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生命论.docx
《马克思主义认识生命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认识生命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认识生命论
第五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掌握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弄懂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主体和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客观性
●价值评价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揭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揭示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则,立足于实践,科学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探求真理、有效改造世界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导入】认识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关于具体事物的认识,而是对认识本身的认识,即对认识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周遭事物的感知,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家们对各自领域的专门研究,这些都是具体的认识活动,这些活动提供给我们的是关于具体事物的具体知识或认识。
针对这些知识或认识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关于外部事物的知识或认识是怎么得到的?
认识的基础是什么?
认识是如何进行的?
认识的对与错如何区分?
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就是认识论的任务,即认识论关注的是认识本身的问题,而认识的本质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也是人类认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的两种基本的对象性活动,前者是以物质方式指向对象,后者则是以观念的方式指向对象。
所以,实践和认识都包含着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主体和客体。
☆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之间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实践和认识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一定的中介,即两者相互作用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中介的性质和水平制约着实践和认识的性质和水平。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物质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思想和被思想的认识关系。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总之,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不同的认识论对此有不同的解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此问题上主张的是能动的反映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
在认识本质问题上,首先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则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则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因而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的原则:
一是认为物质世界独立于意识,认识是关于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二是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即认识能够提供物质世界的正确映象。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因而在认识论上坚持先验论的原则,把认识看作是不依赖物质世界、先于实践经验的活动。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阵营,它首先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虽然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但其内部又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所主张的反映论是消极直观反映论,其根本缺陷是:
一是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二是不懂得认识过程中的辩证法。
因此,这种反映论往往从狭隘的感觉和经验出发去理解认识的实质及其可能性,把认识看作是人被动接受对象刺激的活动,把认识的结果看作是关于对象的镜像式的机械反映。
这种消极直观反映论难以最终战胜唯心主义认识论,也难以摆脱不可知论的结局。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认识是在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内在因素和环节,所以认识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活动或心理活动,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反映活动,而且这种反映活动包含着诸多矛盾的因素,如主观与客观、感性和理性、理想和现实等等。
认识也正是靠这些矛盾来推动的,因而它表现为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过程。
所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主张,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由此可见,认识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摹写性;二是能动性。
认识的摹写性表现为:
一方面,认识作为反映离不开实践所提供的客体对象,客体的特征、属性和规律构成了认识的基本内容。
另一方面,反映所形成的映象、观念与客体属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性或相似性。
认识的能动性则表现为:
一是主体的反映不是对现实客体的机械再现,主观映象包含着主体对现实客体的提炼、加工和改造;二是主体通过联想和想象能创造出理想客体和全新的表象;三是主体能够透过现象抓住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同时还科学地揭示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而是一个逐渐深入和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充满了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从实践到认识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要经过两次质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这一飞跃是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形式完成的。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关于客体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即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依次递进的形式进行的。
△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客体的整体性质、内在联系即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种依次递进的形式进行的。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
(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互相渗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的极端,在实践中则会导致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需要一定条件,其中的基本条件有两个:
一是要深入实践,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二是要借助于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力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此外还有联想与想象、直觉与顿悟,以及认识主体的情趣、意志和机遇等非理性因素参与这一过程。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推进我们的认识。
⊙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或从理论到实践,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1.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要性
≒
(1)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解决实践所面临的问题,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实现其价值;
(2)理论与实际是否相符,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需通过实践检验,认识只有回归实践才能得以充实和完善。
⊙
2.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1)从实际出发,把一般性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2)制定方案,设定中间环节,把抽象理论落实为具体的行动步骤。
(3)理论要为实践的主体即群众所掌握。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的两次飞跃只是认识辩证运动的一个周期,而不是认识的全过程。
认识的全过程或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意味着认识的发展充满了反复性和无限性。
⊙
1.导致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根本原因
(1)主观方面的原因在于:
主体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其认识能力的发挥总是有限的,因而其认识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
(2)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于:
一是客体对象的本质是一个逐渐暴露过程,对本质的认识也应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二是认识所依赖的基础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特定实践的水平和规模是有限的,从中所获得的认识必然也是有限的。
所以,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不是一次或几次获得的,而是在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接近的。
2.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意义
≒
(1)认识是一种螺旋式的运动过程,也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其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但其间充满曲折和坎坷。
因此对认识(知识)我们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永不满足,学无止境;
(2)认识是随着实践的产生而产生,又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主观认识一定要与特定时空下的实际相符而不能相背,而且认识一定要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要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认识的目的是探求真理,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实践的目的则是在真理的指导下有效地改造世界,创造各种价值,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所以何为真理、何为价值、两者的关系如何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真理观和价值观。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
☆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在于它正确反映了客体对象真实面目,在于它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因此,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只取决于这种认识与客体的实际是否相符合。
2.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3.真理是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主观性的统一
真理不同于它所反映的客体对象本身。
作为认识范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并且是以语言、理论体系等形式来表达的,因而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所以,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
