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docx
《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要保持安静、清洁、整齐、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采光好,使患者在舒适、美观的环境中安心治疗和休养。
2、接到患者入院通知后,按患者的损伤不同准备病床,骨折患者准备牵引床,腰椎损伤患者准备硬板床,软组织挫伤患者宜卧软垫床,合并褥疮的患者准备气垫床,同时床铺要保持平整无皱折,干燥无渣屑.
3、详细介绍病区环境,有关规章制度:
如查房,探视、作息制度等,介绍主管医师和护士,协助患者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4、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天,体温在37’C以上者.每天测4次。
体温在39℃以上者,每4小时测1次,或遵医嘱,体温正常3天后改为每天测1次。
5、采取合适的卧位,使患者舒适。
一般情况予平卧位休息,颅脑损伤取头略抬高位,腰椎骨折予腰下垫枕背伸位,锁骨、肋骨骨折采取半坐卧位.
6、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面色、舌象、脉象及生命体征,患肢的疼痛、感觉、血运及活动变化,伤口渗血、渗液,创伤患者有无合并组织器官的损伤,如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
7、做好心理护理,主动和患者沟通,介绍医院的环境,住院须知,经治的医生和主管护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能了解病情,懂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治疗和预后的情况,消除顾虑.须手术的患者要交待术前的准备。
8、保持正确的体位,活动时用力得当,防止机体引起疲劳、畸形、生理功能障碍。
对牵引、石膏托外固定、卧床患者应注意保持关节功能位,以保证固定关节有最大的效能。
9、对使用石膏及夹板固定的,要保持绷带包扎松紧适宜,骨突处衬垫得当,并随肢体的肿胀消退而及时调整。
注意观察固定的肢体有无出现压疮、张力性水泡。
严密观察患肢有无苍白、厥冷、发绀、疼痛、感觉减退及麻木,发现异常应通知医生。
10、行骨牵引的患者要保持有效的牵引,达到复位止痛的目的,并要防止牵引针口的感染及钢针的滑脱,血管神经的损伤。
11、做好生活护理及预防褥疮、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骨科患者多需卧床,患者要定时协助翻身侧卧,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扩胸、咳嗽以锻炼肺功能。
督促患者多饮水,保持会阴部和尿道口的清洁以防泌尿系感染。
12、保持二便通畅,每日协助患者揉按腹部2—3次,促进肠蠕动,帮助消化,防止便秘,指导患者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及水果,多饮水,促进排便通畅。
13、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因为长期卧床,下肢血流缓慢,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所以要帮助患者勤翻身,及早下地多做下肢的伸展活动,按摩下肢肌群,被动活动膝、踝等关节,抬高下肢,以促进下肢血液的回流。
14、指导饮食调护,创伤早期可供给低脂、高维生素、高钠、高铁、含水份多、清淡味鲜、易消化的半流饮食,后期多食高维生素、高钙、高锌的饮食。
骨病患者应多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多晒太阳,鼓励患者多饮水,协助生活护理。
15、加强锻炼,促进功能恢复,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根据患者的不同损伤,制定锻炼计划,循序渐进地练习达到康复的目的.
16、住院期间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患者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
①加强营养;②保持良好心境;③预防再次外伤;④继续加强功能锻炼;⑤定期门诊复查。
骨科危重患者的护理
一、密切观察病情:
1.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及时记录监测结果。
2.观察患者神志、皮肤色泽、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3.严密观察有无活动性继发必性出血的指征,观察引流液量、色、质及伤口敷料渗血情况.
4.观察患者尿量。
5.观察皮下出血点。
6.专科情况的观察。
二、做好抢救准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遵医嘱吸氧,协助患者排痰,随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呕吐物,防止误吸,鼓励患者自行将痰咳出,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以保证胶体、晶体、各类药物及全血的输入,保证中心静脉压的测量,遵医嘱用药并合理安排用药顺序,保证用药的同时防止输液过快过多。
3.保持各管道通畅。
4.准备人工呼吸器、吸痰器及抢救药品。
5.及时留置尿管,观察尿量的变化,遵医嘱严格记录出入量。
三、做好基础护理:
1.安排正确体位,意识障碍者可设床栏保护。
2.保持头发、皮肤、口腔、会阴、肛周清洁,防止发生并发症.
