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热处理工艺学简答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9984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简答题.docx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热处理工艺学简答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简答题.docx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简答题

1.热处理加热炉是如何分类的?

热处理加热设备的主体是热处理加热炉。

其种类很多,通常按下列方式进行分类:

①按热源分类可分为电阻炉和燃料炉。

②按工作温度分类可分为高温炉(工作温度>1000℃)、中温炉(工作温度650~1000℃)、低温炉(工作温度<650℃)。

③按加热介质分类可分为空气炉、浴炉、可控气氛炉、流动粒子炉、真空炉等。

④按作业规程分类可分为周期作业炉、半连续作业炉及连续作业炉等。

随热源、用途、工作温度、工件材料及热处理工艺要求的不同,热处理炉的结构形式又有很多种,如箱式炉、井式炉等。

2.热处理加热炉一般应满足哪些要求?

为保证加热质量,适应热处理工艺的需要,热处理加热炉一般应满足如下要求:

①必须有与被加热工件相适应的炉膛尺寸及工作温度;

②炉温均匀,炉膛各处的最大温差不应超出工艺规所允许的围。

必须配有较精确的测温控温仪表。

以便能准确地指示炉膛温度并可靠地将炉温控制在规定的温度围;

③必须有足够的加热功率,以保证加热工件能迅速达到所要求的温度。

④炉体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承载能力和节能效果,炉墙保温性能及炉门的密封性能要好,操作要方便、安全。

3.与其他类型热处理炉相比,热处理电阻炉有何特点?

热处理电阻炉与其他类型的热处理炉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方便、炉温分布均匀及温度控制准确等特点

4.简述电阻炉的种类、优缺点及适用围。

电阻炉根据其作业方式可分为周期作业炉和连续作业炉。

目前使用较多的周期作业炉,是指工件一次成批装入炉,待加热、保温完毕后再成批取出的炉子,如箱式炉、井式炉、台车式炉及罩式炉等。

周期作业炉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便于建造,购置费低,可以完成多种工艺,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各种温度及各种形式的热处理。

其缺点是劳动条件较差、工艺过程不易掌握、产品质量也不如连续作业炉稳定。

5.与中温箱式电阻炉相比,高温箱式电阻炉工作与结构各有哪些特点?

①中温箱式电阻炉这种炉子可用于碳钢、合金钢件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以及固体渗碳等。

最高使用温度为950℃。

RJX系列为旧型号,如RJX-45-9;RX系列为新型号,如RX75-9;而RXQ系列是可通入保护气体的新型号,如RXQ-75-9。

与旧系列相比,新系列炉子额定功率有所增大,升温时间也缩短,热处理工件的加热质量大大提高。

图14.1是中温箱式电阻炉的结构简图。

其炉壳5用角钢或槽钢作骨架,外覆钢板焊接而成。

炉门7、门框及工作台用生铁铸成。

工作室(炉膛)3用轻质耐火砖砌,侧墙和炉顶耐火砖层与炉壳之间为保温层,用硅藻土砖砌。

炉底由炉底板4、炉底板支撑砖、搁砖和耐火砖及保温砖构成。

螺旋状或带状的电热元件安置在炉膛两侧壁搁砖和炉底搁砖上。

电热元件一般采用铁铬铝合金或镍铬合金。

炉门砌有轻质耐火砖及保温砖,炉门中央开有窥视孔。

通过手摇或电动链轮8升降炉门,并设置有平衡重锤6,使炉门启闭轻便(目前,新型大功率电阻炉门已多数改用液压控制系统启闭炉门)。

为了操作安全,炉门上设有开启时能切断电源的行程开关9。

测温热电偶安在热电偶孔2中(大型炉为使整个炉膛测温、控温的准确,通常在不同部位留有多个热电偶安装孔)。

电热元件1的引出棒集中于炉后,外设安全罩。

为保证安全操作,炉壳有可靠的接地。

②高温箱式电阻炉这类炉子主要用于高速钢、高铬钢和其他高合金钢的淬火加热。

以及一般工件的快速加热和高温固体渗碳。

我国生产的高温箱式炉,最高工作温度为1350℃。

与中温炉一样,高温炉也有旧型号(RJX系列)与新型号(RX系列)之分。

RJX系列有RJX-30-13等;RX系列有RX-14-13等。

高温箱式电阻炉的工作特点是:

工件在高温炉中加热。

主要靠辐射传热。

因此,电热元件直接布置在工作室,炉膛应有足够的辐射面积。

其结构特点是:

炉墙较厚、炉门口较深,以减少炉墙热损失和炉门热辐射损失,密封性要求高,炉不设金属构件,砌筑材料的质量要求较高,常采用高铝砖或碳化硅制品。

高温箱式电阻炉的结构,如图14.2所示。

高温电阻炉的电热元件,用得最多的是硅碳棒。

硅碳棒4可垂直布置在炉膛的左右两侧,也可水平布置在炉顶和炉底。

炉底铺有碳化硅板或重质高铝砖。

炉衬5分三层,层为高铝重质耐火砖,中间层为轻质耐火砖,外层为硅藻土,侧墙有热电偶孔7。

由于电热元件的电阻在加热过程中变化很大,为了避免损坏元件,在850℃以下,碳化硅元件的升温速度不能太快。

在使用过程中,碳化硅元件会老化,电阻值随之逐渐增加,功率降低,故配有能分小档调压的调压变压器3,以调节电炉的输入功率。

6.按工作温度高低,可将电极式盐浴炉分为哪几类?

各用于何种热处理加热。

电极盐浴炉的规格种类较多,按其最高工作温度可分为高温(额定温度为1300℃)、中温(额定温度为850℃)和低温(额定温度为650℃)三种。

高温炉主要用于高速钢或高合金钢工件的淬火加热;中温炉用于碳钢及合金钢工件的淬火加热或高速钢工件的淬火预热;低温炉则用于高速钢工件的预热、分级淬火及一般钢件的回火。

7.简述电极式盐浴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极式盐浴炉是在井状炉膛插入或在炉墙中埋入电极。

当电极接通盐浴炉专用的降压变压器次级线圈后,电极上得到低压(5.5~35伏)、大电流(1000~8000安)的交流电。

由于熔盐能导电,并且有一定的电阻,因此当电流通过熔盐时,电能借助熔盐电阻转换为热能,使熔盐达到要求的温度,加热熔盐中的工件。

变换变压器上电压档数,即可改变电极上的工作电压以及通过熔盐的电流大小,从而控制盐浴炉的功率以适应各种使用要求。

8.与电阻炉相比,盐浴炉具有哪些优缺点?

与电阻炉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①加热速度快、温度均匀,工件氧化脱碳现象减少;

②适应围广,可完成多种热处理工艺,如正火、淬火、回火、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局部加热及化学热处理,特别宜于细长工件的悬挂加热。

③炉体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且费用较低。

但是,盐浴炉也有一些缺点:

①起动升温时间长,热损失大,原料(盐)和电力消耗大,不适用于处理大件;

②辅助操作多,需经常捞渣、加脱氧剂及添加新盐。

工件绑扎、夹持和进出料等操作复杂,劳动强度较大;

③盐浴挥发气体影响车间卫生状况,并腐蚀设备。

9.简述连续作业热处理炉的一般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及适用围。

连续作业炉借助某些机构连续地或间歇地进行装料和出料,工件顺序地通过不同温度区完成加热过程。

连续作业炉一般采用电阻丝加热,也可使用气体或液体燃料加热。

使用连续作业炉可以提高热处理工件加热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

连续作业炉主要用于品种较单一,批量较大的零件。

既可进行普通的热处理(正火、淬火、回火等)。

也可用于化学热处理。

根据传动机构不同,连续作业炉有振底式、推杆式、传动带式、旋转式鼓形炉、转底式和步进式等多种类型。

这里介绍振底式和推杆式两种较典型的常用炉型。

10.简述振底式炉的工作原理、特点及适用围。

振底式是炉底板在振动机构的作用下往复振动的炉子。

由于炉底板往返两个方向的运动速度不同,因此炉底板上的工件便靠本身的惯性作用产生相对于炉底板的位移,自进料端脉动地移向出料端。

振底炉一般用于尺寸较小、形状简单、生产批量较大的工件的热处理。

大型耐火混凝土底板的振底炉,也可用于尺寸较大的毛坯件的正火及调质。

振底式炉由于炉子结构和振动机构都较简单,且炉底板始终处在炉,无须料盘,热效率较高,热处理质量较好,且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高,操作维修方便,造价低。

