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释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273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释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释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释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释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释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释疑.docx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释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释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释疑.docx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释疑

农村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释疑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尧禾中心校马红芳

一、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方案中3-6年级、7-9年级和10-12年级(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独立的课程地位。

因为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所以被期待为新课程的亮点。

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的课程改革就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种。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从活动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是当时的活动课随意性太强。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目标就是增加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过程。

它又是一门新型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建立在学生兴趣趋向、有主动探究的欲望、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我们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义就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是:

一、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综合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

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目标,它没有严格的体系化的内容标准。

但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但对具体的活动项目和活动主题来说,应有具体的活动目标。

3、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领域,这实际上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要素。

有的学校就把这四个要素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拿出去开成一门课,信息技术教育也拿出去开设了一门课程,只剩下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也有想法开成一门课。

要明确的是,按分科的方式对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明显的错误。

这四个领域不是学习的内容,而是实践或活动的方式,如研究、服务、调查、劳动、信息实践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的内容是学生的活动主题,是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兴趣出发提出来的,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

四个领域不是学生独立的学习内容,而是活动中四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比如研究、服务、技术实践、信息实践等。

4、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四性:

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

这四性强调学生亲历亲为,在做中去反思,在做中去体味,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自主性,随着活动的逐步开展,学生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能力不断提高。

离开这四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不会成立,所以在整个课程展开中,学以致用是目的,四性是核心。

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要搞清楚它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学科课程的设计是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与发展自我提供系统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的,首先是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并在知识的获得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

实施的过程是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主,有固定的教材,一句话,学科课程是以学生的认知为取向的课程,注重让学生获得间接的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践性课程、经验性课程,它强调通过经历来获得体验,包括对生活中遭遇的各种情景和问题的体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社会责任等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的课程、体验的课程,也是一门综合的课程。

说到综合,一些教师认为,现在学科课程中也有综合学习,如何区分二者的关系呢?

学科课程的综合性学习首先仍然是以获得系统的知识为目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它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也不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

但这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就没有联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是基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正是利用了学科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反过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实施,学生从中获得的基本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

二、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的设计,首先要明白学生的需求点.综合实践活动是由活动课程发展而来的,是对活动课的继承、发展和规范。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应只顾活动形式,更要注意课程的实质:

它是一门课程,综合性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所以选题时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跨学科、多感官参与而且学生有兴趣参与、有探究价值,对学生起引导作用的课题。

如果把握不好,可改变题目的来源,即:

由教师引出话题,通过对话、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意向确立研究方向,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后确立研究的主题。

如环境问题的选题教师就不要强拧牛头,说我们研究环境问题中的××主题,同学们讨论,可以改成教师就环境中某一热点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兴趣激发后,再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环境问题中某一方面的现象,学生讨论出一个主题,学生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产生子课题,展开综合实践活动。

这样题目由学生中来,任务又回到学生中去。

因为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学生研究兴趣也就高涨了。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选题研究,主题突破有时可能超越了学生自身的水平,脱离了当地的条件,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活动会因为各种难以克服的因素而搁浅,最后是不了了之。

例如:

学生没有电脑,有的地方没有联网,你让学生用电脑去搜集资料,结果是什么?

曾经听某校的教师讲了一个不好笑的笑话:

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问:

你们想学什么?

学生说:

想学钓鱼。

教师要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不假思索地说:

“那我们就学钓鱼。

”于是同学们纷纷购置钓鱼器械,不出一星期,学校那小鱼塘里就再也无鱼可钓了。

这个事例姑且不论教师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首先犯的错误就是他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

我们这里究竟有多少鱼可以钓。

学生没考虑到,但作为他们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一个积极的旁观者,这起“钓鱼”事例中的指导教师是一个失败者!

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准主题的突破点。

从什么地方突破?

从当地的实际条件突破,从投资少、持续长、耗费低的项目突破。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有兴趣的去研究问题,从中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而不是一时的热闹,长时间的沉默。

要巧妙的利用已有的条件,挖掘现有的资源,只有找准突破点,综合实践活动课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一节课一个主题是不现实的,究竟是长主题好还是短主题好呢?

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应以小主题、短周期为好,小学高年级也可以是大主题、长周期,初中及高中以大主题、长周期为好。

大主题、长周期的活动,一般每个学期一个主题即可,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三、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

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要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四性)这个关节点。

其次,就是教师的作用。

教师要明白自己在课程中的位置。

教师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教的指导作用绝不是指手划脚:

你应该怎样怎样,而应视学生为朋友,以商量建议的口气来建议:

“这样做也许会好一些。

”在活动中,教师应有耐心等待学生的结果,最大限度地允许学生犯知识错误,有错才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学,有学才有果。

学生知识上不犯错,他就永远不知道正确。

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才会犯错误,怕什么?

