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讲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1472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大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讲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大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讲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大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讲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大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讲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大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讲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大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讲述.docx

《湖大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讲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大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讲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大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讲述.docx

湖大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讲述

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9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污水根据其来源可分为:

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初期污染雨水、城镇污水。

工业废水是城镇污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2.污水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三类。

(1)物理:

温度、色度、嗅和味、固体物质;

(2)化学:

生化需氧量(BOD):

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mg/l),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10)

5日生化需氧量(BOD5):

以20℃作为测定的标准温度,以5天作为测定的标准时间,水中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08)

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是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mg/l)。

(06)常用的氧化剂是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

总有机碳(TOC):

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

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CO、SO2等,此时需氧量为总需氧量。

富营养化: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3)生物: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病毒。

3.水体自净:

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

(01)

4.水体的自净作用可分为:

(1)物理净化:

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稀释作用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净化过程。

(2)化学净化:

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而使河流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3)生物净化:

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5.持久性污染物的完全混合模式:

c----排放口下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

cw,Qw----污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

ch,Qh----上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

6.氧垂曲线:

当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水中溶解氧发生变化,在河流下游的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逐渐升高,最后恢复到原来水平,在溶解氧曲线上表现为呈垂索下垂,称为氧垂曲线。

(01/10)

如图: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功能高低依次将水体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8.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地表水Ⅰ、Ⅱ类水域、Ⅲ类水域中规定的保护区和海洋水体中第一类海域,禁止新建排污口,现有排污口应按水体功能要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

9.污水排放标准根据控制形式可分为:

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

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可分为:

国家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地方污水排放标准可增加污染物控制指标数,但不能减少;可提高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但不能降低标准。

 

第10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1.格栅的作用:

截留污水中较粗大漂浮物和悬浮物,防止堵塞和缠绕水泵机组、曝气器、管道阀门、处理构筑物配水设施、进出水口,减少后续处理产生的浮渣,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种类:

按栅条间隙可分为:

粗格栅(50-100mm)、中格栅(10-40)、细格栅(1.5-10);按格栅形状可分为:

平面格栅和曲面格栅。

2.沉淀法:

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3.沉淀类型及特点(08):

(1)自由沉淀:

自由沉淀是发生在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时的一种沉淀类型。

在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独立完成沉淀过程,颗粒的沉淀轨迹呈直线。

整个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如形状,大小及相对密度等不发生变化。

(沉砂池)

(2)絮凝沉淀:

在絮凝沉淀中,悬浮颗粒浓度不高,但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互相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的轨迹呈曲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和沉速是变化的。

(二沉池中间段)

(3)区域沉淀(成层、拥挤沉淀):

区域沉淀的悬浮颗粒浓度较高,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

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沉淀显示为界面下沉。

(二沉池下部和污泥重力浓缩池开始段)

(4)压缩沉淀:

压缩沉淀发生在高浓度悬浮颗粒的沉降过程中,颗粒之间相互之间互相接触,互相支承,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

(二沉池污泥斗的污泥浓缩和污泥重力浓缩池中)

4.自由沉淀理论基础:

(P29)

(1)假定:

颗粒为球形;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重力等不变;颗粒只在重力作用下沉淀,不受器壁和其他颗粒的影响。

(2)斯托克斯公式:

该公式表明:

颗粒沉速与下列因素有关:

a.颗粒沉速的决定因素是b.u与颗粒直径d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增加颗粒直径有助于提高沉淀速度(或上浮速度),提高去除速度。

C.u与液体的黏度成反比,随水温上升而下降,即沉速受水温影响,水温上升,沉速增大。

5.沉淀池工作原理:

理想沉淀池划分为四个区域,即进口区域、沉淀区域、出口区域和污泥区域,并做出下述假设:

(1)在进口区域,水流中的悬浮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

(2)沉淀区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水流速度相同,水平流速为v;

(3)悬浮颗粒在沉淀区等速下降,下沉速度为u;

(4)颗粒一经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除去。

6.从沉淀区顶部x进入的颗粒中,必存在着某一粒径的颗粒,其沉速为u0,到达沉淀区末端时刚好能沉至池底。

当颗粒沉速u时,无论这种颗粒处于进口端的什么位置,它都可以沉到池底被去除。

对于沉速小于指定颗粒沉速u0的颗粒,有一部分会沉到池底被去除。

7.沉砂池

(1)设置目的是:

去除污水中泥沙、煤渣等相对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2)工作原理是:

以重力分离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控制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或旋流速度,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

(3)分类:

平流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旋流沉砂池等。

8.沉淀池:

(1)按池内水流方向分为:

平流式、竖流式及辐流式。

(2)运行方式有间歇式和连续式。

9.提高沉淀池效果的有效途径:

a.在沉淀区增设斜板提高沉淀池的分离效果和处理能力;b.对污水进行曝气搅动;c.回流部分活性污泥;d.设置废水调节池。

10.隔油池:

(1)废水中油的存在形式:

可浮油、细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

(2)破乳方法:

破坏油滴界面上的稳定薄膜,使油、水得以分离的过程。

途径有:

a.投加转换型乳化剂;b.投加盐类、酸类物质可使乳化剂失去乳化作用;c.投加某种本身不能成为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d.通过剧烈的搅拌,震荡或者转动,使乳化的液滴猛烈相碰撞而合并;e.如以粉末为乳化剂的乳状液,可以用过滤法拦截被固体粉末包围的油滴;f.改变乳状液的温度(加热或冷冻),来破坏乳状液的稳定。

11.气浮池:

(1)原理:

气浮法处理技术是在水中形成微小气泡形式,使微小气泡与水中悬浮颗粒黏附,形成水—气—颗粒三相混合体系,颗粒黏附上气泡后,形成表观密度小于水的漂浮絮体,絮体上浮至水面,形成浮渣层被刮除,以此实现固液分离。

(2)气浮法必须满足的条件:

a.必须向水中提供足够量的细微气泡;b.必须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能形成悬浮状态;c.必须使气泡与悬浮的物质产生黏附作用。

(3)气浮法可分为:

电解气浮法、分散空气气浮法、溶解空气气浮法等。

12.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压力越大,其溶解度越大。

一定温度下,溶解度与压力成正比。

当时,0,这类物质亲水性强(称亲水性物质),无力排开水膜,不易与气泡黏附,不能用气浮法去除。

当,这类物质疏水性强(称疏水性物质),易于气泡黏附,宜用气浮法去除。

13.投加化学药剂提高气浮效果:

(1)混凝剂:

各种无机或有机高分子混凝剂,不仅可以改变废水中悬浮颗粒的亲水性能,而且还能使废水中的细小颗粒絮凝成较大的絮状体以吸附、截获气泡,加速颗粒上浮。

(2)浮选剂:

投加浮选剂之后能使亲水性物质转化为疏水性物质。

(3)助凝剂:

助凝剂的作用是提高悬浮颗粒表面的水密性,以提高颗粒的可溶性。

(4)抑制剂:

抑制剂的作用是暂时或永久性地抑制某些物质的气浮性能,而又不妨碍需要去除的悬浮颗粒的上浮。

(5)调节剂:

主要是调节废水中的pH,改进和提高气泡在水中的分散度以及提高悬浮颗粒与气泡的黏附能力。

 

第11章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1.根据参与代谢活动的微生物对溶解氧的需求不同,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缺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水中存在溶解氧的条件下(即水中存在分子氧)进行的生物处理过程;缺氧生物处理是在水中无氧分子的存在,但存在如硝酸盐等化合态氧的条件下进行的生物处理过程;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水中既无分子氧又无化合态氧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的生物处理过程。

2.根据微生物生长方式的不同,生物处理技术又分为悬浮生长法和附着生长法两类。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最终电子受体的不同,分解代谢可分成发酵和呼吸两种类型,呼吸又可分为好氧呼吸和缺氧呼吸两种方式。

(1)发酵:

发酵是指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最终电子受体为有机物)

(2)呼吸:

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的电子交给NAD(P)+(辅酶Ⅱ)‘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或FMN(黄素单核苷酸)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其中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好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缺氧呼吸。

(3)呼吸与发酵的根本区别在于:

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最终电子受体。

(4)电子传递系统的功能有两个:

一是从电子供体接受电子并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二是通过合成ATP把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一部分能量储存起来。

氨的氧化(生物硝化过程):

好氧呼吸的电子传递系统常称为呼吸链,有两条,NADH氧化呼吸链和FADH2氧化呼吸链。

4.好氧生物处理:

(1)定义:

它是污水中有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但主要是好氧细菌)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处理方法。

