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讲座演讲幸福的哲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95587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讲座演讲幸福的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 讲座演讲幸福的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 讲座演讲幸福的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 讲座演讲幸福的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 讲座演讲幸福的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讲座演讲幸福的哲学.docx

《最新 讲座演讲幸福的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讲座演讲幸福的哲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 讲座演讲幸福的哲学.docx

最新讲座演讲幸福的哲学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研究员在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的演讲

到底什么是幸福

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

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

今天我想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

我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就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方式及活动。

这种哲学,与在座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困惑,每个人都在过具体的生活,过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事情,和一些具体的人打交道。

而哲学,实际上就是让你从具体的事情、日子里面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间,到底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那么重要的。

哲学就是教你如何看准、抓住重要的东西,如何看开、放下不太重要的东西。

如此,你才会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至于过得太纠结。

哲学让你对人生有一个定位,有一个目标,让你分清楚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所以我想,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你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

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

也就是说,你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

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

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以上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

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

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

非也。

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

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

你不会。

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

不会。

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

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但不同的价值观之间还是有标准、有尺度的。

比如,人生中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判断的根据就是人性,就要看人身上,到底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

我觉得是两样:

一个是生命,没有生命,什么都谈不上;还有一个是精神,或者说心灵,或者说灵魂。

人和其他生命体的区别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

前不久我写了一本书,叫做《把心安顿好》,其中就表达了这么一个思想。

我说,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

那么什么样才叫做好的状态呢?

我认为,生命应该是单纯的,不要太复杂,复杂就痛苦,要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状态。

精神应该是丰富的,你要好好享受你的精神属性,这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

有的人说,幸福全部靠运气、靠外在的东西。

我承认,一个人这辈子过得到底幸福不幸福,外在的运气等因素是挺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要完全被外界因素所支配。

不管你的命运好与不好,有一点你是可以掌握的,那就是价值观。

你要弄清楚两件事情:

一个是分清楚生命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太重要的,然后抓住重要的,对不重要的东西看淡一点;另一个是分清楚两样东西,你自己能支配的,那就好好努力,你自己支配不了的,那就顺其自然。

这样你的心态就好了。

我觉得人一定要自己做主,多想一想,不要随大流,被社会的潮流支配。

人家在那儿追求什么,你也去追求,那完全是盲目的。

你应该经常问一问自己的生命,问一问自己的灵魂,到底要什么,快乐不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回归生命的单纯

人生要有两个简单:

一个是物质生活要简单,另一个是人际关系要简单。

应该经常给自己创造机会,把附加在生命之上的“社会堆积物”抖落掉,回归生命的单纯。

我认为幸福是由两大块所组成,一个是生命的单纯,一个是精神的丰富。

说到生命的单纯,我觉得特别要区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欲望的不同。

生命本身的需要其实就是大自然规定的,它应该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但是超出生命本身需要的那些物质欲望,其实是社会刺激出来的,是人比人比出来的。

当然,像私家车这样的东西,你有条件,可以去追求,但是要弄清楚一点,这些东西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道家有一部经典《淮南王书》说,“全性保真,不以物害形”。

“全”就是完全,“性”就是天性,“保”就是保护,“真”就是真实,“全性保真”就是指要保护好你完整而真实的天性,保护好你生命的原初状态。

“不以物害形”,就是不要用物质的东西去损害它。

庄子也非常强调这一点。

他反复说,“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他说的性命之情,实际上也是指的同一个意思:

生命本来的天性,一定要保护好,不要失掉。

西方哲学家如伊壁鸠鲁也同样强调:

人要过得简朴一点、简单一点,不要有那么多复杂的欲望。

我个人认为,人生要有两个简单。

一个就是物质生活的简单。

你可以很富有,但是你不要把你的精力都放在物质追求上。

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有了钱以后,仍愿意过简单的生活,因为能够带给他巨大快乐的并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

另一个就是人际关系要简单。

人际关系太复杂,其中难免会掺杂进利益的东西。

物质生活简单一点,人际关系简单一点,这样才更容易回归生命的单纯。

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一封读者的来信。

她那封信写得特别好,大意是说:

