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企业竞争力分析毕业设计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9198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8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企业竞争力分析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企业竞争力分析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企业竞争力分析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企业竞争力分析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企业竞争力分析毕业设计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企业竞争力分析毕业设计论文.docx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企业竞争力分析毕业设计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企业竞争力分析毕业设计论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企业竞争力分析毕业设计论文.docx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企业竞争力分析毕业设计论文

分类号_________编号___________

UDC_________密级___________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华酷联”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作者姓名赵蓉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吴永强副教授

二级学院及专业名称航空运输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

提交日期2014年6月6日答辩日期2014年6月9日

答辩委员会主任评阅人

2014年6月6日

 

“中华酷联”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学生:

赵蓉指导老师:

吴永强

 

摘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集成度的提高,整个电子行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本文基于国内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国内手机制造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评价。

为了改进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模型的精确度和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形成权重分配偏差,本文将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建立起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

模型首先从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组织协调能力、计划调控能力等5个方面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可持续性,然后综合企业在这5个方面的表现形成对中华酷联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建议。

论文研究认为企业只有统筹兼顾各方面因素才能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

手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熵值法

 

 

ResearchonEvaluationof“ZhongHuaKuLian”

CoreCompetenceofEnterprise

Candidate:

ZhaoRongSupervisor:

WuYongQiang

 

Abstract

Withtheincreasingdevelopmentoftechnologyandintegration,themarketoftheelectronicsindustryiscompletelycompetitive.Mypaperbasedonthe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resultsofevaluationofcorecompetenceofenterpriseandusethegreyrelationalanalysison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themanufacturemobil-phoneIndustry.Inordertoimprovetheaccuracyandpersonalfactorcausedtheweightdeviation,mypapercombinestheentropymethodandgreyrelationalanalysistoestablishtheentropymethodandgreyrelationalanalysismodel.Themodelfirstfromhumanresource,technicalinnovation,intellectualproperty,abilitytoorganizeandcoordinate,theabilityofplanningcontrolevaluatetheprofitabilityandthesustainability.Thancombinetheirperfoemancetoevaluatethecorecompetenceandgiventhehomologousimprovedsusgestion.Thesisresearchconcludthatthecorecompetenceofenterpriseonlyoverallconsiderationeveryfactortorealizetheascension.

KeyWords:

MobilePhoneManufacturing;CoreCompetence;GreyRelationalDegree;EntropyMethord

 

目录

1绪论1

1.1选题背景1

1.2选题目的及意义1

1.3研究思路2

2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概述2

2.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2

2.2核心竞争力的特征3

2.3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3

2.4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4

2.4.1国内研究现状4

2.4.2国外研究现状5

3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6

3.1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6

3.1.1国内相关研究7

3.1.2国外相关研究9

3.2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10

3.2.1获利能力指标10

3.2.2可持续性指标10

4基于灰色关联度熵值法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11

4.1模型相关的定义11

4.1.1灰色关联度的定义11

4.1.2熵值法定义11

4.2灰色关联度熵值法评价模型12

4.2.1灰色关联度计算过程12

4.2.2基于熵值法的权重计算14

5“中华酷联”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14

5.1“中华酷联”的背景介绍14

5.2“中华酷联”的核心竞争力评价15

5.3“中华酷联”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建议23

6结论和建议24

6.1研究的成果24

6.2存在的问题24

致谢24

参考文献26

1绪论

1.1选题背景

目前手机市场逐步以智能手机为主。

智能手机市场,国外品牌手机仍然是主流,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受技术、成本等因素制约,仍然大幅落后于国外企业。

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不易甚至是无法模仿的,具有使企业能够持续赢利的能力,对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具有决定性意义。

而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身立命的法宝,发掘并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的必修课。

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

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也都关注与此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2选题目的及意义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过程,而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已然成为当前及未来的显著特征。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我国手机产业也抓住了全球IT产业分工和跨国转移的机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了从新型产业到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跨越。

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移动通讯市场,手机作为现代最基本的通讯工具已日益普及。

 

据国家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移动通信收入占电信业总收入的60%以上,全国手机用户净增10613.8万户,达到74738.4万户。

当前,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已成为全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引擎和主导力量,其中手机出口占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的6%,仅次于笔记本电脑,位列第二位,因此,扩大手机出口对信息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解决就业问题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前我国手机出口产量占据了全球50%的份额,但其中大部分出口仍然是由外资品牌贡献,且大多属于加工贸易。

 

因此,我国的手机产业发展整体态势并不乐观,研发实力较弱、产业链核心技术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够等等,构成了我国手机产业发展的弊端。

国内手机生产商加快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国产低价智能手机获得海外电信运营商青睐。

近年来,在国内市场份额被“洋品牌”严重打压之下,号称“中华酷联”的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等先后开启了由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原始设备制造商)、ODM(OriginalDesign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向OBM(OriginalBrandManufacturer,原始品牌生产商)的转变,积极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

