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1001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docx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班级名称:

10地质2

姓名:

马克

专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1日

 

一、绪论

1.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2.实习区地理概况

二、地层

1.柳江盆地地层总(发育状)况

2.柳江盆地地层简况(从老到新)

三、岩石

1.沉积岩

2.岩浆岩

3.变质岩

四、构造

1.区域构造(大地构造)

2.柳江盆地构造

3.地质发展史

五、矿产资源

1.煤矿

2.耐火粘土矿

3.铜铁矿

4.石英砂岩

5.白云岩

6.石灰岩

7.重晶石

六、地貌

1.岩溶地貌

2.流水(河流)地貌

3.海洋(岸)地貌

七、结论与体会

1.完成情况

2.体会

3.罗盘使用方法

一.绪论

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实习目的:

1.巩固课堂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得到第一手资料,深化理论。

3.锻炼身体素质,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4.系统掌握柳江盆地地质地貌,学会野外实习要领方法技能。

5.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1.2实习任务;

1.掌握矿物和岩石(矿物)在野外的实践报告

2.掌握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及其描述和某些主要的地层

3.实测地层剖面的工作方法

4.地质罗盘使用的基本方法

5.基本地质构造现象的识别

6.掌握地貌现象的识别   

7.某些化石标本的历史痕迹

8.岩层产状的测量

1.3实习时间:

2012.04.17-2011.04.22

1.4实习地点:

河北省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基地

2.实习区地理概况  

2.1位置和交通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

市区长50km,宽6km,全市海岸线总长126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

抚宁县位于河北省东端,秦皇岛市市境西北部,与辽宁接壤,东南临渤海。

总面积1646平方千米。

辖8个镇、3个乡:

抚宁镇、留守营镇、榆关镇、牛头崖镇、石门寨镇、台营镇、大新寨镇、驻操营镇、茶棚乡、杜庄乡、深河乡。

石门寨镇上庄坨村距秦皇岛30km。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

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

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

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柳江盆地中国北方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

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2.2地形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

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

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2.3气候

本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

春季多日照,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多阴雨,空气潮湿,气温高但少闷热;秋季时间短,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

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

四季气候特征为,夏季平均气温高于20℃,冬季平均气温低于5℃,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

每年11月中旬初入冬,到翌年3月底为冬季,长达140天;4月初到6月中旬初为春季,长约75天;6月中旬初到9月中旬初为夏季,约90天;9月中旬到11月上旬末为秋季,约60天。

年降水量为400~1000mm,年平均降雨量为695.5mm,多集中于7~8月份,可达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多集中在这个季节。

总体而言,气候宜人。

2.4水文

实习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戴河和洋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都是明显的季节性河流。

我们重点实习的是大石河。

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黄前山附近,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在山海关西侧老龙头注入渤海。

全长约70km,其中近60km河段流经山区,并有9条小河汇入,仅下游12km河段流经向海倾斜的平原。

该河流域面积约为600多平方公里,其中560km2以上为山区,故为山区性河流。

河床组成主要为砾石,少有粗砂和中砂。

砾石的主要岩性为火山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

流域内植被覆盖达50~60%,故水土流失不严重,河床相对较稳定。

大石河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量多为1.68亿m3,补给来源以降水为主,所以平时流量很小,暴雨后洪水立即上涨,且暴涨暴落。

二.地层

1.柳江盆地地层总(发育状)况

柳江盆地于晚古代发育,到中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这段时间内,由于缺失泥盆纪、志留纪的地层,所以在这里有很大的不整合面,而且有过明显的海陆变迁。

中生代构造变动是在古生代的褶皱基础上,二叠纪末期的时候,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动,形成柳江盆地的雏形,侏罗纪的时候,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下侏罗纪的时候,又发生一次构造变动,地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的沉积中心,西翼出现沉积,西翼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之上。

新生代第四系以来,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剥蚀,所以山区河谷有明显的阶地发育,全新世以来,亦有海积和海蚀地貌。

由此发育成了现在西部陡东部缓的向斜地貌——柳江盆地。

2.柳江盆地地层简况(从老到新)

