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讲《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296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第七讲《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7第七讲《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7第七讲《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7第七讲《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7第七讲《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第七讲《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docx

《7第七讲《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第七讲《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第七讲《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docx

7第七讲《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第七讲《反杜林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一、《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在1871年至1875年,相继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政治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和《哲学教程——严格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著作,形成了一个极为庞杂的思想体系,即所谓的“杜林主义”。

杜林主义是一个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以折中主义哲学和庸俗经济学为基础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杜林主义的出现,严重的危害了德国党。

为了提高党的理论水平,保证德国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应李卜克内西的邀请,决定公开回击杜林的进攻。

在马克思的帮助下,恩格斯从1876年到1878年8月,历时两年多写出了《反杜林论》,对杜林主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批判。

《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本质规定性

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放在人类认识史中,通过与旧哲学的比较说明它的本质属性,将其称为“现代唯物主义”。

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区别开来,说明它是人类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最新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现代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辨证的。

恩格斯在哲学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根本否定了一切旧哲学,亦即否定了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

它不再像旧哲学那样给各门具体科学提供关于事物及其知识的总联系的构想,而只提供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一般观点和方法。

从这个意义上,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还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他明确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旧哲学区别了开来。

唯心主义哲学将精神和思维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它看来,自然和社会只是自己的派生物。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也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但它将他们当作是静止的、孤立的东西来看待,特别是它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与唯心主义并无原则区别。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中,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历史观以及思维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

按照杜林的观点,哲学的出发点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

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由一般的世界模式论、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和关于人的学说构成的。

恩格斯认为,哲学的出发点不是原则,而应当是客观世界,原则只是研究的最终结论,它部存在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之外,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

“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恩格斯当时自然科学中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阐明了辨证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深刻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提。

杜林认为客观世界最初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单一的东西即“存在”,存在是唯一的又是统一的。

从这个作为世界本源的存在开始,经过自身的变化、发展从而产生有规定性的多样化的现实世界。

恩格斯指出,杜林所谓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显然对存在作了唯心主义的理解。

他是从思维的统一性引出存在的统一性,完全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2)恩格斯针对杜林把物质同运动割裂开来,把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割裂开来以及时空有限的主张,深刻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和时空观。

他指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运动形式所决定的。

因此,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还指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运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等等,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其特殊的本质。

恩格斯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尺度。

运动与静止存在相互对立的一面,静止表示着事物的平衡状态,而运动这表示事物平衡状态的破坏。

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着的,运动是从静止中表现出来并找到自己的尺度的。

“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个别的运动趋于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的平衡。

恩格斯指出,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内部的矛盾。

飞跃在运动形式的转化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在自然界中,一切运动的基本形态是吸引和排斥,这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从低级的运动形式向高级的运动形式发展是通过质变、飞跃来实现的。

恩格斯驳斥了杜林关于时间、空间有限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科学的论证了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以及有限和无限的辨证关系。

他指出,时间、空间和运动一样,都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属性,都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物质不仅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而且只有在时间、空间中才能运动。

任何物资的存在和发展,都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间,经历一定的时间。

杜林用人们对时间、空间概念的变化来否定其客观实在性,否定其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其实质只是康德先验主义时空观的翻版而已。

恩格斯还阐述了时间、空间在发展过程中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关系。

无限性是由有限组成的,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由在数量上不可穷尽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组成的。

(3)恩格斯用唯物辩证法考察了自然界的演化历史,在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深刻地阐述了有机生命运动的辩证法。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成份的不断的自我更新。

3、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相比,唯物史观是比较早完善起来的科学理论,它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牢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道,使科学社会主义得以确立。

因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着重阐述了自然界的辨证运动及其规律,而对唯物史观的阐述则侧重于补充和丰富。

(1)阐述唯物史观的产生及其基本观点。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和英国的宪章运动,说明由于大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

历史的事实日益令人信服的证明,在以往存在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以及唯心史观都已破产。

唯物史观的这一伟大发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基本观点可以这样简单的表述:

“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这样,“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上被驱逐出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向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

(2)针对杜的暴力论,科学的论证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杜林从唯心主义史观出发,把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暴力、国家看成是以往全部历史发展的基础,认为社会的政治状况决定经济状况,政治暴力是第一性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基础。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这种观点,指出,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由经济决定的。

资本家如果不在经济上占有生产资料,就不可能强迫工人从事奴隶劳动。

可见,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是使用暴力的基础。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完全由纯粹的经济原因造成的。

