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520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五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检测五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浙江宁波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读图,回答1~2题。

1.在四明山区,公路常建成“之”字形,主要原因是(  )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2.唐朝时,宁波的行政中心从四明山麓的小溪搬迁到了现在的三江口,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

①河道运输 ②废水排放 ③水产加工 ④地形地势 ⑤水源丰富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③④⑤D.①④⑤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山区公路呈“之”字形是为了降低坡度。

第2题,三江口与小溪相比,地势更平坦,水源更充足,水运便利。

下图为“某区域五个村落的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序号代表的村落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小城镇的是(  )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⑤

4.上题中的这两个村落可能发展为小城镇,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最密切(  )

A.地形平坦B.气候优越

C.资源丰富D.交通便利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②和⑤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且靠近铁路,水陆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发展为小城镇。

第4题,交通便利是两个村落可能发展为小城镇的主要因素。

读“中国的气温变化(虚线)与挪威雪线高度变化(实线)比较图”,回答5~6题。

5.公元1700年以后,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为(  )

A.逐年上升B.逐年下降

C.波动下降D.波动上升

6.近3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B.海平面上升

C.降水量增加D.太阳辐射增强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的曲线判断,公元1700年以后,中国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第6题,据图分析,近3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上升,这主要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读“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7~8题。

7.该自然资源是(  )

A.太阳能B.风能

C.森林D.水资源

8.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

C.下垫面D.人类活动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该资源在我国的大致分布规律是东南地区多,西北地区明显偏少,为水资源。

第8题,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下图为某天气系统在我国各地过境的降雨量预报。

读图完成9~10题。

9.该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

A.高压B.低压C.冷锋D.暖锋

10.该天气系统过境,给甲地带来的气象灾害是(  )

A.洪涝B.台风C.风暴潮D.寒潮

答案 9.B 10.A

(2017·衢州质量检测)下表为“山西省2012~2014年煤炭开采及新增资源量变化情况表”。

完成11~12题。

山西省2012~2014年煤炭开采及新增资源量(单位:

亿吨)

年份

2012

2013

2014

年总产量

9.13

9.6

9.77

年新增资源量

80

30.88

11.25

11.近年来山西煤炭资源每年都有新增资源量,其原因是(  )

A.新煤层的不断发现B.煤炭市场走向低迷

C.煤炭资源不断再生D.进口煤炭数量增多

12.山西煤炭有直接销售出省及加工后出省(如火电)等多种销售途径,2012~2014年山西直接销售出省的煤炭占总产量的比例保持攀升,新一轮煤炭开发利用中,下列途径组合更为合理的是(  )

①直接销售煤炭 ②建设坑口电站出售电力 ③增加矿井数量 ④发展煤气化、液化工业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11.A 12.C

下图为“1951~2012年我国气温增长速率分布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有关我国1951~2012年各地增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国各地增温的速率、幅度有大有小

B.我国北方地区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年增温值可达0.8℃

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0℃

14.下列关于气温升高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减少我国的能源消耗

B.加剧北方地区的干旱程度

C.对农作物的产量、品种及农业生产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D.扩大某些疾病的传播范围,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答案 13.A 14.A

解析 第13题,我国增温速率最大值为每10年升高0.8℃,从1951年到2012年,增温幅度最大地区气温约升高4℃;我国北方地区增温幅度普遍较大,东西向变化不明显。

第14题,气温升高,会使我国冬季用于取暖的能源减少,但是夏季用于降温的能源会相应增多,故不一定会减少我国的能源消耗。

读“300多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变暖B.自然灾害

C.植被破坏D.人口增加

16.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B.水资源短缺加剧

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D.河流含沙量减少

答案 15.D 16.B

解析 森林和草原面积减少,说明人类活动增强,同时会加剧水土流失、引起旱涝灾害。

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的条件下,水体保持充足供应的蒸发量。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降水量、可能蒸发量逐月变化。

读图完成17~19题。

17.只考虑降水量和蒸发量影响,该地河流水位最低的月份是(  )

A.12月B.2月C.6月D.10月

18.5~6月,该地降水较多的原因是(  )

A.地形雨较多B.台风雨较多

C.对流雨较多D.锋面雨较多

19.7月,对该地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伏旱B.洪涝C.台风D.梅雨

答案 17.B 18.D 19.A

解析 第17题,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河流水量增加,水位升高;当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时,河流水量减少,水位降低。

由图可知,该河流10月份至次年2月份,降水量始终小于蒸发量,水位持续下降,到2月份时水位达到最低,故B项正确。

第18题,由图可知,该区域5~6月降水最多,7月份降水减少。

由于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结合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可知,该区域应该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份处于梅雨期,降水多;7月份该区域为伏旱,降水少),5~6月处于准静止锋控制下,降水较多,降水类型多为锋面雨,故D项正确。

第19题,该区域6月份处于梅雨期,降水多,7月份降水少,洪涝灾害不可能严重,故排除B、D项;7月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该区域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温高、降水少,形成伏旱,对该地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如果有台风,可以带来大量降水,能够缓解旱情,有利于农业生产,故A项符合题意。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读下图,回答20~21题。