3.保持四肢温暖以促进末梢循环,但不应使用外热源,以免烫伤及增加微循环耗氧。
四、预防并发症
1.褥疮:
定时翻身或更换肢体位置,按摩受压皮肤,使用气垫床、气圈、棉垫;注意观察夹板及外固定器具的松紧度是否合适,骨隆突处加衬垫保护,保持皮肤清洁。
2.坠积性肺炎:
定时翻身、拍背,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多饮水,病情许可时鼓励病人多坐起,主动活动。
3.尿路感染:
留置尿管的患者每2周更换,用1/5000呋喃西林冲洗膀胱,每日以碘伏消毒尿道口保持局部清洁。
4.血栓性静脉炎:
避免在患肢输液,指导病人加强踝关节活动;有石膏固定者鼓励做肌肉收缩活动;做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和按摩;如发生静脉炎,须抬高肢体,制动,以硫酸镁湿热敷及全身性抗生素治疗.
5.便秘:
指导病人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注意保证足够饮水量,做好饮食搭配,进食适量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必要时使用通便药。
五、指导患者饮食,保证每天所需热量、营养、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的摄入.
1.加强健康宣教,让患者明白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取得其积极配合。
2.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营养、易消化.
3.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应考虑鼻饲。
骨伤科围手术期护理
【术前护理】
1.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2.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解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术中配合,介绍同种手术成功的病例,消除病人的顾虑,安心并积极配合手术。
3.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教会病人咳嗽咯痰的方法、戒烟。
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和术中体位的配合等。
4.备皮范围
(1)手部手术—上界过肘关节,下界包括全手。
(2)前臂手术—上界平腋窝,下界包括全手.
(3)肘部手术—上界平肩关节,下界包括全手或腕关节。
(4)肩、上臂手术--上界前方平甲状软骨,后方平乳突,下界平肋弓最低处,前后超过中线,上肢至腕部。
(5)足部手术—上界至膝关节上,下界包括足.
(6)膝部手术-上界至腹股沟韧带,下界达踝关节或足。
(7)髋部、大腿部手术—上界平肋弓缘,前方超过躯干中线,下界至小腿下1/3或踝部。
(8)颈前路手术--把头发剃至齐后枕部以上,下界至腋窝,两侧至腋中线;后路手术应把头发剃光。
(9)背部手术—上界平乳突,下界平髂嵴,两侧至腋中线,可根据部位高低稍有不同.
(10)腰部手术—上界平腋窝,下界至臀下皱裂,两侧至腋中线。
5.备皮
(1)手术前一天备皮并保护手术区皮肤,备皮方法:
病人洗澡更衣后,剪指(趾)甲,将皮肤准备范围内的毛发剃净,再清洗、拭干。
(2)皮肤消毒包扎:
分别于术前晚及术晨各消毒包扎一次,先用2%碘酊涂擦,再用75%酒精脱碘后用无菌巾包扎,对碘酒、酒精过敏者,改用其它消毒液消毒.
(3)手术部位有伤口、溃疡、窦道时,应清洗伤口周围的分泌物,用松节油擦净胶布痕迹,剃净毛发,更换敷料。
如皮肤有水泡、过敏等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6.术前一天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如发现病人发热、咳嗽、女病人月经来潮等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7.督促检查或帮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理发、洗头、修剪指(趾)甲、沐浴等。
8.根据医嘱做好交叉配血、皮试等工作,并将试验结果记录在病历上。
9.了解病人大小便情况,如有腹胀、便秘等症状,应向医生报告,按医嘱给予泻药或保留灌肠。
10.术前一晚口服镇静安眠药,术前8小时禁食、禁水.
11.术晨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12.按医嘱打术前针、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13.术晨嘱病人排空大小便,或按医嘱停留尿管。
有假牙者取下假牙,协助病人更衣,贵重物品交由家人或护理人员保管。
14.备好术中所需物品如病历、X光片、手术用药等.
