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1287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湖北省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x

湖北省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2012-201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

150分钟分数:

150分

第Ⅰ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楔子∕锲而不舍亲家∕罄竹难书绣闼∕纷至沓来孝悌∕晶莹剔透

B埋怨∕欺上瞒下罗绮∕风光旖旎罪愆∕古陌荒阡镣铐∕敷衍潦草

C孱弱∕璀璨夺目盥洗∕冠冕堂皇搵泪∕面有愠色蟊贼∕广袤无垠

D脑髓∕半身不遂藩属∕幡然悔悟戕害∕陟罚臧否栖息∕休戚相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疑窦枷锁副食店残羹冷灸苌弘化碧

B禀赋篡夺勘误表春寒料峭鳏寡孤独

C枭首天堑一柱香羽扇纶巾字字珠矶

D蹩脚国萃蹚浑水急言厉色繁文缛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3月,点军桥边的世界名花展吸引了众多的宜昌市民前去观赏,人们徜徉于美丽的花海中,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享受着春意阑珊的愉悦和惬意。

B全书收集了莫言从1981年的第一篇小说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几乎全部作品,这对众多的“莫言迷”来说,真可以大快朵颐了。

C近日,汉口三眼桥过道上,一位老翁突然摔倒在地,一名卖菜女子上前将老人搀扶送回家,她说我为救人不怕惹官司;无独有偶,当日中南路交叉路口,一名七旬老人突然摔倒,三名初二学生见状,合力将老人扶起并报警求助。

D11月初,钓鱼岛问题继续发酵,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藤村修为代表的“中方曾向日方提议对钓鱼岛进行共同管控”的论调再度甚嚣尘上,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方从不承认并坚决反对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非法进行所谓“实际控制”。

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英国伦敦高等法院日前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郎被控抄袭另一畅销书著作权的罪名不成立。

B、政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就必须采取“疏导”措施,从转变消费观念和出行观念入手,引导居民正确理解汽车代步的意义。

C、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对人体可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有明确规定,对于普通公众,要求一年内不超过5毫西弗左右。

D、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重要论断完全抓住了我们治党治国的根本。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我国元代出现的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剧本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剧本包括曲词、宾白和科范三部分,角色行当主要有旦、末、净、杂等四类。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重要代表作家,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B、曹禺是我国现当代戏剧文坛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戏剧作家,原名万家宝,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作品。

《雷雨》是其成名作、代表作,也是难以超越的中国现代戏剧经典,课文节选的第二幕中的戏剧冲突分别主要在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

C、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按风格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其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D、文艺复兴运动是13至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家、艺术家。

被称为“时代的灵魂”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蒙田,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思想家、散文家,课文《热爱生命》是其代表作品。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浅 阅 读

张贺

“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近日,作家王蒙在上海图书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论坛上谈到网络阅读时指出:

“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时,我有一个担忧:

浅层的浏览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费点劲儿的思考,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如此一来,阅读会不会变为表层浏览、浅层思维,人们看似夸夸其谈、无所不知,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的、系统的、一贯的思考。

王蒙所指出的“浅阅读现象”的确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兴起,使以往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人们的阅读变成了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

往往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就被接踵而至的新话题所取代,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间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

有人因此调侃,网络使“知识分子”变成了“知道分子”。

网络时代浅阅读的这种特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互联网的特性决定的。

把绝大多数网页链接起来的不是逻辑关系,而是时间顺序和相关性原则。

就以微博为例,在同一页面上出现的每条微博信息是以更新时间为序排列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从上到下的浏览方式强迫读者必须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

阅读140个字大概也就几秒钟,海量信息在使用户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迷失。

也就是说,微博的阅读走向是完全不可控的,你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往何方。

这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的图书阅读有本质区别,后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章节之间靠平行、递进等逻辑关系排列。

读书尤其是读比较艰深的作品,需要读者投入全部注意力,一遍不懂,还可以回过头去重看。

而网络阅读的跳跃性使看似非常简单的重看变得困难重重——因为不断有新的东西在吸引你的眼球。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网络阅读如同在一块木板上到处敲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传统的读书如同在木板的一处钻孔,务求深透。

