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96309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docx

《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docx

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报告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张铭,边凯归

2013年10月27日至11月9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和智能科学系共9名本科生,在张铭教授和边凯归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名校考察项目。

为期两周的访问团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

1.学术会议:

访问团在第一周参加了信息检索和网络数据挖掘领域的国际一流学术会议ACMCIKM2013,即ACM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formationandKnowledgeManagement。

本次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为期一周。

2.名校访问:

访问团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先后访问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三所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享誉全球的名校。

同时,访问团在北大校友的帮助下,顺访全球计算机科技创新的源头、地处硅谷的几大科技公司——Google、Facebook、Twitter、Coursera。

通过这次访问,学生们亲身体会了学术会议、顶尖名校和知名IT公司的氛围和环境,与学术大师、美国高校学者学生、在美国工作或读书的校友进行了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到了美国的学习、科研、社会、文化、生活等环境,思考了自身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些“身临其境”的经历和感受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来说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这在他们各自的交流感谢报告中都有所体现。

带队的两位老师与各高校、各公司等多方协调,精心安排访问计划,为节省时间和经费合理安排行程,规划路线、亲自驾车。

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感触良多。

一、本科科研潜力

首先,我们发现北京大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大有潜力可挖。

●听报告:

即使是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报告,本科生也可以听懂所阐述的主要内容。

因为北大本科生教育历来十分重视计算机理论、算法方面的培养,而计算机学科大多数领域的研究已经十分偏重于应用,一旦报告中的数学理论不成问题的话,其内容自然不难理解。

●判断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本科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评价某个科研成果创新性的能力。

在参会期间,学生们可以很容易识别出相对原创性的工作,和改进型工作(incrementalwork)的区别。

当然,学生们更青睐启发性、原创性的工作。

●学习表达(讲故事)的技巧:

大会提供多种多样的交流机会,例如keynote,panel,demo和postersessions;而且与会的中国人很多,这给学生们提供了多一种的沟通渠道。

同学们充分体会到,好的研究工作不仅要求工作质量高,而且很需要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来将该项工作传达给大家。

这里的表达能力不是英文口语,而是讲故事的方式。

事实上,本次访问团的学生英文水平都很不错,同学们体会最深的则是演讲者们呈现出不同的讲故事方式。

清晰的表达方式与相对混淆的方式高下立判。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希望能掌握进行“改进型”工作的能力,并且向原创性工作的方向拔高;同时,进一步地丰富和提高自身的表达方式与技巧,这些对个人发展与成功至关重要。

图1:

CIKM2013会场与程序委员会主席裴健教授、post主席田媛媛(99级校友)合影

二、大师的激励

此次访问中,学生们还获得了与大师坐下来、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

对话韩家炜教授:

在CIKM会议上同学们与数据挖掘领域大师级的韩家炜老师见面并交谈。

在见面过程中,韩老师和张铭老师通过生动的事例,给同学们说明了读博士、做科研的有趣之处以及对自身的提升。

其中比较关键的结论是——作为国内顶尖高校、热门专业(如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毕业生需要有全局视角、长远目光来定位和思考自身的职业发展。

虽然本科、硕士毕业生已经可以找到一份薪水看似不错的工作,但是没有经过博士期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信心、判断力是相对难以满足IT行业快速发展要求的;而且对于自身的历练是欠缺火候的,在某种意义上对人生的长远发展与进步也是有所欠缺的。

图2:

CIKM会议期间与数据挖掘领域领军人物韩家炜教授交流

对话ChristosPapadimitriou教授:

在加州伯克利大学计算机系大楼里,我们有幸与美国两院院士ChristosPapadimitriou教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在SodaHall的六层,加州阳光从窗户透射进来照在彩色的座椅和沙发上,让人感受到一个温暖、随意、自由的交流氛围。

院士比想象中还要年轻、有品位与充满活力。

交流地点即理论研究组的会议室其实就是走廊的一个lounge,周围墙壁上的白板满满都是讨论时留下的数学公式。

在交流中,学生们询问了计算机“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迷人之处,Papadimitriou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娓娓道来自己和如何与计算机理论研究结缘,展示了计算机理论大师的个人魅力与风采。

图3:

与Berkeley大学ChristosPapadimitriou院士交流

(正在Berkeley访问的严伟老师、Christos的博士后北大04校友蔡洋参加会谈)

抵达洛杉矶当天,一下飞机就赶往UCLA听他们的校友DavidPatterson(Berkeley教授,曾任Berkeley计算机系主任)关于MythaboutMOOCsandSoftwareEngineeringEducation的讲座。

DavidPatterson创造了RISC一词,定义了RISC的含义。

他提出了RAID(廉价磁盘冗余阵列),带来了为大量数据服务磁盘存储的工业的革命,并且又提出了NOW(工作站网络)的概念。

因为北大大三体系结构教材就采用他编写的《计算机组成和设计》,学生们倍感亲切。

David的报告指出了软件工程教学与IT工业需求的鸿沟,并介绍了Berkeley结合在线教育平台改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成功实践。