特别是随着Andriod手机操作系统的普及和手机芯片成本的降低,中兴、华为、联想等国内厂商加快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无论是与全球顶尖运营商合作,还是新兴市场的开拓,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据IDC数据显示,中兴通讯智能产品向中高端转化,中兴对中美欧日四大市场智能终端发货量占70%以上,高端布局持续优化;华为2012年采用自有品牌的手机出货量达到85%,华为2013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6000万部,增长率超过300% 。

因此,本文以分析华为,联想,中兴,酷派四个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观察其核心竞争力相对强弱,为中国的手机产业提供了发展思路和对策,便于促进行业的整体向前发展,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对于提升我国手机产业竞争力,促进我国手机出口的进一步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3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概念,为论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在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上对获利能力和可持续性建立二维评价空间,依据科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华为企业灰色关联度对其核心竞争力大小进行评价,并定位于二维评价空间即评价其核心竞争力相对强弱。

为手机企业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最后,对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也提出本文研究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概述

2.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所谓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

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最早提出是在1963年,而真正大规模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来的。

文中提到:

“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和技能。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2.2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分析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体系提供依据。

(1)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在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需求方面能够做出显著贡献,从而创造出独特的用户价值;核心竞争力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价值,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不可模仿性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其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逐渐积累起来的,还融合了企业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企业内质,它是在企业演进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

因此具有鲜明的企业个性。

正是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独特性才使得其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

(3)持续性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多种技术、技能、管理能力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能力体,单项技能、技术的强大都不足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延展性

核心竞争力不局限于某一种产品或服务,它能够提供一个平台,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或进入新领域提供支持,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点,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潜力。

(5)动态性

随着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所处的外部环境、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今天的核心竞争力到明天可能演变成一般竞争力。

所以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培育,这样才能使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

2.3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的区别是:

前者是由一系列独有能力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真正构成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力获得的基础,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定者、执行者、创新者和评估者。

如何留住人,发挥人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和把人力资本与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

同时,很多员工和业务经理具有能够改变独立的组织因素,这样相互影响会使核心竞争力下降。

高层管理者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保证这些单独的变化与总的核心竞争力方向一致。

(2)技术创新

这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包括研发能力、专利、技术改造能力、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保护能力、应变能力等。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性能、工艺水平和服务水平就会越高,产品进入市场的障碍就越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越强,竞争力也就越强。

相应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便有了保障。

(3)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企业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自身的知识产权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条件,知识产权表现为产品种类、研究所数量及不同形式的知识,一旦拥有领先的知识产权,企业竞争力就会迅速发展壮大。

(4)组织协调能力

企业市场竞争,最终得通过企业组织来实施。

也只有当保证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完成的事务工作,事事有人做,并且知道做好的标准时,才能保证由决策竞争力所形成的优势不落空。

并且,企业决策力和执行力也必须以它为基础的。

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明确而恰当地界定企业组织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保障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活动,没有恰当的人承担并完成,就无法决断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

(5)计划调控能力

计划调控能力包括计划和调控两大组成部分,企业通过有计划地将高效的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劳务;而后期调控是企业推销产品和售后服务的前沿阵地,其主要功能是产品的销售、市场调查、营销宣传、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

企业一旦拥有了强大的调控能力,就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问内获得超额利润。

2.4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2.4.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核心竞争力这一命题的研究相对西方而言起步较晚,在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达到了研究的高潮,不少的学者树立了自己的观点。

刘世锦和杨建龙(1999)[2]认为,就具体的企业而言,并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程杞国(2000)[3]则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的,它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

他首次将核心竞争力划分为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前者包括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等,后者则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能力。

从核心竞争力的逻辑结构层次出发,王毅、陈劲和许庆瑞(2000)[4]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蕴藏于企业所涉及的各个层次(包括经营环境、企业、学科、技术、产品、核心子系统等),由能力元和能力构架组成的、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的知识系统。

该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问题,也有助于企业有效地管理核心能力的建立、提高和应用,成功地向基于能力的竞争范式过渡。

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分析,许正良和王利政(2003)[5]发现,现有三个层面上的能力具备了这五个特征,即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

并认为这三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三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通过企业文化力以及在企业文化力作用下产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三者的有机结合表现出来。

该理论将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正是它内部三力之间能量的不断传递、循环与放大,使企业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

管益忻(1999,2000,2003)[6-8]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后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

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要素都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2011年,张建民[9]总结性地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能提供具有特异性或成本优势的关键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或者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组合。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能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关键事业达到业界一流水平。

2.4.2国外研究现状

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两位教授提出“核心竞争力”后Leonard-Barton(1992)认为[10],核心竞争力是使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并对公司提供竞争优势的一种知识群,是一种行动能力;是一个组织能力长期形成专有能力,从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关键所在。