因此,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对互联网的利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其泛滥、浅薄。

不能把浅阅读当成阅读的主流,忽视甚至放弃传统阅读。

在阅读这件事上,保守一点儿没有坏处。

出版界对于浅阅读的潮流,不应一味迎合,而应在满足的同时有所引导。

老实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拿出大块的时间投入阅读的确越来越难,社会的整体阅读趋势日益倾向于休闲娱乐,快餐读物、图片读物因此大行其道,而严肃作品销量每况愈下。

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出版界如果完全回避读者的浅阅读倾向,显然难以生存。

但一味迎合也绝非最佳选择。

如果能在流行读物中增加思考的深度,提高其知识“含金量”,对读者和出版界而言,是双赢之举。

只有这样,读者与出版界之间才能互相提升。

这方面,我们不妨向国外出版界借鉴一二。

比如,用神经学、认知心理学等最新成果反映人的成长的《社会动物》,研究人才培养规律的《异类》等国外社科作品,虽然是流行读物,但视角新颖,知识新鲜,深入浅出,有益有趣,一样登上畅销书榜。

而国内类似的作品太少了。

有人曾说:

“靠写段子,是成不了作家的。

”同样,只有浅阅读的民族,不可能真正强大。

                      (《人民日报》2012年8月3日)

6.下列各项中,对“浅阅读”这一现象的解释合理的一项是

A、浅阅读就是网络阅读,尤其是指微博方面的阅读。

B、浅阅读是指缺乏深入的、系统的、一贯的思考,牺牲了“深入、深刻、深度”的阅读。

C、浅阅读材料都不是靠逻辑关系,而是以时间顺序和相关性原则链接起来的网页。

D、浅阅读是指兴趣点来回跳跃,思维不连贯,思考不深的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的阅读。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阅读因为不断有新的东西吸引阅读者的眼球而使阅读呈跳跃性,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B、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的本质区别就是在木板上敲击与在木板上钻孔的区别。

C、因为网络阅读的轻松与方便,作家王蒙产生了阅读会变成表层浏览、浅层思维的担忧。

D、如果全民族都只是只有浅阅读,那么民族的真正强大势必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在流行读物中提高知识的“含金量”,增加思考的深度,才能使出版界获得好的效益,才能使阅读者获得真正提升。

B、现在,浅阅读已经成为了阅读的主流,传统阅读因其保守而遭到忽视甚至放弃。

C、阅读内容如果是以时间为序进行排列,必然导致其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D、休闲娱乐、快餐读物、图片读物大行其道,严肃作品销量每况愈下,根本原因在出版界迎合浅阅读的潮流。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②,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

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

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

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③其光。

呜呼!

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既而,通夕不寐。

迨旦将去,怜者惜别,且叹且言。

知退曰:

“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

如之何俯通津繇④,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

”予曰:

“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

”微之曰:

“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

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

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

”仍命予序而纪之。

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

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⑤。

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白居易《三游洞序》

注:

①无微之:

元稹,微之是他的字。

②知退:

白行简的字。

③炙:

烤,这里是“领略“的意思。

④“津”,渡口。

“繇”,通“由”。

津繇,水航经由的渡口。

⑤峡州:

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西北。

廞:

通“嵌”。

两崖相廞间:

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山之巅          穷:

穷尽

B.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适:

到,往

C.扣之,其声如钟扣:

敲击

D.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备:

详尽

10、下列各项中不能分别表现“道路难行”和“洞内景观奇特”的一组是

A.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其地石杂以土

B.出则豁然平旷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

C.有大石覆压当道     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D.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大櫆一行从夷陵州府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然后登山,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之地的三游洞真面目。

B.前文在描写三游洞景观时,作者描写了洞内各种声音带来的听觉感觉,有“如钟”“如磬”的悦耳之声,有“与二三子浩歌其间”轰然之声,又有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将三游洞衬托得深邃幽静。

