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题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407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题复习.docx

《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题复习.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题复习.docx

管理信息系统选择题复习

一、选择题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第一节信息及其度量

一、管理中的信息功能

(1)从管理系统的角度看,信息是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有机联系的介质。

(2)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整个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以信息为媒介,表现为信息的不断输入、变换、输出和反馈的过程。

(3)从管理组织的角度看,信息是各管理部门、管理层次、管理环节相互间沟通联络、协调行动的桥梁和纽带。

(4)从管理目的的角度看,信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的概念

(一)数据(data)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或是这些物理符号的组合。

数据是可识别的、抽象的符号。

类型

数值数据:

可以直接进行科学运算数字或字母。

非数值数据:

包括除了数值数据以外的其它数据。

(二)信息(Information):

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所得到的另外一种数据,这种数据对接收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对接收者的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1、信息是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的反映;

2、信息是可以通讯的;

3、信息是有用的;

4、信息形成知识。

(三)信息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数据是反映客观实体的属性值,是记载客观事物的符号,是物理性的,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表等符号。

信息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的得到的有用数据。

信息与数据是相对的: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具有决策参考价值才是信息,否则就是数据。

一级的信息可能是另一级的数据。

2、联系

数据经过加工提炼之后形成信息。

信息是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现,是以数据的形式呈现。

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信息的载体。

数据是原料,信息是产品,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

处理后的结果。

(四)信息的分类

按照管理的层次

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按照应用领域

分为管理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等;

按照加工顺序

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等;

按照反映形式

分为数字信息、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等。

(五)信息的特性

1.准确(事实)性

信息必须是反映客观对象真实的数据,这是信息的中心价值和最基本的性质。

2.时效性

信息是有生命周期的,在生命周期内,信息是有效的;超过生命周期,信息将失效。

3.不完全性

关于客观事实的信息是不可能全部得到的,信息要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正确使用信息。

4、层次(等级)性

战略级:

高层管理者---战略信息

战术级:

中层管理者---控制信息

作业级:

基层管理者---业务信息

5.变换性

信息是可变换的,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载体来载荷,这一特性在多媒体时代尤为重要。

6.价值性

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劳动创造的,因而是有价值的。

三、信息的度量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

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大;反之,信息量则小。

举例:

硬币下落可能有正反面两种状态,出现这两种状态的概率都是50%,即P(Xi)=0.5

H(x)=-[P(X1)log2P(X1)+P(X2)log2P(X2)]=-(-0.5-0.5)=1bit

也就是说要消除掷硬币时出现正反面不确定性需要1bit的信息。

骰子:

P(Xi)=1/6,H(x)=2.6bit

第二节信息系统的概念

一、系统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②系统有一定的结构③系统有一定的功能

(二)系统的组成

系统一般应该包括五个要素:

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

SHAPE\*MERGEFORMAT

SHAPE\*MERGEFORMAT

二、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的概念

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

其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广义:

任何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系统都可以理解为信息系统。

狭义:

是一种基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且服务于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

(三)信息系统的类型

按照处理的对象来划分:

1、作业信息系统:

处理组织的业务,控制生产过程和支持办公事务。

(1)业务处理系统

(2)过程控制系统

(3)办公自动化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

对一个组织(单位、企业、部门)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

(1)按组织层次来划分:

操作层系统:

通过监测组织的基本活动和事务处理来支持管理者的工作。

管理层系统:

是为支持中层管理者进行日常工作的监视、控制、决策以及管理活动而设计的信息系统。

战略层系统:

是帮助高层管理者致力于应付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战略问题,并制定组织的长远规划。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第一节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MIS是对一个组织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决策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辅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的人机系统。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面向管理决策

①为管理决策服务,为管理者服务

②根据管理业务需要,及时提供信息

③辅助管理者进行分析、计划、控制、预测和决策

2.综合性

①纵向—高、中、低层②横向—人、财、物、产、供、销③上下左右,纵横交错

3.人—机系统

①人是系统的一部分②使用信息的是人,决策者和管理者是人

③分清哪些工作由人做,哪些工作由机器做

4.与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

①综合应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生产模式。

②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

5.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计算机系统科学、管理学、运筹学、系统工程、行为科学、应用数学等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

