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淄博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淄博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淄博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①驿
(宋)蒋兴祖女②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
今河北雄县。
②蒋兴祖女:
宜兴(属江苏)人。
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
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驿:
古代专供递送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渲染了作者北上时的氛围,也点明了出发的时间是在________,词的上阙主要用了________的抒情手法。
(2)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此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请结合下阙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
(2)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
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
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解析】【分析】
(1)本题为填空题型,比较简单,从“朝云”可知是早晨。
第二问,考查对词的上阙抒情手法的理解,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
从“朝云横度,白草黄沙,月照孤村”可知用的是情融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2)本题“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就是结合下阙分析诗中蕴含的凄恻之情。
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
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
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故答案为:
⑴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
⑵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
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
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白话译文:
早晨,阴云突然弥漫过来,车声辘辘如流逝的河水。
遍地都是白草和黄沙,月光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孤村。
看到大雁飞过,我愁肠百结,日夜不能断绝。
眼看着离燕山越来越近,回首遥望故乡,(深叹以后)要想踏上归路便是难如登天。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答案】
(1)凄凉悲切;送别
(2)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解析】【分析】
(1)本题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日暮独立图。
天寒日暮时分,友人离去,作者独立于苍茫山林中,久久不愿离去。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表明作者的孤寂,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归去来兮",说明叶衡离开建康奔赴京城,道出了送别友人的中心。
由此可见,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凄凉悲切的氛围。
并由内容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
(2)本题中,“归去来兮”表达的是的不舍;“今我来思,杨柳依依”传达的是悲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引用,借李广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考生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⑴凄凉悲切 送别
⑵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意境以及题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意象,内容以及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
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抒情。
考生要找出诗歌使用的典故,并分析该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
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
(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手法、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李白
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
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 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 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 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
(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雄才大略:
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
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
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
“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
(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
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雄才大略:
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
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
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
“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
[唐]李贺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
【答案】
(1)琴声(弹琴);请歌(求诗)
(2)①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②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③侧面烘托,如写自己病中听曲,全然而愈。
【解析】【分析】
(1)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前后八句所写的意思,根据其意思来概括其叙写的内容。
比如前八句,“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意思是说:
初听听那琴声,仿佛天河彩云追月,又仿佛蜀琴双凤和鸣;再听听那琴声,仿佛荷塘叶落,秋鸟啾啾,又仿佛越王夜起,伏首天姥;那琴声,像清官服中佩玉瑾击水晶那样清亮,象白眉仙翁骑鹿仙游那样清远飘渺。
激越之处,犹如周处长桥斩蛟/剑气如虹,波涛汹涌/犹如张旭披发浸墨,纵横跌宕,酣畅淋漓。
由此可以得出前八句主要运用比喻和想象手法,详尽地描写了琴声。
后八句“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意思是:
待曲终之后,天竺的颖师立在我门前,眉角分明,真有梵宫真相的庄严。
看古琴,转弦的柱子长有八尺,纯正峄山之南的老桐木,那可真是古今制琴的好材质。
在凄凉的馆舍,我哪顾得自己一身病容,听闻这琴声,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匆忙离开龙须席。
只可惜呀,我这奉礼官职位卑微,要请作歌者,应该请卿相大官,颂歌与你的琴声才能相配啊。
根据最后两句“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可知天竺的颖师弹完琴之后,立到我门前是请求我为他作歌,所以后八句是写“请歌”。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弄懂诗歌的意思,然后抓住诗歌中关键此句概括其表达的内容。
(2)本题题目是“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也就是问学生诗人是如何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
解答该题时,首先找出诗歌中描绘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诗句,然后分析这些诗句是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刻画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
仔细阅读诗歌,可知诗歌的前八句“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是直接刻画琴声,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
这八句在具体描写琴声时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琴声和古琴的旋律,把琴声比作“双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形象写出琴声悦耳清脆的特点。
“别浦云归桂花渚”“越王夜起游天姥”“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几句诗人运用了瑰奇的想象,写自己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赋音乐以形象,写出了乐曲旋律的变化。
这是对琴声和乐曲旋律的直接描写。
还有“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写诗人自己在凄凉的馆舍中,听到如此悦耳的琴声,顾不上自己的一身病容,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是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听,让诗人全然忘记病痛,或者说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听,让病中的诗人全然而愈。
具体作答时,先指出具体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不能只答手法,而丢掉了具体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
⑴琴声(弹琴) 请歌(求诗)
⑵①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②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③侧面烘托,如写自己病中听曲,全然而愈。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诗歌内容要点,概括诗歌中心意思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诗歌,仔细阅读诗歌,根据其意思来概括其叙写的内容;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弄懂诗歌的意思,然后抓住诗歌中关键此句概括其表达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题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和表达了什么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
(宋)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
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
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比喻;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2)①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到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③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④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显示了词人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解析】【分析】
(1)做此题要熟知各种技巧术语,仔细品味语言,得出答案。
“明月如霜为比喻”,“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动景衬托了月夜的寂静。
(2)由“天涯倦客”、“故园心眼”读出漂泊思乡之情;后两句楼空人去,物是人非,人生如梦,知是梦而梦未觉,极尽无奈感伤;尾句虚写,想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从而解脱。
眼前景,古今情,时空跳跃,宇宙人生。
由此梳理出复杂情感。
故答案为:
⑴比喻 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⑵①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到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③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④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显示了词人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7.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
①颜钱塘:
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
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
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 律诗
B. 小令
C. 古体诗
D. 曲子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
(1)A
(2)D
(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
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
(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
“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
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
⑴A;⑵D;
⑶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
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特点,重在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⑵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⑶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的意思是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
作者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潮水,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
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
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答案】
(1)送别;秋季
(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
(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分析】
(1)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个标题中都有“送”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
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香”“凉”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