图4:

在UCLA听DavidPatterson的报告

三、感受美国高等教育与科研

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亲身感受美国高等教育与科研。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引发兴趣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亲身感受。

因此,访问团在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UCLA听取了计算机系系主任们对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科研的报告。

图5:

斯坦福听CS110课图6:

与斯坦福计算机系学生交流

深入斯坦福课堂听讲:

访问团师生还旁听了斯坦福大学本科生课程CS110:

《PrinciplesofComputerScience》。

斯坦福大学开设的《PrinciplesofComputerScience》课程有些类似于北大信科大二开设的小班讨论课《计算机系统导论(ICS)》后半学期所学习的操作系统、网络方面的内容。

同学们认真听讲的同时,也和本校开设的ICS课程进行了对比。

同学们发现一些课程内容有部分重合,而教学方式上本校ICS课程和CS110已经很接近,学生们很容易理解CS110所授课程内容。

图7:

与斯坦福MehranSahami教授、SteveCooper教授交流之后的合影

Berkley的DanGarcia教授2013年10月刚访问过北大信息学院,而他的导师BrianBarsky也应即将于2013年11月访问北大。

这两位教授热情地跟学生进行了交流。

特别是Dan还亲自陪同学生在校园逛了一个小时,并且邀请学生上钟楼俯瞰校园全景。

 

图8:

与伯克利大学DanGarcia博士、BrianBarsky教授交流

(06级校友陈志杰、北大物理学院08级金弛等参加)

UCLAlabtour:

加州洛杉矶大学计算机系对北大访问团进行了高规格接待,并且安排参观和访问了三个主要的实验室。

在视觉实验室里,博士后Jonathan向我们展示了实验室的3D建模工作:

用传感器在不同角度拍摄四张目标的照片,就可以构出目标物体的3D图像。

在网络系统实验室与体系结构实验室,同学们与北大本科毕业的博士生交流了各自所做的科研项目,以及他们在UCLA生活的感受。

在午餐会上,丛京生院士让学生们依次介绍自己,同学们和与会教授们就未来研究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参观完UCLA的几个实验室,学生们觉得硬件方面北大信科的实验室与他们没有什么差距;但是,他们却能做出更强、更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来。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读研究生,同学们感到北大信科人都应该做有意义的研究尽自己的力量以提高北大的学术声誉。

图9:

UCLA实验室参观

图10:

UCLA访问合影

四、感受IT技术创新

美国西部访问团的另外一大收获是全面感受IT技术创新。

这要归功于这次访问的目的地——加利福尼亚州。

无论是拥有大大小小的科技创新公司的硅谷(旧金山,或湾区),还是Internet的诞生地“天使之城”洛杉矶,学生们都感受到了IT技术创新的力量。

带着与学术界的对比的视角,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各大公司的技术、运营、以及企业文化。

Google和Facebook都是成型的大公司,同学们普遍反映工作环境令人羡慕。

而Twitter公司现在只有不到2000人,正值公司上市IPO前两天,学生们见证了一个知名公司爆炸型成长的前夜。

图11:

Google访问合影(1997级本、2001级直博曲宁)

图12:

Facebook访问合影(侯潇潇00本04硕、刘国栋01本05硕等校友)

图13:

Twitter访问(校友:

97韩近强、99欧阳图、01向欣、03江云亮)

Coursera是一个初创公司,这里感受到的是更多的“社区的感觉”:

员工大都很年轻,有活力且乐于合作;午餐会安排了KhanAcademy的创始人Khan的演讲。

与创始人AndrewNg进行了交流。

同学们普遍感受到Coursera等公司正在进行一项对人类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事业——在线教育创新。

图14:

Coursera访问,与创始人AndrewNg合影(Stanford访问学者的李戈老师参加)

图15:

Khan学院创始人的Coursera午餐谈话

图16:

与校友的合影。

CIKMworkshop主席邱宝军(北大数院99本、信科03硕);边江(02北大计算机系本科)、姚俊杰(07-13北大信科博士)

图17:

86级校友李军与学生谈话

这次美国之行得到了很多校友的帮助。

特别是曲宁(99计算机本,03北大直博,Google公司任职)、李军(86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苏战(84计算机本、88硕)。

他们精心安排学生访问高科技公司的活动,特别给学生安排参加“亚洲人如何在美国做好高层领导”的讲座。

这个讲座主要针对了亚洲人只会埋头苦干、不爱沟通也不擅长沟通等特点,做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这些交流给学生非常大的震撼,有助于他们将来主动进行软素质的培养,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道路。

五、总结

经过这次访问,同学们对自身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

首先,在北大的学习已经让同学们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近些年北大信科从国外引进了很多课程,因此大家普遍反映我们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未必比国外的一流大学差。

当然,在某些方面同学们也意识到了一定的差距。

例如,在跟美国同学交流的时候,他们讲起自己领域所做的工作的时候更有活力滔滔不绝,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美国同学对自己工作强烈的兴趣,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与能力,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

