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语文.docx
《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语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语文
安徽省淮北市
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6.0分)
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体美德的养成,即使在政治实践中也明确倡导德政,就此而言,将儒家伦理视为一种德性伦理是恰当的。
然而,德性修养不是儒家伦理的最终旨归,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功才是儒者最高的价值目标。
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重要性或将二者割裂开来。
如果说“修己”是偏重于内省式的道德自律的话,“安人”“安百姓”便是经济天下、博施于民的外在事功。
在他看来,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是起点,“安百姓”才是终极目标。
他还认为,在职位或社会分工的意义上,国家的统治者应当依照“义”的原则,遵守为官之道,把国家治理好,使百姓丰衣足食。
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应当积极追求物质利益,这是职业本分。
孔子在品评人物时也坚持了德性与事功相结合的原则。
管仲因其为人处世与儒家的价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受到儒家学者的批评。
但是对于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的卓越事功,孔子毫不吝啬地称赞其为“仁”。
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是德性主义的,事功也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
从孔子本人一生的政治实践来看,他对于事功的重视并没有停留在思想层面上,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儒者,他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仍然矢志不移,目的就是实现经济天下的社会理想。
孔子之后,儒学传统可以大致分为两派:
一是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一派,重视德性修养,追求道德理想,传承了儒家的德性伦理传统;二是子贡等人走了一条现实主义的路子,在坚持和发展儒家德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的重要性,关注现实,追求事功。
到了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开辟了儒家由内圣成德到实现外王事功的路径。
然而,这一路径以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第一要务,致使一些儒者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过分强调身心修养而忽视了对外王事功的追求,丧失了先秦儒者在追求事功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勇武气质和进取精神。
特别是后世儒者对“修身”的理解大多局限于道德修养方面,不大注重对于经邦济世的实际才能的学习,越来越走向心性修养的内圣方面,在外王事功的开拓方面十分乏力,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也没有有效地搭建起由内圣成德通往外王事功的桥梁,这也成为之后儒学发展过程中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
从儒家事功伦理的演进过程来看,它始终与德性伦理交织在一起,尽管二者经常相互批评、辩难,但其始终没有脱离儒学一体的范围。
在与德性伦理的分歧中也可以看出,儒家事功伦理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性,事功学者大都没有沉迷于书斋,而是着眼于现实,发扬儒学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传统,致力于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问题的解决。
(选自李雪辰《儒家事功伦理的发展脉络》,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事功”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在郑国面临晋国和秦国联合进攻的紧张形势下,不顾危险,勇于担当,夜闯敌营说服秦伯退兵。
B.西汉名将卫青率领汉军七击匈奴,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C.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流放到北海无人之地,牧羊十九年,受尽苦难,忠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D.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事功伦理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性,能够成就经邦济世的卓越事功是儒者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B.孔子在强调德性修养的同时并未忽视事功的重要性,他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未排斥事功。
C.汉代将德性修养作为实现事功的起点与基础,直接导致德性与事功之间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
D.儒家事功伦理在演进过程始终与德性伦理交织在一起,二者虽有分歧,但并没有脱离儒学一体的范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国家统治者和普通百姓都可以追求事功,前者应当依照“义”的原则治理好国家,后者也可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积极追求物质利益。
B.孔子在品评人物的时候比较重视事功。
管仲的为人处世与儒家价值标准存在许多相悖之处,但他辅佐齐桓公建立了卓越事功,因而备受孔子称赞。
C.以颜渊、曾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传统,后世儒家强化了这一倾向,将修身养性作为儒者的第一要务,越来越走向心性修养的内圣方面。
D.以子贡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了儒家事功伦理传统,坚持强调经验和实际知识的重要性,后世儒家则以此为基础,开辟了由内圣成德到外王事功的途径。
于烈,善射,少言,有不可犯之色。
少拜羽林中郎,累迁侍中、殿中尚书。
于时孝文幼冲,文明太后称制,烈与元丕、陆睿、李冲等各赐金策,许以有罪不死。
及迁洛阳,人情恋本,多有异议。
帝问烈曰:
“卿意云何?
”烈曰:
“陛下圣略深远,非愚管所测。
若隐心而言,乐迁之与恋旧,唯中半耳。
”帝曰:
“卿既不唱异,即是同,深感不言之益。
宜且还旧都,以镇代邑。
”敕镇代,留台庶政,一相参委。
十九年,大选百僚,烈子登引例求进。
烈表引己素无教训,请乞黜落。
帝曰:
“此乃有识之言,不谓烈能辨此!
