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9900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7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重山·端午①

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②。

空惆怅③,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释:

①《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

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遭逢乱世","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

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②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

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③惆怅:

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楚辞·九辩》: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

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B.作者"空惆怅"是因无人解,"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C.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D.此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

2.该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

2.作者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解析】

1.B错误,“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

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无人解”等诗句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

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表现其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诗的结尾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写出这两句诗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

1.D

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错误。

诗歌最后两句不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一定要登顶,俯视天下。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意思为“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故可以衍生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

3.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画,说说哪幅图画更符合本首诗歌所展现出内容,并说明理由。

(请把下面两个图片放到一行)

图一

图二

2.“夕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或表羁旅之思,或抒迟暮之怀,或表惜别之意。

下列诗句中,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样,借夕阳表达羁旅之思的一项是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3.诗词中有许多思乡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图一。

理由:

图一描绘了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

黄昏时一群乌鸦正好回巢,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附近坐落着几处人家。

一匹瘦马上驮着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景象。

与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情感是一致。

图二中马肥,树茂,这些与原诗句意不符,而且第二幅中的人显得不如第一幅中的人看上去有劳顿之苦。

2.A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写有关思乡的诗句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所描绘画面的理解。

应先抓住相关诗句中写景或物的字词,然后从整体上分析诗句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的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景象,表达的是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情感;识读图片应抓住图片中的关键景物,并能从整体上感受画面意境,从中寻找诗画的关联。

图一中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黄昏时一群乌鸦正好回巢等表现的意境正好与这种景象相符。

而图二描绘了一幅马肥,树茂的景象,画中的人也显不出劳顿之苦,与诗句景象不符,故选图一。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A句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望着烟雾迷蒙的江面,不由得使人愁绪顿生。

表达夕阳下游子的羁旅之思;B句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抒迟暮之怀;C句意思是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表惜别之意。

故选A。

3.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抓住主题内容“思乡”,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

如“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4.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李白乘舟渡江从遥远的荆门外,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B.颔联写高山随着平野渐渐隐去,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C.颈联写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D.尾联写作者还是更怜惜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作者的万里行舟。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随平野尽”,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B.“江入大荒流”,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D.颔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在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远景与近景。

3.对这首诗主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B.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C.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D.沈德潜说:

“作故乡亲友思千里之外人,愈有意味”。

高适《除夜作》,也写到“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故乡今夜思千里”,因自己思乡而想象家里人思己,从对方入手来写自己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

“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因思乡而愁,却说家人哀愁之中又是一年。

这与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不同的。

【答案】

1.C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项错误,应该是来到遥远的荆门,而不是从遥远的荆门出发;B项错误,是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而不是山和平野渐渐隐去;C项正确;D项错误,怜:

怜爱。

不能说成怜惜,没有可惜之意,应该是爱恋,怜爱。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项错误,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长江的近景与远景,而不是远景与近景。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D项错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以理解为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所以,这种借他物而言己情的手法与“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中所用的手法是一样的。

故选D。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

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

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2.考查诗句中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

“兴”指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这是大声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

6.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阕一个“_______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影和如虹的气势。

2.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作简要赏析。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

1.卷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

1.考查对诗句中关键字眼的提取能力。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千骑卷平冈”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所以可提取“卷”作为答案。

2.赏析诗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

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

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

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节:

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

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

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这种表现方法我们称之为用典,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

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考查结句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7.阅读宋代梅尧臣的《春寒①》,完成后面小题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

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

②“青帘”指酒旗。

1.请你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2.请你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本诗内容,分析标题中“寒”的原因。

【答案】

1.颔联运用了对偶、情景交融、一语双关等手法(1分,三种手法答出一种即可),描写了初春时节春寒料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凄冷。

2.“寒”的原因:

①初春的阴沉沉的天气感到寒冷;②自然界的风雨让诗人感到寒冷;③作者体弱多病,毫无游兴而感到寒冷;④作者政治处境进入人生低潮;⑤妻子和次子又亡,让作者感到寒冷

【解析】

1.赏析诗句。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两句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

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

其中“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来。

表现了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状态。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读懂诗句大意,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注释)解读。

如中间两联,写到了自然界的寒冷:

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

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

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

同时要结合注释中“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的背景介绍。

即可归纳出答案:

阴沉沉的天气,自然界的风雨,体弱多病的身体,政治处境的低潮,妻子和次子又亡。

这种种因素,哪能不让人感到寒冷?

8.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㶚上①秋居

马戴

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

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画面。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

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

请简要概述。

【答案】

1.秋夜一片寂静,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似在低声哭泣,寒夜已至,漂泊的诗人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例一:

重读“空”,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

例二:

重读“滴”,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声响来衬托秋夜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落叶”“树”“寒灯”“夜”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选择重读的字,合理阐述选择重读字的理由即可。

如,重读“孤”,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释)①翻:

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

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答案】

1.偶城阙

2.【示例1】我赞同。

能在京城与故人像在江南一样聚会,却令人怀疑是梦中相逢。

由此可见相遇不易,衬托出离家在外的凄苦心境,确实伤感多于惊喜。

【示例2】我不赞同。

今日的相逢,恍如往日的聚会,疑在梦中。

一个“疑”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在异乡与故人相会似信非信的惊喜之情。

【示例3】我赞同。

与故人偶集固然有一些惊喜,但客舍外秋风惊动枝头栖宿的乌鹊,寒虫在挂满露珠的草从中悲鸣,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异乡游子的漂泊之苦、思乡之切。

【示例4】我赞同。

漂泊在外的人但愿长醉不醒,相互挽留怕听报晓的钟声,因为酒配之后,钟声响起,就意味着分别,初时的欢愉又将变成长久的苦楚,更添伤感之情。

【解析】

1.此诗正写于作者江南入幕期间结果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于江南某旅店之中,偶然遇见离别多年的同乡旧识,不觉满怀惊喜;但是相逢苦短,天亮又将分别,却不知下一次相会将在何时何地,这引起了诗人的满腹惆怅。

偶集:

偶然与同乡聚会。

城阙(què):

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标题中“偶”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城阙”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

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

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

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

“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

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

颈联和尾联伤别离。

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

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

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

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

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据此理解作答,赞同与不赞同均可。

10.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的上片描述出猎情况,下片抒发情感,语言风格粗犷、豪放。

B.词作以“狂”字开篇,奠定作品感情基调,展现词人的不羁姿态。

C.“千骑卷平冈”描绘了一副千骑奔驰腾空越野的恢弘壮阔的画面。

D.下片引用冯唐获罪遭遣的典故,表达了人生易老壮志未酬的感慨。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抒发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冯唐获罪遭遣的典故”错误。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的意思是: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情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此句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

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对诗中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2.简要说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答案】

1.D

2.示例: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亲近。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的“无为”是“无须、不必”。

“歧路”指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儿女”指青年男女。

“沾巾”指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句子的意思是:

请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多情的少年男女伤心地痛哭,彼此泪落沾衣呀。

据此,答案为D。

2.试题分析:

考查对句意的理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中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2.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有人说,结尾句中的“不”应该改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