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发言.docx
《典型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发言.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型发言
典型发言
固本强基创新机制全面加强殡葬行业行风建设
(浙江省民政厅梁星心)
近年来,在民政部的关怀和领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浙江省民政系统依法履行殡葬管理职能,不断深化殡葬改革。
殡葬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突破,为殡葬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全面推行遗体火化,火化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大力推行葬法改革,绿色殡葬取得积极成效。
特别是全省殡葬行业行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一、积极出台殡葬惠民政策,抓好殡葬行业行风建设的根本
行风建设是党风建设、政风建设在行业各项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是党风和政风贯彻在行业中的民心工程。
殡葬行业是不断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殡葬事务需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领域。
抓好殡葬行业行风建设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得实惠,取得切实利益,坚持殡葬基础工作的公共性,不断提升殡葬工作的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
换句话说,殡葬行业行风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努力出台各种殡葬惠民政策,
近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各项殡葬惠民文件113个,为全面深化殡葬行业行风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立足点。
特别是2010年,杭州市政府、义乌市政府、海宁市政府等先后发布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免费办法,由财政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进行埋单,辖区内所有死亡人员的遗体火化、接运、存放等费用全部免费,带来积极的社会效益,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专题采访,广大群众非常满意。
这些殡葬惠民政策,集中凸现了如下特点:
一是惠民对象的普惠性。
殡葬惠民对象针对所有的城乡居民,甚至包括外来流动人口。
二是惠民项目的公共性,项目涵盖民政部列举的四项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并根据地方财力适当增加。
三是财政资金的主导性。
殡葬惠民政策资金保障逐年增高,其中政府财政投入资金发挥主导作用,占总投入资金的94%。
另外,浙江省政府即将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体制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其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政府对殡葬事业的投入机制,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由财政埋单”。
二、持续开展殡仪优质服务,夯实殡葬行业行风建设的基础
检验殡葬行业行风建设的标准,是看殡葬系统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殡葬事务的基本需要,能否满足每一个丧户家庭和亲属对慎重追远的殡仪需求。
殡葬行业行风建设的基础具体体现为能否提供优质的殡仪服务。
去年3月份,民政部在全国开展殡仪“优质服务月”的活动,促进殡葬体制机制创新的战略发展,促进殡葬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
结合这项工作,我们在全省殡葬系统开展了“优质服务年”活动,并且向全社会公开承诺,做到六个公开、五个规范、四个到位、三个保证。
全面提升殡葬服务整体水平,树立殡葬行业良好形象,为促进殡葬行业行风建设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在全面地、持续地开展殡仪优质服务活动期间,我们突出了以下措施:
一是开展服务竞赛,积极争先创优。
以持续开展优质服务为契机,广泛开展服务竞赛,争创服务标兵,争创满意窗口。
确保优质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确保优质服务成为贯穿始终的日常工作。
二是做好舆论宣传,抓典型树形象。
主动配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广泛宣传殡仪活动优质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措施和成果。
宣传殡葬服务战线上的好人好事,宣传殡葬系统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殡葬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杭州市殡仪馆的殡仪化妆师许康飞同志在海地地震期间,69个小时内往返美洲为在地震中牺牲的8位烈士提供殡仪服务,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反响。
国内十余家媒体进行了深度报道,省市民政部门领导对其专程慰问,省厅推荐获评为全国殡葬系统先进个人。
