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8070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docx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docx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

心理学中把使个体产生紧张状态的刺激称为压力。

认真分析一下造成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因素有:

升学考试、工作负担、角色职责、工作聘任、职业声望、学历职称、学生家长和人际关系八个方面。

其中排在前三位依次是升学考试压力、工作负担压力和角色职责压力。

(一)、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

  “为教师减负”这是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已不堪忍受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身心压力。

中小学教师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体现在:

1、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过长

  80年代后期有人认为,我国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1],与我国实行的8小时工作制相比,要高出1.67小时。

应该说,在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9.67小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而且这个保守数字中还不包括教师的许多隐形的劳动付出。

  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长与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关。

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等重任。

而要完成这一重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另一方面,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间长也与当前教育中应试教育的依然存在有着直接关系。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仍然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广大的学生家长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重点中学、考上大学乃至名牌大学的动机驱动下,更是把学生的未来完全寄托在教师身上,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加大投入,给自己的孩子“开小灶”,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下,也以学生成绩的好坏及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估学校和教师,甚至不惜重金奖励那些所教班级升学率高的教师,并把这些与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住房分配等直接挂钩,因而加重了教师之间的竞争性,迫使教师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教学以及进行课外辅导。

2、教师的周授课时数过多

  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相应制定了一些文件,规定中小学教师每周上课的额定标准。

但在不少学校,教师的周授课时数还是超过了所规定的节数。

如调查发现,上海市区小学三、四、五年级中46.81%的数学教师和25.81%的英语教师,每周上课节数超过上海市教育局规定的标准[2]。

由于每周上课节数的超出,与之有关的备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等工作也随之增加。

超周课时现象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身体素质差有关。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其中有极其复杂的社会的、心理的原因),许多学校教师严重缺编;在岗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老弱病”教师。

如河南省濮阳市教委对几所中小学教师全面身体健康检查后发现,教师中身体欠佳的比例达23.13%[3],另一调查结果更为严重,教师患病率达27.6%[4]。

因此,在许多中小学,两个教师干三个教师的工作,甚至一个教师得顶两个教师课时量的现象,已很普遍。

当然,教师超周课时工作与教师工资收入低也有关。

不少教师因为家庭经济的入不敷出,不得不争着抢着去多上课,以少得可怜的课时津贴补贴家用。

3、教师的工作项目繁多

据调查[2],上海市小学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课专职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项目有课堂教学、备课(写教案、准备教具、教学实验等)、课外批改和订正随堂作业、出试卷刻印试卷和课外批改试卷(练习、测验和考试)、课外辅导、负责早自修和晚托班等。

除以上教学工作以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承担其他工作项目,如指导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及各类竞赛活动、上公开课和听其他教师的课、参加教研活动和其他活动。

很多教师还担任了班主任工作,仅此一项便又增加了许多连带性工作,如负责早自修、早操、课间操、午餐、打扫卫生等;组织出黑板报、班队活动、社会实践、庆“六一”、“国庆”等组织工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如个别教育、培养班干部、与家长交流联系(家访、家长会等);其他如写品德评语、填写成绩单以及各种收费等等。

教师的工作可谓名目繁多!

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教师的呐喊(摘录网上论坛)

呐喊一 谁给我们时间 

  事实上,有很多老师的工作比我所写的还要琐碎和繁忙,是什么让老师连最不应该失去的备课时间都失去了?

 

  老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性的。

拿班主任来说,从学生开学报道这天起,繁忙琐碎的一学期就开始了。

作为教师,备课上课乃是根本,如今,备课这一工作基本上都要靠晚上加班才能完成,当然这种加班是老师自发在自己家里的加班,从没人给过他们加班工资。

学校的 8 小时工作时间根本就没有为备课留下余地。

除了奔波在课堂和办公室之间,他们还要填写一张又一张名目各异永远搞不清到底有没有实际作用的表格,写一篇又一篇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写些什么的计划、总结、论文、案例,参加一个又一个层次不同规模不一的会议和培训;还要搞好教育课题研究,开展各类学生活动,抓好各项比赛的训练工作 ……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事实上,很多老师的工作比以上我所写的还要琐碎和繁忙,比如低年级的老师,每天要上的课就有 5 节左右,差不多只有一节空课时间可以让他们坐下来喝口水,松弛一下疲惫的神经。

可桌上总是有一大叠作业在等待批阅。

听听他们怎么说的吧:

 “ 我上洗手间都要小跑着去!