(2)好氧生物处理的反应速率较快,所需的反应时间较短,故处理构筑物容积较小,且处理过程中散发的臭气较少。

目前对中、低浓度的有机污水,或者BOD5小于500mg/l的有机污水,基本上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法。

(3)优点:

相对于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的污泥增长率小得多。

运行费用低,还具有剩余污泥量少、可回收能量(甲烷)等优点。

缺点:

反应速率较慢,反应时间较长,处理构筑物容积大等,还需消耗能源。

有机污泥和高浓度有机污水都可采用。

5.厌氧生物处理:

(1)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没有分子氧及化合态氧存在的条件下,兼性细菌与厌氧细菌降解和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

(2)优缺点:

厌氧生物处理的污泥增长率小得多,运行费用低,具有剩余污泥量少、可回收能量(甲烷)等优点。

缺点是反应速率较慢,反应时间较长,处理构筑物容积大等。

有机污泥和高浓度有机污水均可采用厌氧生物法处理。

6.生物脱氮:

(原理及影响因素11J)

(1)定义:

生物脱氮是含氮化合物经过氨化、硝化、反硝化后,转变为N2而被除去的过程。

(2)氨化反应:

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合物产生氨的过程。

硝化反应:

在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作用下,将氨态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

反硝化反应:

在缺氧的条件下,和

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同化作用:

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的一部分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并以剩余活性污泥的形式得以从污水中去除的过程。

7.反应速率:

在生化反应中,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底物的减少量,最终产物的增加量或细胞的增加量。

在高有机物浓度条件下,有机底物以最大速率降解,而与底物的浓度无关,呈零级反应关系;在高有机物浓度条件下,底物的降解速率仅与微生物的浓度有关,呈一级反应关系。

当Ks远大于S,底物降解速率与底物浓度呈一级反应关系。

 

第12章活性污泥法

1.活性污泥的组成(06):

有活性的微生物(Ma);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Me);吸附在活性污泥上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Mi);无机悬浮固体(mii)。

2.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之为污泥浓度。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有机悬浮固体的质量,不包括无机物质。

3.污泥沉降比:

是指曝气池中混合液静止30min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通常采用1L的量筒测定污泥沉降比。

污泥体积指数(SVI):

是指曝气池混合液沉淀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常用单位为ml/g。

通常认为在100-150时,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大于200时,污泥沉降性能差;值过低时,污泥絮体细小紧密,含无机物较多,污泥活性差。

4.活性污泥法处理的基本流程:

活性污泥法处理流程包括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5.处理原理(06J):

活性污泥对有机物的降解(去除)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吸附阶段和稳定阶段。

在吸附阶段,主要是污水中的有机物转移到活性污泥上去,这是由于活性污泥具有巨大的表面积,而表面上又含有多糖类的黏性物质所致。

在稳定阶段,主要是转移到活性污泥上的有机物被微生物所利用。

6.活性污泥法曝气的类型及特点:

(06)

(1)推流式:

污水及回流污泥一般从池体的一端进入,水流呈推流型,理论上在曝气池推流横断面上各点的浓度均匀一致,纵向不存在掺混,底物浓度在进口端最高,沿池长逐渐降低,至池出口端最低。

(2)完全混合曝气池:

污水一旦进入曝气反应池,在曝气搅拌作用下立即和全池混合,曝气池内各点的底物浓度、微生物浓度、需氧速率完全一致,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大。

(3)封闭环流式反应池:

污水进入反应池后,在曝气设备的作用下被快速、均匀地与反应器中混合液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水在封闭的沟渠中循环流动,它在短时间内呈现推流式,而在长时间内则呈现完全混合特征,提高了反应器的缓冲能力。

(4)序批式反应池:

在流态上属于完全混合,但有机污染物却是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而被降解的。

其操作流程由进水、反应、沉淀、出水和闲置五个基本过程组成,从污水流入到闲置结束构成一个周期,所有处理过程都是在同一个设有曝气或搅拌装置的反应器内依次进行,混合液始终留在池内,从而不需另外设置沉淀池。

7.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

优点:

(1)工艺系统组成简单,曝气池兼有二沉池的功能,无污泥回流设备;

(2)耐冲击负荷,在一般情况下无需设置调节池;(3)反应推动力大,易于得到优于连续流系统的出水水质;(4)运行操作灵活,通过适当调节各阶段操作状态可达到脱氮除磷的效果;(5)活性污泥在一个运行周期内,经过不同的运行环境条件,污泥沉降性能好,SVI值较低,能有效地防止丝状菌膨胀;(6)该工艺可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易于维护管理。