2.1.太古界:

主要是混合花岗岩,属变质岩,以鸡冠山为例,成分相当于花岗岩,有石英、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岩石呈肉红色,略具黑色斑点。

岩石中残留原岩的片理、片麻理等,有片理构造、斑状变晶结构,无解理。

       

2.2.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⑴景儿峪组:

55~219m,灰白色、紫色板状泥质白云岩,泥灰岩岩石致密,呈微粒或泥状结构,多呈薄层状或透镜体状产出。

底部为黄绿色、黄褐色中—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中部为紫红色、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夹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

上部为蛋青色中—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辨认,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组分界的标志。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⑵龙山组:

11~225m,主要是石英砂岩,砂粒纯净,二氧化硅含量高,磨圆度高,分选性好。

岩石常为白、黄白、灰白、粉红等色。

该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沉积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之上,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海成波痕和交错层理发育,含海绿石。

2.3.下古生界寒武系(∈)包括:

凤山组(∈3f)——泥质条带灰岩、砾屑灰岩、泥灰岩、钙质页岩互层。

长山组(∈3c)——粉砂岩夹砾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化石丰富。

崮山组(∈3g)——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夹灰色藻灰岩、鲕粒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

徐庄组(∈2x)——黄绿色页岩、粉砂岩、暗紫色粉砂岩夹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

毛庄组(∈1mz)——紫红色页岩、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灰岩透镜体。

馒头组(∈1m)——鲜红色页岩。

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2.4.下古生界奥陶系(O)包括:

⑴亮甲山组(O1l):

以中、厚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的岩石,主要有竹叶状灰岩(由灰岩扁砾被钙质胶结而成的典型砾屑灰岩,其砾屑为扁圆或长椭圆形,垂直层面切开形似竹叶,故名)、豹皮状灰岩等,颜色为灰色带绿色,灰色致密棕褐层状、灰色薄层泥色条状、深灰色中到褐层状致密块状的。

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50%以上)的碳酸盐岩,一般为灰色细金状。

亮甲山组形成于浅海环境,厚度118米,与下伏冶里组、上覆马家沟组均为整合接触,化石丰富,有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三叶虫、古杯类、介形虫类。

其中,头足类、房角石、古杯海绵是本组的标准化石。

⑵冶里组(O1y)

⑶张夏组(∈2z)——灰色鲕粒灰岩、藻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由于缺失志留系(S)和泥盆系(D),所以在奥陶系(O)和石炭系(C)之间有一个大的不整合面

2.5.上古生界石炭系(C)包括:

太原组(C3t)——中细粒长石岩屑砂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夹泥质灰岩透镜体。

本溪组(C2b)——主要岩性为砂页岩和灰岩夹煤层,灰岩厚度很小,富含海生动物化石,总厚度不超过一、二百米。

2.6.上古生界二叠系(P)包括:

石千峰组(P2sq)——紫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

上石盒子组(P2s)——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砂岩夹少量紫色细砂岩和粉砂岩。

                                   

下石盒子组(P1x)——黄褐色含砾粗粒杂砂岩、长石岩屑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构成三个韵律。

山西组(P1s)——砂页岩夹煤层,属于沼泽盆地成煤相地层。

2.7.上古生界侏罗系(J)包括:

兰旗组(J2l)——流纹质、安山质、粗安质、玄武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

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北票组(J1b)——砾岩、含砾粗砂岩夹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夹煤线,含植物化石及少量双壳类化石。

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2.8.新生界:

第四系:

河床、河漫滩、河床阶地等松散的沉积物,河床:

河流平水期所占的河底部分河漫滩:

河流洪水期所占的河底部分。

如鸡冠山的河床河漫滩。

三.岩石

1.沉积岩

1.1沉积碎屑快

1.1.1.含海绿石的石英砂岩 

位于张崖子的青白口群龙山组含有表面被风化成黄褐色内部为灰白色的中粗粒石英净砂岩,浅海相沉积,含海绿石和少量云母。

 

1.1.2.纯灰岩 

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岩石.灰黑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划动。