 ” 

  工作繁杂可以不在乎,毕竟做了教师这一行。

可是没有时间好好钻研教材,好好备课,却是他们最大的惶恐和不安,所以不得不加班。

可是,是什么让老师连最不应该失去的备课时间都失去了?

 

呐喊二 谁给我们真实 

  我见过 100 多页材料全部造假的,都能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光荣定级,我还有坚持真实的理由吗?

可每次对着学生纯洁的眼睛,我都会为自己深深羞愧。

 

  教育重研究,重积累。

但古言过犹不及,如今,这种研究和积累的风气之盛,已形成老师的又一种压力。

一个课题研究,可以拿出几大箱的材料。

一次教学质量评估,准备材料要做一两个月。

最高级别的应属省、市级实验学校验收调研了,材料可以装几卡车。

每学期,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调研活动多达数 10 次。

每次调研,老师都要做好各种各样的材料,统计好各种各样的数据。

这些工作都是额外的,完全挤占了老师本就不多的空余时间。

 

  问题是,这些材料究竟有多少现实意义呢?

连教师座谈学生座谈都是事先预演好的,不会说话的纸又能反映出什么呢?

尤其是说明学校常规和学生情况的材料,大多是老师在领导授意下为配合学校工作自编自造的,根本没有任何实际参考价值。

但是,对调研有用,对领导印象有用,对充实学校档案柜有用,对加快纸张消费促进纸业发展有用,谁来考虑老师的迷惑和忧虑?

谁来体会老师在教授学生说谎时的痛心和尴尬?

 

  作为基层教师,最关心的就是个人的职称评定了。

可是现在连这项工作也充斥了虚假。

我曾经历过 2001 年的高级教师职称评定,材料做了整整一个月,装满了一个大档案袋。

我认为我一向非常诚实,而且工作十年来成绩也算骄人,恭居学校中层。

但一百六十多页的材料中也有那么十多页的材料进了水。

对此事我可以毫无不安,因为我诚实了也许就会被淘汰。

评职称做材料从来都充斥着大量的虚假,而且已是约定俗成,天经地义,谁老老实实谁就是二愣子,就是成心不求上进,影响学校声誉。

我见过一百多页材料全部造假的,都能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光荣定级,我还有坚持真实的理由吗?

可每次对着学生纯洁的眼睛,我都会为自己深深羞愧,对这个职业也由热爱而疑惑再至渐渐失望:

我追求的就是这个吗?

我无法回答自己。

 

呐喊三 谁给我们宁静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学校是心灵的净土。

然而,一个又一个教育 “ 运动 ” 却正在使这种事业受到质疑,使这片净土出现阴影。

 

  我们相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改革是正确的、必须的,但经过层层理解后的层层传达,到了基层教师那儿,这些改革容易变味。

就拿前几年的 “ 减负 ” 来说,最初,不仅学生拍手叫好,老师也是拍手庆幸。

学生负担轻了,老师的负担当然也相应减轻。

而一年之后,随着学生考试成绩或多或少的滑坡,家长的质疑随之而来,于是减负呼声弱了,老师负担又上去了。

 

  近年来,由于 “ 择校 ” 现象愈演愈热,学校终于彻底丢弃了减负口号,提出 “ 理直气壮抓质量 ” ,当然这 “ 质量 ” 毫无疑问着就是指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一 “ 理直气壮 ” ,就是无数孩子的童年被作业扼杀,就是老师负担的恶性加重。

 

  再说说如今教育界普遍存在的 “ 一边高喊素质教育,一边紧抓应试教育 ” 的现象。

不仅老师无所适从,连领导们也不能自圆其说,只得自我解嘲地认为素质教育包含应试教育,两者并无矛盾。

可是天天在教室里上课的老师心知肚明,两者根本水火不容!

抓了素质就要付出考试成绩滑坡的代价,抓了成绩就不可能顾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方方面面的启发下,他们也懂得了水来土掩、兵来将挡。

明天要来开素质教育现场会了,便把学生作业本收掉,发给他们各种课外读物,在墙壁上橱窗里布置好学生的各种手工手绘手写作品,关照学生对谁也不许说假期要补课;下周要考试了,学生每天不完成三张试卷别想回家 ―― 当然,回家后还有一张试卷要做。

 

  面对这样的教育 “ 运动 ” ,老师怎么能不疑惑?