(1)管理任务的层次结构

层次

时间性

内容

战略管理

长远

规定企业的目标、政策和总方针;企业的组织层次;决定企业的任务。

管理控制

中期

资源的获得与组织,人员的招聘与训练,资金的监控等。

运行控制

短期

有效地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在预算限制内活动。

业务处理

日常

涉及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2、基于管理职能的系统结构

(1)销售与市场子系统:

(2)生产子系统:

(3)物资供应子系统:

(4)财务和会计子系统:

(5)人事子系统:

(6)高层管理子系统:

(7)信息处理子系统:

第二节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1、从信息的层次角度

业务处理系统(TPS)

管理信息系统(MIS)

决策支持系统(DSS)

2、从组织的职能角度

管理信息系统

生产或服务信息系统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3、从服务的组织对象

国家经济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系统

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

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

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节制造资源计划

一、物料需求计划(MRP)

(一)MRP的基本思想

物料需求计划:

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和产品的结构,确定原材料的需求数量及订货时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库存。

——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数量。

(二)闭环物料需求计划(CLMRP)

闭环MRP理论认为主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应该是可行的,但是在制定物料需求计划时要考虑生产能力的约束,或者对能力提出需求计划,即在满足能力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物料需求计划的执行和实现。

闭环MRP引进资源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用来同各个工作中心的能力进行平衡。

(三)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在闭环MRP完成对生产的计划与控制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将经营计划、销售、成本核算、技术管理与生产管理子系统相结合,形成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强调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等资源的全面管理。

它是一个围绕企业的基本经营目标,以生产计划为主线,对企业制造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计划和控制,使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流动畅通的动态反馈系统。

第四节企业资源计划

一、ERP概念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二、ERP与MRP-II的关系

(1)ERP的理论基础是从MRP-II发展而来,它继承了MRP-II的基本思想,ERP的核心仍旧是MRPⅡ。

(2)MRP-II的核心是物流,主线是计划,伴随着物流的过程,同时存在资金流和信息流。

ERP的主线也是物流,但ERP已经将管理的重心转移到财务上来,在整个企业的运作中贯穿了财务成本控制的概念。

(3)ERP的发展已经突破了MRP将资源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局限,将外部资源也看作是受控对象被集成进来。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第一节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一、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概念

MIS战略规划是基于企业发展目标与经营战略制定的、面向企业信息化发展远景的、关于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计划,包含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信息系统的IT方案、实施策略和计划、预算。

二、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

(1)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与总体结构

(2)企业现状

(3)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5)近期计划

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应考虑的问题

1、设计方案时,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使系统方案符合技术发展趋势;

2、投资要适中,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装备和力量;

4、要有明确的目标;

5、规划系统实施的阶段划分要明确,原则:

效益优先、分段实施;

6、重视信息系统的集成;

7、员工的信息化培训。

第二节制订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步骤

一、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

阶段

阶段描述

初装

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初步认识到计算机的作用,个别人具有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一般的“初装”情形大多发生在财务部门

蔓延

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

组织内部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发展迅速

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问题开始显得比较突出

控制

计算机预算年增长达30-40%,管理部门发现信息系统投资增长与效益回收比例不理想

随着应用经验的积累,协调意识的增强,出现了高层参与的信息系统领导小组

该时期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

集成

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和组合

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信息系统的预算经费因上述要求而呈现迅速增长

数据

管理

信息系统的硬件投资基础已基本完成

信息系统的管理主要聚焦于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上来

方法库和模型库被逐步开发和完善

成熟

信息系统已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的要求

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完善的共享

新的应用模式开始进一步探索

第三节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一、企业系统规划法

(一)BSP法的基本思想

采用自上而下的策略识别企业目标、识别企业的过程与识别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下而上的系统设计,最终把企业的目标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全过程。

(二)BSP法的作用

1.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三)BSP方法的特点:

1)采用自上而下识别系统目标识别企业过程、识别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下而上的系统设计

2)保证MIS独立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因而使MIS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

(四)U/C矩阵的应用

通过一个过程/数据类矩阵(U/C矩阵)来分析汇总数据:

(1)矩阵中的行表示数据类

(2)矩阵中的列表示业务过程(功能)

(3)数据类与业务过程之间的关系

U—使用(use):

表示业务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

C—建立(create):

