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302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docx

《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docx

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

四川省博物馆——

《古风雅韵》语音导览本

(特别注释:

语音导览,凡红字可不用读。

观众朋友,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四川省博物馆《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展览厅。

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地欣赏,孕育在千年古蜀大地上的工艺美术品的锦秀华章。

展品仅为本馆收藏的一部分工艺美术珍品文物。

本展览的工艺美术厅共分十一个大类,每一件造型精美、玲珑剔透的器物,都放置于这些恒温恒湿的展柜中。

中国的民族传统工艺品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展柜中,那些凝聚了先民们智慧结晶的器物,闪烁着华夏文明的光芒,隽刻着炎黄子孙的烙印。

它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黄河、长江流域文明的灿烂结晶。

观看这些器物,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到一种永恒的文化凝聚力。

我们还能从古蜀祖先绵绵不绝,代代相传的精巧手工艺中,接触到先民们勤劳和智慧的气息。

第一单元玉器(11件)

下面请随我们一起来参观玉器。

我们有必要先对玉器作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

1001(章节简评)5000年前,人类还处在远古时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制玉文明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峰。

根据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在江南一带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出土发现的玉钺等大量玉器,有专家推断,在新石器晚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中国应当有一个“玉器时代”。

它们把史前玉文化带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们发现,古代玉器几乎无一例外,出土在最高等级的墓葬中。

这些墓葬的主人,远古时代则为大巫师、部落首领,后来就是帝王君主。

远古时代,人们把主宰世间的力量视为冥冥之中上天的告示。

当时人们认为,稀有而珍贵的天然玉石,是上天的恩赐,在它的身上蕴藏着神秘的“通灵”神性。

因此,在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人们总是簇拥在象征上天意志的玉器面前,祈求神灵把福祉降临,在巫师的召唤下,光洁的玉器一次次走向神圣祭坛,所以说史前玉器,无可阻拦的成就了“玉器文明”初期最辉煌的祭祀文明。

1002(指周代青玉大牙璋)请看,这是一件周代的“青玉大牙璋”,它是多么吸引人的目光。

淡青黑色,古朴素纹,自然造化,大气从容,尽现巴蜀风采。

据《周礼·考工记》又载:

“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

”这说明,古代玉璋还是天子巡狩时候的祭祀器物。

祭祀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

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要将玉璋投到河里。

《周礼·考工记》中还有“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的记载。

《周礼·典端》还记载:

“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可见,璋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礼器。

1003(指三星堆商代玉器)1986年,在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发现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出土上千震惊世界的文物,其中也有大量玉器。

1989年,在江西新干县发现了商代大墓,墓中出土了100多件精美的玉器。

这两次同属于80年代考古重大发现,完全改变了人们对于商代玉器文明的认识,它们的面世,证实了在中原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在今天的四川盆地和南方地区同样拥有杰出的“玉器文明”,它们共同传承了史前玉器文明的衣钵,并把这种文明带到了一个全新的王权时代。

1004(章节简评)进入王权统治的时代,“玉器文明”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

史前玉器神秘的光芒开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王权的彰显,玉器不再是原始祭祀中的神器,而变成王室贵族的专属品。

玉器与王室贵族之间的关系,从3000年前的商周开始,一直到封建王朝的末期,就再也不曾被割裂过。

周代,进一步赋予了玉器等级森严的礼仪观念。

玉器的颜色,大小造型都象征着不同的等级、身份。

1005(指玉琮等文物)汉代、唐宋时期,玉器的制作工匠们有了很高的造诣。

制作过程,已经是相当高难度。

从展出的展品中的玉琮、玉环、玉大带等展品,你可以看到,它们达到了什么样的精雕细工。

下面请观众朋友,仔细地来看我馆的“镇馆之宝”,国家级文物——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里出土的玉大带。

它是迄今所知,唐五代时期惟一的一件完整的能够确定为帝王本人所使用过的玉大带。

1006(指五代前蜀玉大带)请看玉大带,玉质洁白莹澈,色泽温柔光润,为玉石中的上品。

玉大带的铊尾上有一段珍贵的铭文,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据铭文记载:

当年蜀宫遇到了一场大火。

大火将蜀王宫珍藏的无数稀世之宝化为灰烬,似乎预示着前蜀的国运由昌盛走向衰落。

奇怪的是,唯有这一块宝玉,经烈火焚烧仍然完好如初。

这一块劫后无恙的玉石,带给皇帝王建莫大的安慰。

他认为,玉石就是自己的化身。

因为“天生神物,人为的灾祸是无法摧毁它的。

”于是,王建命玉工把这块玉石精心雕制成了玉大带,随身佩带。

最后玉大带随自己葬入九泉之下,就连墓内的王建石雕像上也原样刻有这条玉带。

1007(指五代前蜀諡宝)我们再看这一件永陵王建墓中出土的稀世之珍——諡宝。

何谓諡宝?

简言之,就是帝王在阴宅地祗使用的印玺。

在陵墓中放置它,象征帝王死后在阴间继续享有人间的地位和权威。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都要埋藏諡宝,在已出土的諡宝中,永陵出土的这一方,显得最为奇特怪异。

古代帝王印玺的铊,通常都雕刻为龙形,龙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为四灵之首,汉以后渐成为封建天子的专用象征,就像“龙袍”,“龙座”,都是天下至尊的标志。

然而,永陵的諡宝铊的造型却不是标准龙形,而是奇怪地雕成了兔头龙身。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王建,出生于847年,按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法计算,这一年为丁卯年,属兔。

王建出身贫寒,早年为生活所迫,投军从戎,经几十年南征北战,终于在60岁时成为前蜀国的开国皇帝。

而这一年恰好也是丁卯年,整整一个甲子。

属兔的皇帝兔年登基,成为“真龙天子”,这就使兔和龙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而王建諡宝铊的造型也就采用了不一般的兔头龙身。

1008(章节简评)纵览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古代先人曾经崇尚的玉文明,至今依然在我们的手中传承。

汉语中与玉器相关的词语,无不代表着高贵、圣洁、美好。

古人赋予玉以君子气节: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执身如玉”。

直到现在,人们形容女人美貌有:

如花似玉之说;比喻高贵的品德是冰清玉洁、温润如玉;就连美味的佳肴也称为锦衣玉食,美酒称之为琼浆玉液。

今天,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也依然愿意在身上佩戴一件小玉饰,寓意吉祥和幸福的愿望。

从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玉只不过是一种天然的石头,它是地球上众多矿物质中的一种,它的产地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丰富的玉矿产,比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波兰,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010(指玉环)玉环,1942年四川成都市王建墓出土,

五代前蜀,直径9.5厘米,厚0.9厘米,外径3.9厘米,

内径2.7厘米。

观众朋友,下面请参观本次展览的第二部分内容:

金银器,同时并了解一下金银器的发展沿革。

第二单元金银器(10件)

2001(章节简评)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些金光和银光交织的金银器皿。

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是最稀少最美的东西,往往是被帝王垄断专用。

在中国古代,帝王大典的礼器,都是用金银器和玉器制作的。

古代的金银器作为贵重的工艺品,古往今来一直受到珍视和宠爱,因为黄金和白银曾经充当货币流通。

用它来制作工艺品,非一般普通百姓能享用的。

根据考古发现,商代墓葬中已出现小件的金制品。

说明古代的冶炼技术和金器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商代金器已开始向装饰艺术的方向发展。

大家都知道,代表当代旅游标志的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蜀太阳神鸟金箔等金饰品,图案制作就已经十分精美。

(可否用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在形式和花纹上受到当时青铜器的深刻影响,器物上常见纹饰有蟋螭纹、龙凤纹、几何线纹等,更显繁缛富丽。

金银器在品类上也扩大到日常用品。

比如湖北曾侯公墓出土的金盏,就是金器品的早期代表。

河南辉县战国墓出土的银带钩,运用了浮雕和包金技术,特别是镶嵌技法的运用,使用得黄金和翠玉,琉璃交相辉映,光彩夺目。

(可否用图片?

