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8998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 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十章 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十章 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十章 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十章 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 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docx

《第十章 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 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 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docx

第十章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

第一十章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

本章重点:

1.生物的分界系统;

2.各类生物的基本特征;

3.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本章难点:

1.各类生物的基本特征;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第一节生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分类学的任务就是对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种类进行科学的鉴定,将它们分门别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系统的整理,为识别、研究、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

一、生物分类的方法

1.人为分类

早期的生物分类主要根据对生物形态结构的观察和某些功能器官的认识,以及习性和用途的了解,人们按照自己的方便,选择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的标准,这样的分类称为人为分类。

例如,我国明朝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将植物分为草、谷、菜、果和木等五部;将动物分为虫、鳞、介、禽和兽等五部;人另属一部。

18世纪,瑞典分类学家林奈根据植物雄蕊的有无、数目,把植物界分为一雄蕊纲、二雄蕊纲……等24纲。

虽然注意了以植物本身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但他的分类系统总的来说还是人为的。

现今经济植物学中往往以油料、纤维、芳香及药用等用途对植物进行分类。

这些分类方法和所建立的分类系统都是人为的,不能反映出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次序。

2.自然分类

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使人们认识到生物是长期演化发展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

分类学的重点开始从对种本身的描述,转到探讨建立生物界符合自然发展的进化谱系。

这种根据生物间亲缘关系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自然分类。

以自然分类方法建立的分类系统就称为自然分类系统。

随着生物学科的发展和其他学科的渗透,现代分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生物分类学家力求建立一个能反映生物界亲缘关系和演化发展的自然分类系统。

二、生物的分类阶层

为了便于分门别类,根据生物之间相同或相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将生物划分为不同等级的若干类群,这些不同大小的分类等级称为分类阶层或分类单位。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

各级单位根据需要可再增设亚级单位。

“界”是生物分类的最高级单位。

生物的分界经历了一个从两界系统到多界系统的过程。

目前,生物的分界问题尚无统一的看法,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魏泰克在1969年提出的五界系统现被普遍接受。

“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分类单位的起点。

按通常的解释,“种”是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并能进行交配,产生能育的后代,有一定地理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种既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特征,又是在不断的发展演化。

如果在种内的某些个体之间,又有显著的差异时,可视差异的大小,分为亚种、变种、变型等。

现以水稻为例,说明分类上的各级单位。

品种不是分类学的单位,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定向培育得到的,往往具稳定的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变异特性。

所以品种不存在于野生生物中,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旧品种常由优良的新品种取代。

三、生物的命名

每种生物常因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不同,名称也不同,就出现了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造成识别、利用和交流上的障碍。

为了避免这种混乱,国际上有一个共同的命名法则,给每种生物一个统一的名称,这就是学名。

这个命名法则就是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的双名法。

双名法规定,每种生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单词组成,第一个单词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单词为种加词,形容词。

完整的学名,在种加词后附上命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

如:

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

第二节生物的基本类群

一、生物的分界

1.二界系统

1735年,林奈在《自然系统》一书中首次明确地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2.三界系统

Hogg于1860年提出将所有单细胞生物,所有的藻类、原生动物和真菌归在一起,成立一个原始生物界。

德国的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86年提出一个力求反映生物亲缘关系的新分类系统,把生物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后者包括所有单细胞生物和一些简单的多细胞动物和植物。

3.四界系统和五界系统

1959年,美国学者魏泰克提出了四界分类系统,将不含叶绿素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建立一个真菌界,与植物界、动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

10年后(1969年),魏泰克又在他的四界系统基础上将归入原生生物界中的细菌和蓝藻分出,建立一个原核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界。

魏泰克的五界系统影响较大,流传较广。

其优点在于,该系统在纵向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大阶段,即原核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多细胞真核生物(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同时,该系统又在横向显示了生物演化的三大方向,即光合自养的植物、吸收方式的真菌和摄食方式的动物。

4.六界系统

1949年,Jahn提出将生物分为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六界系统。

1979年,我国生物学家陈世骧根据生命进化的主要阶段提出了一个六界系统,他把生物界分为三个总界:

无细胞生物总界(包括病毒一界)、原核生物总界(包括细菌和蓝藻两界)、真核生物总界(包括植物、真菌和动物三界)。

1990年,R.C.Brusca等提出了另一个六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包括产甲烷细菌等)、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5.三原界系统

1978年,Whittaker和Margulis根据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资料,提出了一个新的三原界学说。

该学说认为,在生物进化的早期,各类生物都是由一类共同的祖先沿三条进化路线发展而形成了三个原界:

即古细菌原界,包括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和嗜热嗜酸菌;真细菌原界,包括蓝细菌和各种原核生物(除古细菌外);真核生物原界,包括原生生物、真菌、动物和植物。

该系统目前正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病毒、类病毒与朊病毒——非细胞病原

1.病毒

病毒不具细胞形态,个体微小,一般个体为10~450nm,绝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所以有滤过性病毒之称。

病毒结构极为简单,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与核酸;既无完整的酶系,又无蛋白质合成系统,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增殖;在离体条件下,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作为非细胞型感染因子的病毒,其基本结构都是由蛋白质衣壳包裹着核酸芯子,组成核衣壳。

已知病毒含有一种核酸:

DNA或RNA,核酸可以是单链或双链分子,并据此而将病毒分型。

在球形病毒中,由完全相同的蛋白质亚单位以二十面体对称方式排列成的衣壳包裹着核酸。

像烟草花叶病毒(TMV)这样的杆状病毒,其衣壳由2130个蛋白质亚单位螺旋排列而成。

蝌蚪形的噬菌体,除有二十面体对称的核衣壳作为头部外,还有蛋白质亚单位螺旋排列而成的中空尾部,以及具有吸附功能的尾丝。

病毒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复制只能在其核酸进入特异性的活的宿主细胞后发生。

“宿主”细胞表面有能与病毒选择性结合的特定化学基团(识别位点)。

一旦结合,则核酸或整个病毒进入细胞质,并立即控制了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系统,按照病毒基因携带的密码进行转录翻译,然后,合成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被装配成新的病毒粒子。

病毒粒子以细胞到细胞或以宿主到宿主为主要的传播形式。

病毒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可感染细菌、真菌、植物、动物和人类,常引起宿主发病。

但在许多情况下,病毒也可与宿主共存而不引起明显的疾病。

对于病毒的分类,可以根据病毒中所含的核酸的种类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也可根据寄主细胞的不同而分为细菌病毒(噬菌体)、真菌病毒、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等。

植物病毒大多数为RNA病毒;动物病毒既有RNA病毒,也有DNA病毒;噬菌体大多数为DNA病毒。

2.类病毒和拟病毒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有裸露的低分子量RNA的病原体,其RNA中约70%的碱基配对形成双螺旋,未配对的单链形成内环。

双螺旋区与内环交替形成一个棒状分子。

类病毒与病毒的主要区别是不含蛋白质,且核酸的分子量比病毒要小得多。

目前只在植物上发现有类病毒,如柑橘裂皮病、黄瓜白果病等的病原都是类病毒。

一种由类病毒引起的椰树cadang-cadang病,曾经毁灭了菲律宾种植园1200万棵椰子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已知类病毒可以引起仓鼠肿瘤,由此怀疑类病毒可能与人类的有些癌症有关。

拟病毒是一类包裹在病毒衣壳内的类病毒。

拟病毒的粒子中含有两类核酸,一类为分子量较大的线状单链RNA(RNA-1);另一类是较小的环状单链RNA(RNA-2),其分子量和二级结构与类病毒相似,但与类病毒RNA不同的是,RNA-2不能单独侵染寄主和复制自身。

拟病毒的RNA-1和RNA-2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的关系,两者必须同时存在才能感染寄主,并复制核酸和产生新的拟病毒粒子。

3.朊病毒

朊病毒是一种不含任何核酸的蛋白质病原,能侵染动物并可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在电子显微镜下为杆状颗粒,直径25nm,长100~200nm(一般为125~150nm),呈丛状排列。