15.备麻醉床及吸氧用物、监护仪等,全麻病人床边备吸痰机。
【术后护理】
一、妥善安置病人,了解术中情况
1.搬运病人应有专人扶持患肢,保持病人身体轴线平直、不扭曲,脊柱手术尤应注意搬动时上下一致,保持脊柱成一直线,将病人慢慢托起放置病床上.
2.根据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摆放好体位。
3.详细了解手术的基本过程、麻醉方式、病人一般情况、输液、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排尿量,带回的液体、血液要与麻醉师核对签名。
二、术后的观察和护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30分钟测量一次并做好记录,正常后改为q2h记录,直至生命体平稳为止。
2.病人取去枕平卧位6小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内。
清醒后可根据病情改变卧位.
3.注意保暖,全麻未清醒的病人应有专人守护,可适当加以约束或加床栏保护.
4.嘱病人术后禁食6小时。
可进食后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饮食,多饮水,多吃蔬菜瓜果,保持大便通畅.
5.预防尿潴留:
鼓励病人有尿意时尽早排尿,或利用流水声诱导排尿,针刺三阴交、关元、中极等穴位,热敷下腹部以引起排尿反射,无禁忌的可坐起排尿。
6.密切观察术口渗血、渗液等情况,及时更换术口敷料,保持术口周围皮肤清洁.
7.保持术口负压引流通畅,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色、质,及时倾倒,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或堵塞。
8.四肢手术后,用支架、枕头、沙袋等抬高患肢,以利于血液回流;对石膏外固定的肢体摆放,应以舒适、有利于静脉回流、不引起石膏断裂或压迫局部软组织为原则。
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感觉及指(趾)活动情况.
9.观察术口疼痛情况,按医嘱使用止痛剂,保证病人充分休息。
使用镇痛泵的病人,注意观察镇痛泵的效能,有无管道脱出等情况.
10.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1)褥疮:
病情允许时每1-2小时翻身一次,减少局部长期受压;注意观察外固定器具是否松紧适宜,骨隆突出加以衬垫保护;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根据情况给予气垫床、气圈或棉圈.
(2)坠积性肺炎:
鼓励病人早期床上运动,定时翻身拍背,嘱病人多进行深呼吸、扩胸运动,多作咳嗽动作.病情许可时鼓励病人多坐起,主动活动。
(13)尿路感染:
嘱病人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
留置尿管者每日进行会阴抹洗,按医嘱用1/5000呋喃西林冲洗膀胱。
(14)血栓性静脉炎:
保持外固定松紧适宜,注意观察患肢血运及感觉情况;避免在患肢输液;指导病人加强踝关节活动,有石膏固定者鼓励做肌肉收缩活动。
11.功能锻炼
(1)初期:
术后1~2周,协助病人翻身及进行关节活动,活动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
上肢手术后尽早下地活动,同时作耸肩、握拳等动作;下肢手术后经常活动上半身和未被固定的关节处,多作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静态收缩活动.
(2)中期:
从手术切口愈合、拆线到去除牵引或外固定用物一段时间,可根据病情需要,在初期锻炼的基础上增加活动时间、强度、范围,并配合简单的器械或支架辅助锻炼。
(3)后期:
指从骨、关节等组织疾病已经愈合,到恢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一段时间。
可根据病情下床活动,或利用器械加强活动,并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
骨科手术术前护理
一、一般护理
1.协助医生做好病人的各项检查。
2.术前一天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解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术中配合,及介绍同种手术成功的病例,消除病人的顾虑,安心并积极配合手术.
3.术前一天检查体温纸上是否有体重记录,如无则补测(卧床病人除外)。
4.进行手术后适应性锻炼,如让病人了解咳嗽咯痰的重要性,教会咳嗽咯痰的方法.多数病人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术前应充分锻炼并掌握。
吸烟的病人应在手术前忌烟.
二、皮肤准备
1.备皮范围
(1)手部手术—上界过肘关节,下界包括全手。
(2)前臂手术—上界平腋窝,下界包括全手。
(3)肘部手术—上界平肩关节,下界包括全手或腕关节。
(4)肩、上臂手术——上界前方平甲状软骨,后方平乳突,下界平肋弓最低处,前后超过中线,上肢至腕部。
(5)足部手术—上界至膝关节上,下界包括足.