周老师,我看你的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你当作是一个散文家、一个学者,我的感觉就是,你是一个生命,你在那里静静地诉说,我也是一个生命,我在这里静静地聆听。

最后的落款,她就写了一句话: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我特别想给她回信,但是她没有留地址。

后来我用她最后那句话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我觉得她这句话讲得特别好。

名字、身份、地位、权利、财富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附加上去的,我把它们称为“生命的社会堆积物”。

当然,你在社会上生活,不能缺少这些堆积物,但是我想,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你不能永远为这些堆积物而活着,你应该经常给自己创造机会,把附加的东西抖落掉,回到生命本身,想一想你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么。

依我看,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应该是与自然的交流,让自然感情得到满足。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一句话:

动物对于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是知道的,但是人不知道。

大家知道,人比动物高明,高明在什么地方?

人是有理性的,有头脑的。

但是我说,理性的作用是两面的,好的作用,是让你有一种更高的能力、更高的追求;但是坏的影响是,它把你生命本身的需要搞乱了,产生了很多本来并不是必需的东西,有的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

所以有时候我们应该学一学动物,回到动物的状态。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

你可以去创造不平凡、去争取不平凡,干出一番事业。

但是,所有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到平凡,都要用它对平凡生活的价值来衡量它自身的价值。

如果你的不平凡是以破坏你的平凡生活为代价的,那我认为,这个不平凡就没有多大价值。

真正有价值的不平凡,它应该让你的平凡生活过得更好,起码应该能够兼顾。

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

一个人能和他的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说过一句话,他说:

那些有野心的人,是舍不得把时间浪费在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身上的,他们把全部时间都奉献给了他们的敌人。

我觉得这些人很可怜,因为人生中真正美好的东西,他们没有享受到。

所以我说,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一定要珍惜这些平凡的感情,一定要有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

这个东西比你有车、有房、有钱重要得多。

那么,有人就会问我,你认为钱不重要吗?

当然,钱也重要,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商品社会里。

钱是个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你可以去争取,但是你不能为了它把你最好的东西扔掉了。

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就是我刚才说的,生命的单纯,那些普通的、平凡的东西。

钱仅仅只是个手段。

当然,钱多一点可以给人比较好的心态,但是如果你除此之外没有更高的目标,仍然是为钱而生活,那我要说,金钱的最主要的好处你仍然没有享受到,你在金钱面前仍然是不自由的。

一个人有了钱以后,他就应该干什么呢?

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觉得一个人和金钱之间最好的格局,就是不必仅仅为了钱去工作了,而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时候你的心态是最好的。

当然要达到这一步还是需要有一点运气的。

但是我想,即使在没有这个运气的时候,你也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

尤其是青年人,你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有一个目标的,包括在经济上会有一个目标。

但是我觉得不妨把目标定得低一点,这样可以更早一点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要一直走在为钱而活的路上。

说起来,我们当年吃的苦并不比你们现在少,但我当时真不觉得物质上的清贫算是什么苦。

我认为我自己最好的作品,实际上就是在我最穷的时候写出来的,虽然那个时候挣的还不够自己花,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是真的很快乐。

追求精神的丰富

我们不光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还要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情感生活,让自己的心灵越来越丰富。

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贫乏的;一个仅仅关心利益的人,他一定看不到世界万象的美。

这也就牵涉到我接下来要讲的问题,人要追求精神的丰富。

人有两个身份:

一个是“自然之子”,作为自然的孩子,你要顺应自然,让你的生命保持一种单纯的状态;另一个是“万物之灵”,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属性是人之所以幸福更加重要的源泉。

尤其在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以后,你幸福不幸福、生活质量怎么样,主要取决于你的精神素质。

那么人有些什么样的精神素质?