本次在石门寨观察到的亮甲山组纯灰岩含有砾屑,为盆地内生成的隐晶灰岩或微晶泥岩碎屑。

  

1.1.3.豹皮状灰岩 

主要分布于亮甲山组地层内。

花斑由白云岩组成,呈浅黄色或褐黄色,与周围灰色或深灰色灰质组分界线明显,特别是那些花斑状似虫孔的,两者界限平直。

岩石风化面上,常有虫孔和花斑共生,是豹皮灰岩的标志。

 

1.1.4.含微层理的白云质灰岩 

分布于下寒武统府君山组地层内,张崖子一带发育较好。

花斑仅限于一定层位层岩内,与岩层层面无切割关系,说明交代作用是在成岩阶段完成的。

层内构造均匀,形成于浅海深水环境。

 

1.2碳酸岩

碳酸岩(carbonatite),是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碱超基性杂岩体有关的、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火成岩。

carbonatite一词由挪威地质学家及矿物学家W.C.布勒格于1921年正式引入地质文献。

从它的成因和产状特征可与沉积的碳酸盐岩相区别。

属于岩浆成因的称为“碳酸岩”,属于沉积成因的称“碳酸盐岩”。

与之有关的矿产为铌、钽、稀土元素、磷、铁等。

最为重要的矿床类型为稀土碳酸岩及烧绿石碳酸岩。

1.3火山沉积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是介于岩浆熔岩和沉积岩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岩石,其中50%以上的成分是由火山碎屑流喷出的物质组成,这些火山碎屑主要是火山上早期凝固的熔岩、通道周围在火山喷发时被炸裂的岩石形成的,碎屑包括岩屑、晶屑、玻璃质屑、浆屑、火山块(直径大于100毫米)、火山砾(直径大于2毫米)和火山灰(直径小于2毫米)。

这些碎屑降落到地面或海底,经过固结形成岩石,由于火山也可以在海底爆发,所以火山碎屑岩有陆相沉积的也有海相沉积的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2.岩浆岩

2.1.花岗岩  

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或西南部鸡冠山下,沉积不整合在马岭组石英砂岩之下。

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但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很大。

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的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

西部花厂峪至温泉堡一带的花岗岩,根据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

岩体很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所以称中细粒斑状花岗岩。

  

2.2.花岗斑岩 

出露于石岭东南等地,呈细粒基质的斑状结构,岩墙状产出,侵入在晚寒武世至中奥陶世的地层中,常见被基质熔蚀的钾长石和石英斑晶,潮水峪村西有一宽达5m以上的花岗斑岩墙。

  

石英斑岩:

出露于砂锅店东等地,是花岗斑岩的又一种变种,具隐基斑状结构,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蚀现象。

  

2.3.灰绿岩 

亮甲山采石场比较集中,岩石呈暗绿色,细均粒结构,镜下具典型辉长结构,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

 

2.4.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具隐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有时含角闪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见球粒结构和流线结构等。

 

2.5.安山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相当丰富,有玄武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闪辉安山岩、斜长安山岩、粗安山岩和英安山岩等。

绝大多数都具隐基斑状结构。

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一般都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3。

变质岩:

变质岩由浅到深的构造分布为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块状。

本区的变质方式有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区域混合岩化作用。

这里重点介绍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

张岩子村出露的花岗片麻岩为混合岩体,是绥中花岗岩的一部分。

此岩石分两期混合岩化,第一期区域性注入式钾质交代,第二期为岩脉体注入式硅质交代。

四.构造

1.区域构造(大地构造)

本区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又因现代燕山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山山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故新、老构造均比较发育。

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北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北西向断裂、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和东西向断裂,此外,在山海关之北尚发育有环状断裂。

2.柳江盆地构造

2.1褶皱构造

2.1.1柳江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盆地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

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为——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西翼的产状陡峻,西翼南部秋子谷——山羊寨一带产状发生倒转,而东翼产状平缓稳定。

该不对称的向斜轴部紧靠西翼。

因此出露的地层宽度东翼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

古老的混合岩。

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

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

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

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

 

1.柳江向斜东翼区: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

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东翼小岩株。

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

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

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

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

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

 