对于没有遗传信息的朊病毒的增殖,一种看法认为它们可能会启动细胞DNA上编码朊病毒的基因,但目前尚无法证实。

还有人认为,朊病毒可以引起基因翻译产物变化,即可使正常蛋白质变为异常,如羊搔痒症(scrapie)、疯牛病、人类的库鲁病(kuru)和雅克布病(Creulzfeldt-jakob)。

三、原核生物界

原核生物是一类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体,多数为单细胞,少数为群体或多细胞生物体。

它包括细菌、蓝藻和原绿藻三类。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一条环状的双螺旋DNA分子,有些种类(如细菌)在其主基因之外还有更小的能进出细胞的质粒DNA。

原核生物的繁殖主要是无丝分裂方式,不具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繁殖速度很快。

有些种类有时能通过细胞接合、转化或转导,将部分基因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准性生殖行为。

原核生物与病毒、真核生物中的原生生物和真菌,统称为微生物。

微生物不是分类学的一个自然类群,只是一个相沿成习的人为组合。

1.细菌

(1)主要特征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平均直径为500~1000nm,长为1500~2500nm,分布很广。

基本形状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

球形或椭圆形的细菌称为球菌,如肺炎球菌。

杆状或长柱状的细菌称为杆菌,如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等。

螺旋菌(Spirillum)有多种形态。

很多细菌不是单体存在的,而是多个细菌聚集成一定形式的,例如聚成链状的链球菌(Streptococcus),聚集成串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肺炎球菌是两两成对的,结核杆菌有时3个组成“Y”形。

细菌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只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菌细胞内特定的区域内,称为类核体,在这区域内有少量的RNA和非组蛋白。

类核体与周围的细胞质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

细菌细胞质中有散在的核糖体。

除支原体外,所有细菌都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不含纤维素。

青霉素有抑制肽聚糖生成的作用,所以能杀菌。

革兰氏染色是染细菌的壁、鉴定细菌的一个简便方法。

先用结晶组织活动液、碘液将细菌染成深紫色,再用乙醇退色,用番红复染。

如细菌保持深紫色,即是革兰氏阳性菌;如紫色退去而成红色,即是革兰氏阴性菌。

引起多种炎症的链球菌,引起化脓的葡萄球菌等都是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是革兰氏阴性菌。

前者对青霉素敏感,后者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对链霉素敏感。

多种细菌在环境不良时能产生孢子以渡过不良环境。

孢子有外孢子和内孢子之分。

链霉菌在菌丝的未端可长出一长串孢子,即是外孢子。

外孢子产生的形式和真菌十分相似。

内孢子是在细菌内形成的孢子。

多数细菌都能产生内孢子,内孢子的外面包有外衣。

内孢子耐受不良环境的能力很强,多种细菌的内孢子能在沸水中坚持一小时或更长,也能在冰冻下生活十几年或上百年。

甚至灭菌药剂的短期处理对内孢子也不能奏效。

用高压灭菌使温度增加到120℃,大多数细菌的孢子就可被杀死。

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肉毒梭菌(Clostridiumbotulinum)的孢子在沸水中不死,在灭菌不彻底的罐头中能迅速萌发繁殖,产生新的营养期细菌。

这种细菌能产生一种肉毒素,毒性极强。

1mg肉毒素足可杀死100万只以上豚鼠。

所以制作罐头必须高压灭菌以杀死孢子,煮沸可使肉毒素失去活性。

(2)放线菌放线菌是革兰氏阳性线状细菌,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放线菌的外孢子和真菌的分生孢子相似,因而长期被认为是介于真菌和细菌之间的生物。

但放线菌没有真核,细胞壁含有肽聚糖,所以仍应属细菌。

放线菌生活于土壤中,平常所说的“土腥气”主要来自放线菌。

放线菌是许多医用抗生素的产生菌。

链霉菌是放线菌中最重要的一类,产生的抗生素种类最多,如链霉素、红霉素等。

(3)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很小,直径200~1500nm,能通过细菌滤膜。

立克次氏体略大,大多不能通过细菌滤膜。

过去认为它们是病毒或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生物。

但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都有自己的酶系统,都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都有含胞壁酸的细胞壁,因此应属细菌。