到了两汉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向细工方向发展,掐丝,焊接,镶嵌等金银细工都已较为成熟。

金银器的制作已从青铜器制作传统工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种类。

2002(指五代·镀银铜猪等)金银器在唐代进入繁荣时期。

建国以来,唐代金银器考古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1973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金器酒杯等,体现了金器的生活化发展趋势。

成都金银花丝品种,也具有古老的历史,前蜀王建墓中就出土了精美的花丝银器。

请看本展展出的王建墓出土的镀银铜猪,其制作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003(指宋代·芙蓉花瓣纹金碗等)到了宋代,金银器不光是王公贵族享用的物品了。

它在造型和纹饰上体现了与宋代瓷器相同的一些风格,典雅素雅大方。

2004(指文物)请看我们展品。

于1959年在四川德阳孝泉镇清真寺出土的一批北宋细工银器:

宋压花银盒、银瓜形壶、银花薰、守口压花银瓶……都继承和发扬了唐代细工的优秀传统,呈现宋代素雅的风格。

其中一件出土银杯上面刻有:

“庞家造德隅子昌”七字铭文。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金银花丝工艺早在唐代则具有结构严谨,制作精细,造型别致,纹饰富丽等特点。

它运用了不同精细的金银丝,以平填花丝为主,银片錾花为副,采用炭丝,搓丝,累丝,填丝穿丝等不同工艺制成各种器皿,图案主要有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等。

接下来请参观本展览的第三部分,漆器类。

第三单元漆器(4件)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批漆器文物。

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书法家和收藏家李一氓捐赠给我们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

李一氓,生于1903-1990年,四川彭州人,他的著作《李一氓书缘》包含了很高的史料价值,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品趣盎然,颇得读书人喜爱。

3001(章节简评)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考古工作者就从发现出土了一只木胎红色漆碗。

它揭开了中国漆器制造史上光辉的第一面。

从新石器时代起,历经商周至明清,中国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漆器炝金、描金等工艺对日本等国家与地区都有深远影响。

四川漆器,早在汉唐时期,就被誉为“蜀中之宝”。

蜀中气候温和,盛产生漆和丹朱,为漆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早在西汉初,成都就已经成为我国漆器生产的中心,以"雕花填彩"见长。

我国出土的大量漆器中都能见到刻有成都制造的字样。

两汉时,四川漆器已具有不裂口,不变形,光泽明亮,抗腐蚀性能强的优点,这些在出土文物中已得到充分证实。

随着漆工艺的发展,各种漆器上逐步出现了彩绘,描金,戗金,填漆等,唐代的金银平脱,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宝嵌,清代的脱胎漆器等,都是各代表性的特色名品。

成都漆器采用了木胎,麻布脱胎,竹蔑纺织胎等,技法上以雕填见长。

艺人们运刀如笔,刀法流畅。

建国以来,又创造了暗花漆下彩,银片雕填,透明漆隐花等工艺,推动了漆器的发展。

重庆漆器则以研究彩绘发展著称,此外还有蛋壳镶嵌螺细,镶嵌,堆嵌,漆笼金等各种装饰方法。

漆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明代漆艺家黄成所著《休饰录》为中国现存古代唯一的一部漆艺专著,书分理处集18章,对制漆的工具,材料,色漆的制配、装饰方法等作了详细的叙述。

(展品标牌不读)雕漆人物方盒木胎清代卢葵生作长27.3厘米,高7.3厘米——1988年李一氓捐赠

3002(指展品)雕漆人物方盒为木胎。

器物为方形,抹角。

里为黑漆。

侧面漆雕填金锦地花卉图;盒面漆雕仙人、仙鹿及彩云图;盒背黑漆,有四乳足,正中钤“卢葵生製”篆书一方。

(展品标牌不读)梅花纹仿紫砂漆壶木胎清代卢葵生作底径14.3厘米,高8.5厘米,口径12厘米——1988年李一氓

3003(指展品)梅花纹仿紫砂漆壶,壶形矮扁,其形制色泽均仿紫砂器。

壶身刻梅花纹,上有行书阴识“竹叶浅斟,梅花细嚼,一夕清淡,几回小坐”。

署“葵生”,下有“栋”字小方印。

(展品标牌不读)雕漆八仙庆寿果蝠八宝如意

木胎清代长36厘米1957年四川省博物馆藏

3004(指展品)雕漆八仙庆寿果蝠八宝如意,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深珠色,上浮雕仙人,松石,蝙蝠、花果等图案。