表示业务过程对数据类的产生。

二、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

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MIS规划。

关键因素:

指在一个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一些因素或领域,这些因素或领域的状态决定着企业的运营状况。

关键成功因素:

指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企业中绝对不能出差错的地方。

第四节企业流程重组

一、企业流程重组的概念

企业流程重组是企业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ERP系统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流程重组:

就是按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改善。

二、流程重组的内容

流程重组不仅涉及技术性因素,也涉及到人文性因素,包括:

1、业务流程重组

2、组织重组

3、观念重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

4、重组的最终目标为

5、以新的企业流程代替原有的企业流程

6、以扁平化的企业组织代替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

7、以新型企业文化代替老的企业文化

8、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流程重组的核心

三、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

1.以过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取消不增值的管理环节。

2.以事前管理代替事后监督,减少不必要的审核、检查和控制活动。

3.取消不必要的信息处理环节,消除冗余信息集。

4.以计算机协同处理为基础的并行过程取代串行和反馈控制管理过程。

5.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自动化,尽可能抛弃手工管理过程。

四、企业流程重组的步骤与方法

1.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找出现有流程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2.分析每一项业务活动的必要性;

3.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采用CSF等,去发现正确的业务流程。

第五节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

一、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

(一)“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1)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研制各项数据处理应用);

(2)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

优点:

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

缺点:

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往往要作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

“自下而上”策略适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初装、蔓延阶段)

(二)“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1)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

(2)逻辑性要求强,难度大,但这是一种更重要的策略,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走向集成和成熟的要求;

优点:

系统性强,注重整体性、全局性。

缺点:

难度较大,开发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自上而下”法适用于大型系统的设计。

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

(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要开发的系统,从层次的角度,自顶向下地分析和设计系统(先全局,后局部)。

(二)原型法

原型法不注重对管理系统的全面、系统的详细调查与分析,而是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第一节可行性分析和详细调查概述

一、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

1、任务是明确MIS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内容:

①管理上的可行性②技术上的可行性③经济上的可行性。

二、可行性分析的报告

内容:

1.系统概述

2.项目的目标

3.所需资源、期望和预期效益

4.对项目可行性的结论

结论应指明:

1.可以立即开发

2.改进原系统

3.目前不可行,推迟开发

三、详细调查的目的、原则

调查的对象:

现行系统(企业)

调查的目的:

在于完整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做好准备。

调查的原则:

用户参与,即做到系统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互补不足,共同研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二节管理业务调查

一、组织结构调查

组织的构成及其构成部分的关系(可用组织结构图表示),包括组织内部的部门划分,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信息资料的传递关系、物资流动关系与资金流动关系。

各级组织的职能,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决策内容。

现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新系统的要求

二、业务流程图

1、业务流程调查的任务

业务流程调查主要任务是调查系统中各环节的业务活动,用流程图的方式把企业的具体管理活动和业务的处理过程绘制出来。

2、业务流程调查的作用

管理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找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理的流向。

第三节数据流程调查

一、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第四节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就是对数据流程图的各种成分起注释、说明的作用,给这些成分赋予实际的内容。

第五节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

一、判断树

判断树由三部分组成,即判别条件、判别选项、处理方案。

判断树比较直观,容易理解,但当条件多时,不容易清楚地表达出整个判别过程。

二、判断表(又称决策表)

判断表是采用表格方式来描述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

判断表分四个大部分:

左上角为条件说明;左下角为行动说明;右上角为各种条件的组合;右下角为各种条件组合下的行动。

优点:

能够把所有的条件组合充分表达出来,即可以清晰地表达条件、决策规则和应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容易为管理人员和系统分析人员所接受。

缺点:

判断表的建立过程较为复杂,且表达方式不够简便。

第六节系统化分析

一、数据汇总和分析

1、数据汇总

收集原系统输入的数据类、产生的数据类、存储的数据类。

2、数据分类

①系统的输入数据类(如入库单、收据、凭证)

②系统的产生数据类(各类报表、人事考勤记录)

③系统的输出数据类(如帐本、清单、记录文件)

3、数据整理

将所有原始数据和最终输出数据分类进行整理,即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处理过程的顺序排放在一起。

首先,应对每项数据按业务过程进行分类编码;