谁在真正为教育着想?

谁在真正为孩子着想?

 

呐喊四 谁给我们理解 

    社会往往把国家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教师身上,冠以 “ 人类灵魂工程师 ” 的称号。

家长则把所有的人生追求和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老师肩上的重担何止千钧?

干得好是理所当然。

一旦稍有差池,责难声便席卷而来。

加上几次行风建设调查,学校因受乱收费牵连而声名狼藉,一瞬间老师似乎成了过街老鼠,骂声四起。

而老师的委屈谁能明白?

他们也是人,也会力不从心,也会疏忽马虎,也会犯错误。

而且,一个工作在一线的老师,哪有权力去制定什么教育政策包括收费政策?

而面对现状,谁愿意给他们理解和宽容?

 

  笔者曾参加过本市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二十多位来自市内各大小学校的教导们吐尽了苦水,居然没有一位教导能感到工作中的快乐。

 “ 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想着肩头的重任,想着无休无止的工作。

 ” 他们开玩笑说:

 “ 马路上面黄肌瘦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学生,一类是老师。

 ” 

呐喊五 谁是真正的专家 

  实实在在的教育由远离教育实际、动不动就跑国外做研究的专家学者来指导,成了教育的最大悖论。

 

  长期以来,教育牢牢遵循着 “ 理论指导实践 ” 的原则,由一批专家学者掌控着教育思想的演变、教育方式的更新,这本无可厚非。

但理论一旦脱离了实际,往往就变得虚无飘渺,令老师无从掌握。

笔者近年来有幸参加了各种规模的培训不下数十次,培训笔记记了几大本,但这些宝贵理论真正能对教学实践起多少作用呢?

不少老师反映,听专家讲座就如听《天方夜谭》,满嘴国内国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没有谁把眼睛朝下看,看看我们的教学实际,了解老师们的真正需求。

实实在在的教育由远离教育实际、动不动就跑国外做研究的专家学者来指导,成了教育的最大悖论。

 

  学校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使命,这 “ 人 ” 既指学生,也指老师。

一所学校若能培养出一批成功教师,无疑是最足自豪的资本。

问题是,教师成功了,出名了,拿什么证明?

除了荣誉证书,便是工作性质的变化了。

名教师怎么能天天呆课堂?

名教师得负责对外交流和宣传,树学校形象的,成为学校吸引生源的资本。

于是原先做班主任的可以不做了,原先一周上 15 堂课的可以变成一周上 5 堂课了,原先是普通教师的可以考虑选拔为行政干部了。

一来二去,成功教师就离开了教学前线,走上了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岗位。

 

  很普遍的例子是:

几乎所有的校长都曾经是优秀的教师,但几乎所有的校长都是不上课的,专门负责外出开会,搞好上下人际关系。

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一些特级教师成名后就理所当然地离开本职岗位,如明星大腕般靠外出 “ 走穴 ” 挣钱,礼堂里一堂公开课,收入远远超过一个月薪水。

而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呆在课堂与孩子为伴的,通常都不是领导眼里的好教师,起码不是成功教师。

教师的成功以离开教学一线为证明,是教育的又一大悖论。

 

  教学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实践工作,教学经验是一个老师最可宝贵的工作积累。

但通常,教育行政机构的领导们在会议上对老师说得最多的是:

要尽快转型,从经验型教师转为科研型教师,要多写论文。

于是写论文成了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而且要求之高、数量之多,超过了一般老师的承受范围。

 “ 要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 ” , “ 要敢创新,有新意 ” 。

为促老师写论文,写好论文,学校往往把教师论文与教师收入挂起钩来。

于是某市去年教师论文 “ 产量 ” 就突破了两万篇,但其中有价值的却不足百篇。

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当然不错,但要考虑老师的实际情况,如此齐头并进一视同仁的做法,只能逼老师 “ 做 ” 论文:

摘抄拼凑,不知所云,反而冷落了本该记录整理的教学经验。

况且,如果老师都能搞科研做学者,要那么多的教育专家干什么?

