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图表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7985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分析图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分析图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分析图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分析图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分析图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分析图表法.docx

《宏观经济分析图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分析图表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分析图表法.docx

宏观经济分析图表法

宏观经济分析

一、我国经济基本定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衡量工业化进程的标志值

发展阶段

人均生产总值(美元)

非农增加值比重(%)

非农就业比重(%)

城镇化率(%)

工业化初期

1200

65

20

10

工业化中期

2500

80

50

30

工业化后期

5000

90

70

60

后工业化阶段

10000

95

90

80

根据工业化进程的衡量标准判断我国所处的阶段:

人均生产总值——2012年我国人均生产总值达37892元,进入工业化后期。

非农增加值比重——2011年非农占比90%,表明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

非农就业占比——2011年非农就业人口达到65.2%,达到工业化中后期标准。

城镇化率——2011年城镇人口达到51.27,达到工业后中、后期水平。

二、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国民收入向企业和政府集中

近十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值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收入占比下降速度更快(见下图)。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城镇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劳动力报酬在逐渐下降,居民并没有完全享用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相反收入逐渐向政府和企业集中,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按收入法核算,劳动报酬比从2001年的48.2下降为2011年的44.9%,生产税净额(代表政府收入)和营业盈余(代表企业收入)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三、GDP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十年来GDP增速第一次下降到8%以下,经济增速放缓

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处于大周期中的小周期,2001年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增速一直保持在8%以上,尤其2003年到2007年连续5年增长保持在10%以上,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冲击,2012年末增速第一次下降到8%一下,目前经济依然处于缓慢复苏阶段,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低速增长。

支出法GDP影响因素构成:

消费+投资+净出口(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具体构成见下表

年份

最终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贡献率(%)

拉动(百分点)

贡献率(%)

拉动(百分点)

贡献率(%)

拉动(百分点)

2001

50.2

4.2

49.9

4.1

-0.1

0.0

2002

43.9

4.0

48.7

4.4

7.6

0.7

2003

35.8

3.6

65.2

6.3

1.0

0.1

2004

39.5

4.0

54.5

5.5

6.0

0.6

2005

38.7

4.4

38.5

4.3

22.8

2.6

2006

40.4

5.1

43.6

5.5

16.0

2.1

2007

39.6

5.6

42.5

6.0

17.9

2.6

2008

44.1

4.2

46.9

4.5

9.0

0.9

2009

49.8

4.6

87.6

8.1

-37.4

-3.5

2010

43.1

4.5

52.9

5.5

4.0

0.4

2011

55.5

5.2

48.8

4.5

-4.3

-0.4

由下表看出除了2005年和2011年外,投资对GDP贡献率始终大于消费对GDP贡献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在GDP当中的重要性,净出口贡献率从2002年开始到2008年期间维持增长态势,2001年中国入世,带动贸易发展,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外需不足,2009年一度出现负贡献率,说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

由表中可以看出,投资一直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并确定了我国以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十年。

2.消费贡献率逐步提升

2003开始最终消费贡献率逐年提升,一是由于国民收入增加所致,二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家电和汽车补贴等消费刺激措施,三是由房地产的一路向上也促进了家具、建材等商品的持续增长。

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无消费两部分构成,其中居民消费占大头。

注:

虽然消费的增加是由国民收入增长带动的,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这种带动作用并非由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引起的,而是由政府和企业推动的。

三、投资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资本形成由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两部分构成,其中固定资本形成占大头。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有四处来源,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其中自筹和其他资金是最主要来源,这也说明我国的融资模式一直是以股权融资为主,而且逐年增加,并未出现减少的迹象。

而债务融资和外源融资基本保持稳定。

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后呈下降趋势。

 

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四大领域是制造业、电力燃气供应、房地产业和基建。

近几年固定资产总投资保持平稳增长(见下图),平均增速在25%左右,2009年增速有减缓趋势,而其中电力、燃气供应和水利基建的投资增速下降最快,2011年甚至出现负增长,一方面是受08年金融危机导致对投资预期下降影响,另一方面火电、风电等出现产能过剩以及水利建设缺少资金等情况,因此2011年政府出台政策规范电力行业发展,同时也将提高水利建设基金比例,未来十年将向水利建设投4万亿,保障资金来源。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通过下图可以看出,其中房地产投资功不可没,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为GDP创造较高的贡献率,2011年达到26.7%,拉动经济增长近3个百分点。

4.净出口——贸易和金融资本项目一直处于顺差

考虑净出口对GDP的影响首先要考虑影响净出口的两个因素,在国际收支项目中表现为经常项目和金融和资本账户项目,考察两个项目顺差对GDP的比值判断GDP增长是由哪个项目带动的,从下图中能够看出,2010年以前两个项目呈现交叉循环波动,2008年后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对GDP的贡献逐年减少,而国际金融和资本的输入对GDP影响很大,2010年后二者占GDP的比例有共同减少的趋势。

这跟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减少有很大关系,另外受国内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造成国际资本外逃的现象也成为巨大风险。

5.物价——CPI和PPI从前期交替循环推动物价上涨或转变为共同推动物价全面上涨

2001年到2011年期间,统计年鉴显示社会商品零售价格食品、金银珠宝、燃料指数较高,而食品和金银珠宝都是CPI的主要贡献要素,燃料是PPI的主要贡献要素,再此期间CPI和PPI交替循环波动,目前存在结构性物价上涨演变为全面上涨扩散的风险。

6.信贷——基础货币过多导致M2居高不下,归根到底是由外汇储备剧增和政府因大量投资而在央行存款减少所致

信贷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信贷供需决定市场利率,而利率决定投资,近两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信贷投放力度较大。

在大量货币存量的同时,资金流向并没有按照预期向实体经济渗透,出现了强烈虚拟化倾向,由下图可以看出新增中长期信贷与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不匹配,部分信贷资金并没有真正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大规模进入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各种可以资本化的产品市场。

2009年以后信贷增加额有放缓的趋势,但是信贷基数——M2依然很大,见下图货币乘数与M2走势相反,所以基础货币增加成为M2抬升的主要原因,基础货币增加一是由于外汇占款增加,二是政府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加大投资力度,在央行的存款减少。

全球范围来看,在新增的货币供应量上,中国已连续4年贡献约一半。

根据渣打银行2012年的报告,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2009-2011年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在2011年贡献率更是达到52%。

这样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

2012年,中国继续“巨量印钞”,新增M2达12.26万亿元,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仍高达46.7%。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球2012年新增货币量再度创新高,但事实上,多数国家在新增货币供应量上比2011年有所控制。

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美国2011年新增8713亿美元M2,2012年新增M2下滑12.17%至7653亿美元;日本2011年新增25.3万亿日元M2,2012年新增21.6万亿日元M2,下滑速度达 16.19%,更甚于美国。

而中国虽然对货币供应量也有所控制,但无论从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来看,都未太放松马力。

 

注:

M2由M1和准货币组成,准货币由居民的储蓄存款和企业的定期存款组成。

如果企业和居民将更多的资金选择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通常是经济循环见顶回落的征兆。

定期存款的增长速度加快说明微观的盈利能力下降,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循环中沉淀下来,货币的流通速度开始放慢,经济景气下降。

图中可看出定期存款增速2006年以前增速平均在20%左右,2006年以后增速不断提高,并在2011大幅提高,说明微观经济形势逐渐恶化。

7、能源

能源产量与消费量差额——煤炭从2007年开始产能开始过剩,水电、核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综合产需基本平衡,天然气和石油供不应求,解释了近年来石油天然气等价格飙涨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