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管理第三章.docx
《企业生产管理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生产管理第三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生产管理第三章
第三章生产系统配置
一、生产系统配置的概念
1、主体2、客体3、手段4、目的
P46指企业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组成企业的各个部分、各种物质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和空间及平面布置,使之形成有机的系统,以最经济的形式和较高的效率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二、生产系统配置的原因
1、新建企业(空间展开)
2、老企业的改建、扩建、搬迁
三、生产系统配置包括的内容(46)
1、厂址选择
2、工厂总平面布置
3、车间布置
4、工作地布置
第一节厂址选择
一、厂址选择的含义
即在何处构建企业生产设施(确定区位)。
它是工业生产力布局的最基层一环,又是厂区总平面布置的前提之一。
二、正确选择厂址的重要性(46~47)
1、成本
2、效率
3、竞争力
4、对生产系统、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的影响
三、影响厂址选择的因素(47~49)
接近消费者、企业环境、成本、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供应商、自由贸易区、政府壁垒、人文环境、环境保护、扩展的条件、竞争优势、政治因素
企业生产技术特点:
靠原材料、靠消费者;便于有效分销;企业战略(长远考虑,对手动向)
四、对选址因素的分层考虑
1、国家选择
1政府规则、态度、政局稳定性、优惠
2文化和经济问题
3市场布置
4劳动力的可获得性、态度、生产率、成本
5交通、能源、生活必需品等的供应情况
6汇率
2、地区选择
1企业愿望
2地区吸引力(文化、税收、气候等)
3劳动力的可获得、成本、工会组织
4基础设施的状况及费用
5地方环保法规
6政府优惠
7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者的距离
8土地和建筑费用
3、具体位置
1占地及费用
2交通(公、空、水、等)系统状况
3所在地规划限制
4外部供给和服务状况,各种外部服务是否方便
5周边环境
五、厂址选择的程序(步骤)
1、确定选址总体目标(标准)
2、收集新建(或扩建)工厂的各方面与选址有关的资料(企业规模、生产能力、工艺流程、运输要求、三废处理等等)
3、收集目标地区资料(合理确定候选数)
4、评价各目标地区,确定选位区域
5、综合分析,确定具体厂址(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应避免静态分析)
六、厂址选择方法
1、分等加权法(50~51)
1适用:
定性分析
2步骤:
51
2、投资费用比较法
1含义:
51
费用分类:
建设费用、经营费用
有形成本、无形成本
2做法:
(确定建设费和经营费支出项目,分别确定不同厂址同一项目支出情况,各拟选方案费用汇总,选定方案。
)
3、其它方法
1量本利分析法:
产量、成本、利润,根据不同产量计算不同的成本、利润情况,作为选址依据
2重心法:
用数学方法,确定建立最合适的分销中心
第二节厂区平面布置
一、含义:
指在已经选定的厂址范围内,按照地形状况,对组成工厂的各个部分进行合理布置,使之组合成一定的空间形式,并相应确定物料流程、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从而有效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果。
(52~53)
二、厂区平面布置的原则(55~56)
(据经验数据,厂整面积应为建筑物平面面积的5倍以上)
1、以基本生产为中心
2、分区布置
3、适当提高建筑系数
4、分期建设,便于施工
5、厂内运输要安全、方便
6、厂内环境的美化、绿化
三、厂区平面布置的基本步骤
1、确定原则(参见以上六点)
2、确定构成单位(基本生产单位、辅助生产单位、生产服务部门、生产技术准备部门、行政、后勤)
3、收集资料:
工厂内部各部分构成、与外部关系、所在地地形、风向、交通等)
4、拟定初始布置方案并优化
5、方案决策
6、方案实施
四、总平面布置的基本方法(56~60)
1、物料流向法(56~57)
①含义
②具体应用
2、物料运量(流量)法(57~58)
3、生产活动相关图法(58~60)
五、总平面布置的基本类型
1、定点布置
指作为加工对象的产品为之固定不变,生产用的设备、工具、人员都围绕加工对象进行布置,并随着生产运作的进展而移动。
适应于项目型、单件小批量或服务等。
如建大坝、造船。