我们认真挖掘这样的典型,广泛宣传,让社会上对殡葬服务战线的人和事有更清晰的认识,对殡葬服务工作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三、专项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完善殡葬行业行风建设的工作机制
为了进一步完善殡葬行业行风建设的工作机制,近两年来,我省重点开展了殡葬系统民主评议行风活动。
根据省纠风办、省减负办的全面部署,我们制订了《全省民政系统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实施意见》,其中对全省民政系统殡葬单位做出详细计划。
为推动专项民主评议活动的顺利实施,我们在绍兴、丽水、嘉兴分别召开全省社会事务工作会议、全省公墓主任会议、全省殡仪馆主任会议进行广泛动员和部署。
在组织力量上我们邀请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社区居民等参与到民主评议活动中来,通过部门评、专家评、代表评、社会评,对殡葬系统行风建设活动进行民主评议,虚心接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进行整改和提高。
在专项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门纳谏,改善工作机制。
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的亮点是主动邀请社会各界积极关注殡葬系统的日常工作,发现问题、查找问题、整改问题,不断提高。
二是体制创新,完善监督机制。
结合民主评议,我们持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机构建设。
要求市县各级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殡葬执法机构,给予编制、人员和经费保障。
政府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做好殡葬行业的监管工作。
同时加强对殡葬事业单位的行业指导和管理,引导殡葬单位自觉遵守殡葬法律、法规和殡葬管理政策。
三是以人为本,建立长效机制。
在促进行风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防微杜渐,不断调研、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例如与省人大、省法制办调研殡葬管理条例的立法修订工作,与省物价局联合出台了规范丧葬用品价格和殡仪服务收费的文件规定,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注重对殡葬系统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注重对殡葬行业职工的业务培训,对殡葬行业从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和梳理,坚持以人为本和制度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同志们,行风是一个行业的风气,也是一个行业的形象,良好的行风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行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将在民政部的领导和部署下,继续讲行风、抓行风、树新风,谱写行风建设的新篇章。
倡导“集体共祭”推动丧俗革新
(天津市民政局王光华)
近年来,我市秉承移风易俗、保护环境、减轻群众负担的宗旨,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新时期殡葬改革和管理之中,倡导“集体共祭”,推动丧俗革新,在绿色殡葬、人文殡葬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文明祭扫民心所向
清明节是广大群众祭奠已故亲人的传统节日,也是各种不安全隐患易发时期,特别是随着殡仪馆骨灰存放数量的逐年增加,改革旧的祭扫习俗,杜绝火灾,预防各种踩踏事件发生的任务则显得更加突出。
据统计,目前仅我市市直属殡仪馆骨灰存量就高达26万具,每年清明需接待祭奠群众300万人次,投入上千名公安、交管、消防、工商等部门人员参与管理;由驻津部队支援数百名战士帮助接待服务。
另外,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祭祖意愿的增强,马路烧纸的风气开始抬头,并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种不文明祭奠方式,不仅影响城市交通,污染空气环境,而且,还给我市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目标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改革落后的祭奠习俗,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平安的祭奠方式已成为全市上下共识。
二、开展“集体共祭”活动,文明祭扫渐成风尚
为改变群众在殡仪馆焚烧纸钱的习俗,从2005年清明节开始,我局与市文明办、天津电视台、《今晚报》等单位一起,尝试举办“集体共祭”活动。
联合成立活动策划小组,电话接受群众报名,安排活动场次和车辆,利用殡仪馆告别礼堂作为共祭平台,免费为参与的市民群众提供鲜花、蜡烛,免费负责车辆接运。
在共祭现场,由著名演员、主持人诵读追思词,用白菊、烛光代替传统祭奠中烧纸、焚香、上供、叩头等繁琐礼节,这种庄重肃穆、文明环保的祭奠方式得到了广大市民认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7年来,我市先后共组织“集体共祭”活动200余场,参加的人员由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的数万人。
许多参与市民曾这样留言,感谢民政部门的社会责任,感谢媒体对文明新风的引领,希望这种贴近民心的活动越办越好。
为扩大共祭活动的社会影响,2010年清明节,我局会同天津电视台对“都市文明、集体共祭”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进一步扩大共祭活动的影响力和带动效应。
三、注重舆论引导深化共祭活动
为进一步推广和深化“集体共祭”活动,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创新监管方式,我们主要做了四项工作:
一是注重加大宣传力度,做到“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报纸有文字、网络有互动”。
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先后在中央及地方主要报刊、门户网站上发布有关天津文明祭奠的报道数千条。
特别是2010年4月《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出台,首次将文明祭奠写入《规定》以后,使这项社会管理工作有了法规依据,为此,我们及时编发了《丧葬祭奠问答提纲》,在全市60%以上的社区楼门栋口张贴温馨提示;入户发放80万张《致广大市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在人员流动较大和人群密集的社区广场举行了“文明祭扫,告别陋俗”万人签名活动;会同天津广播电台走进社区,共同举办了文明祭扫现场直播。
与此同时,为堵住烧纸源头,会同有关部门对违规制售纸钱的加工点和摊群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并在媒体上予以曝光。
二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共祭活动的深化,近年来,我们专门下发通知,在全市12个殡仪馆进行推广,积极倡导家庭追思会和举办社区共祭等活动。
如南开区、河西区、河北区、红桥区、北辰区、东丽区等区,每逢祭日到来前,由政府专门出资为所辖各街道社区统一制作“追思墙”,用鲜花、蜡烛布置共祭场景,组织社区居民用默哀、书写寄语等形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取代烧纸旧俗,截至目前,这项活动已在全市多数社区得到推广。
三是为了加强城市管理,杜绝在城市道路上随处烧纸现象,我局还在全市划定了470条禁止烧纸道路和3066个指定焚烧点;为中心城区350个社区配备了700个祭奠焚烧花盆;在指定焚烧点配备7868个焚烧箱;每到清明、中元等祭日,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78000多名志愿者队伍在禁烧道路上进行巡控管理,使我市历史延续多年的马路烧纸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好评。
2010年“让祭扫更文明,让城市更靓丽”活动被评为“天津市最受市民欢迎的精神文明建设项目”。
四是发挥网络优势,拓宽文明祭扫渠道。
2010年,我局还筹建开通了全国第一家公益性免费祭奠网站——“津祭网”,网页根据天津市民的祭奠习俗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人性化设计,进行各种方式的网上模拟祭奠活动。
网站的开通受到了广大市民的赞扬和认可,据统计,网站开通以来,共创建个人纪念馆2100个,点击量超过20万次。
此外,为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在文明祭扫方面的示范作用,我局会同市纪检委、市委组织部等6部门联合下发了《党员、干部和共青团员文明举丧承诺》等文件,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
以上是我市在倡导“集体共祭”,推动丧俗革新方面所进行的一点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按照全国殡葬改革推动会提出的要求,借鉴兄弟省市经验,进一步开阔思路,深化共祭活动,在倡导文明祭扫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保护生态除陋习文明祭扫树新风
(江西省九江市民政局徐敏)
九江地处赣北,是江西的北大门,南倚世界地质公园庐山,北枕黄金水道万里长江,怀抱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得尽山水之宠,独享造化之功,是宜居宜业宜游的江南名城。
近年来,我市在革除传统殡葬陋习、倡导低碳环保祭扫上创新了一些举措,取得了一点成效。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握战略机遇,借助各级领导推力
九江生态环境优越,地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区域,辖区内鄱阳湖水域面积占全湖三分之二。
一直以来,传统的殡葬陋习和祭扫风俗对鄱阳湖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保护“一湖清水”成为江西人民自觉的理念和行动。
江西省民政厅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突出生态主题和区域重点,加大对九江殡改和文明祭扫工作的指导力度,清明前夕在九江启动全省“殡葬优质服务月”活动仪式,分管厅长出席仪式并讲话,提出具体意见和要求。
九江市委、市政府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整治殡葬陋习、推行文明祭扫作为突出生态建设、倡导低碳环保的重要内容和措施。
市委主要领导就清明祭扫作出专门批示,率先倡导公墓区内禁用塑料祭祀品。
市政府召开会议,就清明祭扫作出安排,发布了《市政府关于清明祭扫禁用塑料祭祀品的通告》。
清明前夕再次召开调度会议,明确市辖区政府和市直部门工作职责,要求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责任到人。
市人大及时跟踪督查,组织召开清明祭扫工作督办会,要求相关部门汇报落实情况。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和文明祭扫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单位)的重要内容和指标。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强势推进,为民政部门深化殡葬改革、倡导文明祭扫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注重改革创新,增强服务管理能力
为提升民政部门保障文明祭扫的服务管理能力,实现清明祭扫安全、环保、文明的要求,我们坚持疏堵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巡查与自查相结合,改革创新了一系列举措:
一是“两禁一倡导”。
清明期间,在公墓区禁止焚香点烛、烧纸钱、燃放鞭炮;禁止塑料等不易降解的祭祀品进入公墓区;倡导市民鲜花祭扫、居家祭扫、网络祭扫、社区公祭和植树等文明祭扫方式。
二是“两免一补贴”。
清明期间,在公墓区内免费提供饮用水;免费乘坐电瓶交通车;一律按照批发成本价供应鲜花、纸花,补贴运输和人工成本,开展鲜花换冥纸、换爆竹活动,仅市公墓区按成本价供应鲜花、纸花就达5万支。
三是“两查一确保”。
清明前后,从市局主要领导到墓区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全部取消休假,局领导直接调度安排清明祭扫工作,并带领业务科室每日到各公墓区实地巡查指导,把安全、有序、文明祭扫工作细化到每个环节;市殡葬管理处和墓区管理责任单位临时调集近百人,任务到人,措施到点,落实到岗,每天对责任墓区进行自查,发现有点烛、烧纸钱及塑料祭祀品的及时制止和清理;通过巡查和自查,确保不发生火灾、踩踏等安全事故和塑料祭祀品进入公墓区的现象。
清明期间,我市殡葬服务单位共接待祭祀群众30多万人,祭祀车辆5万多台,有效杜绝了塑料祭祀品进入公墓区,实现了“文明低碳祭祀,平安环保清明”的工作目标。
三、建立协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为确保各级、各部门支持配合、通力协作、联动高效,在总结以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市政府进一步明确,清明祭扫禁塑工作以市城区殡葬陋习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基础,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直机关工委、市环保局、市教育局、团市委等单位为补充,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按照职责分工狠抓落实。
民政部门牵头负责清明禁塑祭扫工作,加强公墓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工商部门负责丧葬用品市场监管,动员经营业主作出不销售塑料祭祀品的承诺,告知3次以上仍经营塑料祭祀品的一律暂扣和封存;行政执法部门负责规范临时祭祀品销售网点,对销售塑料祭祀品的一律收缴;公安部门负责对阻碍清明禁塑工作妨碍执行公务的依法给予治安处罚,对公墓区路段实行交通管制,保障墓区公共安全和交通秩序;交通部门负责公交车辆调度工作,增加市城区至市公墓区的临时公交,方便市民祭扫;环保部门负责在市城区9块噪音显示屏打出醒目的禁塑料祭祀标语,组织环保祭扫公益活动;林业部门负责在墓区森林防火工作中高密度布设防控人员;市辖区按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区长责任制,全面落实辖区内的清明文明祭扫禁塑工作。
同时,民政、公安、行政执法、环保、工商等五家单位,抽调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成立联合执法工作组驻市公墓区,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总带班,五家单位领导轮流排班带队,确保清明祭扫工作安全、有序、文明。
四、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共识共为活力
为使环保低碳文明祭扫深入人心,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发挥引导作用,凝聚共识之心,激发共为之力。
一是媒体引导,市委宣传部制定清明祭扫宣传方案,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新闻媒体做好新闻报道。
清明期间,我市各级各类媒体先后就清明祭扫禁塑发稿113篇。
《九江日报》、《浔阳晚报》开辟了“文明祭祀、绿色殡葬”专栏,适时对清明祭扫禁塑活动进行报道;市、区级电视台每天滚动播出“文明和谐清明,健康环保祭祀”等宣传标语;九江电视台《市民议事厅》栏目组专门录制“文明祭祀、绿色殡葬,让低碳走进浔城清明”节目,分别从低碳环保、民俗民风、殡葬文化等角度讨论文明祭扫的各种观点,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二是活动引导,以启动全省“殡葬优质服务月”活动为契机,邀请来自市城区的135名市民代表联合发出“文明祭祀、绿色殡葬”倡议,号召广大市民厚养薄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倡导以献一束鲜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播一首音乐等健康时尚方式寄托哀思;以水葬、树葬、壁葬等新型骨灰安置方式保护生态;自觉维护祭祀场所公共秩序;自觉弃用塑料花、一次性塑料袋等塑料用品和其他封建迷信祭祀品。
三是部门引导,市纪委、监察局通过党风廉政建设信息平台,结合严禁公车扫墓要求,特别提示禁用塑料祭祀品,党员干部要带头遵守。
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环保局、团市委等单位组织一系列清明禁塑祭扫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散发宣传单5万余份,市城区各街道社区居委会张贴政府通告3万余份,利用社区黑板报、宣传栏、流动宣传车广泛宣传。
清明期间仅我局就编辑工作简报12期,在新闻媒体上发稿5万余字。
通过宣传引导,清明祭扫禁塑工作迅速在全市推开,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以各种文明祭扫方式寄托哀思。
我市在清明文明祭扫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我们将在上级民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突出生态主题,牢记为民宗旨,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各项措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标准地做好今年清明祭扫工作,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升九江文明旅游城市形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