通过对私有制产生的历史分析,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了私有制,进而出现了阶级、国家,才有了人对人的统治。

可见,政治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主要是由于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

历史的事实充分证明,经济利益是每个阶级拼死博斗的目的,而政治只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手段。

在强调了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时,恩格斯也分析了政治所具有的一定的独立性和对经济的能动反作用。

他指出,暴力、国家对经济发展所能起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和方向时,起着加速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在违背经济发展的方向时,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或延缓作用。

(3)针对杜林鼓吹的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和道德观。

恩格斯深刻指出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指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阿,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对一定社会的反映。

与此相联系,也绝没有杜林所说的抽象平等的永恒公理。

恩格斯强调,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平等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都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

资产阶级的平等观要求自由贸易,平等交换的权利,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要求人权,因而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

4、恩格斯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杜林否定矛盾的客观存在,攻击辩证法的矛盾观点是背理的顶点。

恩格斯用大量的客观事实论证了矛盾规律的客观普遍性。

他指出,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高级复杂的生命运动都充满了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作为客观世界反映的思维和自然科学也充满了矛盾。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一切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泉源。

(2)量变和质变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这一规律深刻分析了资本的本质。

杜林否定量变质变规律的客观普遍性。

恩格斯用了大量的事实论证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他指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改变事物的质。

质变同样也会改变事物的量。

量转化为质、质变转化为量的规律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都同样存在和经常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3)关于否定的否定规律,恩格斯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它是自然、历史和思维的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及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发展规律。

”。

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根源在于其内在的矛盾,辨证否定的过程就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的转化,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辨证的否定不是外部强加的随意的否定,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存的统一。

(二)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论证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

“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成的科学。

恩格斯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各种社会的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要达到这一研究目的,就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方法。

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分配和交换所处在社会历史条件各不相同,因而生产关系就有不同的类型。

所以,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首先必须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然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生产和交换的、最普遍的规律。

杜林从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出发,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经济的最后的自然规律,并企图在经济学领域建立永恒的真理,从根本上歪曲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否认了经济学的历史性质。

2、针对杜林的“分配决定论”,科学地阐述了生产、交换和分配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指出,分配是由生产和一定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所支配和决定的,某种生产方式和交换关系一经产生,就必然要求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和交换关系的变化,分配方式也必然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可见,不是分配决定生产和交换,而是恰恰相反。

当然,分配方式也会对生产和交换起着能动的反作用,促进和阻碍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杜林完全割断生产和分配之间的联系,把分配从经济领域般到了道德和法的领域,将分配说成是由道德因素决定的。

这样以来,就必然使人们错误的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是非正义的,而正义总有一天要到来。

这只能使人们消极地等待千年王国的到来,而不是去积极地通过社会革命去变革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

3、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

恩格斯针对杜林把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的观点,重申了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思想。

他指出:

“马克思从李嘉图的研究出发,说道:

商品的价值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一般人的劳动决定的,而劳动又由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计量。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但它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来表现自己的,商品的价格就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杜林还认为生产费用决定价值,工资决定价值等。

恩格斯指出,如果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工资决定的,“这样每个人在他的工资中就得到了他的劳动产品的价值,这样资本家阶级对雇佣工人阶级的剥削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工资决定价值的论点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客观事实。

在阐发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恩格斯进一步揭露了杜林对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曲解。

马克思在研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时首先发现:

“货币作为资本流通的形式,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相反的。

简单的商品生产者为买而卖;他卖出他不需要的东西,而以所得的货币买进他需要的东西。

未来的资本家一开头就买进他不需要的东西;他为卖而买,而且要卖得贵些,以便收回最初用于购买的货币的价值,并且在货币上获得一个增长额;马克思把这种增长额叫做剩余价值。

”货币作为资本的流通形式和作为商品一般等价物的流通形式是不同的,二者的目的和性质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剩余价值的产生虽然以货币投入流通为条件,但流通本身并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环节是货币所有者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到了劳动力商品,并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来的价值超过劳动力的价值。

这样由于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就转变为资本。

(三)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1、科学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针对杜林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否定和攻击,恩格斯科学地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恩格斯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他指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以及开始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经展开,但又很不充分、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种种弊端,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思想。

他们都探讨了未来的理想社会,设计了种种社会改造方案,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

但他们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理论上的错误。

对此,恩格斯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空想主义者之所以是空想主义者,正是因为在资本主义还很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只能是这样。