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西翼取的主要构造特征是:

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

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有几条南北走向高度角的逆断层,自西向东上推,延伸很远。

 

由于受到强烈的挤压,岩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加上断层发育。

因此,该区少有开采价值的沉积矿床。

 

3.柳江向斜核部:

为燕山期,喷发的中性安山岩所占据。

往往构成山地,如老君顶,海拔493.7米,形成了地形例置现象。

2.1.2柳江背斜构造

观察地点首先是在伍庄垭口(40°05′58.7″N119°35′45.6″E),该背斜分布在张赵庄、吴庄、花场峪一带,呈近南北向延伸,出露4.5km,宽度0.5km。

背斜核部出露徐庄组页岩,枢纽向南倾没,为一系列强烈挤压的褶皱和逆断层两侧出露张夏组鲕粒灰岩和长风组泥质条带状灰岩。

 

该背斜北端被花场峪—王庄断裂,南端被吴庄—车厂断裂切割。

在花场峪以北,背斜向北倾没。

由于风化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的核部形成我们所到的垭口。

核部为徐庄组,两翼依次为:

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风山组有酸性岩脉充填。

应为流纹斑岩,呈灰白色、球粒结构。

镜下见有粒度为0.03mm的微晶斜长石。

吴庄垭口的东翼受南北向断层影响,地层倾角变陡,甚至出现直立或倒转。

右翼具有小型的褶皱与断裂。

位置确定为40°05′58″N119°35′45.6″E。

曾有两种认识。

其一是认为逆冲断层的牵引褶皱,其二认为这些挤压紧密的小褶皱与西部响山岩体侵入有关,属岩浆底劈型构造。

我们比较倾向于第二种。

2.2断裂(层)构造

本区断层发育,种类较多,主要为逆断层和正断层,分布于柳江向斜内,各处特点不尽相同。

分布于东翼的断层主要有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此外还有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两组。

前两组断层大多为正断层,其中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并不显著。

山于这类断层集中于岩墙、岩脉分布区,相互在成因上可能有一定的联系.断层的断距一般并不太大,由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只有石门寨东南的126.6高地上的正断层,断距达数百米,以致奥陶系亮甲山组与寒武系张夏组接触。

近南北向的正断层在赵庄、亮甲山西北、潮水峪等地,断层面西倾,倾角很大.柳江向斜的南界即为一东西向高角度逆断层,断层面南倾,古老变质岩系与古生界及侏罗系地层相接触。

该断层延伸颇远,在黑山窑南被正断层横切。

北部板坊峪向东至贺庄的近东西向逆断层,山北往南上逆,规模颇大,延绵数公里.西翼发育一组近南北走向的逆断层,多数断层面西倾,自西向东高角度逆冲,倾角70~80度,延深很远。

其中苏庄一伍庄一山羊寨逆断层延伸近10公里,断于寒武系张夏组与奥陶系亮甲山之间,缺失了上寒武统崮山组至下奥陶统冶里组一套地层.断层破碎带宽200~300米,其间有细晶闪长岩岩脉侵入.西翼中部杨庄一带有一组北东向正断层,断层面倾向北西,并在水平方向上有相对的左型位移,秋子峪和山羊寨一带发育一组东西向的横断层,横切西冀的南北向逆断层,延伸不远,柳江向斜西南缘相邻一轴向北北东的次级褶曲——上平山背斜.其核部下寒武境地层两侧各有一断层.断层面均向北西倾斜,东侧为逆断层,西侧为正断层,以致核部成为地垒构造.垂直上千山背斜轴向有一系列横断层,自北而南,断层走向由北西向渐变为东西向。

在鸡冠山与大平台问的河谷中,由于几条正断层的影响,两侧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石英砂岩相对上升,中间石英砂岩下降。

断层面近于南北走向,倾角较大,河谷东侧断层面西倾,河谷西侧断层面向东倾,成一地堑构造,河谷本身位于地堑构造的中心部位。

主要断层有:

鸡冠山——汤河地堑。

位于鸡冠山——上平山之间的汤河河谷中,由几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组合而成。

断层面倾角大,河谷东侧断层面向西倾,西侧断层西向东倾,汤河河谷就是沿地堑构造中心部位发育的。

伍庄——傍水崖断裂带。

该断裂带发育在柳江向西斜的西翼,西起伍庄,东至傍水崖。

有平行的数条断层出现,形成迭瓦式构造。

断层面多向西倾斜。

少数向东倾斜。

倾角70°~80°。

断层面呈舒缓波状,见有挤压构造透镜镜体,构造角砾岩和片理化带,牵引褶皱断层和糜棱岩化等现象也较明显。

 苏庄——伍庄——山羊寨逆断层。

该断层发育在柳江向斜的西翼,走向NE20度,大致平行于向斜轴,是一条走向断层,沿走向延伸近10公里。

断层东侧为下盘,其亮甲山组豹皮灰岩,,断层两侧为上盘,其张夏组后层状灰岩。

断带宽1米左右,中间有细晶闪长岩脉侵入。

断带中有构造角砾,岩发育和片理化现象,旁侧牵引,褶皱也较明显。

牌坊砬子逆断层。

该断层观察点位于伍庄东北500米牌坊 子之废弃旧矿坑处,断层北北东向延伸,长达3公里。

断层发育于二叠系地层中,断层东侧为上盘,西侧为下盘。

上盘为下二叠统,顶部B层耐火粘土和上二叠统含砾粗砂岩,具有明显的牵引褶皱。

下盘为 下二叠统粉砂质页岩。

沿断层面观察,见有构造透镜体及片理化现象。

上盘岩层两组节理发育。

石门寨126.6高地北采坑正断层。

该断层出露在柳江向斜的东翼,位于石门寨东南126.6高地北废采坑处。

断层走向NE15度,断层在平面上呈锯齿状延伸,在剖面上向东倾,倾角61o。

整个断裂宽带15米,其中有正长斑岩岩脉侵入。

宽约3.5米。

断裂带中有断层角砾岩,角砾大小不等,以东岩为主。

后期被二氧化硅所胶结形成硅化带。

实出地表面呈锯齿状近南北向延伸。

断层延伸有1.5公里。

断层东侧为亮甲山组的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薄层竹叶状灰岩,西侧为寒武系张夏组的厚层状灰岩。

石门寨126.6高地南采坑逆断层。

断层发育在亮甲山组灰岩中,断裂面在剖面上呈舒缓波状。

断层面在剖面上见有大片擦痕、阶步,断层面附近有构造透镜体和断层泥发育。

断层的上盘(北西盘)产生次一级的牵引褶皱。

该断层延伸不远,断距不大

3.地质发展史

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发生海进。

在长期风化侵蚀的古老变质岩系上开始接受沉积。

直至古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

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在这段时期内曾有过长短不等的上升侵蚀期。

如在清白口纪和下寒武世之,中奥陶世和中石碳世之间都曾发生过沉积间断。

上述时期柳江盆地古地理环境随有过海、陆地明显变迁。

但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平稳的升降运动。

所以该时期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都是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自中生代初期起,经历的构造变动性质与古生代不同。

这个时期的构造变动使晚元古代、古生代地层强烈、褶皱、断裂。

 

二叠纪末,本区发生强烈构造运动。

形成了柳江向斜的雏形。

导致侏罗系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

这次构造变动之后,本区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导致二叠系地层愈向北受侵蚀愈强,甚至局部无有蚀余。

侏罗系直接超覆于石炭系或奥陶系之上。

 

在下侏罗统下部岩层沉积后,又有一次构造变动。

使下侏罗统下部岩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沉积中心。

所以下侏罗统上部岩层明显地区域性起超覆于下部岩层之上。

在西翼则超出下部岩层的沉积范围。

而角度不整合于古生界之上。

由此推知,此时的柳江向斜以具不对称形态。

两翼很陡,东翼开阔平坦。

 

中侏罗世,柳江盆地再次发生强烈构造变动。

伴有多次连续和猛烈的火山喷发。

所以在向斜的核部形成了大面积的中性火山岩层不整合超覆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