稍加改装即可向炉通入保护气体,进行工件的光亮淬火加热,因此,振底炉广泛用于汽车、拖拉机零件及标准零件等热处理。

11.简述推杆式炉的工作原理、特点及适用围。

推杆式炉是借助推杆机构推动工件或装有工件的料盘,使其沿着贯通炉膛底部的导轨间断地前进。

当推杆从推料端推进一个工件(或料盘)时,就会有一个工件(或料盘)从出料端出炉进入淬火冷却槽,或转入空冷。

改变推料周期即可调节工件的加热时间。

推杆炉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可在较高温度下(<1000℃)下工作,生产率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

可用于大、中、小型工件的多种热处理工艺,故推杆炉应用较为广泛。

其主要缺点是料盘材料消耗量大,且料盘带走的热量也较多,热损失大。

12.钢在平衡条件下和实际条件下的加热和冷却,其临界点是如何变化的?

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

分别叙述它们的意义。

实际上,钢进行热处理是,组织转变并不在平衡临界温度发生,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

实际转变温度与平衡转变温度只差为过热度(加热时)或过冷度(冷却时)。

过热度或过冷度随加热冷却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通常把加热时的临界温度加注下标“c”,而吧冷却时的临界温度加注下标“r”。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临界温度的意义如下:

Ac1——加热时P向A转变的开始温度;

Ar1——冷却时A向P转变的开始温度;

Ac3——加热时先共析铁素体全部溶入A的终了温度;

Ar3——冷却时A开始析出先共析铁素体的温度;

Accm——加热时二次渗碳体全部溶入A的终了温度;

Arcm——冷却时A开始析出二次渗碳体的温度。

13.以共析钢的C曲线为例分析等温温度、转变产物与其性能的关系。

共析钢过冷a等温转变产物组织和性能

珠光体类型(高温转变产物):

 

共析钢a过冷到723℃—550℃之间a等温转变产物属于p型组织。

贝氏体形转变(中温转变产物)

a在550℃--230℃保温转变为贝氏体型转变,其组织类型为贝氏体组织。

——它是由含碳过饱和的f+fe3c两相混合物。

马氏体型转变(低温转变产物):

230℃——-60℃保温转变为马氏体型转变,其组织类型为马氏体组织。

分为板状和片状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14.影响钢的C曲线主要有哪些因素?

含碳量不同,钢的C曲线是如何变化的?

含碳质量分数,合金元素的影响,奥氏体状态的影响。

亚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中的A-P转变部分随奥氏体中的质量分数的增加逐渐向右移,过共析钢中的渗碳体、P转变部分则随质量分数的增加逐渐向左移。

贝氏体转变部分则都随含碳质量分数的增加向右移。

另外,随A中含碳质量分数的增加,点Ms及点Mf降低。

15.如何利用C曲线来近似分析钢的奥氏体连续冷却时的转变产物?

在共析钢过冷A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中,共析钢以大于Vk(上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时,得到的组织为马氏体。

冷却速度小于Vk′(下临界冷却速度)时,钢将全部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

共析钢过冷A在连续冷却转变时得不到贝氏体组织。

16.什么是钢的临界冷却速度?

它与孕育期的关系如何?

当奥氏体化的钢由高温冷却时,是奥氏体不分解成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而转变为马氏体所需要的最低冷却速度,成为钢的临界冷却速度。

17.何谓钢的退火?

其目的是什么?

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退火目的:

  目的在于均匀化学成分,达到改善机械性能及工艺性能,消除或减少应力,并为零件最终热处理准备合适的部组织。

18.常用的退火有哪些?

各有什么用途?

一、扩散退火:

1、定义:

扩散退火又称均匀化退火。

将金属铸锭或锻坯,在稍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期加热,消除或减少化学成分偏析及显维组织的不均匀性,以达到均匀化的目的的热处理工艺。

二、完全退火

1、定义:

将钢件或钢材加热到Ac3点以上,使之完全奥氏体化,然后缓慢冷却,获得接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2、目的:

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以及消除力。

适用于含碳较高的中碳钢。

三、不完全退火

1、定义:

将钢件加热至Ac1和Ac3(或Accm)之间,经保温并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的组织。

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不完全退火。

四、球化退火

定义:

将钢中的碳化物球状化,或获得‘球状珠光体’的退火工艺称为球化退火。

五、再结晶退火和消除应力退火

1、再结晶退火定义:

经过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使形变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的等轴晶粒,以消除形变强化和残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再结晶退火。

19.亚共析钢常采用完全退火,过共析钢一般采用不完全退火,其原因是什么?

