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docx
《首师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师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师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人的性状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的很多特性是祖辈遗传下来的,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重要特性之一。
2.学生对周围人群进行调查,从众多的事实中寻找有关性状特征的共同规律。
3.进行科学资料查找、阅读,从中寻找对规律的解释。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的很多特性是祖辈遗传下来的。
初步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查找认识遗传学必要的相关知。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人的性状特征的图片,遗传方面的资料等。
(2)学生准备:
自己与家庭的照片,课前的调查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大家每天都在一起学习生活,你注意过每个同学的脸型和五官吗?
你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一样吗?
人群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脸型,五官的长相也不同。
人体各式各样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叫做性状。
二、提出问题
观察:
1.提出问题:
人的性状具体有什么不同?
2.通过观察,你都发现人的性状有哪些不同?
三、调查1
1.展开调查:
自己的性状和父母亲的性状有哪些不同和相同?
将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2.指导学生根据知道的各种性状特征画好调查表,并回家进行调查。
3.将你调查的结果与大家交流。
4.通过调查父母亲的性状你有什么发现?
四、调查2
1.看看父亲的性状有哪些和祖父母的相似。
还可以看看母亲的性状有哪些和外祖父母的相似。
2.将你这次调查的结果与大家交流。
3.通过这次调查,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五、思考
1.为什么有的性状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有,而父母亲没有?
为什么有的性状父母亲都有,而自己却没有?
2.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我们性状的相同和不同?
六、总结
1.通过大家广泛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人类的性状是通过基因由父母亲传递给下一代的。
2.播放关于人体遗传的录像资料来进行知识上的补充。
3.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感受或想法?
我们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以及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2.能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青少年身体发育的资料。
3.认识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人要经过8个生长发育期和两次生长发育高峰。
【教学难点】
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青少年身体发育的资料。
【教具准备】
有关人体生长发育的教学挂图、投影片、图片、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1.看到《人的生长发育》,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2.研讨:
给问题排序,说清理由。
二、学习新课
1.了解什么是生长发育及生长发育的原因。
(1)什么是生长发育?
指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解释生长发育。
(2)人为什么要生长发育?
指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解释人为什么要生长发育。
2.感知自己及同学是怎样生长发育的。
(1)收集证据。
(2)研讨:
组织学生就收集到的证据进行研讨。
(3)分析数据
指导学生整理、分析数据,绘制折线图,组织研讨。
3.了解影响人生长发育的因素。
(1)发现问题:
每个人的生长发育是不一样的。
(2)假设
为什么每个人的生长发育不一样?
(3)研讨1
影响人的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4)研讨2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了解人的生长发育是有不同阶段和生长高峰的。
三、总结
交流感受与想法:
结合今天的研究,组织学生谈谈各自的感受和想法。
四、布置作业
自己与异性的外在差别。
脑的保健
【教学目标】
1.知道脑是指挥人体各器官一切活动的“司令部”。
2.知道科学、合理用脑的方法。
3.爱护脑、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知道脑指挥人体器官的一切活动,是人体的“司令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脑的协调性、平衡能力和反应的测试活动中,了解脑的基本功能。
【教具准备】
(1)人体脑的模型;
(2)鸡、猪脑的标本;
(3)检测记忆能力的图片;
(4)反应尺、铅笔、计时器、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
(1)人在路上行走,听到后边有自行车铃声后,能立刻停住脚步。
(2)听到蚊子的声音,扬手就打。
提问:
人听到后边有自行车铃声,为什么能立刻停住脚步;人听到蚊子的声音,为什么能马上扬手就打。
这是怎么回事?
二、脑的形态和构造
观察脑的形态和构造
提问:
(1)人的脑在人体的什么位置?
(2)人的脑是什么样子的?
谈话:
脑在头骨的里面,脑包括大脑、小脑等部分。
人的大脑是最发达的,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表面有许多沟回。
三、大脑的功能
了解大脑的功能,左脑和右脑的功能
观察:
观察书中的图,半分钟后再合上,看看我们谁能描述出插图的内容。
总结:
大脑可以分为两个半球——左脑和右脑。
左脑掌管数学、科学、棋艺等和理解力有关的活动。
右脑掌管绘画、跳舞、音乐等和创造力有关的活动。
如果一个人在艺术方面的活动表现得很出色,就表示他的右脑比较发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人的脑是什么样子的?