”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又加烈散骑常侍,封聊城县子。
宣武即位,宠任如前。
咸阳王禧为宰辅,权重当时。
曾遣家僮传言于烈,求旧羽林武贲执仗出入。
烈不许。
禧复遣谓烈曰:
“我是天子叔,元辅之命,与诏何异?
”烈厉色答曰:
“向亦不道王非天子叔。
若是诏,应遣官人所由。
若遣私奴索官家羽林,烈头可得,羽林不可得也!
”禧恶烈刚直,出之为恒州刺史。
烈不愿籓授,遂以疾辞。
宣武以禧等专擅,潜谋废之。
会二年正月初祭,三公并致斋于庙,帝夜召烈子忠谓曰:
“卿父明可早入,当有处分。
”及明,烈至。
诏曰:
“诸父慢怠,渐不可任,今欲使卿以兵召之,卿其行乎?
”烈曰:
“老臣历奉累朝,颇以干勇赐识。
今日之事,所不敢辞。
”乃将直阁以下六十余人,宣旨召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详,卫送至帝前。
诸公各稽首归政。
以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进爵为侯。
自是长直禁中,机密大事,皆所参焉。
咸阳王禧之谋反,宣武从禽于野。
左右分散,仓卒之际,莫知其计。
乃敕烈子忠驰觇虚实。
烈时留守,已处分有备。
因忠奏曰:
“臣虽朽迈,心力犹可。
愿缓跸徐还,以安物望。
”帝甚以为慰。
车驾还宫,禧已逃,诏烈追执之。
顺后既立,以世父之重,弥见优礼。
及卒,宣武举哀于朝堂,给东园第一秘器,赠太尉,封钜鹿郡公。
(节选自《魏书·于烈传》)
4.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B.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C.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D.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
5.
5.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称制,指封建社会里君主即位执政,也可指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敕,封建社会常作自上命下之词,特指皇帝的诏书,如奉敕,宣敕。
本文“敕镇代”指皇帝下令让于烈镇守代邑。
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自周代以来,三公专指太师、太傅、太保,唐宋后成为一种虚职。
D.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
本文中“稽首”即为臣子跪拜国君的礼节。
6.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烈直言政事,深受倚重。
孝文帝询问他对迁都洛阳一事的意见时,他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并且表达了赞同迁都的观点,深得孝文帝欢心。
B.于烈谦逊耿直,不徇私情。
朝廷大选百官,他的儿子于登谋求进身为官。
他上书陈说自己对儿子缺少教导训诫,请求朝廷让儿子落选。
C.于烈刚正不阿,不惧权贵。
咸阳王禧派家僮传话要皇家禁卫护送出入,于烈严词拒绝,招致不满,他因性格刚直被外派做恒州刺史,但他称病推辞。
D.于烈胆识过人,效忠朝廷。
宣武帝不满叔父怠慢,安排于烈采取行动。
于烈率人将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详卫送到皇帝面前,他们叩头交出了政权。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7.
于烈,善射,少言,有不可犯之色。
少拜羽林中郎,累迁侍中、殿中尚书。
于时孝文幼冲,文明太后称制,烈与元丕、陆睿、李冲等各赐金策,许以有罪不死。
及迁洛阳,人情恋本,多有异议。
帝问烈曰:
“卿意云何?
”烈曰:
“陛下圣略深远,非愚管所测。
若隐心而言,乐迁之与恋旧,唯中半耳。
”帝曰:
“卿既不唱异,即是同,深感不言之益。
宜且还旧都,以镇代邑。
”敕镇代,留台庶政,一相参委。
十九年,大选百僚,烈子登引例求进。
烈表引己素无教训,请乞黜落。
帝曰:
“此乃有识之言,不谓烈能辨此!
”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又加烈散骑常侍,封聊城县子。
宣武即位,宠任如前。
咸阳王禧为宰辅,权重当时。
曾遣家僮传言于烈,求旧羽林武贲执仗出入。
烈不许。
禧复遣谓烈曰:
“我是天子叔,元辅之命,与诏何异?
”烈厉色答曰:
“向亦不道王非天子叔。
若是诏,应遣官人所由。
若遣私奴索官家羽林,烈头可得,羽林不可得也!
”禧恶烈刚直,出之为恒州刺史。
烈不愿籓授,遂以疾辞。
宣武以禧等专擅,潜谋废之。
会二年正月初祭,三公并致斋于庙,帝夜召烈子忠谓曰:
“卿父明可早入,当有处分。
”及明,烈至。
诏曰:
“诸父慢怠,渐不可任,今欲使卿以兵召之,卿其行乎?