由于过共析钢加热至Accm以上奥氏体状态后缓冷退火时,有网状二次渗碳体析出,使钢的强度、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因此完全退火不能用于过共析钢

20.何谓钢的正火?

其目的是什么?

正火是工业上常用的热处理工艺之一,正火既可作为预备热处理工艺,为下续热处理工艺提供适宜的组织状态,例如为过共析钢的球化退火提供细片状珠光体,消除网状碳化物等;也可作为最终热处理工艺,提供合适的机械性能,例如碳素结构钢零件的正火处理等。

此外,正火处理也常用来消除某些处理缺陷。

例如,消除粗大铁素体块,消除氏组织等。

一般正火加热温度为Ac3+(30—50℃)。

因为正火时一般采用热炉装料,加热过程中工件温差较大,为了缩短工件在高温时的停留时间,而心部又能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所以采用稍高于完全退火的温度。

一般正火保温时间以工件透烧(即心部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为准。

21.退火与正火有何异同?

如何正确地选择退火或正火?

退火一般是在炉换冷,正火一般是在空气中冷却。

(1)冷却速度:

正火空冷活风冷,退火炉冷活低温(650~750℃)退火后空冷;

(2)温度:

一般正火温度高,退火温度稍低;(3)退火目的:

降低硬度,正火保持力学性能。

选择:

(1)从切削加工性上考虑

切削加工性又包括硬度,切削脆性,表面粗糙度及对刀具的磨损等。

一般金属的硬度在HB170~230围,切削性能较好。

高于它过硬,难以加工,且刀具磨损快;过低则切屑不易断,造成刀具发热和磨损,加工后的零件表面粗糙度很大。

对于低、中碳结构钢以正火作为预先热处理比较合适,高碳结构钢和工具钢则以退火为宜。

至于合金钢,由于合金元素的加入,使钢的硬度有所提高,故中碳以上的合金钢一般都采用退火以改善切削性。

(2)从使用性能上考虑

如工件性能要求不太高,随后不再进行淬火和回火,那么往往用正火来提高其机械性能,但若零件的形状比较复杂,正火的冷却速度有形成裂纹的危险,应采用退火。

(3)从经济上考虑

正火比退火的生产周期短,耗能少,且操作简便,故在可能的条件下,应优先考虑以正火代替退火。

22.何谓淬火?

钢淬火的目的主要是什么?

定义:

把钢加热到临界点Ac1,或Ac3以上,保温并随之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c)冷却,以得到介稳状的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方法称为淬火。

目的:

(1)提高工具、渗碳零件和其它高强度耐磨机器零件等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

(2)结构钢通过淬火和回火之后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3)还有很少数的一部分工件是为了改善钢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如提高磁钢的磁性,不锈钢淬火以消除第二相,从而改善其耐蚀性等。

23.按照冷却形式的不同,淬火分哪几种?

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1、单液淬火法    

   它是最简单的淬火方法。

把已加热到淬火温度的工件淬入一种淬火介质,使其完全冷却。

这种方法常用于形状简单的碳钢和合金钢工件。

对碳钢而言,直径大于3—5mm的工件应于水中淬火,更小的可在油中淬火。

对各种牌号的合金钢,则以油为常用淬火介质。

    由过冷奥氏体转变(等温或连续冷却)动力学曲线看出,过冷奥氏体在A1点附近的温度区是比较稳定的。

为了减少工件与淬火介质之间的温差,减小应力,可以把欲淬火工件在淬入淬火介质之前,先空冷一段时间。

这种方法叫预冷淬火法。

  

2、中断淬火法(双淬火介质淬火法) 

    该种方法是把加热到淬火温度的工件先在冷却能力强的淬火介质中冷却至接近Ms点,然后转入慢冷的淬火介质中冷却至室温,以达到不同淬火冷却温度区间,并有比较理想的淬火冷却速度.这样既保证了获得较高的硬度层和淬硬层深度,又可减少应力及防止发生淬火开裂。