大脑的功能是怎样的?
脑的协调性、平衡能力和反应
谈话: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一副强健的身躯,关键还要有发育良好的大脑,它是指挥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司令部”。
为了体会一下大脑的作用,我们来做两个小实验。
★实验一:
手拿反应尺,松手后看哪些同学能抓住纸条的最下端。
★实验二:
闭眼做单腿独立,看谁站立的时间长。
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
例如运动、思考、感觉等等。
二、脑的保健
脑的卫生保健
(1)谈话:
如果你连续几个小时看书、写作业,一直不休息。
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这是怎么回事?
如果经常这样,会有什么结果?
(2)谈话:
读书、写字主要是脑力活动。
识字、思考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
大脑长时间工作就会疲劳。
大脑疲劳的时候,人会感到头晕、头疼、头脑发木,严重时还会恶心。
如果经常这样,人就会生病。
(3)提问:
你知道怎样保护大脑吗?
(4)讲解:
保护大脑,必须注意用脑卫生,使大脑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不使大脑过于疲劳。
保护大脑要注意:
要保证睡眠时间。
睡眠时,大脑各部分可以得到全面的休息。
儿童少年的大脑还在发育阶段,容易疲劳,每天要保证9小时—10小时的睡眠,大脑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不要连续很长时间做同一种工作,而是交替地进行各种工作。
一天中交替进行各种工作,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使大脑的各个区域轮流得到休息。
例如我们每天上一节课后要休息10分钟;每天的数学、语文、音乐、体育等课程交替进行等。
要勤于思考,锻炼大脑。
三、布置作业
复习脑有什么作用?
人类的进化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认识人类的进化过程就是不断地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过程。
2.通过收集、阅读资料,尝试推力分析的思维过程。
3.关注一些和人类的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资料整理、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教学难点】
有理有据的比较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人类进化的资料、图片、挂图;
(2)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人类进化的典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观察1
说一说,下面这些动物中,与人最相近的动物是什么?
(出示猫。
狗。
黑猩猩的图片)
(如有争议,可引导学生从直立行走、思维和智商等方面逐一排除,筛选出与人最近的是黑猩猩。
)
2.观察2
比较人与猫。
狗。
黑猩猩等动物外部特征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出示各种动物身体的局部特征)。
(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动作体会四肢的不同功能,如:
抓拿物品,吃东西等)。
3.记录
人与猫、狗、黑猩猩等动物相似的外部特征(可包括身体结构、皮毛、五官、活动等)。
二、新课部分
1.研讨
讨论:
人类可能是由哪类动物进化来的?
(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分别汇报。
如:
第1组介绍南方古猿的发现;第2组介绍能人的知识;第3组介绍北京猿人;第4组介绍山顶洞人;第5组介绍其他资料……)
2.分析
出示古猿。
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的头像,讨论对人类进化的看法。
3.总结思考:
是哪些外部或内部因素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过程?
☆画一画:
试着画一画人类进化中的身体构造。
三、总结部分
小结:
经过人类的长期研究发现,人类祖先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特性是不断地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
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研究其他动物的进化知识。
幼苗与阳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植物对阳光的反映,使学生认识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植物生长有向光性。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对比观察、对比实验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信念教育。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有向光性,使学生认识植物生长与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对比观察、对比实验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准备4个花盆;两个能扣住幼苗的纸盒;正在发芽的种子若干粒;两个土豆、两个小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盒各一个。
(2)挂图(长春花、苔藓、蒲公英、玉簪等);学生提供的关于植物生长环境的照片若干张。
(3)有关植物幼苗生长的光盘、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盆绿豆苗)谈话:
绿豆苗在生长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
植物的生长和阳光有什么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幼苗和阳光。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A.指导学生研究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
1.谈话:
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1)为什么要准备两盆生长情况基本相同的绿豆苗?