它们的酶系统并不完全,衣原体所需ATP全部依赖于寄主细胞,必须在寄主细胞内生活,有摄能寄生物之称。

衣原体广泛分布于鸟类,人体细胞也常有衣原体寄生。

砂眼和鹦鹉热的病原就是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也是专性寄生的,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如蜱、螨、昆虫等细胞内或以这些动物为媒介而寄生于人和其他动物细胞内。

斑疹伤寒、战壕热等的病原都是立克次氏体,是通过蚤、虱、蜱、螨的吸血而传入人体的。

(4)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细菌。

支原体最早是从患胸膜肺炎的牛的身体中分离出来的,后来从猪、羊、狗、鼠、禽类和人体细胞中也都发现了类似的微生物,因此统称为胸膜肺炎样生物(PPLO)。

支原体是已知的最小的能在细胞外培养生长的原核生物。

动物的血液系统、植物和动物细胞都是它们理想的栖息之所。

由于没有细胞壁,细胞形状多变化,从球形到不规则的分枝丝状都有。

也正是由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所以对作用于肽聚糖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但对抑制或改变正常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土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等均敏感。

支原体有DNA和RNA,有酶系统,能够独立生活,能在无细胞系统中培养生长,并形成菌落。

很多支原体都是不致病的,有些可引起人、畜、禽的疾病。

寄生于人体呼吸道的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能引起人的非典型性肺炎。

(5)螺旋体螺旋体是一类细胞非常细长、呈螺旋状、具独特运动机理(靠细胞中轴丝的旋转或收缩而运动)的原核生物。

细胞长0.1~0.3µm,极柔软,易弯曲。

螺旋体广泛分布于淡水或海水水域和动物体内。

哺乳动物肠道、睫毛表面、白蚁和石斑鱼的肠道、软体动物躯体和反刍动物瘤胃中都有螺旋体。

有一些是动物体内附生的无害微生物,另有一些可引起寄主发病,如人类的梅毒、回归热、慢性游走性红斑和钩端螺旋体病等。

2.蓝藻

蓝藻大多生于淡水,少数生于海洋中。

蓝藻能适应多种环境,在腐烂物质、污水中常有很多蓝藻,但在有机质十分贫乏,不适于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中也有蓝藻存在,这显然是由于蓝藻有固氮能力之故。

少数蓝藻能在水温达70℃以上的温泉中生活。

蓝藻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长丝状的,如发菜(Nostocflagelliforme)。

和细菌一样,蓝藻细胞没有核,只有一个环状双链DNA分子。

蓝藻细胞表面都有胶质外鞘,很多单细胞的蓝藻成胶质群体,即细胞群埋在胶状介质之中的群体。

群体蓝藻也可由多条长丝状的藻丝构成。

蓝藻的细胞壁含有纤维素,这和真核细胞一样,但也含有胞壁酸,这又是细菌的特征。

蓝藻的叶绿素是叶绿素a,这是蓝藻和高等植物相同而和光合细菌不同之处。

但蓝藻没有叶绿体,只有分布在细胞质中的类囊体,这和光合细菌分散的载色体相似。

除叶绿素a以外,蓝藻还有各种类胡萝卜素和2种蓝色素,即2种藻青蛋白,有些蓝藻还含有红色素,即藻红蛋白。

由于这些色素的存在,蓝藻才出现了它们所特有的颜色:

蓝绿色、暗黑色、褐色和红色等。

可见,蓝藻的一些重要特征和细菌是一样的,因此很多人主张蓝藻是细菌中的一类,故蓝藻又称为蓝细菌。

淡水中常见的蓝藻有念珠藻(Nostoc)和颤藻(Ocillatoria)等。

3.原绿藻

原绿藻是附生在海鞘上的一种原核生物,以前归于蓝藻类中。

原绿藻的叶绿素包含叶绿素a和叶绿素b,这和高等植物一样,而和蓝藻不同。

原绿藻也含有类胡萝卜素,这是原绿藻和蓝藻以及高等植物共有的特性。

但原绿藻不含藻蓝素、藻红素等,可见它们和蓝藻是不同的。

因此,它们被分离出来另成一门,即原绿藻门,以表示它们是和绿藻相似的原核生物。

关于真核细胞的起源问题,按照“共生学说”,真核细胞的叶绿体来自共生于细胞之中的类似于蓝藻的原核细胞。

但是原绿藻更像真核细胞的叶绿体。

因此有人主张叶绿体来自远古的类似于原绿藻的生物。

四、原生生物界

原生生物属于单细胞的真核生物,种类多,分布广,生活于淡水、海水或潮湿的土壤中,有些还共生或寄生于动物、植物的体表或体内。

原生生物多为单细胞个体,形状多样,有些种类(如团藻等)以多细胞集合成群的形式营群体生活。

原生生物的营养方式有三类。

一类为自养(也称植物型营养),即利用体内具有的色素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其色素体有四种:

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和藻胆素,由于色素体的组成和各成分的含量不同,呈现出绿、黄、蓝等颜色。

另两类营养方式均为异养:

以胞口将营养物吞入体内进行营养的称为吞噬性营养(也称为动物型营养);通过体表渗透以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而获得营养的称为腐生型营养。

有些原生生物进行混合型营养,它们既能进行植物型营养,也能进行动物型营养。

原生生物种类繁多,已描述的约有3万种,如果包括化石种类,约有6.8万种。

在现代种类中,约2/3营自由生活,1/3营寄生生活。

1.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指原生生物中具有动物的吞噬营养特性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如鞭毛虫、肉足虫、孢子虫和纤毛虫等。

(1)鞭毛虫鞭毛虫的运动胞器为鞭毛,有些种类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也出现伪足;营养方式为自养、异养和混合型营养;通常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夜光虫为出芽繁殖,有些种类除无性生殖外还进行有性的同配生殖,如衣滴虫(Chlamydomonas)等。

(2)肉足虫肉足虫由于其质膜很薄,不能保持固定的体形,因而又称为变形虫。

肉足虫没有固定的运动胞器,而以伪足作为运动胞器。

这些伪足是靠细胞质流动形成的临时性的指状突,有片状、针状、分枝状和网状等各种形状,其数目和形状随种类而异。

同时,伪足也是肉足虫的摄食器,肉足虫用伪足将食物包裹起来,纳入体内形成食物泡。

有些肉足纲动物可以向体表分泌一层保护性的外壳,如沙壳虫(Difflugia)的角质外壳,有孔虫(Foraminifera)的石灰质外壳等。

肉足纲动物大多自由生活在自然界中,如大变形虫(Amoebaproteus)等,也有的营寄生生活,如痢疾内变形虫(Endamoebahistolytic)是感染痢疾的病原体,使患者下痢或便血(称赤痢)。

有孔虫是一种古老的肉足纲动物,有众多化石保留下来,从10亿年前的寒武纪地质时期到现在都有它们的足迹。

因此,根据有孔虫的化石种类,可以鉴定地层形成的年代,而且对石油探矿有着重要作用。

(3)孢子虫孢子纲的全部成员都是营寄生生活,并且很多是细胞内寄生,一般营腐生型营养,即以渗透方式获取营养,因而孢子虫的身体构造极为简单,无胞口、胞咽、胞肛等,有的甚至连运动胞器都没有,有生活史的一段时期出现鞭毛或伪足。

常见的孢子虫有疟原虫(Plosmodiumvivax)、兔球虫(Eimeriasteidae)等,常常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4)纤毛虫纤毛虫以纤毛为运动胞器,是原生动物中构造最为复杂的一类。

它们多数有两个核,一个大核和一个小核。

细胞质特化出更为复杂的类器官,如剌比胞、收集管、伸缩泡等。

生殖方式有特殊的接合生殖。

纤毛虫多数营自由生活,如草履虫(Paramoeciumcandatum)等,也有一些寄生的种类如结肠小袋虫(Balantidiumcoli)等。

在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共生着多种纤毛虫,统称为“瘤胃纤毛虫”,它们能将家畜不能消化的纤维素转变成能被吸收的单糖。