实用主义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把认识的真理性与认识的价值性混为一谈,把“真理”与“有用”相等同,从根本上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主观主义的真理观。
4.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就某一的客体而言,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相异、相对或相反的认识不能同时为真理。
真理不会因人而异。
≒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决定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客观内容又有两种矛盾的性质,即绝对性和相对性。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承认真理内容的矛盾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所包含的正确内容的无条件性和人类对这种正确内容把握的无限可能性。
具体地而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1)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2)就人类本性而言,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所包含的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或不完全性。
具体地而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1)真理正确反映的客体对象的范围是有限的和不完全的;
(2)真理对客体对象的正确反映的程度是有限的和不完全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两者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2)真理的相对性能够不断地向真理的绝对性转化,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
在真理问题上,不能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否则会走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矛盾源于人类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性,即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之间的矛盾。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就是在人类思维的非至上性被不断地打破和超越过程中实现的。
⊙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的区别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昭示我们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信真理最终总要战胜谬误,同时还要意识到:
我们拥有真理的时候,不能乱用真理。
☆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从本性上讲,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不是自明的,那么在现实中,我们如何确定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为真理,这就涉及到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和科学地回答。
◎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依靠一定的中介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通过比较来判定主观认识同客体的实际是否相符合,因此,这个中介不可能是主观思维本身,也不可能是单纯的客体,只能是实践。
2.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能够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东西。
这种直接现实性是抽象的理论和主观思维所缺乏的,因此唯有实践胜任检验真理标准。
当然,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实践检验的重要的、辅助性手段。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是具体的社会历史性活动,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有确定性一面,又有不确定性一面。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任何实践在水平和规模上都是有限的,对认识的真理性检验是不充分的,其检验的结果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
实践标准的矛盾性决定了实践对检验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
≒
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
人们在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以其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一)价值及其特性
1.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
≒
2.价值的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
(1)价值具有客观性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建立必须价以客体对象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为基础,客体的属性不同,由此产生的价值关系也不同。
价值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2)价值具有主体性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以主体的需求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离开主体的需求,客体就无所谓价值,主体的需求是衡量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基本尺度。
因此,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相对性,它依存于主体,主体不同、主体的需求不同,同一客体的价值也会有所不同。
(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即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也会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
(4)价值具有多维性
一般说,客体所具有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因此同一个客体对象与主体之间可以产生多方面的价值关系,客体的价值具有多维性。
不同的客体对象对主体有不同的意义,
⊙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关系和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2.价值评价的特点
(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知识性认识。
可见,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的功能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其功能有:
(1)价值评价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2)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它要求实践活动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3)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制约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2.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价值观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它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2)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3)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
◎
≒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辩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运用马克思主义制定革命策略,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
2.只有注重事实,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
3.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做到实事求是
4.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3.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
4.在当代中国,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我们要自觉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
(1)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必然王国是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3)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引下,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武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世界历史的大趋势,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
☆相关图片
☆恩格斯语: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荀子语: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两种认识路线图示
⊙柏拉图回忆说、莱布尼兹潜在天赋观念论
⊙洛克的白板说
☆马克思语:
“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
☆徐悲鸿画的马、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细胞学说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毛泽东语: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
⊙开普勒定律与第谷的天文观测
☆康德语:
“直观无概念则盲,概念无直观则空”
⊙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提问:
认识为何需要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探索过程
≒师生互动:
如何正确对待知识?
≒学生提问
⊙“猿案”大审判
☆列宁肖像、列宁语:
“有没有客观真理…”
≒互动: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与“有用就是真理”的提法有何区别?
≒提问:
如何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提问: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内涵有哪些?
☆列宁肖像、列宁语:
“当一个唯物主义者,…”
☆恩格斯肖像及恩格斯语:
“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
⊙人类对空间的认识:
从欧氏几何学到非欧几何学
≒提问:
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
从地心说、日心说到宇宙大爆炸理论
◎科学院院士论“法轮功”片段
☆列宁语:
“真理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多走一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
☆亚里士多德语: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视频片段
☆马克思语: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
⊙“宇宙大爆炸”的猜想与证明
≒回答学生疑难
⊙韩国科学家黄禹锡造假事件及其启示
◎三峡大坝——高峡平湖
≒讨论:
视频中修建三峡大坝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何在?
☆价值四特性示图
⊙矿渣的废弃与回收
⊙黄金的价值
≒讨论:
为什么对金钱的价值,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
◎《离开雷锋的日子》电影片断
≒讨论:
如何评判雷锋的人生价值?
≒提问:
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一致性?
⊙“大跃进”的教训
◎电视片《复兴之路》有关片断
☆孙中山肖像及其名言“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
≒提问:
何为自由?
≒回答学生疑难问题
本章内容小结
本章所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过程中的辩证法,因而是能动的反映论。
具体地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且把认识理解为一个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的发展过程。
在真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认为实践标准具有矛盾性,因而把真理和对真理的检验理解为一个辩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