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那点破事11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420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1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1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1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1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1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110.docx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1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那点破事110.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110.docx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110

《自然地理》的那点破事(序)

太阳老师在博客里写了《学好物理并不难》,我读了,很明白。

太阳说我要写一些,许多文科生地理的盲点在自然地理,我想想,我俩一文一理。

我何不和上一曲?

这就开始构思了。

仔细想想自然地理那点破事,加上太阳兄弟的说法,让任何识得汉字的都能读懂,那就写一写学科上最本质的东西吧。

《自然地理》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的总的概括,涉及到数理化和生物许多学科的知识,但是,最难以让孩子们学好的,主要是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如果我们用数学的思想解读“宇宙中的地球”,把“大气环境”看成是“大气物理学”,“陆地和海洋”,融“生化学科的基本知识”,其实就不难!

借他山之石,自然可以攻玉。

为了把这系列写好,应太阳兄弟要求,不要太专业,把握学科知识的实质即可!

这让我想起李双江的妈妈。

李双江每唱一首新歌,母亲必亲自欣赏。

一个大字不认识的老太太告诉李双江,能打动我的你才去给战士们唱。

我喜欢的,战士们一定喜欢。

读读太阳的系列,我懂了!

但是我是理科的学生,想想我的地理学。

难!

写明白容易,写通俗了难!

这估计是对教师最难的事情了!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

(一)

——“找老对儿的游戏”

“你知道和126°E构成一个子午圈的经线吗?

“120°E向东90°是谁?

再向东90°呢?

“大连(40°N,121°E)对面的那个点是什么?

学过《地球与地图》的同学,请做上面三个小游戏。

你有答案了吗?

学好地理的第一步,是在头脑中形成“球”的概念。

地理知识的开篇是是经纬网,这是学好地理的工具。

这“破事”应该从观察地球仪(或者经纬仪)入手。

任何教科书和老师的讲解的结果,都会使得地球仪上关于“经纬线”的知识演化为需要死记硬背的文字。

而脱离了地球仪的文字在大脑里是毫无意义的。

也就是我们童年经常做的,看图说话。

这是一个过程,不能只追求结果,忽略了对地球仪的观察,诸如:

经纬线的定义、如何区分经纬线等等……

这就像我们打球,无论足、篮、排球,还是乒乓球,在进入比赛对攻之前,我们要熟悉“球性”一样,这需要长期的观察。

这样才能让地球仪在你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然后它才能动起来。

除了熟悉经纬线之外,经度和纬度更能帮助我们理解球。

上面三个小游戏你完成了吗?

加油!

坚持嚎O(∩_∩)O,反复那么思考,就是帮助你建立球的清晰印象。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

(二)

-------关于时间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在今年(2009年)苏浙沪三地高校自主招生试题中,有一道题目:

说说公历和农历的由来。

呵呵,我不想啰嗦在XX里搜索“公历”和“农历”都有,但是,真正理解可不容易。

其实很简单,自转产生了时、分、秒,公转产生了年、月、日!

公历采用的授时依据是回归年,农历产生的依据是月相的变化周期,不过,也参照了回归年。

就地理学科本身而言,时间问题远不止这些。

时间是因为经度的不同而产生的!

因为我们授时的时候用了“太阳日”,即24小时。

所以,一个圆周就是24小时。

这样,在由于自传方向自西向东,就造成越是在东边的地方,地方时越早。

没在东边1个经度,地方时就早4分钟,15度早一个小时。

例如,北京6点,东京则7点。

这个我们可以去一个宾馆,在服务台的墙上,都有世界各地的时间,根据时间,你可以判断在哪个时区,这就是时差。

好多宾馆的服务台后面的墙壁上,公布的都是各地区的区时,你可以用课堂上老师教的方法,验证一下,那表准吗?

这样,你可以很熟练的调整时差了。

还有,就是“日界线和日期变更问题”,其实,就是一天“死线”,一条“活线”就把地球不同的地区分为了“昨天”和“今天”。

死线就是,180°经线,它是认为规定的,我们称为“人文日界线”,为了需要,现实的死线有三处偏离了180°经线;而活线是地方时为零时那条经线,这是自然形成的。

他们是旧的一天的结束,和新的一天的开始,这里要考虑地球的自转方向。

区别“死线”和“活线”就是东边多一天为活线,反之,则为死线!

呵呵,万变不离其中,从骨髓里学母知识,比从皮毛容易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三)

——关于“太阳直射点”

在眼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高考试题中,命中率百分之百,而且拉分的试题中关于“地球运动”的试题首屈一指。

如果你问一个文科的孩子,地理哪不会,十有八九告诉你,“地球运动”!