(2)为什么一盆用纸盒罩住?
另一盆不用纸盒罩住?
(3)推想一下,两盆绿豆苗有什么不同?
4.讲解:
刚才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用两盆绿豆苗进行对比,在两盆绿豆苗的生长情况,浇水多少等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只有光照不同,才能比较出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5.布置实验,提出要求:
请你按照对比实验的方法,回家后进行实验,并把推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填写在书上。
B.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植物需要的光照不同
1.讨论:
植物都适合在阳光直射的地方生长吗?
2.指导学生看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
它们都生长在什么地方?
3.小结:
像苔藓。
玉簪等植物,一般生长在阳光稀少的森林里或者背阴的地方。
所以不同的植物需要的光照是不一样的。
C.指导学生设计植物生长和阳光有关系的实验
1.出示长了芽的土豆。
2.讲解:
土豆放时间长了容易长芽。
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土豆长芽与什么有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
4.布置实验任务:
三、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植物生长与阳光的关系,知道了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阳光,不同的植物需要的光照是不同的。
那么,植物的生长还与什么有关系呢?
请你自己再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一下植物生长还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按自己的实验方法试试。
猫头鹰和农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知道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会画一些简单的食物链。
2.初步建立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3.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通过研究农田间动植物的食物关系,知道自然界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学习记录动植物事物关系的过程中,建立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2.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平衡的教育。
【教学难点】
画动植物之间的食物链。
【教具准备】
搜集猫头鹰可以捕杀或猫头鹰不可以捕杀的资料、各种颜色的毛线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录像播放,学习农田里的食物链
1.谈话:
教师先为同学们放一段录像,同学们仔细观察,里面介绍了哪些动物和植物?
小动物们分别吃什么食物?
2.放录像。
3.学习农田里的食物链。
(1)说一说,写一写
提问:
你们能按顺序说出农田里的动植物“谁”被“谁”吃吗?
例如:
小麦——鼠——猫头鹰。
小组内说一说,边说边把它填写在课本51页书上。
(2)演一演
组内戴上动植物头饰,利用手拉手的形式表演它们之间“谁”被“谁”吃的食物关系。
(3)小结:
农田里的动植物之间具有食物联系,这种食物联系就像一条锁链一样,把各种动植物紧密地联系起来,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4)提问:
在这条食物链中,哪些自己能制造“食物”?
哪些吃植物?
哪些吃动物?
(5)小结:
食物链一般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二、学习食物网
1.出示复合式投影片
2.提问:
图中有哪些动植物?
3.讲解:
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将11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箭头表示出来。
注意:
每条食物链必须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4.小组边讨论边在报告单上连食物网。
5.学生汇报,教师利用复合式投影一条条演示。
6.看投影小结:
在农田里有许多动植物,由于一种动植物可能会与多种动植物有食物联系,使得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网状,人们把这种网状联系叫做食物网。
在自然界里有很多的生物群落,如池塘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沼泽生物群落等,它们之间会形成许多条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之间纵横交错,相互联系,交织成一个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7.作业:
课下同学们要对你身边的动植物进行调查,写出多条食物链,绘成食物网,看谁画的食物网对。
【第二课时】
一、辩论赛
1.谈话: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有关猫头鹰的资料,下面我们开一个辩论会,辩题是:
捕杀猫头鹰。
甲方:
猫头鹰可以捕杀。
乙方:
猫头鹰不可以捕杀。
可下搜集甲方资料的同学做在北面两组,搜集乙方资料的同学做在南面两组。
2.学生辩论活动。
3.教师针对辩论理由是否充分进行小结。
4.提问:
如果猫头鹰少了,老鼠多了,农田就会被破坏了。
5.小结:
如果猫头鹰少了,老鼠多了,农田就会被破坏了。
二、演示食物网游戏
1.教师讲要求:
(1)两小组并一大组约8人,戴上动植物头饰表演;
(2)从佩戴小麦、玉米和杂草头饰的同学开始拉毛线绳;
(3)按谁被谁吃的关系拉毛线绳;
(4)观察同学拉的毛线绳变成了什么样。
2.学生到操场上做此游戏。
3.同学思考:
(1)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是怎样的?