8.氧化沟:

是延时曝气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采用圆形或椭圆形廊道,池体狭长,池深较浅,在沟槽中设有机械曝气和推进装置。

水流虽然呈推流式,但过程动力学接近完全混合反应池,大多数情况下,氧化沟系统需要二沉池,但有些场合可以在廊道中进行沉淀以完成泥水分离过程。

9.生物脱氮(06):

通过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联合作用使污水中的含氮污染物转化为氮气的过程。

在流程中必须具备氨氮硝化好氧区或好氧时间段,好氧区的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龄必须满足氨氮硝化的要求,污泥龄通常大于6d,同时还具备缺氧区或缺氧时间段以完成生物反硝化过程,在缺氧区不仅需要供给硝酸盐溶液,还需要提供碳源作为反硝化过程的电子供体,常用的作为电子供体的有机物为入流污水中的有机物,当碳源不足时,可外加碳源。

生物除磷过程需要设置厌氧区和好氧区,同时活性污泥需要不断经过厌氧区磷释放和好氧区磷吸收。

如果需要同时考虑脱氮除磷问题,流程中需要同时设置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在缺氧区进行反硝化反应时,以防止过量的硝酸盐通过回流污泥而进入厌氧区,在缺氧区进行硝化反应,以防止过量的硝酸盐通过回流污泥而进入厌氧区,异养菌会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消耗厌氧区中的易降解有机物,从而使聚磷菌可利用有机物减少,影响了厌氧区磷释放的量,降低了生物除磷的效率。

10.污泥龄(11):

在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平均停留时间。

11.构成活性污泥法有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引起吸附和氧化分解作用的微生物,也就是活性污泥;二是污水中的有机物,它是处理对象,也是微生物的食料;三是溶解氧,没有充足的溶解氧,好氧微生物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挥氧化分解作用。

12.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是:

(1)气、液两相接触的自由界面附近,分别存在着做层流流动的气膜和液膜;

(2)在两膜以外的气、液相主体中,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组分物质的浓度基本上是均匀分布的,不存在浓度差。

也就是没有任何传质阻力;

(3)在气膜中存在着氧的分压梯度,在液膜中存在着氧的浓度梯度,它们是氧转移的推动力。

在气、液相界面上,两相的组分物质浓度总是互相平衡,也即界面上不存在传质阻力;

(4)氧是一种难溶气体,溶解度很小,故传质的阻力主要在于液膜上。

13.氧转移的影响因素:

污水水质,水温,氧分压,设备选择,运行方式,气泡的大小、液体的紊流程度、气泡与液体的接触时间有关。

综上,气相中氧分压、液相中氧的浓度梯度、气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水温、污水的性质、水流的紊流程度等因素都影响着氧的转移速率。

14.曝气设备:

主要分为鼓风曝气和机械曝气。

(1)鼓风曝气:

根据气泡分散的大小,扩散器可分为几种类型:

微气泡扩散器、校气泡扩散器、中气泡扩散器、大气泡扩散器、剪切分散空气曝气器;

(2)机械曝气:

机械曝气器:

竖轴式曝气器、卧轴式曝气器。

(3)曝气设备性能指标:

氧转移速率;充氧能力(或动力消耗):

即每消耗1kwh的动力能传递到水中的氧量;氧利用率,通过鼓风曝气系统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占总供氧的百分比,单位为%。

15.污泥负荷:

单位质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接纳的BOD5的质量。

容积负荷:

单位容积曝气池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接纳的BOD5量.

16.前置缺氧反硝化的特点:

(1)反硝化产生的碱度补充硝化反应之需,约可补偿硝化反应中所消耗碱度的50%左右

(2)利用原污水中有机物无需外加碳源

(3)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处理进水中有机污染物,这不仅可以节省后续曝气量,而且反硝化菌对碳源的利用更加广泛,甚至包括难降解有机物

(4)前置缺氧池可以有效控制系统的污泥膨胀

(5)工艺流程简单,基建及运行费用低,对现有设施的改造比较容易

(但二沉池中可能进行反硝化,造成污泥上浮,影响出水水质)

17.后置缺氧反硝化:

(1)优点:

可补充外来碳源,也可以利用活性污泥的内源呼吸提供电子还原硝酸盐;出水中硝酸盐含量低不会引起污泥上浮。

(2)缺点:

反硝化速率低,池体容积大。

18.同步硝化反硝化(SNdN)是指在没有明显独立设置缺氧区的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内总氮被大量去除的过程。

19.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温度、pH、DO;

(2)工艺因素,污泥泥龄、各反应区的水力停留时间、二沉池的沉淀效果;(3)污水成分,污水中易降解有机物浓度,BOD5与N、P的比值等。

20.污水水质特性为:

碳源基质、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总悬浮固体、碱度。

21.二沉池:

功能上要求同时满足澄清(固液分离)和污泥浓缩(提高回流污泥的含固率)两方面的要求。

(1)构造注意的特点:

a.二沉池的进水部分要仔细考虑,应使布水均匀并造成有利于絮凝的条件,使污泥絮体结大;b.二沉池中污泥絮体较轻,容易被出水挟走,因此要限制出流堰处的流速,可在池面设置更多的出水槽,使单位堰长的出水量符合规范要求;c.污泥斗的容积,要考虑污泥浓缩的要求;d.二沉池应设置浮渣的收集、撇除、输送和处置装置。

(2)从提高二沉池的澄清能力来看,斜板可以提高沉淀效能的原理主要适用于自由沉淀,但在二沉池中,沉淀形式主要属于成层沉淀而非自由沉淀。

而且加设斜板既增加了二沉池的基建投资,且由于斜板上容易积存污泥,会造成运行管理上的麻烦。

22.在设计中采用高的MLSS是否可以提高效益,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

一,污泥量并不就是微生物的活细胞量,曝气池污泥量的增加意味着污泥泥龄的增加,污泥泥龄的增加就使污泥中活细胞的比例减少;二,过高的微生物浓度在后续的沉淀池中难于沉淀,影响出水水质;三,曝气池污泥浓度的增加,就要求曝气池中有更高的氧传递速率,否则,微生物就受到抑制,处理效率降低。

23.活性污泥通常运行在pH=6.5-8.5的条件下,一般认为混合液中溶解氧浓度应保持在0.5-2mg/l。

24.污泥膨胀:

(1)定义:

当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SVI值增高,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颜色也有变异,这就是污泥膨胀。

正常的活性污泥SVI值是50-150,SVI值超过200就属于污泥膨胀。

(2)成因(13/08):

一、污水水质:

污水水质是造成污泥膨胀的最主要因素。

含溶解性碳水化合物高的污水往往发生由浮游球衣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含硫化物高的污水往往发生由硫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

污水的水温和pH也对污泥膨胀有明显的影响。

水温低于15℃时,一般不会膨胀,pH低时,容易产生膨胀。

二、运行条件:

曝气池的负荷和溶解氧浓度都会影响污泥膨胀,曝气池中的污泥负荷较高时,容易发生污泥膨胀。

三、工艺方法:

完全混合的工艺方法比传统推流方式较易发生污泥膨胀,而间歇运行的曝气池最容易发生污泥膨胀;不设初沉池的活性污泥法,SVI值较低,不容易发生污泥膨胀;叶轮式机械曝气与鼓风曝气相比,易于发生丝状菌性膨胀;射流曝气的供氧方式可以有效地克服浮游球衣细菌引起的污泥膨胀。

(3)抑制措施:

一、控制曝气量,使曝气池中保持适量的溶解氧;二、调整pH;三、如氮、磷的比例失调,可适量投加氮化合物和磷化合物;四、投加一些化学药剂(如铁盐混凝剂、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等);五、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经过沉砂池后,超越初沉池,直接进入曝气池。

(4)防范措施:

一、减小城镇污水的初沉池或取消初沉池,增加进入曝气池的污水中悬浮物,可使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明显增加,改善污泥沉降性能。

二、在常规曝气池前设置污泥厌氧或缺氧选择池。

三、对于现有的容易发生污泥膨胀的污水处理厂,可以在曝气池的前端补充设置填料。

四、用气浮设备代替二沉池,可以有效地使整个处理系统维持正常运行。

 

第十三章生物膜法

1.定义:

是一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流化床等工艺形式。

其共同特点是微生物附着生长在虑料或填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

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后,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污水得到净化。

(06m)生物膜法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强,污染物去除效果好,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生物处理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污水处理工艺组合应用。

2.生物膜是指:

以附着在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