他们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在旧社会本身中还没有普遍地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只能求助于理性来构想自己的新建筑的基本特征,因为他们还不能求助于同时代的历史。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基本理论

与空想社会主义以抽象人性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

在唯物史观看来: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依据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的基本矛盾,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和必然性。

在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发展的过程之后,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这一内在矛盾,一方面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另一方面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他对1825年到187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六次经济危机进行了考察和分析,阐明了经济危机的实质和特征,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阶段性。

“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

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

”由此,恩格斯得出了社会革命不可避免的结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从而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

这种生产方式日益迫使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因此,他本身就指明完成整个变革的道路。

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成国家财产。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所建立的社会生产关系将具有这些一些特征:

(1)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

(2)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被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3)当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后,就消灭了商品生产,这将彻底消除商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4)劳动产品的分配原则将是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以维持和扩大再生产,而生活资料则归自己占有;(5)旧的社会分工将被消灭,生产劳动将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才能的机会,生产劳动将不再是奴役人,而是解放人的手段,将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社会主义社会将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也将自行消亡。

“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

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在各个领域中将先后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

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它又是内容及其丰富,涉及到社会科学众多领域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对时代和社会实践做出多方面回答的现实性很强的理论科学,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无比丰富的内容作一简要概述,以便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有一个大体完整的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自然史与社会史的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虽然早在他们清算以往旧哲学的过程中,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许多基本思想,特别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就从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许多重要原理,但并没有专门就此进行研究和阐述。

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由于当时他们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创立唯物史观,所以直到1873年,恩格斯才在马克思的支持下决定写一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辨证自然观的著作,以便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为完善,《自然辩证法》就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开创性的理论成果。

1、研究和写作自然观的目的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1)概括自然科学新成就,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取代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批判实证主义思潮,在自然科学领域确立唯物辩证法的影响和地位。

(2)为自然科学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3)揭示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使《自然辩证法》成为与马克思《资本论》相衔接的鸿篇巨制,以完整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客观世界辨证过程的科学观点。

(4)恩格斯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批判自然科学的中各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思潮,反击资产阶级学者利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对马克思主义发起的种种攻击。

2、揭示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问题,历来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恩格斯在研究了天体、地球、生物、人类四大演变的基础上,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并深刻论证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科学论断,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和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为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统一提供了结合点和关节点。

恩格斯依据自然科学提供的材料,具体探讨了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劳动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指出,从猿到人的发展经过了自立行走、手的活动的加强和人的脑髓的形成等三个基本阶段。

直立行走使类人猿的手获得解放,从而使其从事制造工具这一人类特有的劳动形式成为可能;在劳动中,手的作用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当类人猿在某一时期制造出第一批简单的工具时,才有了真正的人手和真正的劳动,他们也由此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劳动和手的形成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劳动中人的各种器官不断得到改造和完善,由于交往的需要,产生了语言。

在第三个阶段,“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逐渐地过渡到人脑;随着脑进一步发育,同脑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同步发展起来”。

这样人所特有的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就形成了。

同样思维又反过来对劳动和语言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使人与猿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使这一过程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在劳动过程中,人们结成各种关系,形成人类社会。

由猿到人演变过程充分说明,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是人类和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劳动不仅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根本基础,而且充分体现了人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本质差别——目的性和能动性。

恩格斯指出,人类在劳动中诞生,在劳动中发展,人类不仅在劳动中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来自身。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实践即劳动发展的历史。

恩格斯通过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作用的考察,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研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3、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为说明唯物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重大意义,恩格斯以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相互联系为主线,考察了历史上自然观的演变,说明了唯物辩证自然观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他依据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明确指出,以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成果,论证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恩格斯深刻地说明了“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并具体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自然界中的表现,论证了这些基本规律是:

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深刻揭示自然界所遵循的辩证法规律的基础上,恩格斯进一步用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描述了自然界无限发展的辨证图景:

自然界的一切有限的事物,从有生有灭到有灭有生经历了一个永恒的循环和无限的发展过程。

按照运动不灭的原理,从量上来看,物质的运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从质上看,物质运动具有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永远不会消灭的。

因此,无限的自然界是在物质运动的永恒循环中发展着的,物质的任何的有限的存在形式及其属性都是有限的、可变的、暂时的,而物质总体及其运动的规律则是永恒的、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