下坠流苏。

(展品标牌不读)紫漆描金缠枝莲多穆壶木胎清代壶高58.2厘米1957年四川省博物馆藏

3005(指展品)紫漆描金缠枝莲多穆壶,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

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遂成为壶。

此壶为深绛色漆底上描金缠枝莲。

壶柄间及壶盖为铜链连系,铜链中间有一铜球。

接下来,我们介绍本展厅的第四部分古琴——

第四单元古琴(3件)

4001(章节简评)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

古代文人讲求琴棋书画,而琴居首位,实在耐人寻味。

古人意在让琴韵和山水,诗意,风景相交融,与儒道释宗法相贯通。

因而,古琴已深深浸淫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

2004年4月,古琴艺术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在古代,与文人士大夫关系极为密切,乃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

通古琴者,多为知天文,识地理,通经史,明格物,达哲理,博艺事的智者贤达,如孔子,屈原,司马相如,蔡文姬,李白,耶律楚材等,他们个个无不精通古琴。

古琴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民众基础。

古代出现过的许多乐器至今都失传,而古琴却以其完整、丰实的琴谱和理论资料流传不衰。

就是在当今,流行音乐、现代音乐风行的时代,古琴,这个千年古乐器仍然继续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和欣赏。

古琴在千百年的流行中,逐渐形成了各种流派。

四川的蜀派古琴,在古琴界中别具一格。

4002(指文物)请看我们展柜里陈列的三张古琴,代表了不同时代。

这是一件“石涧高点冰”七弦琴,为我们四川博物馆馆藏的古琴珍品。

这一件古琴,有它特殊的历史经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馆收藏时,特请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琴专家郑珉中先生鉴定,此琴曾为元代的中书令(宰相)耶律楚材所收藏。

耶律楚材(公元1190——1244年)酷爱古琴,他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别墅居住时,曾用过此琴,故名“玉泉”。

玉泉琴,形制浑厚、古朴、凝重,声音纯正圆润,为典型的唐琴风韵。

传世当代的唐琴,现在为数不多,珍品更为稀少。

这张“玉泉”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唐琴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

在古琴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还产生了精湛的造琴工艺和造琴名家。

唐代造琴以四川雷氏家族、郭亮及江南张越为一代名家。

而雷氏家族中以雷威的制琴技术最高,雷威所斫之琴,以“春雷”为最尊贵。

雷氏斫琴,显赫名声沿续了几代,历经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

原因是雷威制琴用材,有它的独特之点。

元代小说《琅环记》讲述了雷威制琴的过程:

“雷威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中独自往峨嵋,酣饮著蓑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涟延修杨者伐之,斲(斫)为琴,妙过于桐。

4003(指文物)古琴有与其它乐器的不同,在于绝大部分琴都有自己的名字,许多琴上还刻有各种铭文。

在琴的命名与铭文上,最能窥见古琴的文化韵味。

优良的琴,基本上都有诗词刻在琴北,并根据琴的特点,造型和制作者的忌辰命名,例如我们展出的这三张琴。

有古琴必有流芳百世的历代古琴名曲,定有抚琴高手,也是他们,让琴音成为千古绝响。

早在先秦时期便产生了写内心情感的《雉朝飞》(清代程允基的《诚一堂琴谱》中写道:

“奇音妙趣,《雉朝飞》为最”),著名的古琴曲还有《阳春白雪》、《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等。

唐宋以来,琴家就有派别之分,都有自己的特点。

浓厚的地方人文色彩,形成了不同的鲜明琴操风格。

唐代著名琴家赵耶利曾经这样评价蜀派古琴的艺术特色:

“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近代蜀派琴家代表张孔山的琴谱中就有《流水》一曲,成为人们熟悉的蜀派古琴曲目中最典型的代表。

古琴艺术的活泼气韵,现于“妙指”下的“吟、猱、绰、注”,所谓“妙指希声,嗒然丧我”的妙境,表现出“丧我”“忘我”“无我”的心态,也就是心指合一的古琴艺术哲学。

古琴之道,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而释、道两家思想也是琴道的重要内容。

佛、道、儒三大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是,格物,致知,正心,养性。

反映在古琴文化中就是“琴道”。

可见,古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这也是古琴被视为家珍国宝的原由。

第五单元竹雕(5件)