第一个叫做智,智力。

第二就是情,情感。

人不但有认识能力,而且有感受能力,对世界的美、丑是有体验的,对生活是有感受的。

第三个就是德,道德。

人是有精神追求的,要让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有精神目标,必须是有道德、有信仰的。

实际上前两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丰富,第三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高贵。

我重点谈谈精神的丰富。

我觉得人应该享受自己的智力属性,享受自由的头脑,享受独立的思考。

看一个人是不是在过一种高质量的智力生活,主要看两个东西。

一个是好奇心,你对世界、对事物、对知识,是不是有兴趣。

一个对事物没有兴趣、对世界没有兴趣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单调的、平庸的。

另一个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个人应该养成这样一种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这一点对你幸福不幸福其实非常重要。

想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

我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就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方式及活动。

这种哲学,与在座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困惑,每个人都在过具体的生活,过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事情,和一些具体的人打交道。

而哲学,实际上就是让你从具体的事情、日子里面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间,到底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那么重要的。

哲学就是教你如何看准、抓住重要的东西,如何看开、放下不太重要的东西。

如此,你才会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至于过得太纠结。

哲学让你对人生有一个定位,有一个目标,让你分清楚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所以我想,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你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

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

也就是说,你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

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

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以上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

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

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

非也。

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

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

你不会。

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

不会。

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

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但不同的价值观之间还是有标准、有尺度的。

比如,人生中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判断的根据就是人性,就要看人身上,到底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

我觉得是两样:

一个是生命,没有生命,什么都谈不上;还有一个是精神,或者说心灵,或者说灵魂。

人和其他生命体的区别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

前不久我写了一本书,叫做《把心安顿好》,其中就表达了这么一个思想。

我说,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

那么什么样才叫做好的状态呢?

我认为,生命应该是单纯的,不要太复杂,复杂就痛苦,要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状态。

精神应该是丰富的,你要好好享受你的精神属性,这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

有的人说,幸福全部靠运气、靠外在的东西。

我承认,一个人这辈子过得到底幸福不幸福,外在的运气等因素是挺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要完全被外界因素所支配。

不管你的命运好与不好,有一点你是可以掌握的,那就是价值观。

你要弄清楚两件事情:

一个是分清楚生命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太重要的,然后抓住重要的,对不重要的东西看淡一点;另一个是分清楚两样东西,你自己能支配的,那就好好努力,你自己支配不了的,那就顺其自然。

这样你的心态就好了。

我觉得人一定要自己做主,多想一想,不要随大流,被社会的潮流支配。

人家在那儿追求什么,你也去追求,那完全是盲目的。

你应该经常问一问自己的生命,问一问自己的灵魂,到底要什么,快乐不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回归生命的单纯

人生要有两个简单:

一个是物质生活要简单,另一个是人际关系要简单。

应该经常给自己创造机会,把附加在生命之上的“社会堆积物”抖落掉,回归生命的单纯。

我认为幸福是由两大块所组成,一个是生命的单纯,一个是精神的丰富。

说到生命的单纯,我觉得特别要区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欲望的不同。

生命本身的需要其实就是大自然规定的,它应该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但是超出生命本身需要的那些物质欲望,其实是社会刺激出来的,是人比人比出来的。

当然,像私家车这样的东西,你有条件,可以去追求,但是要弄清楚一点,这些东西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道家有一部经典《淮南王书》说,“全性保真,不以物害形”。

“全”就是完全,“性”就是天性,“保”就是保护,“真”就是真实,“全性保真”就是指要保护好你完整而真实的天性,保护好你生命的原初状态。

“不以物害形”,就是不要用物质的东西去损害它。

庄子也非常强调这一点。

他反复说,“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他说的性命之情,实际上也是指的同一个意思:

生命本来的天性,一定要保护好,不要失掉。

西方哲学家如伊壁鸠鲁也同样强调:

人要过得简朴一点、简单一点,不要有那么多复杂的欲望。

我个人认为,人生要有两个简单。

一个就是物质生活的简单。

你可以很富有,但是你不要把你的精力都放在物质追求上。

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有了钱以后,仍愿意过简单的生活,因为能够带给他巨大快乐的并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

另一个就是人际关系要简单。

人际关系太复杂,其中难免会掺杂进利益的东西。

物质生活简单一点,人际关系简单一点,这样才更容易回归生命的单纯。

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一封读者的来信。

她那封信写得特别好,大意是说:

周老师,我看你的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你当作是一个散文家、一个学者,我的感觉就是,你是一个生命,你在那里静静地诉说,我也是一个生命,我在这里静静地聆听。

最后的落款,她就写了一句话: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我特别想给她回信,但是她没有留地址。

后来我用她最后那句话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我觉得她这句话讲得特别好。

名字、身份、地位、权利、财富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附加上去的,我把它们称为“生命的社会堆积物”。

当然,你在社会上生活,不能缺少这些堆积物,但是我想,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你不能永远为这些堆积物而活着,你应该经常给自己创造机会,把附加的东西抖落掉,回到生命本身,想一想你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么。

依我看,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应该是与自然的交流,让自然感情得到满足。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一句话:

动物对于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是知道的,但是人不知道。

大家知道,人比动物高明,高明在什么地方?

