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0025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粤教版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粤教版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粤教版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粤教版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docx

《粤教版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docx

粤教版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系统化复习

高频考点一 勤于积累,善于推断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

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

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

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

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

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

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

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

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

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

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

疏言:

“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

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

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

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十九年,卒。

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用人能尽其长。

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

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 ①漕:

水道运粮。

②社仓法:

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

③风痹:

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④轸:

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澍就擢巡抚          擢:

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

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

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

最终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

C项举:

治理。

(2011·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

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

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

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

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

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

贼已困,将擒矣。

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

“围久师怠,贼必遁。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

一道人过门曰:

“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

”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苦: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纵:

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官:

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抵:

碰到

答案 C

解析 A项“苦”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为“苦于,以……为苦”;B项“纵”应为“放开”;D项“抵”应为“到达”。

(2010·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

上①曰:

“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

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

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

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

捷至,上曰:

“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

“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

”诸将皆曰:

“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

”上曰:

“非公等所知。

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

甲申,至怀来。

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

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

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

“噫!

我固无恙。

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

”遂倒戈来归。

宋忠余众,仓皇列阵。

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宋忠大败,奔入城。

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

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

《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 ①上:

皇上,指朱棣。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语诸将曰…… 语: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委: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识:

标志

D.噫!

我固无恙恙:

祸患

答案 D

解析 A项“语”意为“告诉”,B项“委”意为“堆积”,C项“识”意为“知道、了解”。

(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

“公辅才也。

”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

帝曰:

“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

“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

”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

章献深衔之。

天禧中,拜给事中。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

迪从容奏曰: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

“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迪对曰:

“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

“公辅才也。

”奇: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起: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诛: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弛:

延缓

答案 B

解析 A项“奇”,意动用法,以……为奇;C项“诛”,诛杀;D项“弛”,“废弛,松懈”。

1.广东《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什么?

答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如何理解考点中的“常见”和“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 

(1)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

3.文言实词包含哪些小考点?

考试的重点是什么?

答案 它包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考点,其中前三个考点为考试重点。

4.高考文言实词在命题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立足于常见常用,既包括《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实词,又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

(2)注重与教材的联系,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或词义。

(3)考查形式有明考和暗考两种。

明考题型为选择题,即将四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暗考就是不单独设题,而是结合语句理解、信息筛选、分析概括和句子翻译等来考查考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一、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

整合点拨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是个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给掌握多义实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

1.巧记本义引申解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

会意字,像两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

跟随、随从。

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

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即时小练

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

(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

(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

(3)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

(4)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爆竹声中除旧岁。

过去,逝去(《元日》)

“除”的义项间的联系:

“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

“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2.紧扣语境推敲解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例如:

解释下文中“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

“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

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

“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

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即时小练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项②句为“竟”义。

B项①句为“顽固”义。

D项②句为“快”义。

(2)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促织》)

答案 狡猾。

(贬义词)

②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答案 聪明。

(褒义词)

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

整合点拨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

①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③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④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⑤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⑥感情色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即时小练

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扩大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崤山以东        今义:

山东省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缩小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缩小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外交使者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

⑤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古义:

重金收买

今义:

购买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弱化

⑥秦以虎狼之心,与中国抗衡

古义:

中原地区今义:

全中国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扩大

⑦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

秋日的天空今义:

秋季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

⑧颜色不少变

古义:

容颜,脸色今义:

色彩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转移

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古义:

仇恨,怀恨今义:

埋怨,责备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弱化

⑩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

遗憾,不满今义:

仇恨,怀恨

词义变化特点:

词义强化

⑪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

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

今义:

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

词义变化特点:

感情色彩变化

⑫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今义:

表示品德低下

词义变化特点:

感情色彩变化

2.另外,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

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

(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那实际上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个人

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的行动是……

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亲近信任

⑤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平常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统过

(并州刺史高

,袁绍甥也),

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2007年上海高考题,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博涉书记B.

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

答案 C

解析 A项书记:

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

B项待遇:

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

D项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

三、找规律、析特点,掌握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名词活用

整合点拨

1.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

“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

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即时小练

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和特点。

(1)东犬西吠:

西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草、露、日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

(5)而相如廷叱之:

(6)常以身翼蔽沛公:

(7)人皆得以隶使之:

(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

规律和特点:

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

2.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

第二个“君”“臣”

②二月草已芽: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第二个“师”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君子不齿:

齿

规律和特点:

名词前有副词(“不”“无”“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云青青兮欲雨:

④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十步

规律和特点:

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3)①沛公军霸上:

②鹪鹩巢于林: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

④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

道路

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规律和特点:

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4)①驴不胜其怒,蹄之: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④塞者凿之,陡者级之:

⑤填然鼓之:

规律和特点:

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衣、怀

②道海安、如皋:

③大楚兴,陈胜王: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籍吏民,封府库:

规律和特点:

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6)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缇骑按剑而前:

③客逾庖而宴:

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⑤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规律和特点:

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

或者:

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

(二)动词活用

整合点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如:

“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

即时小练 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

(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进退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

(5)而其见愈奇:

(6)不敢复有株治:

株治

(7)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亡、北

(8)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规律和特点:

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三)形容词活用

整合点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

“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如:

“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即时小练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

(1)穷山之高而止:

穷,活用为一般动词

(2)不耻相师:

耻,意动用法

(3)始指异之:

异,意动用法

(4)阙秦以利晋:

利,使动用法

(5)何必劳神苦思:

苦,使动用法

(6)齐彭殇为妄作:

齐,意动用法

(7)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活用为一般动词

规律和特点: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为动词。

(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

如:

“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四、依据条件,判断通假

整合点拨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对于它,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

这两个条件为:

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即时小练 试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

如是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

(1)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兹”是“这”义。

(2)“兹”通“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