这岂不是教育的又一悖论?

 

呐喊六 谁逼着我们 “ 患病 ” 

  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教师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据上海某教育机构统计,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教师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

 

  工作压力巨大,且重复繁琐、无法量化,使老师的身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除极少数人能通过自身奋斗或社会关系跃居领导岗位,从而离开教学一线外,大多数老师只能日复一日地呕心沥血。

由于接触面不广,他们的生活圈子基本上呈两点一线状态。

加上社会舆论固有的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使老师跟现实之间一直保持着距离,于是,他们很少能有舒解压力的机会。

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老师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据上海某教育机构统计,超过 60% 的老师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

这个数据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国家、省、市每年都有 “ 优秀教师 ” 、 “ 十佳教师 ” 评比,但看看他们的事迹介绍,总是令人揪心:

多少教师的成功、出名是以身体为代价的啊!

他们的事迹中充斥了 “ 病倒 ” 、 “ 休克 ” 、 “ 手术 ” 、 “ 坚持上班 ” 这样的字眼。

事实上,除了成天在校园里忙忙碌碌,他们哪有时间留给自己锻炼身体呢?

 

  随着市场经济的突飞猛进,一些年轻教师在经历了苦闷和彷徨后,悄悄转移目光,寻找别样寄托。

他们参加传销活动,做保险业务员,推销各类化妆品,甚至下海经商,不一而足。

据某地安利销售公司负责人说,老师是最容易也是他们最乐意吸收的业务员,因为老师知识丰富,能说会道,非常符合他们的要求,而且老师也很容易被鼓动。

 

结束语 

  虽然彷徨怀疑,虽然痛心失望,对教育,大多数老师还是有着执著的期望,满心的牵挂。

他们相信总有一天,理想能成为现实,天空能不再阴郁。

那时,他们可以在鲜花绿草丛中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以最纯净的心灵贴近自然,感悟教育的快乐,感悟生活的美好。

那样的教育,必将是最成功的教育。

 

但愿,那一天能早日到来

何斌杀妻案:

2004年7月24日下午2点左右,荆门市某中学教师何斌与其妻黄茹因家庭矛盾发生争吵,何斌提出离婚,黄茹不同意并说要把何斌的工作“搞掉”。

何斌恼怒,顿起杀妻恶念,随即到厨房拿了一把菜刀返回卧室,关上房门,举刀朝黄茹的颈部连砍9刀,致黄茹当场死亡(殁年30岁)。

工作负担过重导致教师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和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引发教师心理危机的外部因素。

    教育减负的背后是:

学生没减负,而教师在加负。

何斌在牢房对采访的记者说:

“刚到新的学校,校长便委我以重任,带高三年级的3个班,每个星期30多节课,外加早晚自习,有时中午只能躺在办公桌上小憩一会,就重上讲台。

平时学校大考小考很多,堆得像山一样高的试卷和作业本占去了我所有的课余时间。

每天早上6点多钟,我就要赶到学校督促学生上早自习,晚上回到家里就只有睡觉的时间了,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玩命。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我所带的3个班的英语平均成绩高达110分,是历年以来成绩最好的一次。

我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在荆门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然后接妻子过来。

这段时间,是我在身体上最累而精神上最幸福的日子。

”而实际上,此时的何斌,心理已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

但如果有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何斌的心理状态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

只可惜,何斌的心理问题一直到出事前都没有一个人察觉,更别说给予他必要的心理支持了!

人们只觉得他是一个优秀教师,学校的骨干教师,是人们羡慕的对象。

一个优秀教师怎么可能有心理问题呢?

甚至当何斌在出事前几分钟给同事发出要走向毁灭的短信的时候,他的同事也还以为是个玩笑,是个气话而已。

(二)难卸的多重角色

  如上所述,教师在学校里扮演着多重角色,肩负着多方面的重任。

教师不仅仅为学生而存在,作为社会个体,他们分散和生活在其他社会群体中,无疑扮演着其他各种社会角色。

一般说来,教师是重要的家庭成员,这便决定了他们对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诸如琐碎繁重的家务劳动、家庭的管理和家庭的发展目标、家庭成员关系的协调、子女的就业安排及与社会关系的联系等等,无一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成为他们精神负担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作为尚不富裕的“工薪”族,面对购买住房、积累子女教育基金等等大宗开支,他们不得不承受着日益沉重的经济压力。