(6)膝部手术—上界至腹股沟韧带,下界达踝关节或足。
(7)髋部、大腿部手术—上界平肋弓缘,前方超过躯干中线,下界至小腿下1/3或踝部。
(8)颈前路手术--把头发剃至齐后枕部以上,下界至腋窝,两侧至腋中线;后路手术应把头发剃光。
(9)背部手术—上界平乳突,下界平髂嵴,两侧至腋中线,可根据部位高低稍有不同。
(10)腰部手术-上界平腋窝,下界至臀下皱裂,两侧至腋中线。
2.方法
病人洗澡更衣后,剪指(趾)甲,将皮肤准备范围内的毛发剃净,再清洗、拭干,用2%碘酒涂擦,75%酒精脱碘后用无菌巾包扎。
手术部位有伤口、溃疡、窦道时,须用汽油将脓痂或胶布遗留的粘胶擦净,剃净毛发,更换敷料.如皮肤有水泡、溃疡、破损、过敏等症状,如有要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三、手术前一天的护理
1.术前一天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如发现病人发热、咳嗽、女病人月经来潮等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2.督促检查或帮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理发、洗头、修剪指(趾)甲、沐浴等。
3.根据医嘱做好交叉配血、皮试等工作,并将试验结果记录在病历。
4.了解病人大小便情况,如大便不通、便秘、有腹胀,应向医生报告,按医嘱给予泻药或保留灌肠、通便.
5.术前一晚口服镇静安眠药、术前8小时禁食、禁水。
四、手术日晨间护理
1.术晨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2.按医嘱打术前针、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3.术晨嘱病人排空大小便,手术复杂的应按医嘱导尿停留尿管。
如有手饰等贵重物品要交由家人或护理人员保管、如有假牙要帮助病人除下放好、帮助病人换好衣服.
4.带病历、X线照片、输血管、手术用药物等随病人上手术室.
5.备麻醉床及氧气、心电监护仪等抢救物品,全麻病人备吸痰机、0。
9%盐水、治疗包、吸痰管等吸痰用物放床边.
骨科手术术后护理
一、妥善安置病人,了解术中情况
1.搬运病人应有专人扶持患肢,保持病人身体轴线平直不扭曲,脊柱手术应注意搬动时上下一致将病人慢慢托起放置病床上。
2.根据需要摆好体位,垫好肢体.
3.病房护士应该详细了解手术的基本过程、麻醉方式、手术过程中病人的一般情况、输液、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排尿量,带回的液体、血液要与麻醉师核对签名。
二、麻醉后护理
(一)全麻后病人的护理
1.全麻尚未清醒的病人随时有发生窒息,意外损伤、出血、休克的可能,所以应严密观察。
2.病人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而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和幅度,可用棉絮或棉纱固定在鼻翼上以便观察。
4.注意保暖,防止意外损伤.全麻苏醒前病人常出现兴奋,燥动不安,应加强防护,可适当加以约束或加床档保护,严防引流管脱出或敷料被拉脱落,石膏断裂等发生。
(二)腰麻后病人的护理
1.腰麻是将麻醉剂注入蛛网膜下腔,药物作用于脊神经根的方法。
脊神经受阻后可引起各种生理功能紊乱。
应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各项生理指标,观察病人的反应。
2.腰麻后病人出现头痛是由于脑脊液外流至硬脊膜外腔所致的低颅压引起,一般数日后逐渐好转,处理方法是使病人安静卧床,必要时取头低足高位,针刺列缺、合谷、风池等穴位也有一定疗效。
3.腰麻后骶神经受到阻滞,逼尿肌松驰而不能自主排尿,引起尿潴留.应协助病人改变体位,以适应排尿习惯,必要时行导尿术。
(三)硬膜外麻醉术后病人的护理
1.硬外麻是将麻醉药物注入硬脊膜外腔中,于椎间孔处作用于脊神经。
因交感神经阻滞,周围血管扩张,血压多受影响,故回病房后亦需平卧4-6小时,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2.由于穿刺时损伤韧带,骨膜及软组织会引起穿刺部位疼痛,一般手术后数日疼痛可自行减轻,如疼痛明显,可行按摩、理疗。
三、术后的观察和护理
(一)生命体征的观察
1.摆好体位后立即测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以后每15—30分钟观察1次,至病情稳定后可延长测量间隔。