改了就是好的。

犯了错误不要紧,目的就是改!

改才有发展。

在明确了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后,我们还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操作过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完全不一样,国家只是规定了基本的目标和学时,有一个指导性的《纲要》,没有规定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也没有办法规定。

下面来看学校和教师,怎样才能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对学校来说,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要有课程开发意识,应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学年计划,通过计划来处理好与社区机构及相关部门的关系。

学校每年需要社区哪些部门配合、什么时间、以何种形式、需要哪些人力与物力方面的支持等,都要提前与有关部门沟通,而不是没有计划地临时活动。

二是学校要真正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发展和学校特色的价值与意义,要制订相关的课程制度,如课时安排、教师安排、建立教师指导规范等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是开放的,也需要有规范。

对教师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好不用“上课”或“教”这样的字眼,而是用“做”、“实施”或“开展”更合适。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上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具体的实施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与交流阶段。

在准备阶段,在学生对身边的社会、自然现象有了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可以在教室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做出活动方案。

特别注意的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将模糊的问题有效合理地表述出来,帮助与指导学生准备工具与材料。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建立学科联系点,直接体现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中。

学生就自己的子课题起制定活动的计划,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计划中进行分析:

我的优势、我的不足、我解决的措施、我可能的困难、我解决的措施。

“我的不足?

”这里就是一个学科联系点,改进不足怎样去改进,方法多种多样,学到知识是目的。

举个例子来说:

学生在一组活动计划中分析:

我的优势是口语交际,不足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能力欠缺,同时总结不够严密,我可能的困难是利用电脑查找相关资料,那么我改进措施就是学习数学中统计分析;学习利用电脑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搜集;学习一般论文的写作方法。

那么这里学科联系点就是三个点:

数学、语文、信息技术。

实施阶段也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经历与体验。

活动最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也可独立研究。

小学阶段学生的能力有限,还有安全问题,最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起到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可以是一些必要的专题讲座和方法的介绍,并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师不一定对所有活动的内容都了解,而对过程与方法要进行指导,如如何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等。

类似的指导,许多教师做不到,这就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总结与交流阶段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结与交流的过程,我们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在开展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总结,去交流,从而形成成果。

这样成果是学生在自己亲自实践,亲自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的成功感得到了加强,他们享受到了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这样为以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打下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总结和交流时,学生可能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老师要做好引导。

我们不能批评,而要鼓励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错误的结论。

有时在总结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去解决发现的新问题,这样可以使活动向更深层面去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关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老师都有过实践,下面具体来谈谈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问题。

四、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活动是课题研究或项目探究活动,即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学生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观察、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

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是作为一种课程领域。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第一、研究性学习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

第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第三、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3初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4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5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一)、人与自然关系领域:

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

(1)、水资源及其状况研究

(2)、土壤资源及其状况研究

(3)、空气状况的调查研究

(4)、植被与绿化问题研究

(5)、垃圾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与处理问题研究

(6)、动物及其保护问题研究

(7)、资源或能源问题研究

(8)、水土流失与水灾问题研究

(二)、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

(1)、社区或故乡的变迁与发展考察研究

(2)、社区或地方产业状况与发展研究

(3)、社区或地方人口状况的调查研究

(4)、民族历史与发展问题研究

(5)、农村或城市交通问题研究

(6)、农村产业问题研究

(7)、城市产业与经济问题研究

(8)、汽车问题研究

(9)、老龄人口与养老问题研究

(10)、下岗与就业问题研究

(11)、城镇住房问题研究

(12)、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12)、毒品问题研究

(13)、选举与政治生活问题

(14)、社会生活中的法律现象与问题研究

(三)、人与自我关系领域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

(1)、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2)、中小学生的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

(3)、校园环境与学校周边环境研究

(4)、中小学生成长环境与安全问题研究

(5)、音乐与中小学生追星现象研究

(6)、中小学生的服饰与审美问题研究

(7)、中小学生心目中的教师

(8)、中小学生心目中的家长

(9)、中小学生心的理想调查研究

(10)、中小学生心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11)、中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四)、人与文化关系领域问题

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和确定的基本要求:

一是尊重兴趣爱好,二是关注生活实际,三是鼓励动手实践。

学习内容设计的策略:

A、由扶到放,选定课题

B、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C、逐步积累,资源共享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A、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

(2)、任务驱动

(3)、多种形式

(4)、课内外结合

B、实施的类型与组织形式:

(1)、类型:

依据学生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类别:

a、课题研究类b、项目(活动)设计类

(2)、组织形式:

包括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中展开的合作探究。

研究性学习应该较多地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探究活动。

课题组可由同班同学自由组合而成,也可以由跨班级、跨年级的兴趣相近的同学组合而成。

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行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导师。

(3)、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①、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a、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或课题

b、制定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案

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案一般包括:

A、活动的主题或课题

B、活动的内容

C、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D、活动的对象、情境、时间和空间

E、活动的具体过程

F、任务和分工

G、保证条件

②、问题情境阶段

a)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

b)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

(4)、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评价的一般原则:

正面评价、重视过程、重视应用、重视体验

(2)、评价的主要内容:

A、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

B、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

C、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D、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3)、评价的实施方式:

A、主体多元B、全程评价C、方式多样

(4)、评价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A、注意对过程材料的收集

B、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C、注意评价的激励功能

五、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性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

总目标:

(1)、拓展知识,增长经验,增进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

(2)、融人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

(3)、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4)、自学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

(5)、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和谐相处。

(6)、促进自我了解,确立自信,发展兴趣与专长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

A、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内容主题的基本特点:

(1)、主题性

(2)、开放性(3)、跨学科性(4)、本土性(5)、社会性

B、内容领域和目标:

(1)、走进社会

(2)、服务社区(3)、社会实践

C、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基本要求:

(1)、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2)、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3)、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4)、充分反映学校和社区特色

(5)、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各学习领域的融洽

D、可供选择的活动主题:

(1)、了解社区或社会活动

(2)、社区服务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本过程:

A、社区服务的一般过程:

(1)、明确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

(2)、确定社区服务的活动项目

(3)、与社区服务对象或机构取得联系,制定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方案

(4)、实施社区服务

(5)、社区服务活动的总结。

B、社会考察、参观和访问的基本过程

(1)、提出或选择主题,提出活动目标,确定地点、对象、时间,并由学生自主制订活动方案

(2)、与考察、参观、访问的对象取得联系,通过交流和磋商,确定活动的具体时间

(3)、准备必要的活动设备

(4)、进入实际社会情境,展开实质性的考察、参观、访问活动,收集资料

(5)、撰写考察、参观、访问的活动报告

(6)、相互交流,分享感悟,活动总结

C、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实施过程的基本要求

(1)、与多种社区服务对象或机构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保证社区服务对象和机构的多样性和社区服务活动的连贯性

(2)、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活动情境,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学校和教师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4)引导学生对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使学生有所体会,形成各种社会实践能力。

六、怎样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结与反思?

在学科课程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要进行反思、总结,而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立足活动,积累素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老师除了做好引导外,更重要的是及时了解和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感受。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诸多环节中,要始终明确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学生直接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实施,老师要及时了解和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过程中的表现和感受。

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用摄像设备做出及时的记录;如果条件不允许的学校,指导老师就要书写“课堂实录”,及时记录。

而这些必要的记录是为了进行总结和反思奠定基础的。

(二)、多方位、多角度开展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总结时要多方位、多角度,在积累了素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针对活动的总结。

a、活动主题的分析总结。

b活动环节、过程的分析总结。

c活动成果的分析总结。

B、针对学生的总结。

a、学生兴趣的分析总结。

b学生参与性的分析总结。

c学生学习方式的分析总结。

d学生合作交流的分析总结。

e学生探究性的分析总结。

f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总结。

g学生评价的分析总结。

C、针对教师的总结。

a、教师作用的分析总结。

b、教师实施课程的艺术性的分析总结。

(三)、撰写总结性文章。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积累相应的素材的目的是对课程实施进行全面细致地总结。

而撰写总结性文章是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得失进行全面的反映。

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都会撰写总结性文章,对学科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不例外,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撰写总结性文章时,要突出以下两点:

学生和活动。

学生是重点,活动是难点。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学生是课程的主人。

在撰写总结性文章时,一定要突出“学生”这个重点。

另外要突出“活动”,学科课程注重的是体系性的知识传授,所以老师一般会在撰写总结时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

现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总结时,老师对“活动”的总结成了一个难点。

我们在总结“活动”时,千万不能将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再次描述,而要将“活动”的目的作为重点。

在撰写总结性文章时,哪些环节能体现出活动的目的,我们就把重点放在这些环节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