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383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7.docx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7.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7.docx

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习题阶段性测试题7

阶段性测试题七(必修二第三、四单元评估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5·济宁)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答案]C

[解析]由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可知,中国完成了土地改革,而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是在1958年,排除了A、B、D。

材料讲的是中国重工业很薄弱,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所以答案选C。

2.(2014·临川一中)“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答案]C

[解析]依据歌谣中“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可联系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的历史,故C项正确。

3.(2014·汶上一中质检)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

领导人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C.对手工业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答案]B

[解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4.(2015·河南实验中学)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

对城市化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

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答案]D

[解析]A项属于客观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B项应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C项中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客观上有利于城市化;D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过多,不利于城市化进程。

5.(2015·温州)下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A.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B.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浮夸风等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的发展。

D项与图片一样都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故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D。

6.(2015·临川)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演讲厅发表演说时曾回忆童年:

那时我就四五岁,已经可以帮家里干活了,记得那次用小木桶到村里食堂打全家人的早饭——菜粥。

力气还是小啊,不小心摔倒了,……泼掉的只是汤水,米和菜还在桶底沉着呢。

莫言为我们描述的童年往事折射出()

A.建国初年国民经济的萧条状况

B.三大改造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C.人民公社运动的消极影响

D.文革期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答案]C

[解析]材料“记得那次用小木桶到村里食堂打全家人的早饭”可以看出这是人民公社运动的带来的影响。

所以答案选C。

7.(2015·广东揭阳)“……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的会议上,一名来自安徽的干部鼓足勇气说,不应当盲目学习大寨榜样,政府不应当搞这么多政治运动,干扰地方的经济创新。

”这反映了()

A.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两种思想路线的直接斗争

B.“文化大革命”的继续与拨乱反正改革的正面交锋

C.农业集体化与农民分散经营两种生产方式的斗争

D.重视工业与重视农业的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斗争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学习大寨榜样是指坚持农业集体化,而地方的经济创新指的则是农民分散经营,所以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农业集体化与农民分散经营两种生产方式的斗争。

8.(2014·珠海)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如此评价毛泽东“他已经扫除了农村内放债收租的陋习,过去这习惯如癌症般影响到乡村里每一个细胞,阻碍中国的现代化”。

对该文解读不正确的是()

A.人民公社推动了农村现代化

B.毛泽东改变了农村旧制度

C.传统旧模式不利于农村现代化

D.封建土地所有制被逐渐废除

[答案]A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建设农村现代化,故选A项。

9.(2014·长春)1952年底,中共中央就认为:

个体农民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只有允许这种竞争,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农业经济发展起来。

中共大规模实践之开始于()

A.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力的发展乡镇企业

C.成立高级生产合作社

D.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材料的中心是强调以个体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的发展,体现这一精神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D项正确。

10.(2015·大庆实验中学)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

对这次出访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出访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出访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D.中国同欧盟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

[答案]B

[解析]A项错误,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已经打破意识形态的限制了;C项错误,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是在1978年底;D项错误,欧盟是1993年才成立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故选B项。

11.(2014·广州)“中国已不再是旧式‘中央帝国’或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孤独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今日地球村’里维护整体和平与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成员。

”这一变化缘于()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C.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D.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答案]C

[解析]该题材料表达了我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发挥作用,而造成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自身的因素,故C项正确。

12.(2014·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联考)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

“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

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

A.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

B.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

C.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

D.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浦东的开放开发。

之所以把上海浦东比喻为“满弓待发之箭”的“箭头”,是因为上海浦东的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一个标志,会对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起到一个巨大的辐射作用,故B项正确;上海浦东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是其被称之为“箭头”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都是上海能在改革开放中占得先机的原因,但不是浦东被称为“箭头”的原因,因为它们没有强调浦东开放的巨大辐射作用,故C、D项错误。

13.(2015·武汉调研)下列是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表。

该表不能直接反映的是()

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数据中国海关统计)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金额(亿

美元)

比重

(%)

金额(亿

美元)

比重

(%)

金额(亿

美元)

比重

(%)

金额(亿

美元)

比重

(%)

出口商

品总额

181.2

100.0

620.9

100.0

2492.1

100.0

15777.5

100.0

初级

产品

91.1

50.3

158.9

25.6

254.6

10.2

817.2

5.2

工业制

成品

90.1

49.7

461.8

74.4

2237.5

89.8

14962.2

94.8

机电

产品

13.9

7.7

110.9

17.9

1053.1

42.3

9334.3

59.2

高新技

术产品

——

——

——

——

370.4

14.9

4924.1

31.2

A.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B.90年代以来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大

C.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

D.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的出口总额已超过国有企业

[答案]D

[解析]表格信息由50.3%到25.6%以及由49.7%到74.4%表明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A项正确;7.7%到17.9%的变化表明90年代以来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大,B项正确;14.9%到31.2%的变化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表格中未曾涉及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的出口总额,故D项表述错误,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

14.(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1980年8月,原温州市革命委员会转发了市工商局《关于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整顿、登记、发证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844位个体户统一领到了营业执照,成为温州乃至全国第一批具有合法身份的个体户。

这说明()

A.温州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C.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D.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占主体地位

[答案]C

[解析]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C项正确;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但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A、B、D项错误。

15.(2015·湖北)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答案]D

[解析]按照题干的理论: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参与的市场扩大,推动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A、B、C不能体现市场的扩大。

