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7010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唐山市市长   陈国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唐山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

面对严峻挑战和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揽,把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

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00亿元,增长13%;全部财政收入43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96亿元,分别增长6.2%和15.5%。

组织实施千个项目持续攻坚行动,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6亿元、增长20%左右,张唐铁路等402个项目开工,首钢京唐钢铁一期等200个项目投产或投入使用,承唐高速二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竣工。

狠抓工业运行调节,力促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50亿元,增长16%。

强化政策引导,拉动城乡消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0亿元,增长17.7%。

  

(二)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

推动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组织开展“三百计划”和对标行动,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67项。

钢铁企业整合重组扎实推进,前五强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66%,精品钢比重达60%。

丰润中国动车城等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高速铁路客车制造、冶金矿山机械、工程机械三大装备制造产业链不断延伸,节能环保、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被列入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高速动车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落户我市。

工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具备一定开发规模的工业聚集区达到20个,其中4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

服务业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海港物流等五个省级物流聚集区建设扎实推进,乐购、沃尔玛等一批现代流通业态项目相继开工。

持续开展节能减排攻坚行动,预计全年削减二氧化硫6.64万吨、化学需氧量1.3万吨、节能181万吨标准煤,可全面完成2010年和“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在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我市由三年前的全省末位跃升为第二位。

  (三)加快推进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建设,生产力布局得到新优化。

预计“四点一带”区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0亿元,增长13%,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2%。

曹妃甸新区完成投资1000亿元。

曹妃甸港区矿石码头二期建成,煤炭码头二期等港口建设进展顺利,LNG码头、京唐港区20万吨级航道工程开工。

唐山港全年吞吐量达到2.4亿吨,成为国内第10个吞吐量突破2亿吨的大港。

曹妃甸新增造地28.3平方公里,海滨大道竣工通车,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

产业聚集步伐加快,“四点一带”区域实施重点产业项目375项,总投资6172亿元,完成投资528.5亿元。

冀东风电装备研发制造、中视中科激光显示产业基地一期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建设取得积极进展,8个项目入园开工。

唐山湾生态城城市基础框架初步形成。

  (四)深入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新型城镇化迈出新步伐。

全市城镇建设完成投资900亿元,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目标较好完成,在全省三年大变样评比考核中名列第一。

成功申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成为国内首个地级承办城市。

“四城一河三岛”开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南湖生态城迎宾大道、休闲美食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完工,生态景观全面提升,西北片区改造回迁安置房建设进展顺利;凤凰新城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唐山一中新校投入使用,新青少年宫等一批项目加紧建设;三女河机场正式通航,空港城起步区建设全面启动;唐山湾生态城科教城区、企业服务区、滨海旅游休闲区等功能区建设进展顺利;57公里环城水系通水通航,华北水城框架初步形成;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一批项目陆续启动。

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启动实施新华楼、新华文化广场等重点区域改造和大体量公建项目建设,拆除震后危旧平房282万平方米、开工安置住房550万平方米,市中心区19个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热计量改造800万平方米。

新火车站、老唐山风情小镇等十大标志性精品建筑开工建设。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攻坚行动取得明显成效,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县城扩容和小城镇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4.9%,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五)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呈现新气象。

制定实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城乡等值化的若干政策》,省级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比例、资金额度居全省首位。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311.7万吨,增长2.6%,连续7年实现增产。

深入实施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等十大工程,集中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谋划建设农业产业化带动项目11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5万人,非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70%以上。

文明生态村和科学发展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硬化农村道路1350公里,垃圾集中清运处理达标村(居)达到总村(居)数的95%。

农村新民居建设加速推进,300个省级示范村全部开工,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有了新的提升。

  (六)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地方金融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17家金融机构入驻唐山。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7.2%。

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实现新提升。

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曹妃甸临港产业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十三届陶博会等重大招商推介活动。

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8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72亿美元,分别增长10.4%和18%;对外投资总额1.1亿美元,增长87.2%。

对内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成效,实际引资266亿元,增长11.3%,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

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为群众办的20件实事全部完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515元和8310元,分别增长8.1%和12%。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6%,低于省达控制目标0.44个百分点,“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

