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9806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期中试题.docx

《高三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期中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期中试题.docx

高三期中试题

2015-2016学年高三期中考试试题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1.《新唐书》记载:

“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

“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易错提示:

市坊制度易出错

B [题干反映唐朝坊市门按时开闭,而宋代则“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说明宋代坊市界限打破,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

2.“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易错提示:

重农抑商政策易出错

C [据题干材料“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的信息,说明C项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政策曾经在中国古代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故排除D项。

]

3.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选A。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无直接关系,故B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发展,故C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发展无直接关系,故D错误。

4.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政府改变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

例如:

1846年废除了对贵族有利的《谷物法》,1854年废除《航海条例》等。

改变这些政策 (  )

A.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B.大大便利了英国向世界输出资本

C.表明英国对经济的管制全面加强

D.提升了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

【解析】选D。

这些政策是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的结果,因果关系颠倒,故A错误;大量“输出资本”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1832年”“1854年”不符,故B错误;不是“管制全面加强”,而是放松,故C错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更有利于“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故D正确。

【加固训练】

5.经济学家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其中某个阶段的特征是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铁路运输业。

这一阶段 (  )

A.德国兴起了宗教改革

B.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C.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建立

D.英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选D。

从“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铁路运输业”,可知是指由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转变的工业革命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英国逐渐成为了世界工厂,故D正确。

6.下面是某一时期英国的对外贸易示意图,该示意图 (  )

A.表明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

B.反映了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时的外贸特征

C.表明英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D.反映了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外贸状况

【解析】选B。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确立是在18世纪中期,材料体现的英国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是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之后,故A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与材料相符,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英国进出口贸易额的比较,故C错误;生产工业制成品是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4.史学界曾7.有人对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作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绘制出下列统计图表。

我们由此统计表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迅速

B.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力雄厚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成长

D.自然经济已经退出了中国经济舞台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知,“外国人办”及“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实力较强,商办实力相对较弱。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排挤而艰难成长。

7.“这种不是来自古典时代的商人,也不是来自买办和洋务前辈。

……他们是用企业来作为实现自己社会政治理想的工具。

”材料描述的是(  )

A.收回利权B.实业救国

C.戊戌变法D.清末新政

【解析】 从“用企业来作为实现自己社会政治理想的工具”可知是用企业来实现政治目标,B正确;“收回利权”题干没有涉及,故A错误;“戊戌变法”是政治改革,与题意不符,C错误;清末新政有兴办工商业的内容,但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想政治,D错误。

【答案】 B

【拓展延伸】实业救国的进步性

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对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

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8.荣氏企业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企业。

1912年后,荣氏企业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促成荣氏企业在这一时期发展的因素有(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略物资的需求

②国民政府大力支持

③企业自身管理有方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12~1915年”,②错误;1912~1915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战争对面粉、棉纺织品等需求量激增,①正确;由题目中的信息“荣氏企业……不失时机……抓质量、创名牌”可知③正确;由题目中的信息“抵制日货爱用国货”可知④正确,故选A。

【答案】 A

13.(2015·湖南株洲质检

(一))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下列对这一决定的解读错误的是(  )

A.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是当今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变更了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

D.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解析]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是变更了农村土地的使用方式,而非土地所有权,因为农村土地仍属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4.(2015·浙江温州四校联考)英国《金融时报》报道:

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这为企业创业提供了机遇,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9.(2016·广东茂名一模·16)近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

“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近代上海引领全国时尚

B.近代上海时尚变化快

C.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

D.近代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的社会生活

D [这首近代上海的歌谣意思是,上海潮流更新换代很快,乡下小姑娘好不容易学到了,却已经不再流行了。

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引领全国时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小姑娘学到的时候,潮流已经变了,说明变化快,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乡下小姑娘拼命学上海样,说明城乡差距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歌谣并未讽刺所有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

10.假如你生活在中国近代,那么你可以(  )

①乘火车去外地经商 ②发电报与亲友联系 ③用互联网下载电影《歌女红牡丹》 ④到《申报》上登载广告 ⑤喝着咖啡浏览《光明日报》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

C.①②④D.②③④⑤

C [结合史实可知,火车和电报是分别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近代时期随着西方经济文化入侵,火车和电报传入中国,故①②正确;《歌女红牡丹》虽已上演,但1949年前互联网还没有出现,故③错误;《申报》是1872年在上海创刊,故④正确;《光明日报》是新中国创办的报纸,故⑤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

11.1933年,罗斯福说:

“打起仗来,如果进行夜袭,士兵们都在肩上带上耀眼的标志,免得误伤自己人。

根据这个原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________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

”材料中的“________”处应填上(  )

A.全国复兴运动B.减耕减产

C.公共工程建设D.失业保险

解析:

选A。

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行动对参加全国复兴运动的企业实行国家干预,与材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________的人”相符,故A项正确;B项是国家调整农业的措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两项是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是对失业和弱势群体的救济和福利,与材料中“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________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不符,故C、D项错误。

12.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

(图中文字为:

WorkPaysAmerica)它反映了政府(  )

A.大规模直接救济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解析:

选D。

宣传画反映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以工代赈的内容,通过兴办一些公共工程,给予人们工作的机会,代替直接的救济,故D项正确。