”烈曰:
“老臣历奉累朝,颇以干勇赐识。
今日之事,所不敢辞。
”乃将直阁以下六十余人,宣旨召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详,卫送至帝前。
诸公各稽首归政。
以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进爵为侯。
自是长直禁中,机密大事,皆所参焉。
咸阳王禧之谋反,宣武从禽于野。
左右分散,仓卒之际,莫知其计。
乃敕烈子忠驰觇虚实。
烈时留守,已处分有备。
因忠奏曰:
“臣虽朽迈,心力犹可。
愿缓跸徐还,以安物望。
”帝甚以为慰。
车驾还宫,禧已逃,诏烈追执之。
顺后既立,以世父之重,弥见优礼。
及卒,宣武举哀于朝堂,给东园第一秘器,赠太尉,封钜鹿郡公。
(节选自《魏书·于烈传》)
(1).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禧复遣谓烈曰:
“我是天子叔,元辅之命,与诏何异?
”
(2)因忠奏曰:
“臣虽朽迈,心力犹可。
愿缓跸徐还,以安物望。
”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台上披襟 周邦彦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
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
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
【注】周邦彦,北宋词人,浙江杭州人。
此时词人从庐州教授转任荆州。
8.词的上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分)
9.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出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精神的两句是:
,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 。
”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从小石头做起
两年前,杨杰突然向几个水晶雕刻大户收购水晶废料。
那帮哥们儿觉得这家伙头脑被驴踢了,从来没听说过谁靠收集水晶废料发财的。
这年头逻辑很简单,玩大的发大财,玩小的发小财,不玩的永远发不了财;越玩越小说明你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可杨杰又不像赶着要日薄西山,他的“杨杰水晶坊”在业界虽然算不上大码头,但也不是你打个哈欠都可以吹跑的。
他工作坊里重头项目的设计和雕工绝对一流,最大的特色是,在原生态的语境下让艺术拔地而起:
尽量不破坏原石的状态,在最合适的地方动脑筋、操刀子、出形象。
有件作品叫《慈悲》,高挑细长含杂质的原石,只在最上端雕出一个半身佛陀,双耳垂肩,双目微阖,双手合十,面目从容淡定,颇有观万象聆世音的浩荡风度;人与原石自然衔接,剖出来的水晶表面坚决不抛光。
他们弄不明白的是,杨杰理当越做越大,不仅生意往大里做,作品也要往大里做,怎么冷不丁就开始玩边角料了呢。
杨杰一笑:
“哥哥们玩大的,我玩哥哥们剩下的。
”哥哥们想,那好吧,这世上最难治的病就是自甘堕落。
也可能杨杰怕了,那更没办法,谁也救不了,把石头往大里玩,靠的就是个气魄:
你得有为了一块石头死的勇气,你也得有就靠这块石头生的胆量。
不就要点儿边角料么,拿去,都给你。
杨杰的心思转到小的上了,决定主攻小挂件的批量生产。
从大到小,开始的确是因为他见不得水晶边角料的浪费。
他去回龙观的工作室,福建来的雕刻大师老侯正在开石头。
要做的名为《飞天》,九天仙女挑起一条腿反弹琵琶,胳膊、琵琶和那条右腿优雅地从身体上宕开去,整个身体支棱着,必须把多余的石头全部切掉。
这就意味着半个石头将要化整为零。
“整”是原料,“零”就成了废料,看得杨杰心尖直颤。
从小到大,每年寒暑假他到花街,都要扛着铁锹去运河边挖水晶,挖一两天可能一无所获,就算挖到,多半也是花生和花生米大小的,比现在被机器开掉的还要小;他也是靠着倒腾一块块水晶石头发家的,小到数克,大到上吨。
水晶是二十三亿年前的地壳运动遗留下来的宝物,也就是说,哪怕芝麻粒大小的边角料,也得穿越浩瀚的光阴才能到我们眼前,二十三亿年,杨杰觉得仅此数字就令人肃然起敬;他的心尖乱颤,过去怎么就没想过善待水晶呢,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买房置地也靠人家,还可着性子糟践人家,简直罪过,心不能安。
碎水晶落地如在哭泣,杨杰蹲下一块块捡起来装进兜里。
出了工作室,两手就在裤兜里摸,一直摸到家。
手指头被锋利的石头尖刺破了好几处,他盯着两手的血对崔晓萱说:
“老婆,我要从小石头做起。
”
“做什么?