2、按工艺布置(更高机器利用率,生产间断)
又称作机群布置,指将同类或相似设备、或功能集中布置在一起,完成相同的生产运作任务。
适应于多品种小批量或服务。
如机械制造、医疗保健服务。
3、按产品布置(更快响应顾客,生产连续)
指按照产品或服务专业化的原则布置有关的生产运作设施和设备,适应大量流水线型生产运作。
如麦当劳快餐、汽车装配
4、单元布置
指以相似性为基础对生产运作对象进行分组,按每组对象的生产运作要求对生产运作设备和设施分别进行布置。
适用于工厂或生产线。
第三节生产单位的布置
一、企业内部生产单位的构成:
车间、工段、班组
二、车间布置
1、车间布置含义:
按一定原则,正确地确定车间内部各组成单位(如工段、班组)以及工作地、机床设备之间的相互位置,从而使它们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车间的具体功能和任务。
它包括车间总体布置和车间设备(工作地)布置二部分。
2、车间总体布置
1含义:
对车间各组成部分合理定位
2做法:
确定组成部分
确定布置目标:
满足生产过程要求、提高效率、柔性
具体实施
3、车间设备布置
1含义
2布置的原则
尽可能按生产过程流向和工艺顺序布置设备和工作地,以利于提高效率。
便于运输
考虑工人安全,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方便工作
充分合理地利用车间面积
3布置方法
A、从至表法:
a.含义:
是一种试验性的用于设备单行布置的方法,它根据各种零件在生产线各工作地和设备上加工的顺序编制零件从某工作地(设备)至另一工作地(设备)的移动次数从至表,经有限次数试验和改进,求得近似最优化的设备单行布置方案。
b.从至表的编制方法(65~69)
初步编制步骤
甲、根据每一种零件的工艺方案绘制出综合工艺路线图,
乙、根据零件的综合工艺路线图编制零件从至表,它是按工作地数(N)作的一个n×n矩阵,表中直列为起始的工序,横行为终至的工序。
对角线的右上方表示按肩头方向前进的移动次数,对角线的左下方,表示按肩头方向后退的移动次数。
在表的每一格填入从某工作地(设备)至另一工作地(设备)的零件移动次数。
丙、分析和改进初始的零件从至表,求得较优的工作地(设备)单行布置方案。
从从至表的构成我们可知,从至表中的数据距对角线的格数就是工作地(设备)之间的距离单位数。
我们在从至表对角线的两侧作平行于对角线,穿过各从至数的斜线。
如果将所有斜线按距离对角线远近依次编号(i=1,2,3,…,(n-1)),编号为i的斜线穿过的从至数为j,则设备在这种排列下,零件总的移动距离为L=∑ij。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斜线与对角线愈靠近,表明移动距离愈短。
因此,最佳的设备排列应该是使从至表中从至数越大的设备,排列在越靠近对角线的位置上。
依据这一原则,则可通过多次调整,找出较优的排列顺序来。
由于对一个n工作地(设备)的设备组来说,可能的排列组合多达n!
个,当n较大时,一个个试排是不可想象的。
用“四象限法”,可比较方便、迅速地通过有限次数的试排而得出较优的排列顺序。
随意选择二个相邻工作地(设备)
以二个工作地在从至表中的邻线为坐标轴作四象限Ⅰ、Ⅱ、Ⅲ、Ⅳ。
将Ⅰ、Ⅲ象限的工作地(设备)的从至数求和,记为S1。
将Ⅱ、Ⅳ象限的两个工作地(设备)的从至数求和,记为S2。
将两个工作地(设备)之间的从至数求和,记为S3。
求S=S2-S1+S3。
如果S≥0;则二个工作地(设备)的原有顺序是合适的;如果S<0,则二个工作地(设备)的原有顺序是不合适的,需进行顺序对调(S代表的上二工作地对调后新增的运输距离,S<0表示移动总距离减少,减少的单位距离为S)。
应用四象限法经有限次有目的的调整,即可得出较优的设备布置方案
丁、计算改进前后零件移动的总距离。
我们亦把改进后的零件移动总距离L1列在表中。
通过计算比较可知,改进后的总的零件移动距离减少了44个单位距离,占原总距离数的21.7%设备布置的优化程度大大提高。
c.使用范围:
对象专业化,多品种、小批量,单行布置
B、线性规划方法(求出n个不同零件在m台不同设备(或工作)上加工而设备成单行布置得近似最优的方案)
C、CRAFT法和SPACECRAFT法(电子计算机化的设备布置规划法)
4、工作地布置
①工作地:
工人使用一定生产设备和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活动场所
②工作地布置含义70
③工作地布置的基本要求(70)
便于工作,节省动作与体力,少占用空间与面积,保证安全与健康
4工作地布置的主要内容
合理装备与布置工作地,科学设计与调节工作环境
5工作地布置的技术
人类工程学、工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
第四节其它布置
一、办公布置
二、仓库与储备布置
案例介绍:
1、浦项落子难题
2、上海拖拉机厂齿轮车间的布置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