今天说说“太阳直射点”:

这个几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了很多同学做题的障碍。

你说什么是太阳直射点?

就是太阳直射地面的那一点。

以下是它的移动规律——

但是,为什么我们孩子在做题的时候,很麻烦呢?

我们不妨难为自己一下——请至少用5个角度,给“太阳直射点”下一个定义!

然后看下面的图——

这个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关系,只有和“直射点”一起,才能形成空间图形的思维。

给直射点下5个定义:

1,直立的物体白天地上没有影子;

2,昼半球中心的那一点;

3,日地球心才的连线与地表的交点;

4,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圈(子午圈)位于昼半球的一半弧线的中点;

5,井底之蛙可以看见太阳。

如图为等太阳高度线图,P一定是直射点,H=90度

那么,直射点的年移动路线,就是黄道平面与地表的交线。

其实就是日地连线在一年中(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在地表画出的一个球面大圆。

这个大圆在天空中对应的黄道十二宫,成为西方人的星座。

用几何理解直射点,能帮助我们建立空间图形静动和数量关系。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四)

——关于晨昏线

晨昏线是一个理论界限,实际上由于大气的折射和散射,它是一个“带”。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阳光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半球是明亮的,被称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半个球是黑暗的,也就是夜半球。

昼、夜半球的界线就称为“晨昏线”(也称晨昏圈)。

晨昏线分为晨线和昏线两部分。

随地球的自转,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部分就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部分就是晨线。

对地表某个具体地点而言,它的地方时如果是早晨(日出),那么它就在晨线上,如果是黄昏(日落),它就在昏线上。

理解这一点对我们判断晨线和昏线至关重要。

根据晨线和昏线的特点,其实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晨线和昏线。

如图.由此我们也可以反推,即如果知道了晨线或昏线,就可以推测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以上是各种晨昏线。

如果我们用数学的角度审视这些图,你会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下面概括晨昏线的特点,你要注意哟!

1)晨昏圈是一个球面大圆(圆心与球心重合的圆);

2)太阳光线永远垂直于晨昏圈平面;

3)晨昏圈平分赤道,同时赤道平分晨线与昏线;

4)晨昏圈平面与地轴之间的夹角在一个回归年中变化幅度为二倍的黄赤交角,即46°52′;

5)晨昏圈在春秋分日(3月21日和9月23日)通过南极点和北极点,出去这两日,一条完整的晨线或者昏线跨经度180°;

6)晨昏圈除了春秋分日外,总是和出现极昼和极夜的最低纬度的纬线圈相切。

7)相对于地球自转,晨昏线在地表自东向西运动。

此外,你可以研究一下,晨昏线和经线、纬线的关系,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本文不在赘述,只想让你把上诉实践一下:

例:

右图为北京时间某日2点时的全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图中15°N纬线与BAC垂直相交于A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图示情况,错误的说法是()

  A.中心点A点表示太阳直射点

B.最大圆圈为晨昏圈

C.B、C两地经度相同

D.图示半球为昼半球

  

(2)C地的纬度是______,经度是______.

  (3)此时,图中各点有极昼现象的是______.

(4)B点的地方时是______点,C点的地方时是______点。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五)

——关于日影问题

上面这张照片,是用日影的变化来计时的日晷,这是钟表的原理!

在地球运动专题中,日影问题往往困绕着很多同学,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讨论,其一是日影的朝向,其二是日影的长短。

一、日影的朝向——与太阳入射方向相反。

即太阳位于东方,则日影朝西;太阳位于南方,则日影朝北。

1、日影的日变化——太阳方位的日变化。

日影的日变化,一般我们讨论的时段有这么几个:

⑴日出时刻

我们用日照图来理解:

如果我们春分日弄几十万人站在晨线上看太阳,就是日出,这时候你会发现平行的光线和纬线是平行的,也是是太阳在全球各地日出为正东方;而夏至,则在东北方;冬至则在东南方。

同理,站在昏线上,你自己试一试。

即:

二分日,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日影朝西。

夏半年(3月21日—9月23日期间),太阳从东北方升起,日影朝西南。

冬半年(9月23日—次年3月21日期间),太阳从东南方升起,日影朝西北。

⑵上午时刻

北半球,太阳位于东南方,日影朝西北。

南半球太阳位于东北方,日影朝西南。

⑶正午时刻——见日影的年变化

⑷下午时刻

北半球,太阳位于西南方,日影朝东北。

南半球太阳位于西北方,日影朝东南。

⑸日落时刻

二分日,太阳从正西方落下,日影朝东。

夏半年(3月21日—9月23日期间),太阳从西北方落下,日影朝东南。

冬半年(9月23日—次年3月21日期间),太阳从西南方落下,日影朝东北。

2、日影的年变化

日影的年变化一般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地区在不同季节正午时分的日影方位。

如下图,我们将全球分成9个地区加以讨论:

一年内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一个来回。

即太阳入射的方位有变化。

①赤道上:

3月21日至9月23日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即太阳从北侧射向赤道,故太阳位于赤道以北,故日影朝南;而9月23日至次3月21日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即太阳从南侧射向赤道,故太阳位于赤道以南,故日影朝北。

赤道上日影规律是:

半年朝南,半年朝北,成对称分布。

②0°至23°26′N之间:

以直射当地作为分界线,影子时而朝南,时而朝北,但朝南时间多于朝北时间。

③23°26′N~66°34′N之间:

影子朝北。

④66°34′N~90°N:

有影子则朝北(除极夜期间无日影)

⑤90°N:

有影子则朝南(北极点外任何方向均为正南)

⑥0°~23°26′S:

以直射当地作为分界线,影子时而朝南,时而朝北,但朝北时间多于朝南时间。

⑦23°26′S~66°34′S之间:

影子朝南。

⑧66°34′S~90°S:

有影子则朝南(除极夜期间无日影)

⑨90°S:

有影子则朝北(南极点外任何方向均为正北)

3、极昼最低纬度上的特殊性:

如果是极昼的最低纬度,北半球日出日落时太阳位于正北方,故日影朝南;南半球出日落时太阳位于正南方,故日影朝北。

二、日影的长短

日影的长短与太阳高度成反比,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则越长。

如果直射,则日影的长度为零(即无日影)。

与物体高度成正比。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六)

——地理的第二语言:

地图

我常想,地图如文章,因为那里是思想。

于是,你端详一张地图,仿佛像看一张照片,世界浓缩在一张纸上。

我们一般冲洗的照片多是七寸的。

如果照一张个人特写,那么汗毛空都可以看见。

可如果照一张20人的合影,那么,我们自己的脑袋,就和一个手指肚那么大。

这就是地图三要素之一的比例尺。

这就是说,那张单人的“明星照片”比例尺比较大(分母小)这样表达的范围小,但是详细;反之,那合影的地图,比例尺比较小(分母大),表达的范围虽然大,但是内容变得简单了。

除了比例尺,地图还有方向、图例与注记。

这些使得地图开始有了灵气,变得会说话了。

比如,那些图例和注记像写在文章里面的文字,经纬网或者指向标犹如灯塔!

许多人说看不懂地图,其实很容易——条理化。

例如:

我们用一张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可以采用“分层设色法”画出地形图,也可以用表示温度、降水、干湿状况等等。

但是都画在一起,读的时候要分开。

或者地形看着乱,也要条理化,这是地理分布的美,也是景观美。

这里基本的地图是——等高线地形图。

本文这里不想多说这个,因为这是重要的能力和习惯。

【原创】自然地理那点破事(七)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

上次说到的地图,只能表达平面上的地理事物的分布,要想表示高低起伏,使得平面的地图有立体感,就必须是有一个特殊的技术,这就是“等高线”。

如何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见下图:

但这是静止的。

你可以下载一下课件,看一看三维空间的等高线地形图是怎么来的。

晕死我了,我上传不了!

写到这里郁闷。

这个课件,我评为最好的,如果你看了,会觉得任何课件在课堂上都没有了利用的价值。

现在,只好用嘴说了!

将地理海拔高度相同、相近的点,用线条人为的连接起来的线条,就是等高线。

一般等高线的高度差都是相等的,视地图的比例大小而定,一般在50-200米之间。

通过察看等高线的分布及密疏等可以想象出大致的地形。

等高线的色块是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出现颜色的变化,海拔上升以浅棕色,深棕色到深褐色不断变化,有常年积雪的即出现白色(边有虚线)而海拔下降到一定程度常用绿色标注,不要以为那是树林或绿洲。

如果是封闭并成一圈一圈的等高线,说明这是山峰或是洼地、漏斗地貌;如果等高线变密并合并在一起,即是陡崖、绝壁;如果等高线疏缓,说明地形是缓坡或平地;如果等高线出现丫字形就是山涧水沟。

常见地形:

  一、圆顶丘:

等高线表示宽松,近於环线,表示周围低地或接近高地而凸起的独立小丘。

  二、锥形丘:

等高线成环形线,愈近高处,愈密集,多见於山地,状如锥形。

  三、山额:

将近山顶倾斜峻急之处,斜坡忽然缓平凸出,状如人额,由此过後至山顶等高线表示此部分特别宽阔向下弯去。

  四、斜坡凹形地:

为斜坡上低陷而浅窄之地,或平原伸入高地的低浅部分.常为流水通过,两侧有棱分隔,形态和山谷极相似。

  五、陡壁:

棱线末端广阔而陡直,称做陡壁,临近河谷或海岸常见之,等高线在此特别密集。

  六、山肩:

棱线上部或下部都显得峻急,中部却是缓平,称做山肩,等高线表示中部特别宽阔。

  七、山脊:

为一条狭长而两侧陡急的高地,顶上可能平坦,广阔或成刀口等形状,两侧坡度则可能均匀一致,或一侧急直,一侧缓和,多见於广阔平坦地区,此外,地势较周围高耸而绵长的,也可视为山脊,等高线表示山脊成椭圆形线。

  八、山坳:

位在一条狭窄上,两山间的低下处,河流从此相背分流,与鞍部无明确分别,通常以两侧宽阔又缓斜便於跨越的山坳,其鞍部两侧较为狭窄险峻,通常甚少在此做跨山道路等高线表示山坳,自低地向上弯去。

  九、鞍部:

也是山脊上两山间的低浅处,但略比山坳为高,如鞍部地形狭窄而深下,用来作横跨山脊两侧的道路,则称做山隘。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八)

——关于太阳高度角的规律、计算和应用问题

我们叫“太阳高度”,却不是用长度来度量的,是我们观测太阳的仰角。

或者说太阳光线于观测者地平面的夹角。

而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我们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或者“正午太阳高度”。

在研究计算之前,我们先就全球的规律理顺一下(如图):

首先是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1)某时刻的空间分布

如下图所示,此时刻太阳直射点A的太阳高度角为90°,从直射点向四周,随着球面的弯曲,太阳高度角递减,呈同心圆状分布,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为0°

(2)日变化

随着地球的自转,太阳直射点沿纬线移动,球面上各点的太阳高度角均不断发生变化,其大小取决于该点到直射点的球面距离。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变化规律

二、变化规律 

  1.空间变化

  公理一: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对称递减。

如图:

推论一:

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但是,这只是静止的。

在一个回归年中每天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都是不断变化的。

推论三:

太阳直射点前进前方各地逐日递增,后方逐日递减。

3月21日(春分日)——6月22日(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各地逐日递增,南半球各地逐日递减。

这里赤道到北回归线(北半球热带)是一个不确定的地带,可以用推论三解释。

6月22日(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最小值

6月22日(夏至日)——9月23日(秋分日)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递增,北回归线以北逐日递减。

9月23日(秋分日)——12月22日(冬至日)呢?

12月22日冬至日呢?

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呢?

你会用推论三了吗?

三、极昼区的正午太阳高度

(1)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如下图所示,出现极昼的北极点,一日内太阳高度不变,(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的地理纬度a。

(2)与晨昏面相切的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

如上图所示,A点所在纬线与晨昏面相切,其纬度应为90°-a,计算可得该日其正午太阳高度为2a。

上述两地的太阳周日视运动为下图所示。

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我们不妨用平面几何法去理解,公式法去快速计算:

1、几何法(图解法)

北京(40°N)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下图:

图中∠1就是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2等于所对边在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既北京和太阳直射点)

∠2=40°N-23°26′N

∠1=90°-∠2=90°-(40°N-23°26′N)=73°26′

2、公式法

H=90°-|ψ-θ|

  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ψ表示当地地理纬度,取正值;θ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ψ-θ|表示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纬距)。

五、太阳高度角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1)楼间距

  “向阳门第春常在,向阳花木易为春。

”建筑楼房时,更多地要考虑整栋楼全年均有太阳光照,这就涉及前后两栋楼间的最短距高——楼间距(或楼影)的计算问题。

如图5,为保证A楼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射,A、B两楼间的最短距离L≥h·cotH(H为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2)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在城乡已普通使用。

要使太阳能热水器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太阳光线应与集热板成90°角(直射),如图6所示,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为α,太阳光线与地面夹角H是太阳高度角(随季节而变化),所以α=90°-H时效果最佳。

  例1:

读图7回答:

(1)38°N-开阔平地上,在楼高为h的楼房北面盖新楼,欲使新楼低层全年太阳光线不被遮挡,两楼距离应不小于 ( )

  Ah·tan(90°-38°) B.tan(90°-38°-23.5°)

  C.h·cot(90°-38°) Dh·cot(90°-38°-23.5°)

  

(2)如果该地某日正午影子与楼高相同,此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

  A.23°26′ B.66°34′ C.90° D45° 

  解题思路:

(1)只要在冬至日不遮挡太阳光线,那么其他时间就不会遮挡,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

  H=90°-|38°-(-23.5°)|,利用cotH=s/h

  S=h·cot(90°-38°-23.5°),所以,选D。

(2)cotH=s/h=1,H=45°,所以,选D。

  例2:

某校(40°N,120°E)想安装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获得最多的太阳能提高利用率,要根据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调整倾角,那么,下列日照图与热水器的安置方式,搭配最合理的是 ( ) 

  解题思路:

H=90°-|ψ-θ|,ψ=40°,A图θ=23°26′,H=73°26′,要想获得最大光照,热水器应与太阳光线成90°角,则热水器与水平面应是16°34′角。

同理B图应为40%C为63°26′,D为16°34′,故搭配最合理的是A。

  (注:

文中的夏至日、冬至日均指北半球)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九)

——经天纬地僧一行

有一个地理计算题,就是求地球表面两点的距离,这用到一个结论,即:

在经线上一个纬度为111千米,赤道上一个经度为111千米,由于纬线不等长,其他纬度的1°纬线弧长为111千米乘纬度的余弦值。

这样讲,10分钟就可以明白了。

可是这个数据的获得很有趣味。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体现科学的方法和过程。

于是,那晚我梦见了他——

话说唐朝有三个著名和尚,玄奘和鉴真很出名,而一行大师却知者甚少。

他首次主持了世界上的第一次子午线的长度的测量之人,如果再晚90年,这第一人就是阿拉伯人的了。

僧一行是如何测量子午线长度的?

唐朝开元年间,僧一行为编撰大衍历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实测,南方到达交州,北方抵达铁勒,其间共有12个测量点。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僧一行领导的,由南宫说等人主持的在河南的测量最为重要。

他们在河南的白马、浚仪、扶沟、上蔡等地测量了夏至正午日影长和北极高,又用绳子丈量了它们之间的距离。

夏至正午日影长有两个作用:

一是确定地面上正南和正北,也就是在地面上确定一条子午线;二是可以测量正午太阳高度。

在地面上立一只竹竿,在一天中影子的朝向和长短的变化在前文已经说过,但是,一行大师在竹竿立的位置为圆心,画了一个圆,这样上下午各有一次竹竿影子的端点落在圆周上。

把这两点到竹竿处连线,就形成一个角。

再用初中平面几何老师教的求角平分线的做法,那个角平分线就是当地的经线——子午线。

这样,子午线上竹竿影子长和竹竿的长,就可以求正午太阳高度了。

北极星有两个作用:

1,北半球的人可以找到方向;2,观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这样,一行大师白天找到子午线,晚上在子午线上观测北极星的高度。

如果北极星高度减少1°,那么位置就像难移动一个纬度。

这样经归算,从白马到上蔡有526.9里,日影长相差2.1寸。

一行还通过与其他地方的测量相比较,得出地上南北相差351.27里,北极高度相差1度。

根据我国古制1里等于300步,1步等于5尺,1唐尺等于24.525厘米,1周天等于365.25度,可换算出北极高度变化1度,南北间距离为129.22公里。

以今日测量的1度相应距离为111.2公里看,唐代的测量误差偏大;但最早测量出了子午线的长度。

虽然唐代的这次测量,实际上是测出了子午线的弧长,但一行等人并没有明确的地球概念,他们已经走到了发现大地为球形的边缘,却未能再进一步。

公元前3世纪末,古希腊天文学家厄拉托塞内斯在地为球形的思想指导下测量出地球周长。

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旅行者看到的极高变化而想到大地为球形。

但是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中没有明确的地球概念,即使已经测量出相应的数据,仍使这项发现失之交臂。

自然地理那点破事(十)

——关于黄赤交角

造物主的神奇创造,这个奇妙的角。

如果没有了黄赤交角,我们就看不见冬天的雪花,夏日的骄阳,深秋的太高云淡,春雨淅淅沥沥。

这个星球,我们的地球将会多么的单调。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

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定性的描述。

就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就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又是随着纬度而变化的。

这样,我们在思维上出现了一个麻烦——四个脑子需要同时工作,这是地理学一个很难的主要原因。

先说昼夜长短的变化。

如果我们用数学的眼光理解昼长,应该是某纬线昼弧(纬线圈在昼半球上的一段,另一端叫夜弧)所对应的圆心角除以15°,因为15°是一小时。

春秋分日,各地昼弧和夜弧等长为180°的经度,则昼夜各12小时。

春分到夏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晨昏线北半球像背向太阳的一侧移动,这样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极昼的范围从北极点向低纬方向扩大,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而南半球则相反。

你可以分解成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冬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