人是有理性的,有头脑的。

但是我说,理性的作用是两面的,好的作用,是让你有一种更高的能力、更高的追求;但是坏的影响是,它把你生命本身的需要搞乱了,产生了很多本来并不是必需的东西,有的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

所以有时候我们应该学一学动物,回到动物的状态。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

你可以去创造不平凡、去争取不平凡,干出一番事业。

但是,所有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到平凡,都要用它对平凡生活的价值来衡量它自身的价值。

如果你的不平凡是以破坏你的平凡生活为代价的,那我认为,这个不平凡就没有多大价值。

真正有价值的不平凡,它应该让你的平凡生活过得更好,起码应该能够兼顾。

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

一个人能和他的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说过一句话,他说:

那些有野心的人,是舍不得把时间浪费在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身上的,他们把全部时间都奉献给了他们的敌人。

我觉得这些人很可怜,因为人生中真正美好的东西,他们没有享受到。

所以我说,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一定要珍惜这些平凡的感情,一定要有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

这个东西比你有车、有房、有钱重要得多。

那么,有人就会问我,你认为钱不重要吗?

当然,钱也重要,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商品社会里。

钱是个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你可以去争取,但是你不能为了它把你最好的东西扔掉了。

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就是我刚才说的,生命的单纯,那些普通的、平凡的东西。

钱仅仅只是个手段。

当然,钱多一点可以给人比较好的心态,但是如果你除此之外没有更高的目标,仍然是为钱而生活,那我要说,金钱的最主要的好处你仍然没有享受到,你在金钱面前仍然是不自由的。

一个人有了钱以后,他就应该干什么呢?

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觉得一个人和金钱之间最好的格局,就是不必仅仅为了钱去工作了,而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时候你的心态是最好的。

当然要达到这一步还是需要有一点运气的。

但是我想,即使在没有这个运气的时候,你也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

尤其是青年人,你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有一个目标的,包括在经济上会有一个目标。

但是我觉得不妨把目标定得低一点,这样可以更早一点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要一直走在为钱而活的路上。

说起来,我们当年吃的苦并不比你们现在少,但我当时真不觉得物质上的清贫算是什么苦。

我认为我自己最好的作品,实际上就是在我最穷的时候写出来的,虽然那个时候挣的还不够自己花,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是真的很快乐。

追求精神的丰富

我们不光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还要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情感生活,让自己的心灵越来越丰富。

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贫乏的;一个仅仅关心利益的人,他一定看不到世界万象的美。

这也就牵涉到我接下来要讲的问题,人要追求精神的丰富。

人有两个身份:

一个是“自然之子”,作为自然的孩子,你要顺应自然,让你的生命保持一种单纯的状态;另一个是“万物之灵”,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属性是人之所以幸福更加重要的源泉。

尤其在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以后,你幸福不幸福、生活质量怎么样,主要取决于你的精神素质。

那么人有些什么样的精神素质?

第一个叫做智,智力。

第二就是情,情感。

人不但有认识能力,而且有感受能力,对世界的美、丑是有体验的,对生活是有感受的。

第三个就是德,道德。

人是有精神追求的,要让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有精神目标,必须是有道德、有信仰的。

实际上前两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丰富,第三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高贵。

我重点谈谈精神的丰富。

我觉得人应该享受自己的智力属性,享受自由的头脑,享受独立的思考。

看一个人是不是在过一种高质量的智力生活,主要看两个东西。

一个是好奇心,你对世界、对事物、对知识,是不是有兴趣。

一个对事物没有兴趣、对世界没有兴趣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想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

我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就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