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和保障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1万人,29.9万农民领取养老金。

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000套、公共租赁住房500套、廉租住房3204套。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曹妃甸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河北理工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组建河北联合大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唐山学院北校区二期和东校区扩建投入使用。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电影《唐山大地震》全国热播,6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化项目加快推进,传媒大厦开工,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

新唐山人文精神进一步弘扬,我市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医疗抢险队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圆满完成援建四川地震灾区南坝镇恢复重建任务,唐山援建队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唐山籍运动员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创造了3金、6银的国际综合体育赛事最好成绩。

“健康唐山、幸福人民”行动向纵深推进,免费为全市190万45岁以上农民和城镇无业居民进行了体检;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率达到80%;凤凰新城新工人医院开工建设。

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全面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02‰。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防震减灾、妇女儿童、老龄、气象、档案、人防、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安全生产工作,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有了新提高。

按照中央、省和市委统一部署,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创科学发展之先、争科学发展之优的生动局面。

巩固“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扎实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活动。

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工作进一步深化。

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乡覆盖,全天候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规范行政行为,严格行政执法。

加强政风和廉政建设,推行权力运行监控模式,实施行政机关“晒权评议”,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重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承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676件,按时办结率100%,代表、委员满意率97%,促进了政府工作水平的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新成绩的一年,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句号,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共克时艰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和广大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唐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以及关心支持唐山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总结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

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工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低端产品比重大;经济增长方式仍较为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钢铁等支柱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不够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城市聚集产业能力、城市功能、内涵和品位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偏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财政收入支出压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方式、作风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

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主要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做好今年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展望2011年,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机遇看,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我国发展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国家京津冀地区区域发展规划即将出台,河北沿海地区开发即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围绕打造沿海经济带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

就我市来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唐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以曹妃甸为龙头的沿海经济隆起带已具雏形,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环境形象大为改观,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实施,为唐山长远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

从挑战看,外部环境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内经济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矛盾叠加,通胀预期增强,金融环境趋紧;唐山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任务艰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对我市经济传导快、影响大;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带来的巨大压力。

对当前形势,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总体部署和要求,根据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我市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着力发展沿海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内陆资源型向沿海开放型转变;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我市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生态城市转变,以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精神状态推动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完成省达目标要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1‰以内。

  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坚持统筹兼顾,大力实施“两极三带”发展战略,以曹妃甸新区和市主城区两个增长极的率先突破,带动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协调发展,活跃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具有唐山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着力点,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调强存量、调优增量,全面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钢铁、装备制造、建材、化工、能源等传统产业。

深入推进钢铁产业向精深加工和产业链高端发展,大力发展耗钢产业,加快渤海、长城钢铁集团深度整合,实施津西150万吨热轧钢板桩、首钢迁钢无取向硅钢等280个项目,年内精品钢比重达到63%,打造精品钢生产基地。

以冀东发展、陶瓷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推进水泥、陶瓷等产业整合和技术改造,打造北方重要的新型建材基地。

以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乐亭新区为依托,加快化工产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临港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工程装备、自动焊接设备、冶金装备、修造船为重点,以开平现代装备制造园和曹妃甸装备制造园等园区为依托,着力抓好盾石机械搬迁改造、华电曹妃甸重工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一批优势产品、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把唐山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鼓励传统优势产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

引进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项目,着力发展壮大高速动车组、中低速磁悬浮轨道客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化进程,谋划实施一批海洋工程装备项目,积极推进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海上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和再生资源利用。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0%以上。

  大力发展服务业。

坚持把生产性服务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尤其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全力推进曹妃甸物流产业聚集区等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和物流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引导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加快推进服务环节外包、剥离和转型。

着力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展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建设大型零售、星级酒店、特色商业街区等一批商业设施。

以唐山湾国际旅游岛、清东陵为龙头,以历史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蓝色海洋旅游为重点,以建设完善北部山前和南部沿海大交通网络为支撑,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

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在土地等要素配置上给予倾斜。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