一般用水作快冷淬火介质,用油或空气作慢冷淬火介质,但较少采用空气。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

对于各种工件很难确定其应在快冷介质中停留的时间,而对于同种工件,这时间也难控制。

在水中冷却时间过长,将使工件某些部分冷到马氏体点以下,发生马氏体转变,结果可能导致变形和开裂。

反之,如果在水中停留的时间不够,工件尚未冷却到低于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发生珠光体型转变,导致淬火硬度不足。

此外,还应考虑:

当工件自水中取出后,由于心部温度总是高于表面温度,若取出过早,心部储存的热量过多,将会阻止表面冷却,使表面温度回升,致使已淬成的马氏体回火,未转变的奥氏体发生珠光体或贝氏体转变。

由于迄今仍未找到兼有水、油优点的淬火介质,所以尽管这种方法在水中保持的时间较难确定和控制,但对只能在水中淬硬的碳素工具钢仍多采用此法。

当然,这就要求淬火操作者有足够熟炼的技术。

在水中停留时间为每5~6mm有效厚度约1秒钟。

   中断淬火法也可以另种方式进行,即把工件从奥氏体化温度直接淬入水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取出在空气中停留,由于心部热量的外传使表面又被加热回火,同时沿工件截面温差减小,然后再将工件淬入水中保持很短时间,再取出在空气中停留,如此往复数次,最后在油中或空气中冷却。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碳钢制的大型工件,以减少在水中淬火时的应力。

显然这种方法不能得到很高的硬度。

3、喷射淬火法

   这种方法就是向工件喷射水流的淬火方法。

水流可大可小,视所要求的淬火深度而定。

用这种方法淬火,不会在工件表面形成蒸汽膜,这样就能够保证得到比普通水中淬火更深的淬硬层。

为了消除因水流之间冷却能力不同所造成的冷却不均匀现象,水流应细密,最好同时工件上下运动或旋转.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局部淬火。

用于局部淬火时,因未经水冷的部分冷却较慢,为了避免已淬火部分受未淬火部分残留热量的影响,工件一旦全黑,立即将整个工件淬入水中或油中.

4、分级淬火法.

   把工件由奥氏体化温度淬入高于该种钢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的淬火介质中,在其中冷却直至工件各部分温度达到淬火介质的温度,然后缓冷至室温,发生马氏体转变.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热应力,而且由于马氏体转变前工件各部分温度已趋于匀匀,因而马氏体转变的不同时现象也减少。

分级淬火只适用于尺寸较小的工件。

对于较大的工件,由于冷却介质的温度较高,工件冷却较缓慢,因而很难达到其临界淬火速度。

某些临界淬火速度较小的合金钢没有必要采用此法,因为在油中淬火也不致于造成很大应力。

反之,若采用分级淬火来代替油淬,其生产效率并不能显著提高。

淬火介质的温度可高于或略低于马氏体点,当低于马氏体点时,由于温度比较低,冷却较剧烈,故可用于较大工件的淬火。

各种碳索工具钢和合金工具钢(Ms=200—250℃)淬火时,分级温度选择在250℃附近,但更经常选用120—150℃,甚至100℃。

分级温度选在低于Ms点,是否还谓之分级淬火,尚有待商榷。

因为一般分级淬火的概念是在分级温度等温后,取出缓冷时才发生马氏体转变,但在低于Ms点以下的温度等温后已发生了大量马氏体转变。

分极保持时间应短于在该分级温度下奥氏体等温分解的孕育期,但应尽量使工件外强度均匀。

   分级后处于奥氏体状态的工件,具有较大的塑性(相变超塑性),因而创造了进行工件的矫直和矫正的条件。

这对工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而高于Ms点分级温度的分级淬火,广泛地应用于工具制造业。

对碳钢来说,这种分级淬火适用于直径8—lOmm的工具。

   若分级淬火温度低于Ms点,因工件自淬火剂中取出时,已有一部分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上述奥氏体状态下的矫直就不能利用。

但这种方法用于尺寸较大的工件(碳钢工具可达10—15mm直径)时,不引起应力及淬火裂缝,故仍被广泛利用。

5、等温淬火法

   工件淬火加热后,若长期保持在下贝氏体转变区的温度,使之完成奥氏体的等温转变,获得下贝氏体组织,这种淬火称为等温淬火。

等温淬火与分级淬火的区别在于前者获得下贝氏体组织,进行等温淬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变形少、硬度较高并兼有良好韧性的工件。