该观点从知识技能、管理体系、技术系统、价值观和规范四个维度出发,体现了核心竞争力制度化关联、专有性、提供价值持久性等主要特征。

Henderson和RebeccaCockburn(1994)在文章中指出[11],核心竞争力是元件能力(资源、知识技能、技术系统)和构架能力(合成能力、管理系统、价值标准、无形资产)的组合。

将核心竞争力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表明每个核心竞争力都是独一无二的。

以Gallon(1995)为代表的学者认为[12],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竞争能力因素的协同体,反映在职能部门的基础能力和公司层次的和谐能力。

这一观点重视了公司的基础结构能力,强调了影响组织竞争能力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协同关系。

Foss(1996)又提出了新的观点[13,14],他认为,核心竞争力不仅是组织资本又是社会资本,它们使企业组织的协调和有机结合成为可能。

该论点从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入手,揭示了核心竞争力有价值、异质、不能模仿、难以替代的重要特征。

上述观点虽然只是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一小部分,但却几乎囊括了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主流观点。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内在的、系统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者能力。

因此,企业只有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进行持续的创新、培育和以展,才能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3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

目前,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可以分为非定量描述法,半定量方法,定量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四大类方法。

其中,非定量描述法是采用文字或图表等对核心能力进行描述,如分类比较法、九方格评价屏幕和麦肯锡公司创建的五角图法等;半定量方法是构造一个指标体系,通过主观判断对指标评分,然后综合计算,采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有Meyer(1993),Durand(1997)等;定量方法是采用可严格计量的指标测度,如Pate(1997)等运用专利计量法来测度企业核心竞争力;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如Henderson(1994)等的元件结构法,具体比较如表3-1:

表3-1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比较

比较项目

①非定量描述

②半定量方法

③定量方法

④定量与定性结合法

层次性与

系统性

较差

随指标体系复杂程度而增加,优于①和③

较差

随指标体系复杂程度而增加,优于①和③

全面性

较差

不包括定量指标

较差

取决于指标体系设计

细分程度

较差

较好

较差

较好

数据可获

取性

较好

指标设计是关键,一般不如③

较好

指标设计是关键,一般不如③

合理性

一定范围有效

指标设计的主观性较强

有片面性

指标设计是关键,优于②

借鉴之处

简洁

指标体系的设计可详可简

指标简洁定量性好

能结合①与③的优点

3.1.1国内相关研究

为了客观评价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我国企业联合会专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设计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15],该体系从财务状况、经济效益、科技进步、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效益这七个方面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竞争力。

所设计的指标综合反映了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市场占有能力、销售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人财物利用能力及对社会贡献能力等综合素质。

鲁开垠、汪大海[16]在《核心竞争力——企业永续制胜之路》中提出R&D(ResearchandDevelopment)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企业影响力,这五个方面来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R&D能力包括企业科技人员比重、R&D人员占科技人员比重、R&D经费比重;创新能力包括专利拥有比例、新产品产值率、产品和技术领先当时科技水平的程度、同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企业具有与自己技术有关的产品族;应变能力只有一个二级指标,即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包括聚合力、生产能力有效利用率;企业影响力包括市场占有率、产品美誉度。

同时根据层次分析法或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层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

该指标体系主要是关注于企业的内部。

王毅[17]在其《企业核心能力与枝术创新战略》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半定量与定量相结合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用于核心竞争力的深入审计。

该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构成。

其中一级指标分别为战略整合能力、组织整合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

二级指标为政策整合能力、竞争环境整合能力、技术环境整合能力、战略营销能力、战略预测能力、战略领导能力、制造能力、研究发展能力、营销能力、子公司/事业部能力、功能之间的界面整合能力、子公司/事业部之间的界面整合能力、内部管理意识能力、核心人才管理能力、学科整合能力、单元技术整合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功能整合能力。

魏江、叶学锋[18]以价值性指标、延展性指标、刚性指标、异质性指标、缄默性指标为基础,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来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各种能力的比较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从而在实际运作中对企业的业务及资源作相应的调整,找出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的切入点。

同时提出从管理绩效的角度来评价核心能力的大小,按核心能力影响幅度的层次性和影响力范围大小,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职能管理三个方面的绩效来进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杜刚等[19]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构成分为吸收能力、开发与合成能力、延伸能力;将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特征归纳为顾客价值、竞争差异化和延展性三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他们从市场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三个层面构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有50个三级指标。

该指标体系的定性指标过多,指标之间存在重复现象,数据不易取得,而且同一层面下指标数过多,不利于权重的确定。

陈晶璞、宋之杰[20]基于知识系统观进行分析,改进了知识系统观中关于核心能力逻辑结构的层次系统模型,在重新界定核心能力层次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括核心市场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三个层面。

核心市场能力分为环境整合能力、市场营销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分为R&D能力、技术整合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延展能力。

核心管理能力分为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界面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企业文化。

尚红兵[21]针对我国油田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作了研究,从经济规模、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