这次访问让同学们看清了方向和找到了前进的动力。

在会议上、学校里、公司中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之外,学汉语、会说汉语的外国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有更多的中国人在硅谷创业、投资,有更多的中国IT企业在世界上发挥影响,有更多来自中国人的idea被采纳实现。

同学们认为这些都是未来赋予我们北大信科人的机遇,因为中国现在是更吸引人、更有增长点的市场,中国人代表着更有消费能力的群体。

展望未来,很多同学们希望或能赴美深造,或者能更多地参与到研究性工作、创新型事业中去。

最后很感谢学院提供的这次机会,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到类似的活动中来,在交流中提高,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让北大信息学科的未来更美好!

附:

学生感谢摘录

马林:

我觉得在北大的学习让我们的基础非常扎实,近些年北大也有一些从国外引进的课程,我们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未必比国外的一流大学差。

不过,在同别人交流合作、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研究价值的认识等问题上我之前的意识还不太够。

这次出去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同国外一流的大学交流,正好让我们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与不足,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是很好的启发。

 

张亦弛:

CIKM上还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与韩家炜老师的见面。

韩老师在数据挖掘方面真是顶级教授了,在见面过程中,韩老师和张铭老师一道给我们举了很多例子,跟我们说明了读博士的一些好处。

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作为北大的毕业生目光要放长远,虽然本科毕业如果足够厉害的话,也可以找到一份薪水看似不错的工作,但是没有经过博士期间的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没有经过很好的训练的,这样对于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

而且如果本科生毕业就去参加工作的话,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为别人打工,并不能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曲乐之:

能与韩教授这样一位数据挖掘领域的泰斗级人物面对面交流是一个让人十分兴奋的经历。

在会面的过程中韩教授向我们讲解了他对于学术的理解和他的视角下学术经历尤其是PhD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韩教授认为学术的经历本身就是充满价值的而PhD的经历是对于我们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的一种训练的培养,它对于我们之后的整个人生道路的塑造都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

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PhD的经历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我十分接受韩教授对于学术意义的理解,这次座谈也更加坚定了我申请PhD的决心。

 

苗正杰:

张铭老师一路上都在跟我们传达她的观念:

不论是做学术还是创业,北大培养的都应该是行业的领军人物,而不是本科毕业就想着打工挣钱的人。

重要的不是我们的成绩好不好,会不会写代码,而是我们是否有独特的想法。

的确,如果仅仅是想挤进环境舒适待遇优厚的公司去工作,我们就等于浪费了北大丰富的教育资源,辜负了人们对北大的期望。

 

薛易清:

在参观了Stanford的校园之后,我深深的被穿梭于校园中的人们的活力所吸引,感觉美国大学里的学生,每个人都对自己所做的东西抱有激情,全情地投入并乐在其中。

这种感觉在之后碰到Berkley热情的DanGarcia教授,以及参观UCLA的各个实验室听学长学姐解说时也一遍遍被加强。

这使我对在美国进行进一步深造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不只是为了拿到更高的学位,也是想去寻求一些自己真正有热情的方向去做更深入的研究。

此外,我们碰到的一些工作好几年的北大校友,也都告诉我们说,即便是为了工作后的上升空间这些功利的需要,拿更高的学位也是必要的。

 

王明哲:

在这次交流中,感悟很深的是CS学科和IT产业中所具备的的热情和活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CS最直接的印象都是艰涩的课程、繁杂的作业和令人困惑的论文,但这次交流访问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更多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白艺冲:

总结此行,有以下两点收获:

要关注一项工作对人的影响,注重与人交流,使得更多的人从你的工作中获益;做更有意义的工作。

而这一般是通过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思考来获得的。

邱实:

旅行中最好的事情莫过于结交好朋友。

大家都是带着一身的作业奔赴美国,一天充实的活动下来还要奋战到半夜才睡觉,早上总能看见黑眼圈,但这完全没有破坏我们的好兴致。

最后,要特别感谢一路带领、照顾我们的张铭老师和边凯归老师。

加州和北京相比可谓地广人稀,大事小事都要开车,而我们的行程又很紧张,两位老师往往在长时间驾驶之后立刻投入到紧锣密鼓的交流中,非常辛苦、非常伟大。

在路上的聊天中,老师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分享了美国留学的感悟和对理工科教育的理解,大家欢声笑语的同时也有许多思考。

在加州的一周无疑将会成为我们所有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司尚春:

最后要感谢学院给同学提供这样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感谢张老师、边老师一路上细致周密的安排;接待我们的教授和校友都非常热情。

一路上大伙互相照顾,讨论所见所闻,分享感受,相处得十分愉快。

虽然只有两周的时间,但我们亲身实地的感受到了学术会议、顶尖名校和著名公司的氛围和环境,感受到了美国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环境,与在美国工作或读书的学长面对面地交流,这种“身临其境”的经历和得到的感受无疑是最宝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