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813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物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物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物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物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物史.docx

《人物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物史.docx

人物史

(10年新课标卷)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

《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

《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

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

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

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

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6分)

1答:

态度:

陈寿:

尊曹;朱熹:

贬曹。

原因:

陈寿:

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

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答:

标准:

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

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年新课标卷)29.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解析:

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时间限定语是1782年,北美独立战争期间。

漫画体现英国要与“美利坚”是拥抱着的母女关系,英国愿与美利坚和解。

故答案是D。

(10年浙江卷)39.(26分)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

……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

……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

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及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的争吵。

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张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10分)

【解析】考查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与运行,第一问联邦宪法的思想基础,第二问联邦政府三权分立的具体运作方式,第三问评价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结合材料二,不仅从正面评价,还要从反面谈其问题。

【答案】

(1)《论法的精神》。

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

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三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或:

三权制约与平衡)。

(2)立法权:

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

行政权:

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司法权:

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10年浙江卷)20.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解析:

C①推翻清朝统治后的言论②是兴中会的革命纲领③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孙中山任铁道部部长的言论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言论。

(10年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

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

“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摘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材料三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

(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

(9分)

【解析】逐条归纳,难度不大。

【答案】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抵制西方工业文魄;保持印度的乡村经济;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与合作

【解析】从正反两方面评价,多层次评价。

【答案】进步性:

甘地的经济思想址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朽利于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后来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局限性:

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

(10年江苏卷)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

……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

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

……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

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

……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

……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

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

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B答案要点:

(10分)

(1)政治:

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

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

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

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09年福建卷)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

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

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

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娥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9分)

【答案】C.

(1)华盛顿:

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

孙中山:

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

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

孙中山:

观点一:

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

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

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

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

【解析】

(1)从材料一中的“退休回归私人生活”和“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等归纳华盛顿辞职的原因;从材料中的“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等信息归纳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评价历史人物注意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并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在历史

(09年广东卷B)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分)

【答案】32.(9分)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

(3分)

(2)方法:

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2分)

结论:

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

(1)主要考查客观叙述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生只要把所学知识归纳复述出来即可。

如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惠及平民,孔子还提出了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一系列合理的教学方法。

(2)是考查历史学习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阶级分析法、辩证分析法(一分为二)。

方法相同但角度和立场不同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3)评价人物和评价历史事件一样要做到客观全面,论从史出,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伟大思想家孔子及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09年辽宁卷)4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

“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百年永久之计。

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

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

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

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

《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

(7分)

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

(8分)

【答案】

(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

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09年海南卷)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8分)

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

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

彼美国沿历史上已成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

人方务合群小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复过此……若夫悲观者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

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

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可致乎?

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位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

(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

(3分)

【答案】

(1)从反对以暴力推翻满清到承认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从反对共和制而力主君主立宪制到赞同共和制而怀疑君主立宪制。

(5分)

(2)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时局和历史变化。

(3分)

(09年江苏卷)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甘地始终是一个谜:

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

”…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_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

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

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

……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

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

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材料三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

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

……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

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

(3分)

(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3分)

【答案】

(1)变化:

从合作到不合作。

因素:

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

(2)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

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后而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2)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

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你认为作者评价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标准是什么?

25答:

(1)主动学习、学习领域广、选择西方各国最先进的领域学习(3分)

(2)经济:

国家大力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分)

政治: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

(2分)

(3)启示:

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3分)

26答:

(1)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为历代统治者尊奉;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2分)秦始皇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为后来王朝所沿用。

(2分)

(2)高度肯定的态度。

(1分)作者认为秦始皇开创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典范,而汉武帝则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

(4分)

(3)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对后世是否具有深远影响。

(1分)

 

1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二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秦)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

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是岁(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旧唐书·太宗本纪》(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1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3分)

(3)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

(3分)

(4)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3分)

(5)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2分)

答案:

(1)主张:

为政以德(或:

德政、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反对暴政)。

(2)主要原因:

暴政。

表现:

严刑峻法;赋税沉重;思想专制(坑儒)。

(3)治国思想:

存百姓。

(或: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联系:

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或:

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政绩: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相对和谐(或:

民族联系和团结加强)。

(5)意义: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在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民报》图二《大总统誓词》图三《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材料二: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

……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

马克思就说过:

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

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请回答:

(1)有人说:

孙中山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

结合图片,指出孙中山在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分)你认为孙中山对中国历史发展还作出

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2分)从孙中山的这些贡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吸收了欧美启蒙

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哪些合理内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2分)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

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

(2分)并指出他们在论述科学技术的作用时,

主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分)

答案:

17、

(1)思想贡献:

孙中山首先提出了“三民主义”(1分)后来,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又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分)

斗争贡献: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分)(4)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大革命的到来。

(1分)

合理内容: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孟得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或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卢梭的“人民主权说”。

(任答两点即给2分)

(2)重大贡献:

创立了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发展了量子论(或提出光电效应),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2分)

(2)

主要观点:

爱因斯坦:

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

(1分)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分)

侧重点:

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2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以下一组材料是古代思想家关于“君”、“民”关系的言论汇编: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②“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清唐甄《潜书•明鉴》)

③“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哀公》)“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楚语上》)

④“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⑤(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

”(《荀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阅后回答:

(1)阅后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