2.手术后由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反应,病人体温可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C。
若体温持续不退,或手术3天后出现发热,应检查伤口有无感染或其它并发症。
(二)饮食护理与输液
1.手术后饮食的调配应根据手术的大小,麻醉的种类和病人对手术、麻醉的反应来决定。
局麻和小手术病人,术后6小时可给正常饮食,全麻术后6小时无胃肠道反应者可先给流质,以后逐步改为半流或普食。
2.大手术后病人食欲减退,消化功能暂时抑制进食量少.护理人员作好解释,讲清饮食对手术后康复的重要意义,征求病人对饮食的需求,帮助病人逐渐进食。
3.大手术后早期,应通过静脉输液,保证病人对营养成分的摄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达到治疗目的。
(三)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趾(指)活动
1.观察患肢末稍血液循及活动情况是骨科手术后最常见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上肢手术后要触摸桡动脉和尺动脉,下肢手术后要触摸足背动脉,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
2.预防血液循环障碍,改善肢体的末稍血液循环,应做到外固定不可过紧,防止石膏变形,抬高患肢,使患肢高过心脏水平,且患肢运端高于近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督促病人活动肢体,收缩肌肉,促进静脉回流,利于消肿。
(四)切口护理
1.骨科术后常因骨面继续渗血,导致手术切口处出血,应注意观察血迹是否扩大,了解出血情况,如果渗血量不多,可用棉垫绷带加压包扎。
2.观察伤口负压引流管通畅情况,记录引流液的量、色、质,及时倾倒,保持有效的负压。
3.手术切口疼痛一般在麻醉作用消失后,疼痛逐渐加剧,术后24小时最为剧烈手术当日晚最为甚,因此必须有效止痛保证病人有足够的休息与睡眠,镇痛剂的使用按医嘱执行.
4.使用持续硬膜外镇痛的病人,要观察止痛泵是否运转正常、管道的通畅。
保持固定无脱出。
5.检查伤口局部变化,有无出现红、肿、热、痛反应,渗血、渗液增多,伴有体温升高等伤口感染的现象,及时处理。
(五)预防尿潴留
1.手术前训练病人卧床排尿。
2.情绪紧张的病人要做好的解释,无禁忌的可坐起排尿,利用流水声诱导病人排尿,针刺足三里,关元,中极等穴位,热敷下腹部以引起排尿反射。
(六)便秘的预防及处理
1.术后多卧床而活动减少,肠蠕动缓慢,极易引起便秘,指导病人注意保证足够饮水量,做好饮食搭配,进食适量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蔬菜。
2.培养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日数次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必要时可间断服用润肠片或予蕃泻叶10g、陈皮3g泡水喝.
3.采取上述方法无效时,可用开塞露,灌肠等方法,解除便秘。
(七)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1.褥疮
(1)病情允许时每2-3小时翻身或更换肢体位置1次,减少局部长期受压。
(2)注意观察夹板及外固定器具的松紧度是否合适,骨隆突处加衬垫保护。
(3)每日热水擦浴,清洁皮肤,以红归酊按摩局部受压皮肤多次,使用气垫床、气圈、棉垫.
2.坠积性肺炎及尿路感染
(1)定时翻身、拍背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多饮水。
(2)病情许可时鼓励病人多坐起,主动活动。
(3)留置尿管的患者每2周更换,用1/5000呋喃西林定期冲洗膀胱,每日以碘伏消毒尿道口保持局部清洁。
3.血栓性静脉炎
(1)骨科病人有时由于手术中体位,术后长期卧床活动减少,下肢血液回流不畅,可并发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静脉炎,因此应避免在患肢做静脉输液,指导病人加强踝关节活动,有石膏固定者鼓励做肌肉收缩活动.
(2)病人若肢体瘫痪,应由护理人员做轻柔的被动活动和按摩.