20.造成伍拉斯顿群岛这些现象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气候变暖B.臭氧层破坏

C.酸雨腐蚀D.大气能见度下降

21.针对该大气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是(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减少并逐渐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答案 20.B 21.C

解析 第20题,从图中所给的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以看出,该地区地处南美洲南端,结合材料描述事实,可得出造成当地这些现象出现的大气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

第21题,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出大量氟氯烃化合物。

为保护臭氧层,需要各国共同行动,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中新网2017年3月27日7时55分,云南漾濞县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造成2.7万人受灾。

据此完成22~23题。

22.本次地震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

A.岩石圈B.软流层C.下地幔D.古登堡面

23.该地震最有可能造成(  )

A.风暴潮B.水利设施受损C.火山喷发D.板块运动

答案 22.A 23.B

解析 第22题,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震源较浅,结合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震源应位于地壳,属于岩石圈。

第23题,该次地震可能造成水库、沟渠、人饮工程等水利设施受损,但不会造成火山喷发、板块运动及风暴潮。

下图为人均能源消耗量与人均GDP的全周期“S”形规律图。

读图回答24~25题。

24.关于人均能源消耗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时期,能源利用技术落后,人均能源消耗量大

B.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均能源消耗量快速增长

C.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减缓,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

D.人均能源消耗量随人均GDP增长而增加

25.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为防止人均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控制经济增长速度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④开发新能源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24.B 25.C

解析 第24题,据图分析,农业社会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小;后工业化时期,人均能源消耗量保持稳定,是因为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而非经济发展减缓;缓慢工业化的后工业化阶段,人均能源消耗随人均GDP增长而减少。

第25题,应采取节流措施,①③符合;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是消极措施,开发新能源不会减缓人均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读“现阶段重点开发的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________(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________条件为保证。

(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简述其原因。

答案 

(1)小 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

(2)甲丙 科学技术

(3)乙、丙间的直线线路需经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投资高且安全性差。

解析 第

(1)题,丙地属丘陵山地地区,甲地属平原地区,丙地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小。

(2)题,图示甲丙间缺少直接的交通联系。

第(3)题,乙丙间直达线路需经山地,施工难度大、投资大。

27.读图及相关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0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卫星对图中A湖湖面面积的动态监测表明,该湖湖面面积春季平均为2110m2,夏季平均为3900m2,秋季平均为3450m2,冬季平均为1290m2,湖面面积较20世纪初期减少了1090m2,容积减少了57亿m3。

1998年长江洪水流量小于1954年,但湖口水位高于1954年,湖区内136座保护千亩以上的圩堤溃决,损失惨重。

(1)图中省份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7、8两月降水不多主要是因为受________控制,此时湖面面积继续扩大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省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以系统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山、江、湖”的综合开发治理,请你为此献计献策:

①在山区应以治理__________________为重点,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②在赣江等主要支流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③在湖区实施_____________工程。

(3)该省的A湖水系洪灾时有发生,防治该流域洪灾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还有哪些?

请各举四例。

答案 

(1)亚热带季风 副热带高压或反气旋 梅雨期涵养的地下水位在长江枯水期大量补给长江水,使其水位仍高于湖水水位而致

(2)水土流失 封山育林 梯级开发 退耕还林、退耕还湖

(3)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修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

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解析 由轮廓图的信息可以看出是江西省,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降水量图可以看出该省降水多集中在5、6月份,是梅雨季节,7、8月份降水少,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降水较5、6月份少一些,但仍处于雨季,并且5、6月份的梅雨在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下会在枯水期继续补给长江水。

所以,在治理水旱灾害时,应以先治山为主,提高植被覆盖率,并配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28.【加试题】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一 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单位:

℃)。

材料二 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哪一纬度地区?

(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

(4)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 

(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中高纬度地区。

(3)①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②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③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29.【加试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下图为某区域地形略图,该区域河流洪峰的发生时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产生的洪水灾害也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该地区也是我国铁路规划建设的重要区域,图中甲丙丁铁路线是原有铁路线,甲乙丁铁路线是由山脉北侧通向山脉南侧的一条规划中的交通动脉。

(1)说明该区域河流洪峰的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2)简述该区域河流洪水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危害。

(3)试分析甲乙丁铁路线建设的不利自然区位因素。

答案 

(1)特点:

具有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成因:

①季节变化——春夏季节,积雪冰川消融量大,降水多,形成洪峰;冬季,降水少,积雪冰川消融停止,洪峰消失。

②日变化——春夏季节白天气温升高,积雪冰川消融量增大,形成洪峰;夜晚气温降低,积雪冰川消融减少,洪峰消退。

(2)危害:

洪水冲刷土壤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春季大量洪水淹没农田,影响农作物播种;夏季正值农作物生长期,河水暴涨,淹没农田,导致农业减产。

(3)不利自然区位因素:

山谷相间,地势起伏大;断层发育,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地形限制,工程量大;春夏季节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