(2)如果在食物中蛙、猫头鹰等动物灭绝了,这个网会怎样?
三、小结
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动植物,每一种生物都有它的生存价值,我们不应该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更不应该捕杀、伤害它们。
四、布置作业:
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树木与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常见的保护树木的方法。
2.通过调查和研究,激发学生主动研究植物和亲近植物的兴趣以及关心和爱护植物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让学生通过做计划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认真。
细致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认识树木和生活在它周围的动植物以及人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根据“树木调查表”的相关内容研究树木和人类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调查表,保护树木和毁坏树木的录像片,实物投影仪。
2.学生准备:
选择一棵你喜欢的树,认真观察这棵树(生长地。
生长情况、树上和它的周围生活着哪些植物、树周围的环境);搜集和树木相关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课前请同学们对你喜欢的一棵树进行了观察。
2.学生汇报。
3.提问:
你们猜到今天咱们要一起研究什么吗?
4.讲述: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树木和人”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新课
1.调查这棵树上及周围有哪些动植物?
(1)谈话:
想要知道树木和人之间的联系,我们就要先了解树木。
今天,我们就开展一次调查树木的实践活动,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观察研究。
选一棵你喜欢的树木做调查,看看在树上和它的周围生活着哪些动植物,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活动。
(3)学生填写调查记录表。
(详见附表)
(4)学生汇报,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调查表。
(5)教师小结:
对学生调查情况进行总结。
2.学生观察周围的树木是否受到威胁。
(1)谈话: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生长着许多的树木,有的树木长得枝叶繁茂,有些树木的生长受到了威胁。
(2)播放录像:
有虫害和人类的破坏。
(3)学生讨论:
这些树木受到了哪些威胁?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学生认识保护树木的方法。
(1)谈话:
为了使树木免受威胁,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
(2)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播放录像:
保护树木的方法。
(5)教师小结: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树木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4.活动:
认领一棵树,献出一份爱。
(1)谈话:
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的关爱,有了这些爱你们才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树木也需要关爱才能长得茁壮。
今天,我们搞个活动“认领一棵树,献一份爱心”。
(2)学生认领树木,做这棵树木的简介(名称、特征、用途、产地等)。
(3)分组活动:
讨论:
为认领的树建立一份怎样的档案?
制定一个什么样的保护计划?
小组进行讨论制定计划。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宣布拟定的计划。
评价:
你们认为哪组的发言好?
教师小结:
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复习巩固
1.提问:
你们知道树木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没有了树木又会造成什么危害吗?
2.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了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都应该来关系它。
爱护它。
四、布置作业:
如果有兴趣,可以每个季节给你认领的这棵树画个像或拍张照留影。
在每次画像或拍照的时候,你总要站在同一个位置上。
制作生物生存环境的模型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生物生存环境的模型,进一步了解和感受生物与生物的关系。
2.训练学生设计生物模型和动手制作生物模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进行较长期观察的毅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制作生物生存环境的模型,进一步了解和感受生物与生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进行较长期观察的毅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观察图片里呈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有哪些小动物?
有哪些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谈话:
以蝗虫为例,分析蝗虫与它的成长环境中的其他生物之间关系。
(蝗虫吃植物,植物为蝗虫提供了栖息、产卵、藏匿的地方。
)
2.谈话:
以水稻为例,分析水稻与它的生存环境之间关系。
土壤支撑着稻子,使稻子在土壤里治理生长并因受着土壤里面的水分和溶于水的养分,稻子通过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养料来。
稻子的根使土壤不易流失,并能保护住土壤里的一部分水分。
同学们你们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哪些认识?
3.学生小组讨论
(生物需要一定的栖息环境。
在这个栖息环境中,他们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都有着身份密切的联系。
)
4.调查研究活动
师:
认识蟋蟀这种小动物吗?
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它又与它的生活环境的各个因素有什么联系?
