与教育家联手创办。

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现任校长周千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效实中学最宝贵的就是一任又一任校长对适人适地适时等教育理念的坚守与传承,百年不弃。

屠呦呦1930年11月出生在宁波市,1948年2月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家住在宁波市开明街508号,1950年3月转学进入宁波中学读高三。

  据从宁波市档案馆等处查证相关史料,在高中一年级班上有51名学生,到高中二年级下半学期班上学生减少至36名,屠呦呦的语文平均成绩71.25分;英语平均成绩71.5分;数学平均成绩70分;生物平均成绩80.5分;化学平均成绩67.5分。

195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5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记者注)工作至今。

  “中学时代的学习成绩并不影响屠呦呦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效实中学现任校长认为,“忠信笃敬”的校训对这名校友及其一生坚持对青蒿素的科研产生了重要影响,即研究科学第一在尽心与忠心;第二在真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三在专一,不见异思迁,作缀无常;第四在虚心,不骄人自满等。

  “教育最重要的是适人,按教育规律办事,按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办事。

”这位诺奖获得者母校的校长说,无论教学改革刮东风,还是刮西风,效实中学就是巍然不动,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做法。

  周末不补课承受巨大社会压力

  每年高考结束后,宁波社交媒体上都会掀起一场有关效实中学与省内另一所牛中学的辩论潮。

尤其是近两年,该校在高考中冒尖的学生很少,一本录取率别说与浙江牛高中比,就与宁波市内的一些其他省重点中学相比,也未必占先,于是有一些学生家长与网友对效实中学的教育理念提出质疑。

  今年7月2日,当地论坛上一篇《效实,你该醒醒了》的网络文章被广泛转发、关注,其矛头指向效实中学以素质教育为名“散养”学生,在高考竞争中越来越退步。

文章说,学生到学校就是学习,如果连基本知识都学得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就有理由怀疑你的教育是不是失败了。

  据周千红校长透露,他当时正应复旦大学邀请在上海出席该校学生本科毕业的典礼,效实中学老师把相关网络文章发来阅读以后,决定连夜起草与修改,并在7月4日上午以校领导班子集中创作的形式回应说,不就是双休日不补课吗?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周千红还说,该校不但是一所从不补课的中学,而且还是一所升旗唱校歌的学校,一所书桌上没有大堆大堆复习资料的学校,一所每年要回答学生几百项建议、意见的学校。

  以升旗仪式为例,效实中学认为“言忠信,行笃敬。

效实储能齐努力,破壁出飞龙”的校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梦想。

有关学生书桌上没有大堆复习资料的情况,甚至引起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的关注。

  2011年12月,刘希平厅长来该校检查工作,走进高一年级课堂,发现学生课桌上没有大堆复习资料;来到高二年级教室还是如此;到了高三年级教室同样没有出现其他学校高三年级教室课桌上大堆大堆复习资料的现象。

刘厅长有感而发地说,100年来效实中学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为外界所动,难能可贵。

  发放“绿卡”“蓝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走起来

  不光学生课业负担轻,而且效实中学从来不补课的做法也获得了绝大多数家长的认同。

周校长引用学校百年来的教育理念说,学生中考填报志愿时就有思想准备,若有不适合效实中学文化的学生,可以选择到适合的学校去。

  双休日不补课不等于对学生放任不管。

相反,该校实施“新老三抓”。

“老三抓”为七天抓五天,五天抓白天,白天抓课堂;一周七天其中两天由学生自由支配,五天以白天上课为主,晚上不上课由学生自主学习;白天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新三抓”为抓紧、抓实,抓得。

  有的家长就提出,一周七天你们抓五天就把学生放掉了,学生有学习愿望或遇到困难怎么办?

还有的家长就表示,孩子学习上的知识“吃不饱”。

这些问题迫使该校推出“点点就灵”的网络答疑系统与“绿卡”“蓝卡”跨班学习制。

  在白天、晚上或周末、节假日,学生学习上有任何问题,可以在学校电脑开放平台上提问与选择老师回答,相关老师的手机就会收到问题提示并限时答复,这个“点点就灵”的答疑系统不是点对点的回复提问学生,而是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共享此问题的破解思路、方法与答案。

  为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效实中学对年级综合成绩排名前30名的学生发放“绿卡”,给予单科成绩年级排名前30名的学生“蓝卡”,分别允许持“绿卡”同学在校内自由选课学习,“蓝卡”学生则在学科内自由选择学习。

用一定的自由度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周校长指出,当下中国教育就是太少的适性,太多的迫性。

每次大的教育改革都要问一问,我们这么做,遵循了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没有?

从这所既培养了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又走出了1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学可以发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快乐学习,内心充满阳光,毕业以后母校对其一生的影响会很大,校友为国家与民族以及人类事业贡献度也相应会更大。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

编辑邮箱:

shguancha@)

【七嘴八舌】

“诺奖级”可以休矣

青霭

如果一个电影导演说,自己拍的片子就是为奥斯卡奖而量身定做的,人们一定会对他的浅薄嗤之以鼻;如果一个演员说,自己的表演是“奥斯卡奖级”的,恐怕就需要有人劝劝他再好好读读《演员的自我修养》了……听来可笑,但是,类似的事情在它最不应该出现的地方——科学界,正在发生着:

继若干年前某些科研单位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目标布局科研规划之后,近来,有关“‘诺奖级’科研成果”的提法开始频频见诸媒体。

恰在此时,屠呦呦为中国本土科学家首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青蒿素项目的研究,并不是为获得诺贝尔奖而规划,却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它更未以“诺奖级”自诩,却实实在在赢得了桂冠。

两相对比,“诺奖级”式的自我标榜,更显古怪而可笑。

“诺奖级”,大约是“与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科研成果水平相当”的简称。

猛一听,确有高山仰止之感,但其实,却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