在此必须提出的是,教师家庭角色带来的心理压力,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多重角色及角色间的冲突,更导致他们的心理冲突的加剧和心理压力的加重。

因为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超长、工作项目超多,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教师们常常是全力顾及工作而放弃家庭,顾及学生的前途而牺牲子女的未来。

社会对于教师行为的高期望值和高标准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教师同什么人交往,怎样交往及交往过程中的行为,时时刻刻处在周围人的有形和无形的监视之中。

因此,教师总是努力成为模范公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文明礼貌,为人表率。

尽管这也是社会对普遍公民的行为要求,而且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一,这些文明行为也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但与普通公民一样,教师并非圣贤,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一时的行为闪失会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社会道德要求对于教师的双重标准致使教师必须处处留心,尽量做得尽善尽美,从而加重了心理压力。

(三)、难圆的职称梦

  教师具有强烈的精神需要,他们热爱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追求事业的成功,渴望得到同事同行的尊重和学生的尊敬,在工作作出较大成绩,学术上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晋升高一级职称能够满足教师丰富强烈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认定。

再说,因为职称与教师工资收入联系在一起,同时关系到教师的课时津贴、住房分配等许多切身的利益,因此,晋升高一级职称就成了教师一定时期内的第一需要,成为教师职业过程中的第一追求。

  但目前我国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如职称评定的标准和条件不客观甚至不科学,有些方面缺乏具体明确的指标,解释时主观随意性比较大,人为因素多,这都给评定职称过程中搞不正之风的人提供了方便,如论资排辈,滥用职权等;因为有些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劳动的特点及教师劳动的效果,使得评定职称过程中容易出现简单地从外在的如学生合格率、升学率、工作量等方面提出证据,而忽视内在的实质性的内容指标的倾向。

而几乎同时,职称名额指标经过层层分解,最后到具体单位时常常是与实际需要升职的差距太大,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往往指标严重不足。

如1995年湖南省邵东县按文件规定够条件晋升中级、高级职称的教师分别是300多人和1000多人,而上级主管部门分配下来的指标却仅仅只有12个和240个[5]。

如此反差,不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加重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因为指标有限,接踵而来的是职称评聘过程中人为造成的教师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教师心理压力。

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人们常常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更关心自己所得的相对值的大小,从而产生是否公平的内心感受。

很多教师自身已具备晋升条件,有的甚至成绩相当突出,却没有能得到晋升;相反一些成绩平平甚至不够晋升条件的教师反而得到了晋升,这就引起了很多教师的心理不平衡和强大的压力感。

(四)、难以实现的愿望

  学生在学识品德诸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是教师工作的目标,这个目标能否达到,不仅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许多条件,如知识丰富程度、教育教学能力等,更受制于学生的客观实际。

因为第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学,教师的知识在多大程度上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展,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知结构、智力水平、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因素直接相关,仅凭教师的主观愿望是不够的;第二,·学校教育可能与不良社会影响、家庭影响相互抵消甚至出现负面效应。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成才上常常会有局部的失败,教师的愿望也就经常受到工作成功概率不确定性的威协,从而给教师带来成就挫折感和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上,教师们也经常会感受到成就挫折的心理压力。

作为知识分子,教师一般都受过某专业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长期的教学又使他们积累了本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和建树。

但由于教师的日常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课余自学钻研业务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又没有机会参加在职业务进修。

因此,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难以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同时,由于目前社会上发表论文和出版论著过程中的不正之风,使一些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难以发表或出版,等等,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使得教师要承受由于学术研究成就挫折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从以上分析可见,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是很沉重的。

沉重的心理压力不仅不利于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进行,而且于教师的心身健康也不利。

不少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职业差,心理健康问题多,这与他们长期超负荷工作、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对教师过高的要求以及教师工资福利偏低等因素而引起教师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直接关系[6]。

被中学教师列为前10位的压力源分别是:

(1)学生学习态度差

(2)应付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各种检查、评比

(3)缺少必需的教学资料和资源

(4)花很多时间准备公开课

(5)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6)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

(7)素质教育与入学选拔制度之间的矛盾

(8)非教学性的会议、事务性工作太多

(9)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太高

(10)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差别太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