”
“小挂件。
批量生产。
”
“只挣碎银子,跟你能过上好日子吗?
”
“好日子不敢说,心安的日子肯定没问题。
”
挂件耗石少。
雕完了,打磨好,穿上漂亮的丝线就可以挂到脖子上。
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利用水晶资源固然是原因之一,以挂件作为主攻方向还有另外的原因,这大概是很多同行没法理解的。
杨杰私下里免不了也因此为自己骄傲,我不仅仅是个商人,还是个文化人呢。
这些年东奔西走,与水晶打交道,他隐隐地认为,作为一个水晶从业者,他有责任通过小挂件生产这种相对平易的方式,将水晶这一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知的珍奇之物引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做大件水晶工艺品的雕刻生产利润空间当然更大,一块原石售价几千几万,一待经过奇绝的构思和雕刻,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就等于坐了火箭,身价直往上跑,几十万、几百万都不是神话。
但是大件雕刻对原料消耗极大,边角料抖落一地全成了废品,而咱们脚底下的水晶储量是有限的,放开来挖,二三十年绝对光,经不起这么奢华的浪费。
杨杰弯腰把它们都捡起来:
我不惮于做小事,我也不羞于挣小钱。
一个频繁出入拍卖会的制作大水晶艺术品的商人,变成了一个精打细算、收拾零碎的车间工头。
业界站了一排子人,看他笑话:
见过生活上堕落的,没见过生意上堕落的。
你们笑吧,杨杰觉得值。
(节选自徐则臣《耶路撒冷》,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杨杰突然决定向几个水晶雕刻大户收购水晶废料,他的朋友们虽然不理解,但还是把边角料提供给他,说明他的朋友们内心是矛盾的。
B.文中写“碎水晶落地如在哭泣”,杨杰的手指头被石头尖刺破流血,实际上是写杨杰的内心在哭泣和流血。
C.杨杰的妻子因为丈夫要做小挂件、只挣碎银子而发牢骚,表明杨杰妻子追求金钱,看重物质利益。
D.小说结尾既隐含着作者对小说人物的评价,又巧妙地引发了读者对小说主旨的思考,这正是小说耐人寻味之处。
E.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看似平淡,但寥寥几处人物语言描写即凸显了人物特点,从中可以看出杨杰个性的与众不同。
(2)小说第一段描绘水晶作品《慈悲》,有什么作用?
(6分)
(3)小说在塑造杨杰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运用对比是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叶圣陶
记得民国十一年,我在天津《新民意报》编文学附刊。
当时常在《小说月报》和《儿童世界》上看见叶先生的小说和童话,非常喜欢,因为我是有孩子的心的人。
民国十四年我到上海,才与叶先生晤面。
一直到廿六年为止,这十二年间,接谈的时间并不多,每每是在开会或聚餐的时候见面的。
我们俩很熟,但说到交谊,可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了。
差不多他所有的创作都曾送给我过,而我的著作也大半都送给他。
我对于他的创作《四三集》以前的全部看过。
他的短篇小说集《火灾》,我曾写过书评。
他对于我解释其中一篇小说的梦境,认为能够道出他的本意,其余不曾说什么。
其实,最能够了解或批评某一人的,或许还是某一人他自己,别人的见到处终不免有些隔靴搔痒。
而我终于要妄谈了。
我觉得叶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他在甪直的小学里教书,极为认真。
他随便做什么事,总是诚恳地去做,决不敷衍苟且,有一分力便尽一分力。
他喜欢小孩,因为小孩的心是纯洁的,不曾沾染社会的恶习。
因为他从心底里喜欢小孩,因此他能写出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又能写出《一课》《小蚬的回家》《地动》那样的小说。
我也学着写过童话,总是短短的,写不到他那样的细腻。
以前,我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用他的初中国语教科书作教本,另选一本联络补充教材给学生,将目录寄给他看,他来信颇为称许,说是像我这样热心教学的不多。
他这一句话也说明了他自己也是热心教学的,我们只要看他与夏丏尊合编的几部作文法的书就可以知道。
与这热心教学成为一物两面的便是创作态度的谨慎。
他每写一篇小说,必定经过若干时间的构思,然后下笔。
从来不曾潦草塞责,在商务任编辑的时候,他自己的时间有限,便在公余回家写作,每每一个短篇,断断续续地要写一两个星期方才写完。
推而广之,凡他所做的事,他都负责,从来不肯躲懒。
例如,振铎去欧洲,他代理过《小说月报》的编务,仔细的审阅来稿,每一篇都看过,方才决定去取。
他对于新诗,谦抑地以为鉴赏力不够,便要我来帮忙,替他选辑,所以他又是一个理想的编纂者。
他编《妇女杂志》,为了想要我写一篇《现代女文学家概述》,曾经写给我两封信,第一信云:
“兄于世界文学所知较多,此题当然胜任。