英文“WorkPaysAmerica”意思是美国的工作报酬,不属于直接救济,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企业公平竞争方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减耕减产补贴农业是农业方面的措施,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13.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

在“二战”后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  )

A.国家干预经济B.人民资本主义

C.经营者革命D.新知识经济

解析:

选A。

依据材料“‘二战’后年代里”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人民资本主义是缓和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是纠正其经济安全问题,故B项错误;经营者革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是为了保障经济安全问题,故C项错误;新知识经济侧重于高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4.有学者说,在现代化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当非西方国家仍在为实行现代化而伤透脑筋,西方国家则似乎已出现超越现代化的新动向”。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阶段“新动向”的是(  )

A.工业生产比例显著降低

B.西方优势地位完全确立

C.社会生活世俗化城市化

D.现代经济模式趋于定型

解析:

选A。

材料所提西方国家的新动向是相对于原来的西方工业化而言的,二战后信息产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使工业生产比例降低,故A项正确;西方优势地位完全确立是近代早已确定的事情,故B项错误;社会生活世俗化城市化和现代经济模式趋于定型都属于原有的现代化模式,故C、D项错误。

15.1945年7月,艾德礼政府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政策,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

从1945年到1951年,约占国民经济部门的20%实现国有化。

1974年3月,威尔逊工党政府在英国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到1979年,英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5%,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8.1%。

然而,两次国有化导致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等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被世人称为“英国病”。

“英国病”的主要病因是(  )

A.英国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较少

B.二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作用减弱

D.英国实行国有化违背了历史潮流

解析:

选C。

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持续了4年之久,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两次国有化“导致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等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故B项错误;国有化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减弱,故C项正确;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政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故D项错误。

16.下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关于此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

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

A.国家投资侧重点的差异

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解析】选A。

仔细分析图示可知,1949年到1957年我国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点发展重工业,故A正确。

17.1953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

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意在强调 (  )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

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选A。

根据“国有制扩大……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可知,毛泽东强调要将国有制扩大,要将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从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故A正确。

【拓展延伸】过渡时期总路线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比较

(1)前者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后者的实质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前者指导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指导过渡到社会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18.观察下图,这一材料 (  )

A.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表明股票投资的理念得到人们认可

C.说明中国开始组建合作性金融组织

D.反映国家对手工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解析】选D。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图片“1953年”不符,故A错误;据材料“装订生产合作社发给社员的股金证”只是内部社员的,不能充分表明人们认可“股票投资”,故B错误;生产合作社不能表明是“合作性金融组织”,故C错误;三大改造中,手工业者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与“装订合作社”相符,故D正确。

19.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这里的“退到国家资本主义”是指(  )

A.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

B.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

C.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

D.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国民经济

【解析】 依据材料“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信息可知,苏俄为了摆脱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即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20.“我(赫鲁晓夫)还记得那段时间,在经济崩溃和大饥荒之后,城市忽然恢复了生机,涌现出了各种产品,价格开始回落。

这当然是一种退却,但它却帮助我们从国内战争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积蓄了力量。

”下列对“积蓄了力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使俄国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B.为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C.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D.为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临时经济政策,并没切实的落实,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因斯大林上台而逐渐被取消,故B项错误;由材料“它却帮助我们从国内战争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积蓄了力量”可知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有助于恢复苏俄经济,为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军事强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故D项错误。

【答案】 C

21.“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苏(俄)联的一项经济政策是(  )

A.余粮征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D.义务交售制

【解析】 余粮征集制是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农民在交纳固定的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符合题干材料,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义务交售制与题干材料“保证农民”“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2016·郑州质检)“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据此苏维埃俄国决定(  )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

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解析】 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题中“商业正是……‘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相符,故B项正确;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发展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B

23.1927年苏联粮食获得丰产,但国家收购到的粮食较前一年下降了1.28亿普特,导致该年苏联粮食出口量从1.53亿普特骤降到0.27亿普特,这对依靠粮食出口获得外汇从而购买设备建设工业的苏联来说是致命的。

为此苏联推行(  )

A.农业集体化B.余粮征集制

C.固定粮食税D.重工业优先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苏联在粮食获得丰产的前提下国家的收购却大大减少,出口量也大大减少,出现了粮食危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做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故A项正确;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在1921年就被粮食税取代了,故B项错误;1921年苏联开始推行固定的粮食税,不是在1927年之后,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中粮食问题,推行的措施是关于农业方面的而不是工业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

24.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

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

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解析】 A项属于经济手段,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要目的,错误;材料中“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异地流动”说明苏联希望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生产,故B项正确;C项不是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主要目的,错误;D项不是以限制农民为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25.作为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和“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促进了地区贸易增长和增加了直接投资、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强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受益明显、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等。

关于该组织说法错误的是(  )

A.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升级而建立

B.没有超越国家的权力机构

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D.它的成立推动了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D

[解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说明是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升级而建立的,故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强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受益明显”说明没有超越国家的权力机构,B项不符合题意。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范围不断扩大”说明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显示该组织属于经济组织,对世界格局多极化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26.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相继成立,这些组织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A.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B.有利于形成多极化世界格局

C.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D.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积极影响。

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多极化世界格局,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本题选D项。

 

16.(2015·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

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