故选D项。

16.(2015·淮安检测)2013年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换届后,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了与他们有关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及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答案]D

[解析]图片反映该书的后记“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体现了该书的主题——改革,再结合材料目录,分别讲了经济改革、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由此可判断出选择D项。

A项和B项错误,并未体现平反冤假错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虽然说得是改革的内容,但是并非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进程的记录,而是创新发展。

17.(2015·哈尔滨三中一模)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5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

1999年1月,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有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涉及饲料、食品、农业开发、医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

这表明在中国()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强

D.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97年”可知B项中的“已经”说法有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形式,A项说法有误;从材料中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增多,国家批准私营企业的自营进出口权,可分析出非公有制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增强。

D项材料未涉及到。

18.(2014·湖北七校联考)传教士师古德说:

“整个中国渴望改变;科举制成为过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政府也开始懂得其存在不是为了统治者的私利;爱国的精神正在产生,抵制美货运动是最初的表现;对宪法和重组军队的要求已经得到回应;禁止缠足、女子教育、新建筑风格、治外法权都是热烈讨论的问题。

”材料反映的年代应该是()

A.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B.民国初期

C.北洋军阀时期

D.清朝晚期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此时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国内出现了抵制美货运动,人们“对宪法和重组军队的要求已经得到回应”,人们热烈讨论“禁止缠足、女子教育、新建筑风格、治外法权”等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末新政时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因此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于清朝晚期。

19.(2014·金华)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有刊文评论时事:

“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

”上述评论反映出()

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B.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出现

C.近代工业兴起,冲击传统观念

D.报刊业随着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

[答案]C

[解析]A项扩大了评论的影响,排除;雇佣关系早在明代中后期已经出现,排除B项;本题考查的是对评论的内容的理解,D项与题目的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侧面反映了C项所述。

20.(2015·温州十校联合体)在世俗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外经济文化思想交融的痕迹。

据此,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A.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之际,合身适体的改良旗袍迅速流行

C.新文化运动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终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D.1992年中国企业家常通过互联网认真学习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答案]A

[解析]20世纪20年代以后,合身适体的改良旗袍迅速流行,B项错误;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主张婚姻自主,而不是成为一种社会时尚,C项错误;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D项说法错误。

21.(2015·江西五校联考)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

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

”这反映了()

A.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

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C.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

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

[答案]C

[解析]近代中国人在一个时期内把“啤酒”称为“卑酒”,作为中国传统酒文化之外的补充,说明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已被西化”“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崇洋媚外观念”等信息,故A、B、D三项错误。

22.(2015·安徽示范高中联考)据史载:

1873年,列强使节要求参加同治帝亲政典礼,并要求觐见时采用西礼“折要者三”,廷臣尤为反对。

李鸿章熟悉洋务,主张“礼与时交通”,讨论和交涉的结果是清廷谕令照西礼执行。

虽然事出无奈……皇帝的威严却因此大打折扣。

这主要说明当时()

A.东西方风俗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

B.西方列强主张与中国平等交往

C.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D.“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首先排除B、C两项。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清朝大部分官员强烈反对列强以西礼的方式参加典礼,即此时的清政府并未接受西方礼仪,说明“天朝上国”观念在当时仍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

A项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

23.(2014·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高铁网2012年08月05日讯:

预计今年年底前,京深北段与先期开通运营的武广、广深高铁相连,形成我国最长的南北高铁纵贯线,到时,旅客从北京到深圳只需9小时左右,比目前缩短15小时。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B.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时政话题为切入点,联系19世纪末近代铁路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但是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并不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更不可能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故D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选D。

24.(2015·南京摸底)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股票、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

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

这主要说明当时()

A.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

B.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

C.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

D.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

[答案]A

[解析]“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可以得出报纸不仅仅提供新闻等信息,还具有其他功能,故A项正确;登报告示并不能说明民众的法律意识普遍提升,故B项错误;登报告示并不能说明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故C项错误;登报告示并也不能说明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晚清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金融体系并不健全,故D项错误。

25.(2014·安徽示范性高中高三联考)2013年3月12日,一个特殊的族谱展览在佛山市图书馆开展。

66岁的佛山人庞日泉共花了18年时间,手写完成了佛山陈氏、庞氏九卷族谱长卷,反映了这两个家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

“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的原因有()

①社会制度的变革②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主政治的进步④文化教育的普及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现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

根据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女性不能录入族谱。

女性在当代也能进入族谱,当然是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意识的进步等。

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4分。

共50分)

26.(2015·福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

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材料二 在圈地运动开始的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日本政府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1)依据材料一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后果。

(6分)

(2)依据材料二、三,比较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

(6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

(2分)

[答案]

(1)特点:

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刮起共产风)

后果: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2)特点:

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启示:

从实际出发,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安置劳动力。

[解析]

(1)问,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由许多农业合作社联合组成,全国农户普遍参加,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后果主要包括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2)问,英、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主要包括方式不同、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不同。

英国主要通过暴力和强制方式,例如,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日本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

英国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城市,日本则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例如,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3)问,不论是英国的暴力方式还是日本的和平方式,不论是英国的流向城市还是日本的在农村就地转移劳动力问题,都是两个国家从本国国情出发,所以对我国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主要包括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一定要实事求是,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安置劳动力。

27.(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一诊)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

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

……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分)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

……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昊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1分)分析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2分)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

(4分)

[答案]

(1)特点:

出现实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