C.由于白居易的序和他们的诗题为“三游洞”,这个洞便以此为名。

后来,欧阳修和黄庭坚曾一起游历三游洞,并且都留下了与三游洞有关的诗文,所以当地又将白、元三人称为“前三游”,欧阳等三人称为“后三游”。

D.两段文字都通过抒写对僻陋处的山川胜景无人欣赏的感慨,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第Ⅱ卷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3分)

(2)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处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3分)

(3)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

(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武平产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

猿子尤奇彩,性驯不离母。

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

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即悲鸣而下敛手就制必寝皮乃安甚者抱皮跳踯而死。

(《警心录》)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莎衣①

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②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

①莎衣:

即蓑衣,是以莎草编织起来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②紫绶金章:

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的官爵。

  (1)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试简要分析诗歌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15、补写出下列各篇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

2、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3、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7、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水固亭怀古》)

8、,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向日葵

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3900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

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一幅梵。

高名画的复制品。

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

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

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

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

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

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至寂寞。

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

他只活了37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颠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

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

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

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

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了。

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

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

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

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

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的《向日葵》。

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3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

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

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里来兜个圈。

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

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现在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

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

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

我又想到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

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

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

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以泯灭。

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节选自《旷世的忧伤》)

1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梵·高名画《向日葵》的拍卖开头,以其被卖入富人家结尾,首尾呼应。

作者借此写出了《向日葵》的价值,并且表达了自己虽然不能拥有艺术品,却懂得欣赏艺术的满足感。

B.作者描写向日葵“转向阳光”,“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的矛盾:

“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却又觉得“在作无望的挣扎”。

C.“欢欣”与“寂寞”在《向日葵》这幅画中分别表现为耀眼的色彩和行将衰败的形象,这也反映了梵·高的不被理解和他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渴望,还表达丁作者对人生孤凄的体会和对生活的热爱。

D.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墨绿色的墙壁”,这一方面为《向日葵》明亮的色彩做衬托,一方面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尤其是自己被谪放到劳改农场时,“连自己也害怕”的“惨淡心情”。

17.综观全文,分析文章为什么以“向日葵“为题目。

(4分)

  

18.在读了梵·高的传记后再看他的《向日葵》画,作者认为自己“似乎懂得了他的画

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5分)

19.①在解放后,作者丢弃了这幅画的复制品,认为“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那为什么过后又怀念起这幅画?

(4分)

②作者描述十年动乱中对农家向日葵的那份依恋,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

(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每小题4分)

20、某校园戏剧社要向同学们推荐两部经典戏剧《窦娥冤》和《雷雨》,请你任选一部用对联的形式介绍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

(4分)

《窦娥冤》

《雷雨》

2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提取主要信息,为“高效课堂”下一个定义。

要求:

不超过90个字。

(4分)

(《三峡商报》讯)近日,宜昌市一中推行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吸引了众多省内外的同行和记者来访,据该校主要负责人介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知识为本”,而新的教学模式则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打破传统课堂上以老师为主体的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局面,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突出能力培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具体操作流程为:

1)学生自主学习(2)组内讨论交流(3)班级内容展示(4)组间质疑答疑(5)老师点撰稿评价(6)老师课堂小结,即“预习、探究、展示、质疑、点评和小结”六个环节。

这样适当地拓展课程资源,开放教材内容,开放学习形式,开放学习时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潜能,努力构建富有活力的课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主动探索习惯和合作精神,就能从认知、能力、情感、个性发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

22、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把两份名单给10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出人意料。

请概括调查结果给人带来的启示。

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4分)

第一份名单是:

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

第二份名单是:

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

十个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七人,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

 应当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

但是,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

为什么?

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呢?

全是清朝的落第秀才。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今天是一个崇尚快捷的时代,“快”无处不在,信息有“快报”“快讯”“快信”,传递有“快递”“快运”“快件”,出行有“快车”“快艇”“高铁”,唱歌有“快歌”,摄影有“快照”,婚姻有“闪婚”,写作有“快枪手”,餐饮有“快餐面”,连购物都时兴“秒杀”。

“快”使得经济快速成长,潮流快步翻新,今天的社会呈现出全然不同以往的面貌。

在这样的快节奏中,你认为今天还需要“慢”吗?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见解,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