  加快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优发展环境,激活民间资本,放心、放开、放宽、放胆、放手推动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

鼓励个体工商、股份制、三资等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鼓励大中小各类规模企业竞相发展,鼓励一二三产业各个行业的企业融合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转型发展,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

  加强重点项目和工业聚集区建设。

全年谋划建设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确保300个项目开工建设,100个项目完工投产。

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完善促进项目落地的体制机制。

加快丰润中国动车城、开平现代装备制造园等重点工业聚集区建设,为项目加速聚集创造条件。

年内每个工业聚集区新开工建设重点工业项目5个以上,工业项目投资完成1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的工业聚集区达到5个以上。

  

(二)加快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建设步伐,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

抓住河北加快沿海开发机遇,确定今年为我市加快唐山湾发展攻坚年。

实施沿海倍增计划,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市50%以上,其中曹妃甸新区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完善基础设施。

加快港口建设,拓展港口物流保税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曹妃甸综合保税港区申报工作,唐山港货物吞吐量力争达到2.7亿吨。

进一步加快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力促京唐城际高铁早日获得国家批准,抓好滨海公路唐山段、海滨大道西连(天津)东扩(秦皇岛)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迁曹高速、工业区与新城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构筑融入京津、贯通秦唐沧、连接环渤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加速临港产业聚集。

按照唐山湾各园区产业定位,加快精品钢铁、化学工业、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等主导产业发展,抓好华海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上汽电动汽车及锂源锂离子动力电池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大型石油炼化一体化、首钢京唐钢铁二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矿石、煤炭、钢铁和综合四大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培育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建设,在高标准编制各项规划基础上,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确保一批项目落地。

  加快唐山湾生态城建设。

以科教城区和企业服务区、滨海旅游区为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商业服务设施建设三大战役,加快完善商务、居住、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体系。

突出抓好欧洲风情小镇、可持续发展中心、曹妃甸论坛会址等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功能完善的城市组团,为聚集人口和产业创造条件。

  推动沿海与内地互动。

制定鼓励承接京津及周边地区产业项目转移的政策措施,启动冀东北工业聚集区、北京产业园、内蒙古临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拓宽港口和港区发展腹地,引导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实现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着眼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今年市财政安排科技专项资金1.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

  加快建设创新平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瓶颈为目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唐山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中科院唐山研究转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合作、服务、转化平台,突出推进电动汽车、循环经济、高速动车组等十大科技研发中心建设,新培育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技术研发机构20家。

  加大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引进推广力度。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在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着力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围绕做优做强精品钢铁、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重点产业,研究开发和引进示范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全年转化实施重大专利技术150项,申请专利、授权专利比上年提高15%。

  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本地科技、教育资源作用,推行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

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大力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相关政策,优化人才环境,全面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

特别是加大对高层次急需人才、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智力的引进力度,推进“院士联谊”“假日博士”等借智工作,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全年新增特邀院士10人以上,引进、培养博士100人以上、硕士1000人以上。

  (四)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毫不放松地抓好生态建设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工作,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开展节能减排对标行动,突出抓好300家能耗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能效对标,强化对156家重点污染减排企业的对标核查,实施国丰钢铁烧结机余热联合发电等69个节能项目和首钢京唐钢铁烧结机脱硫等62个工业减排项目,在钢铁、焦化、建材等8个行业推广一批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年底前全市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和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

强化行业准入管理,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盲目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

继续实施滦河、陡河、还乡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

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支持鼓励乡镇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解决好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

加强水资源管理,科学有序开发矿产资源。

开展低碳生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车间”行动,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抓好曹妃甸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司家营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推进三友盐化工等20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迁安大中型沼气等26个低碳经济发展项目。

制定实施重点污染行业、企业及单位的清洁生产审核计划,鼓励支持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和再制造产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以及企业、区域和工业、农业、城市各领域循环发展。

  (五)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重点,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龙头企业壮大、品牌农业创新、粮食核心区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16项重点工程,加大农业项目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加快各县(市)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新发展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0家、市级50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

  加快推进城乡等值化、一体化进程。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着力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

尤其是积极推进农村电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失海渔民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