(3)静脉并发症一旦发生,必须抬高肢体,制动,配合理疗,以硫酸镁湿热敷及全身性抗生素治疗。
(八)功能锻炼
1.初期:
手术后1—2周内,此期病人体质虚弱。
因此,应以休息为主。
向病人解释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鼓励病人尽早恢复活动.对脊柱或髋部的大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需医护人员指导和协助。
如上肢手术后,应让病人早期离床下地活动。
同时作耸肩、握拳动作,如为下肢手术后,应经常活动上半身和未被固定的关节处,同时,还要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静态收缩活动。
2.中期:
指从手术切口愈合到拆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骨、关节、肌腱、韧带等组织的疾病及手术切口创伤正在愈合。
病情有所好转.手术部位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可根据病情,继续初期的功能锻炼,也可在初期功能锻炼基础上增加活动时间、强度、范围,配合简单的器械或支架辅助锻炼。
使全身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动,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
3.后期:
指从骨、关节等组织疾病已经愈合,到恢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还需继续加强锻炼,特别对活动功能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肌肉,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可利用器械加强活动,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并配合是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
小夹板固定是用小夹板作骨折局部外固定的方法,主要用于四肢骨折.利用肢体生物运动学原理,通过布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固定垫对骨折断端的效应力和肢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使肌肉内部动力因骨折所致的失衡重新恢复平衡。
1、向患者说明小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2、整复固定完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固定期间,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远端血液回流。
嘱患者身体活动时要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
3、随时注意观察小夹板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应注意经常调整布带松紧度.必要时报告医生,及时调整。
4、经常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如病人感到夹板固定内有任何不适,均不容忽视。
小儿诉说不清,表现哭闹或燥动不安时,应详细检查。
5、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如皮肤色泽、肤温、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及患肢肿胀等情况,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肤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凉,剧痛、麻木无动脉搏动等现象,是缺血性肌挛缩的早期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6、对缺血肢体严禁做按摩、热敷,防止增加局部代谢,加重组织缺血。
7、整复固定后麻醉药效消失,患者感觉正常,即可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8、经常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避免夹板或压垫压迫形成溃疡及神经损伤.保持小夹板的清洁及皮肤卫生.
9、解除固定后,如中药熏洗、热敷,应给予患者具体指导.
石膏固定护理常规
石膏固定是石膏绷带为材料进行骨折固定或某些骨病、畸形进行制动的一种先行固定方法。
1、向患者说明石膏固定后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主动配合.
2、打石膏前做好全身清洁卫生工作,如有伤口应做好换药工作。
3、按医嘱做好一切用物准备工作。
4、四肢石膏绷带应将手指足趾露出,便于观察肢端的血液循环、感觉及运动情况及手指足趾的功能锻炼。
5、在石膏未干前搬动病人时,须用手掌托住石膏,用力要均匀,勿用手指挤压,中途不可随便变换体位,注意保护石膏,以免引起石膏折断或变形和部分组织受压。
石膏未干时,不能用毛毯或棉被等物覆盖,可用电吹风筒或射灯加速石膏干燥,注意勿烫伤病人。
6、应了解石膏固定位置及要求,垫好石膏窝形部位(如腰部、腘窝等)骨突部位勿与硬物接触。
四肢术后石膏外固定者,须将患肢抬高,减轻肿胀.
7、行石膏背心固定时,胸部不宜包裹过紧。
嘱病人注意不宜进食过饱,坚持少食多餐,注意观察呼吸情况。
8、保持石膏干燥,避免湿污或损坏,如女性病人行髋人字石膏固定后应抬高床头5-7公分,防止小便倒流。
9、行石膏固定后及时将暴露肢端上的石膏污渍清洗干净。
10、保持床单衣物平整无皱褶、干洁,做好防褥疮护理,翻身时注意防止折断石膏壳,翻身后必须用枕头垫好。
在寒冷环境中要注意病人的保暖,防止着凉;气候炎热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尤其是躯体大型石膏)
11、对新上石膏的病人应做好交班,经常检查露在石膏外的肢体血运及倾听患者的主诉,注意观察石膏有否过紧或石膏凹陷而形成压迫性溃疡等情况。
12、若发现肤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