然后,从业务最终报表的输出数据开始,找出表中每一项数据的来源,一直找到其原始数据。

4、数据分析

分析的步骤如下:

⑴建立U/C矩阵⑵进行数据正确性分析⑶数据项特征分析

二、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1、成批处理方式

Ø按一定时间间隔把数据积累成批后一次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

适用场合:

Ø固定周期的数据处理

Ø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数据的综合处理

Ø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累积数据后才能进行的数据处理

Ø没有通讯设备而无法采用联机实时处理的情况。

2.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数据直接从数据源输入中央处理机进行处理,由计算机即刻做出回答,将处理结果直接传给用户。

适用场合:

Ø需要反应迅速的数据处理

Ø负荷易产生波动的数据处理

Ø数据收集费用较高的数据处理

第五章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第一节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

一、系统设计的任务

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

三、系统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

在系统设计中,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如:

系统的代码要统一,数据采集数出一处。

2.灵活性

要求系统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在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模块化结构,提高各模块的独立性。

3.可靠性

一个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如安全保密性、检错及纠错能力、抗病毒能力等。

4.经济性

在硬件投资上不能盲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而应以满足应用需要为前提;系统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复杂化,各模块应尽量简洁。

第二节代码设计

一、代码的功能

1、为事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2、使用代码可以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3、代码提高了数据的全局一致性。

4、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

二、代码设计的原则

(1)惟一性:

一个代码应惟一标志它所代表的事物或属性。

(2)规范化:

代码要系统化,代码的编制应尽量标准化。

(3)可扩充性:

要预留足够的位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

(4)简单性:

要注意尽量采用不易出错的代码结构。

(5)不要使用易于混淆的字符。

(6)当代码长于4个字母或5个数字字符时,应分成小段。

三、代码的种类

(一)顺序码

顺序码又称系列码,它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码。

优点:

简单易懂,位数较少,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

缺点:

没有逻辑基础,它本身不能说明任何信息的特征。

此外,新加的代码只能列在最后,删除则造成空码。

(二)区间码

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

优点:

信息处理比较可靠,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易于进行。

缺点:

①这种码的长度与它分类属性的数量有关,有时可能造成很长的码。

②在许多情况下,码有多余的数。

③这种码的维护也比较困难。

区间码又可分为以下多种类型

多面码。

例如,对于机制螺钉,可作如下表那样的规定。

代码2342表示材料为黄铜的φ1.5mm方形头镀铬螺钉。

上下关联区间码。

例如,会计核算方面,用最左位代表核算种类,下一位代表会计核算项目。

十进位码。

例如,图书分类中的十进位分类码。

(三)助忆码

助忆码用文字、数字或文字数字结合起来描述。

例如,用TV-B-12代表12英寸黑白电视机

优点:

逻辑性强,易记易读,易理解,可以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缺点:

适用于数据项数目较少的情况(一般少于50个),否则可能引起联想出错。

此外,太长的助忆码占用计算机容量大多,也不宜采用。

四、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为了保证正确输入,在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另加一个校验位,作为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验位通过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

代码一旦输入,计算机会用同样的数学运算方法按输入的代码数字计算出校验位,并将它与输入的校验位进行比较,以证实输入是否有错。

校验位可以发现以下各种错误

易位错误、抄写错误、双易错误、随机错误

校验码是根据事先规定好的数学方法及代码本体计算出来的。

第三节功能结构图设计

一、功能结构图

功能结构图就是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表示了系统功能的层次分解关系。

愈上层功能愈笼统,愈下层功能愈具体。

功能结构图中每一个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

功能结构图中各层功能与新系统数据流程图中的处理(功能)是对应的。

第四节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功能结构图主要从功能的角度描述了系统的结构,但并未表达各功能之间的数据传送关系。

(1)某一功能模块向某一数据文件中存入数据,而另一个功能模块则从该数据文件中取出数据。

例:

财务部门更新数据存储“客户信用文件”,发货部门

提取该信用信息,以便作出合适的决策。

(2)虽然在数据流程图中的某两个功能模块之间原来并没有通过数据文件发生联系,但为了处理方便,在具体实现中有可能在两个处理功能之间设立一个临时的中间文件以便把它们联系起来。

二、信息系统流程图的绘制

先为数据流程图中的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