5001(章节简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有句名言: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人们从认识竹,种竹,用竹,再到升化成文字,绘画,文艺作品,人格力量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竹文化的发展源地。

竹文化,已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遗风,广为流传。

正如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断言:

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远古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歌唱。

竹子,被广泛利于人们的生活。

在湖南洞庭湖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竹墙残迹。

在浙江钱山漾遗址(距今5300-4200年)中,有竹箩、篮、簸箕、簟等出土文物。

兴建于2200多年前,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四川都江堰,就是把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典范。

竹,用于交通(竹筏)是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用于军事(竹管制成的火药枪)是在南宋以后,用竹子造纸始于晋代。

于是,古代竹雕当之无愧地成为工艺品的一绝。

竹雕工艺,分阴雕、阳雕、线雕、留青雕、浅刻、浮雕、镂空雕、圆雕等。

据史料上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而且浅雕、浮雕、圆雕并用,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赏识。

因此,嘉定竹雕艺术流派繁盛,一直延续到清中期。

明朝嘉定南翔人叫朱鹤,擅长书画,精于篆刻,他首创了浮雕、圆雕竹刻技术。

朱鹤的作品有《朱鹤笔筒》、《无量寿佛》等。

朱鹤之子朱缨,也长书画,师承父亲,以刀代笔,善刻古代佛像及山川树木,传世作品有《“归去来辞”笔筒》。

朱鹤之孙,朱缨之子朱稚征,技艺更为精湛娴熟,题材更加宽广,传世作品为《仕女笔筒》、《残花筒》等,祖孙三代并称为嘉定“三朱”。

自“三朱”以后,嘉定竹刻人才辈出。

清代康熙时的吴之璠在继承技法的基础上,另创一种薄地阳文刻法,传世作品有《滚马图笔筒》、《牧牛笔筒》等。

后又出了以深雕竹根人物闻名于世的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以及周灏,周笠等竹刻家。

清代前期是嘉定竹刻的鼎盛时期,以技法齐驰名,作品精绝而称誉遐迩,嘉定被人们誉为“竹刻之乡”。

(文物标牌)竹雕瑶池献寿笔筒竹清代口径12.7厘米,高15.5厘米1988年李一氓捐赠

5002(指文物解说)笔筒为圆形,中空底平。

周壁圆雕瑶池献寿、张果老倒骑毛驴、吕洞宾、张果老对弈图。

层次分明,雕刻精细,无款。

观众朋友,接下来请继续参观我们的展览。

下面介绍皮影——

第六章皮影(14件)

6001(章节简评)皮影戏,属于民间传统影戏的一种。

影戏,即影子戏。

中国的影戏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

手影戏,是凭人的十指借光弄影,表演各色人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甚至简单的寓言故事等。

最原始的影戏是指:

纸影戏和皮影戏,它是用纸或兽皮雕镂成人物的平面偶像,以灯光映于帏幕上表演,是较复杂的影戏。

影戏,是中国一项传统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戏剧之一。

她和中国广大农民与普通百姓的生活、习俗、信仰血肉相连,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和作用。

而今全国各个流派的皮影戏都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保护。

6002(章节简评)近代中国影戏有北影和南影之分,北影以滦州皮影戏为代表,南影以四川皮影戏为魁首。

四川皮影戏主要分成都灯影戏和川北皮影(川北“渭南影子”)两大类型。

“渭南影子”的造型源自陕西,其雕刻方法自然与之相同,所以谈到四川皮影的雕刻技艺,则以“成都灯影”为代表性特征。

(指文物)

成都灯影,雕刻的脸谱、髯口、摆设、道具,一般是按照川剧设计,同时吸取了蜀锦刺绣,蓝印花布,四川年画等民间美术的艺术成份,形成了浓郁的四川地方风味。

成都灯影,使用厚质牛皮,因此制作少用雕刀刻镂,多用铁工具錾,四川人叫“錾灯影”,制作相当考究。

成都灯影的影偶分大、中、小三型:

大灯影身高60一80厘米,皮厚达0·2厘米,个别影人高达1米。

中灯影身高40—60厘米,皮厚0·1厘米。

小灯影身高24—30厘米。

成都灯影,全身共分十四个关节,比北方皮影关节多,一是多在头帽分离,取其能甲乙互易,交替使用;二是多在手掌与手指分离,这种有关节的手可以作比较多的表情姿势,显得柔和自然,也便于抓拿灵活,操纵自如。

成都灯影脸谱造型有“空脸”和“满脸”之分,所谓“空脸”,主要借助于线条的组合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多出现于生旦角色。

在处理上一般文生的眉毛是向上挑起,再缓缓地向下弯入鬓角。

旦角的眉毛,则是挑起至眼角呈弧形向下延伸至鬓角,在眉梢之间,连结以花草纹样,整个线条匀称,纤细而柔和,给人以俊俏秀丽的艺术魅力。

武生、武旦的眉、眼步向上斜挑,线条流畅,洒脱。

“满脸”用镂空或雕花、敷彩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多用于净(花脸)丑一类角色。

此外成都灯影的道具、摆设刻制特别讲究,拿坐椅来说,就有金蛟椅、虎皮椅、太师椅、木椅、竹椅、藤椅等,比川戏舞台用的椅子多得多。

成都灯影班的构成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实际上往往多达十二三人,灯影艺人是多面手,不是单打一,自提自唱,易使感情结合,也能细致地准确地表现角色。

成都灯影戏的唱腔和剧目与川剧大致相同,尤其擅长表演神仙道化剧。

因为表演人少价廉,轻装灵活,在民间求神还愿、祭祀报赛、人生礼仪的民俗活动中,皮影戏最能发挥它娱神又娱人的功能。

请大家仔细来看皮影展品——

6003小旦(文物号101):

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镂空雕刻小旦脸部,线条简洁,眉目清秀。

发髻上卷,是典型女性形象。

6004花旦(文物号479):

脸部镂空雕刻,头戴花结,耳带耳环,线条简洁,眉目清秀。

典型的花旦形象。

6005花脸(文物号158):

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的花脸,脸部雕刻满脸,怒目圆睁,口张大开。

鹰钩鼻,形象凶狠。

6006老旦(文物号142):

清代,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老旦脸部雕刻镂空,头戴凤冠,一脸哀愁。

6007唐僧:

脸部镂空,头带金刚上师帽,红色袈裟,相貌慈眉善目,形象极为端庄。

6008孙悟空:

清代,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火眼金睛,头戴紧箍咒,满脸威猛,身穿虎皮僧衣,足穿草鞋。

西游记护持唐僧西天取经的护法神。

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

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

被封为斗战牲佛。

6009猪八戒:

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

嘴脸与猪相似,他会变身术。

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尺钉耙,护持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

他性格温和,憨厚单纯。

对师傅忠心耿耿,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由黄牛皮革雕刻猪头形象。

袒胸、大肚、黑僧衣、皮鞋。

6010沙和尚:

法名悟净,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月牙铲,武艺高强,不畏强敌。

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

满脸、短胡、袒胸、身装僧衣,草鞋。

6011唐明皇:

清代,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脸部镂空,长青髯,头戴皇冠,身着华丽皇袍,栩栩如生的帝王形象。

6012杨贵妃:

清代,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脸部镂空,线条简洁。

脸部柔和,头戴花结,身装凤袍。

造型生动活泼。

6013梁山伯:

清代,由黄牛皮革着色雕刻而成,脸部镂空,眉目清秀,头戴秀才帽,衣饰雕刻花纹。

6014祝英台:

清代,由黄牛皮革着色雕刻而成,脸部镂空雕刻,线条柔和简洁,头戴秀才帽,衣饰雕刻花纹。

第七单元蜀绣(2件)

7001(章节简评)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最早记载蜀绣的文字,出于西汉文学家杨雄《蜀都赋》:

"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后来他又作《绣补》一诗,体现出杨雄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

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物产,称蜀中之宝。

据文献记载。

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种养桑蚕。

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已经驰名天下。

蜀国把它作为珍稀而昂贵的物品,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