止须举其尤者,略言其生平、旨趣、风格、作品大要。
知兄甚忙,但弟少求索之门,得老友如兄者,自不肯放过,想来半年止此一遭,必能蒙允许也。
”他写得这样恳切,自然我只好答应。
他的第二信又来了:
“承允撰稿,感何可言。
文章只须平常谈话那样轻松随便,笔下常带感情,尤宜于妇志之读者。
十月底之约,想不至过期。
”他这样再三叮嘱,我当然不会使他失望。
对我如此,对别的他所要拉的撰稿人,当亦同然。
这就是他办事负责的一证。
我曾到他家,亲见他和他的妻子、小孩和亲戚,全家动员编辑《十三经索引》。
倘若没有细心和忍耐,这种书是编不出来的。
他无论编《小说月报》、《妇女杂志》或《中学生》,没有一次不是用全力来对付的,一切琐碎的事,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
投稿人有信给他,如果是必需答复的,他也亲自写回信去。
他的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
他与你见面时,虽是沉默,却不使你感到局促,因为你可以在他那部位亭匀的脸上读出他正准备着用十二分的诚恳来听受你的宏论。
抗战八年间叶先生的生活想来是大家所愿意知道的。
他曾简略地告诉我:
廿七年初到重庆,十月到乐山武汉大学教书,廿九年夏离开武大到成都去,担任教育科学馆国文科的事情,这教育科学馆是帮助教育厅计划研究教育问题的。
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又在开明书店出《国文教学》,都是与朱自清合编的。
战时他只出了一本《西川集》①,最后四篇是类似小说的散文,都写得很有意思。
他颇注重修养,觉得一个人即使不写诗,他的生活便是一首诗,才是值得佩服的人;也就是说,他觉得行比言更重要。
他常说:
一个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他在《答复朋友们》里说:
“一个人当深入生活的底里,懂得好恶,辨得是非,坚持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践着如何尽职,不然就是白活一场。
对于这一层,我现在似乎认得更明白,愿意在往后的小半截路上,加紧补习。
”他看透了中国的许多罗亭②,能说不能行,头大手小,“喜欢侈言革命,可是只限于挂在口头,实际是懒得革命,尤其懒得革自己的命,懒得见少数的旁人真正革命。
”我信得过叶先生的话。
他不仅作品使我们爱读,他那坚定的人格,也足以对于青年“在生活上发生影响”。
(选自赵景深《我与文坛》,有删节)
【注】①《西川集》,本书是叶圣陶先生入川后出版的唯一随笔集,内容收入作者在1944年一年中所写的随笔小品。
②罗亭,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罗亭》的主人公,热爱自由,能言善道,向往追求理想的生活、事业和爱情,但却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相关链接: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指作者和叶圣陶之间虽然很熟,但日常交往并不太多,两人是在事业中结下朴素而真挚的友谊。
B.叶圣陶创作态度极为谨慎,从来不曾潦草塞责,只要看他与夏丏尊合编的几部作文法的书就可以知道这一点。
C.叶圣陶因为对于新诗的鉴赏力不够,便邀请作者来帮忙选辑,体现了“一个理想的编纂者”所应具备的诚实又谦虚的态度。
D.叶圣陶写给作者的两封信措辞委婉,语言典雅,表达得体,体现了他为人诚恳、做事负责的优秀品质,也让作者为之折服。
E.本文分别从教育、创作、编辑三个角度介绍了叶圣陶的生平事略,重在展示他在事业上的突出贡献以及人格上的非凡魅力。
(2)作者为什么说叶圣陶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叶圣陶先生常说“一个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请结合材料理解“有所为”在文中的含义;作为“理想的编纂者”,叶先生又是怎样实践这一主张的?
简要概括。
(6分)
(4)作者在介绍叶圣陶先生的过程中,经常穿插叙述自己与之相关的经历,你是否认同人物传记的这种写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六、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这部热门电影的新闻发布会上,近期绯闻缠身的某明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 ,答非所问,让充满期待的影迷们大失所望。
②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 。
③面对小米手机 又有礼有节的攻势,华为手机着眼于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用户体验等软实力方面的创新,取得了很好的营销业绩。
A.心不在焉水乳交融咄咄逼人 B.漫不经心浑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