因为下贝氏体的硬度较高而韧性又好,在等温淬火时冷却又较慢,贝氏体的比容也比较小,热应力、组织应力均很小,故形状变形和体积变形也较小。

等温淬火用的淬火介质与分级淬火相同。

等温温度主要由钢的C曲线及工件要求的组织性能而定。

等温温度越低,硬度越高,比容增大,体积变形也相应增加。

因此,调整等温温度可以改变淬火钢的机械性能和变形规律,一般认为在Mc~Ms点+30℃温度区间等温可获得良好的强度和韧性。

24.何谓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

它们各自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钢的淬透性——指钢材被淬透的能力,或者说钢的淬透性是指表征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的特性。

淬透性系指淬火时获得马氏体难易程度。

它主要和钢的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有关,或者说与钢的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有关,而淬硬性指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硬度,因此它主要和钢中含碳量有关。

淬透性影响因素

1、钢的化学成分

a)当加热温度低于Acm点时,含C量低于1%以下,随含碳量增加,临界冷却速度下降,淬透性提高,含C量高于1%时,则相反,当加热温度高于Ac3或Acm时,则随含碳量增加,临界冷却速度下降。

b)合金元素除Ti,Zr,和Co外所有元素提高淬透性。

2、奥氏体晶粒度

 奥氏体晶粒尺寸增大,淬透性提高。

3、奥氏体化温度

 提高奥氏体化温度,不仅使奥氏体晶粒粗大,促使碳化物及其它非金属夹杂物流入,并使奥氏体成分均匀化,提高过冷奥氏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淬透性。

4、第二相及其分布

 奥氏体中未溶的非金属夹杂物和碳化物的存在以及其大小和分布,影响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淬透性。

25.亚共折钢和过共折钢的淬火温度是如何确定的?

为什么?

对亚共析钢,一般选用淬火加热温度为Ac3+(30—50℃),过共析钢则为Ac1+(30—50℃)。

之所以这样确定,因为对亚共析钢来说,若加热温度低于Ac3,则加热状态为奥氏体与铁素体二相组成,淬火冷却后铁素体保存下来,使得零件淬火后硬度不均匀,强度和硬度降低。

比Ac3点高30—50℃的目的是为了使工件心部在规定加热时间保证达到Ac3点以上的温度,铁素体能完全溶解于奥氏体中,奥氏体成分比较均匀,而奥氏体晶粒又不致于粗大。

对过共析钢来说,淬火加热温度在Ac1~Ac3之间时,加热状态为细小奥氏体晶粒和未溶解碳化物,淬火后得到隐晶马氏体和均匀分布的球状碳物。

这种组织不仅有高的强度和硬度、高的耐磨性,而且也有较好的韧性。

如果淬火加热温度过高,碳化物溶解,奥氏体晶粒长大,淬火后得到片状马氏体(孪晶马氐体),其显微裂纹增加,脆性增大,淬火开裂倾向也增大。

由于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中含碳量增加,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钢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

高于Ac1点30—50℃的目的和亚共析钢类似,是为了保证工件各部分温度均高于Ac1。

26.回火温度与回火转变产物及性能有何规律?

(1)低温回火(指温度低于250℃的回火)低温回火一般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a)工、量具钢的回火

  一般工具、量具要求硬度高、耐磨,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此外,如滚动轴承,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求有高的接触疲劳强度,从而有高的使用寿命。

对这些工、量具和机器零件一般均用碳素工具钢或低合金工具钢制造,淬火后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其淬火组织主要为韧性极差的孪晶马氏体,有较大的淬火应力和较多的微裂纹,故应及时回火。

这类钢一般采用180—200℃的温度回火。

因为:

在200℃回火能使挛晶马氏体中过饱和固溶的碳原子沉淀析出弥散分布的ε碳化物,既可提高钢的韧性,又保持钢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在200℃回火大部分微裂纹已经焊合,可大大减轻工件脆裂倾向。

低温回火以后得到隐晶的回火马氏体及在其上分布的均匀细小的碳化物颗粒,硬度为HRC(61—65)。

对高碳轴承钢,例GCrl5、GSiMnV等钢通常采用155~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