2.其他原生生物

在Whittaker的五界系统中,金藻、甲藻、裸藻和单细胞绿藻等均被划入原生生物界。

但如果按二界系统划分,这些单细胞藻类就既属于植物界,又属于动物界了。

原生生物还包括一些象植物一样营光合自养生活的种类和象真菌一样营腐生生活的种类。

光合自养的原生生物有眼虫、双鞭毛虫、硅藻等。

其中,双鞭毛虫的一些种类可产生荧光,海洋中双鞭毛虫的大量繁殖可产生赤潮,有些种类可产生致命的神经毒素。

硅藻的细胞形态多样,细胞壁中含有硅,它们在海洋里大量沉积形成海底细碎的白色硅藻土。

硅藻土可用作净化水质的过滤层和牙膏的添加剂等。

腐生的原生生物包括粘菌等,它们生活在森林中潮湿的地面或腐败的草木上,以分泌各种消化酶分解有机物质再吸收进细胞而获得营养。

有些粘菌可集群生活,形成色彩鲜艳的红色球状繁殖体。

五、真菌界

真菌是一大类不分根、茎、叶和不含叶绿素,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化能异养型微生物。

它和细菌一样,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主要特点

真菌多为腐生,从死的动、植物体及无生命的有机物质中吸取养料;也有一些真菌是寄生的,从活的动、植物体吸取养分。

除少数单细胞真菌外,绝大多数真菌是由多细胞菌丝构成的。

低等真菌的菌丝为无隔菌丝,高等真菌的菌丝为有隔菌丝。

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菌丝体。

高等真菌在有性生殖时形成的菌丝体,称为子实体。

大多数真菌有细胞壁。

某些低等真菌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高等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2.主要类群

真菌的种类很多,已知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

根据真菌的营养体形态和生殖方式以及进化关系的不同可分为四个门类。

(1)接合菌接合菌约600种,其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与某些绿藻相似,因此又称藻状菌。

接合菌的菌丝为分枝的无隔菌丝,多核,不形成特定形态的菌丝体。

大多生活于水中或栖居于土壤中,如水霉(Saprolegnia)、黑根霉(Rhizopus)等。

黑根霉也称面包霉,多生于富含淀粉的有机质上,常使食物腐烂变质。

(2)子囊菌子囊菌是真菌中最大的类群,约30000种。

除酵母菌类为单细胞外,大多数具分枝的有隔菌丝。

主要特征是有性生殖时子实体中产生子囊,子囊中两个细胞核融合,经过减数分裂后,每个子囊内通常形成8个子囊孢子。

如青霉(Penicillium)、曲霉(Aspergillus)和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等。

青霉常生长于水果、蔬菜、淀粉质食品和皮革上,菌丝淡绿色,主要以分生孢子繁殖,分生孢子梗呈扫帚状。

青霉素就是从点青霉(P.notatum)和黄青霉(P.chrysogenum)中提取出来的。

冬虫夏草是虫草菌寄生在鳞翅目幼虫体内,成熟时从死亡的昆虫头部长出的类似“草”一样的有性生殖结构——子实体。

(3)担子菌担子菌是我们最熟知的一类真菌,如蘑菇、灵芝、银耳、木耳等,约25000种。

担子菌的主要特征是有性生殖时产生担子,担子内两个细胞核结合,经过减数分裂后,每一个担子上通常长出4个担孢子。

(4)半知菌在许多真菌的生活史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其有性生殖阶段的,暂归入半知菌,待认识其有性生殖方式后再归入子囊菌或担子菌。

如产生青霉素的黄青霉曾长期被当作半知菌的代表种,后因发现其子囊和子囊孢子而划归子囊菌。

半知菌共约25000种。

它们大多腐生,也有许多寄生于动物、植物和人体上,如人的头癣、灰指甲、脚癣及水稻稻瘟病等都是半知菌所致。

3.地衣

地衣是一类很特殊的生物,是由真菌类和某些真核或原核藻类形成的共生体。

从现代的观点看,地衣实际上是一群专化性很强的真菌,其中绝大多数是子囊菌。

但是它们在自然界必须和藻类共生才能生存。

地衣的科学名称(学名)正是这些真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