三、检查之前布置的作业
查阅蟋蟀的资料。
四、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环境的模型
先设计蟋蟀的生存模型,做模型放在课下。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认识,为了进一步认识蟋蟀的生活习性和与它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还设计了蟋蟀的生存模型,只有先设计出你心目中的蟋蟀的生存模型,才能制作出来。
课下多观察。
完善设计,制作蟋蟀的生存模型。
作业:
制作蟋蟀的生存模型。
植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2.自主设计观察蚕豆向性运动的实验。
3.能够观察身边植物的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4.发展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5.能够归纳概括植物的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特点,发展归纳概括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自主设计观察蚕豆向性运动的实验,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2.发展归纳概括思维的能力。
【教学难点】
植物为什么会有感性与向性。
【教具准备】
(1)小组实验材料:
蚕豆、大口塑料瓶、吸水性较好的纸。
(2)盆栽的酢浆草。
【教学过程】
一、第一部分是关于植物的向性运动
从问题开始:
“植物会运动吗?
”
观察蚕豆发芽后,根和茎怎样生长的?
你认为这是怎么回事?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交流:
植物的根总是向地生长,茎总是背地生长,这种现象叫做向重力性。
二、了解植物的向光性
1.观察向日葵还没有成熟的花盘,怎样随着太阳转动?
2.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向光性。
没有成熟的向日葵的花盘,在白天的阳光下,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向日葵的茎也会随着转动,从而使花盘总是朝着太阳方向转动。
植物的枝叶和花总是向着光照的方向伸展生长,这种现象称为向光性。
3.观察课文猪笼草、葡萄和牵牛花这三幅图。
4.讲解:
描述了这3种植物的向触性现象。
(1)有的猪笼草叶子基部宽大,中部呈细长的卷须状,可以攀援在别的物体上;猪笼草的端部为捕虫囊,上面有一个半开的盖子,当虫子落人囊内,盖子就关闭。
(2)葡萄等有卷须的植物,当卷须触到竹竿、绳索等物体时,就能很快的攀援上去。
(3)牵牛花没有卷须,茎柔软不能直立,当茎遇到竹竿、篱笆等物体时,就会将茎缠绕在这些物体上。
这些现象说明,植物的某一部分碰到外界的物体时,能发生向性反映运动,称为向触性。
植物因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向重力性、向光性、向触性等定向的反应运动叫做向性运动。
向重力性是植物的根和茎对重力刺激发生的定向运动。
向触性是植物的某一部分碰到外界物体时产生的定向运动。
三、植物的感性运动
1.观察酢浆草的小叶在傍晚和夜晚是怎样的,与白天有什么不同?
2.酢浆草的小叶傍晚和夜晚都会合拢,白天又会重新展开,植物的这种运动称为感夜运动。
许多植物的叶片和花都有感夜运动。
例如:
落花生的小叶也是夜晚合拢,白天展开;睡莲的花瓣在夕阳下会慢慢合拢,早晨太阳升起后花瓣会慢慢再开放;蒲公英的花序白天开放、夜间闭合。
3.一触动含羞草,小叶就会闭合起来,震动强烈时,整个复叶会下垂,这种现象叫感震运动。
4.郁金香的花朵在气温较高时会开放,在气温较低时会闭合,这种现象叫感温运动。
植物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引起与刺激方向无关的运动,
5.感夜运动、感震运动、感温运动等,这类现象叫做植物的感性运动。
四、植物的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讲植物的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都是植物的运动方式,对其生存和繁殖有着重大的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植物的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对其生存和繁殖有着什么意义?
(1)植物的向重力性:
根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器官,因此根的正向重力性有利于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满足植物体的需要;茎具有负向重力性,有利于在地上展开枝叶,进行光合作用。
(2)植物的向光性:
向日葵的花盘随太阳方向移动有利于花盘吸收阳光的热量,使花盘成为一个舒适的场所,利于引诱昆虫前来传粉,利于种子的形成。
在暗处生长的植物,枝叶总向有光的地方伸展,有利于叶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3)植物的向触性:
有的植物的向触性有利于展开枝叶,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有的植物的向触性利于捕食昆虫,补充因土壤缺少氮肥造成的养分不足。
(4)具有感夜运动的植物生长迅速,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